“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什么?

慢谈读书


此乃苏轼的水调歌头,苏轼为才子,一生的情怀也异于常人。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市,宋神宗时,中进士,时年29岁,春风得意。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豪,集琴棋书画于一体,金榜题名以后的苏轼,一路游山玩水,在五指山遇到当时的天下第一美女云蝉,云蝉乃赵匡胤第七代孙赵简的私生女。才子佳人,一见钟情,两个人在五指山相聚三八二十六天,云蝉以身相许,把自己的初夜一直到一百夜,全部给了苏轼。两个人挥泪告别。后来成了永别,苏轼与媒妁之言的老婆结婚了。云蝉苦盼苏轼,情悲意冷,于嘉佑三年,无奈嫁名士黄庭坚。十年后,苏黄为友,终于云蝉得见苏轼,云蝉哭死17次。

中年以后的苏轼,仕途并不顺利,起起伏伏,颠沛流离,其子苏然,娶妻娥娟。娥娟出身名门,喜苏轼多才,故嫁与苏然,苏然才貌平平,怎能与其父相比?娥娟是苏轼的粉,因爱慕苏轼而嫁其子。婚后的娥娟,看着老公头脑迟钝,懦弱无能,终日以泪洗面,每读苏轼诗词,痛不欲生。苏轼眼看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如果自己不上手,就会枯萎。出于善良,苏轼第一次约儿媳相会于牡丹花下,娥娟满腹委屈,此刻见到朝思暮想的人,哭倒后花园的墙,被邻居发现,苏轼扒灰之名传于坊间。

苏轼官场失利,被贬在外,儿媳终日寝食难安,郁郁寡欢,五年后香消玉殒,苏轼听到消息,悲痛欲绝,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首词,世人一直认为是苏轼为追忆自己老婆写的,完全错误。云蝉与娥娟,是苏轼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也是苏轼一生情感的痛苦,苏轼伤心之中,写下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两个女人的思念,苏轼因想念蝉娟而死,死得其所,苏轼乃风流才子,为情所困,为才所困,一生不得志。若得婵,娟二人相伴,苏轼可谓人生尽美,呜呼哀哉,苏轼虽有才,两个心仪的女人都早早离他而去,云蝉38岁,娥娟34岁,两个美丽的女人带着永远的痛苦,离开这个伤心的尘世。才子空断云雨意,佳人已成兰香土。


白这个颜色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意思: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解析: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袁行霈

原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而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我们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况,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我看,“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精彩爱视界


北宋文豪苏东坡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婵娟”这个词家喻户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了中秋节最美好的祝福。而对于“婵娟”这个词的含义,后人往往存在望文生义的错讹理解。实际上,“婵娟”这个词语蕴含的意义,经历了从汉代到宋代上千年的发展演化过程。并且“婵娟”入诗,苏轼也并非首次,在苏轼之前,“婵娟”也早已经成了古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东汉张衡的《西京赋》、西晋成公绥的《啸赋》,唐代李商隐的《霜月》,晚唐诗人薛莹《中秋月》,唐代诗人孟郊的《婵娟篇》等很多诗歌中,均多次用过“婵娟”一词。

那么“婵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按照专家的研究考证结果,总结如下:

【“婵娟”作为形容词使用,表示“姿态美好”】

《文选•张衡<西京赋>》:【嚼清商而却转,增婵娟以此豸】。婵娟此豸,指的是“姿态妖蛊”也。唐代李商隐的《霜月》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元代沈禧《一枝花·赠人》套曲:【

腰肢嫋娜,体态婵娟】美。

【“婵娟”作为形容词,指花木秀美动人】

西晋阮籍《咏怀》之二六:【庭木谁能近?射干复婵娟】;《文遗·成公绥·啸赋》:【藉皋蔺之琦靡,荫脩竹之婵娟】,这里的“婵娟”,指的是竹子摇曳婀娜之美;宋梅尧臣《邵郎中姑苏园亭》诗:【薄城万竿婵娟竹,藤缆系桥青板船。】,依旧形容竹子的亭亭玉立的美貌。

【“婵娟”作名词,指的是花木】

宋晏殊《采桑子·石竹》词:【试摘婵娟,贴向眉心学翠钿】;宋王安石《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诗:【婵娟一种如冰雪,依倚春风笑野棠

【“婵娟”作名词,直接指代美人】

唐方干《赠赵崇侍御》诗:【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

】;元李致远《新水令·离别》曲:【青锁畔,绣帏前,少个婵娟,酬不了少年愿】。;清洪升《长生殿•夜怨》:【君王见错,把一个罪废残妆,认是金屋婵娟。

【“婵娟”作为形容词,指月色明媚】

唐刘长卿《琴曲歌辞·湘妃》:【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宋张孝祥《虞美人》词:【满庭芳草月婵娟。

【“婵娟”作为名词,直接指代月亮或者月光】

宋苏轼《水调歌头》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金瓶梅词话》第七回:【风吹列子归何处?夜夜婵娟在柳梢。】;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长空万里,见婵娟可爱,全无一点纤凝。

【“婵娟”作形容词,指轻盈飘舞之美

南朝梁沈约《咏雪应令》:【夜雪合且离,晓风惊复息,婵娟入绮窗,徘徊骛情极。

【“婵娟”作形容词,指情丝牵萦之状】

南朝梁江淹《去故乡赋》:【

情婵娟而未罢,愁烂漫而方滋。】;唐李白《古风》之五一:【虎口何婉娈,女媭空婵娟。

需要补充的是,“婵娟”在唐代中期及以前,还没有指代月亮或者月光的意思,到了晚唐及以后,“婵娟”与月亮才联系在了一起。苏轼在他的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中最后两句的意思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赏月”。


作家王麟


抛开水调歌头中的词句,先来说说这“婵娟”之意。

婵娟,汉语词语,一般常用于三种情况,第一是形容姿态曼妙优雅,美女,美人;第二是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第三是代表郭沫若创作的话剧《屈原》中的文学人物的姓名。

指代“美女、美人”:

唐 方干赠赵崇侍御诗: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出: 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 或称为婢娟 。

屈原有两个学生——男为宋玉,女为婵娟:

《屈原》中婵娟的形象: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一个纯洁可爱、天真稚气的少女。浮生萦云,她深明大义,爱憎分明,她热爱屈原,敬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导做人;她蔑视世俗的荣华富贵,具有不畏权贵的骨气和敢于斗争的勇气。在屈原遭到陷害的关键时刻,她始终和屈原站在一起,同黑暗势力作斗争,她与宋玉形成鲜明的对照。她不幸误服了南后阴谋杀害屈原的毒酒,但她却感到莫大的安慰,因为她把为救屈原而死看作是为祖国献出生命,看作自己毕生最高的理想。

婵娟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人物。作者创造她是把她当作“诗的魂”、“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象征”来写的。在艺术构思中,作者把婵娟作为屈原形象的补充和烘托,力求以婵娟的诗魂来展现屈原辞赋的精神,婵娟的思想品德,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屈原精神的活化。

圆月寄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

除了《水调歌头》,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文化博物集


这句诗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意思是: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婵娟一词,常用的意象有三种:

1.形容姿态曼妙优雅。

唐˙孟郊˙婵娟篇: 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 元˙沉禧˙一枝花˙天生瑚琏套˙梁州曲: 腰肢袅娜,体态婵娟。 亦作 婵媛 。

2.指美女、美人。

唐˙方干˙赠赵崇侍御诗: 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出: 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 或称为 婢娟 。

3.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

唐˙刘长卿˙湘妃诗: 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所以呢,在这句诗中,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

"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千里共婵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

而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千古的离人之愿。


古今知多少


抛开书者的《水调歌头》不说。我们先把婵娟二字拎出来,不管古人怎么作为解释,现今社会已经开始有人将它作为名字在用了。然而我们都知道它是美好的代名词,但是古时候的“婵娟”到底是指什么呢?

首先它我们把两个字分开看,婵娟的婵应该是指美丽的女子,而娟更指的是秀丽秀美的样子;然而加在一起,他们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美丽曼妙的女子;解释起来可能有些草率哈;

其次它作为词句中表面的意思,婵娟应该是指月亮(圆月);古时候中国对于月亮有着关于嫦娥的传说,嫦娥的美丽也让无数文人墨客做足了美丽幻想。本来嘛,神话故事就应该是美好的,尤其是出现在其中的正面女子,皆应是曼妙婀娜,英姿卓绝的美好形象。月亮(明月,圆月)是美好的。人长久,共婵娟,皆是对美好的遐想;

最后在我的理解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犹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味。虽然他们一个看似在离别之后的忧愁,一个在聚首之时对美好的畅想,但是其意思是一样的,他们期待着天下大同,亲朋好友的团聚,更畅想着美丽愿景能长长久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书者言尽了自己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以及对他们最美好的祝愿。

婵娟,表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更是对美丽人生的期盼;婵娟不仅是美女,更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眷恋;婵娟,不仅圆月高空悬,更是我们心里对团圆最深的牵念。


梦归秦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俩句是出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里面的。

这俩句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所以婵娟指的是明月的意思。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全诗如下: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河history


曾经群里有人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里的[婵娟]是什么意思?居然有人的回答是[

月饼]。

我噗嗤一笑,随即在网站上查阅[婵娟]的涵义,还别说真有月饼的注释,而出处却不详,编辑仁兄莫不是吃货?但要把这句翻译成[即使分隔两地,还能吃着一样的月饼],想必苏东坡也难以接受,虽然他老人家也是吃货一枚。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原句出自苏轼写给胞弟苏辙的《水调歌头》,其中这两句更被奉为千古名句,历来广为称颂。如今每逢中秋之夜,常见有人借此吟兴。

虽说是人尽熟知,但如若问及[婵娟]之意,想必大部分人说不出其所以然。在这阙词中,[婵娟]是作[明月]解释,绝非月饼。这两句的正确翻译是[希望你我身心不变,虽然远隔千里,毕竟还能共赏相同的明月],情怀何其宽广。反之,月饼则……



婵娟之义

与上同义的还有许多诗词,例如蔡伸的《十六字令》,[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当然,[婵娟]还有作其他意思的情况,常用的有几种。

一.[美人]。如唐人方干有诗,[却教呼桃鹦鹉叶 ,便遣婵娟唱竹枝];

二.[形容姿态美妙]。李商隐有诗云,[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三.[形容月光皎洁]。刘长卿[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

四.[花草

]。晏殊[试摘婵娟,贴向眉心学翠钿];

五.[月饼]。不详。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有不同看法欢迎交流。

欢迎关注诗词补习班,了解更多诗词有关知识。

诗词补习班


“婵娟”两个字都是女字旁,本来是指姿态美好,或者干脆指美女。


《文选·张衡<西京赋>》:“嚼清商而却转,增婵娟以此豸。”薛综注:“婵娟此豸,姿态妖蛊也。”那个字有时候写写成“婵蜎”。唐方干《赠赵崇侍御》诗:“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

后来,这个词也指其他美好的事物,比如形容花木秀美动人的: 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二六:“庭木谁能近?射干复婵娟。”

当然,也可以形容月色美好。比如唐刘长卿的《琴曲歌辞·湘妃》:“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宋张孝祥《虞美人》词:“满庭芳草月婵娟。”

再后来,这个词就可以指代明月或月光了。苏轼这首无人不知的《水调歌头》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意思就是希望人们活得时间长(长寿是古人心目中的“五福”之一,五福在《尚书‧洪范》里有记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以寄托思念。

还有一个词,也可以表示月亮,那就是望舒。这个词本来是神话中为月驾车的神。《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王逸注:“望舒,月御也。”《后汉书·蔡邕传》:“元首宽则望舒朓,侯王肃则月侧匿。”李贤注:“望舒,月也。”

至于古代神话中的嫦娥(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见于《淮南子》)、蟾蜍(汉代张衡的诗文中说,嫦娥奔月之后变成了蟾蜍)、兔子(月中有兔子的记载,《楚辞》中就有了),到了后来都可以指代月亮,并且派生出了一大堆文学化的词:


八砖学士


婵娟一词的解释 除了话剧《屈原》里的文学人物姓名之外,它通常指姿态曼妙优雅的美人,以及月色明媚以及指代明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出自北宋诗人苏轼《水调歌头》里的千古名句。大致的意思是,虽然相隔分离,只要亲人平安,依旧可以跨越青天,共享美丽的月光。这里的“婵娟”是美好的样子,指嫦娥,也就是代指天上的明月。

苏轼对月是有特殊情感,他在很多诗文中也出现了描写了月光,例如《洞仙歌》“绣帘开, 一点明月窥人。”《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

这里的“共婵娟”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寓意为,既然人间的离别是在所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平安,即便远隔千里,还是可以通过普照大地的明月,将两人联系起来,联通彼此思念的心。

在古代,文人十分重视精神层面的交流,尤其是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唐宋时期,除此之外古时候的人们还受到“神交”说法的影响,所以月亮常常会作为诗人寄情的一种意象,为彼此分离的人架起沟通的桥。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及张九龄在《望月怀远》写道的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与苏轼的这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在试图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这首抒发作者月下心事的《水调歌头》创作于苏轼在政治失意,与弟弟苏辙的别离后的中秋对月中之时,可以联想到当时诗人心中的落寞孤寥,但在这首诗中,我们却看到现实的处境并没有使苏轼陷入悲观消极的情绪中,反而是一位智者以达观的人生态度来努力排解心中的遗憾,诗词中的浪漫与潇洒,无一不对照着诗人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它表面上是与明月的对话,却在这样的在对话中不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

既有给人以哲理,又不忘添情趣,意境豪放却不失温婉,对明月独有的向往之情,也体现了他对世间的眷恋。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沒有月亮,可能就沒有李白,苏轼也就不再是苏轼;如果真沒有月亮,甚至连诗都不存在了呢。这话听上去有些夸张,但足以见证它在人们心中地位,或许我们谁也无法了解它究竟承载了多少人的思念与心愿。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