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自動駕駛軍備競賽,中國率先打響量產「第一槍」 有多重要?

姍姍來遲,但依然來了。特斯拉的空降中國,造就了上海有史以來最大的外資製造業項目,短暫的簽約過程,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特斯拉尷尬多年的“難產”問題。

不過,雖然埃隆·馬斯克“拼命趕工”,但考慮到這座50萬產能工廠2-3年的工期,仍無法在短期內解決特斯拉的燃眉之急——交付困境依舊存在,據媒體報道,截止今年二季度,被寄予厚望的Model 3已累計交付2.8萬輛新車,還有約42萬輛的訂單未能交付;馬斯克在4月表示Model 3交付將推遲6-9個月後,當月約18%的Model 3退訂,這甚至導致有股東提出拿掉馬斯克CEO職務的提議,最終被股東大會否決。

好在,在最近一次採訪中,馬斯克表示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產能漸入佳境,但不可否認,多年以來,看衰特斯拉者的很大一部分理由,就是產能受限,而作為新能源與自動駕駛兩股未來趨勢的象徵物,這種看衰,許多時候甚至會被放大到產業層面。

全球自動駕駛軍備競賽,中國率先打響量產“第一槍” 有多重要?

事實上,隨著國產特斯拉的到來,不但讓人再次真切感到量產的重要性,也讓中國新能源和自動駕駛市場的競爭愈加激烈——尤其是後者,如果是新能源更多是一種觀念層面的躍升,特斯拉的登陸可以發揮“鯰魚效應”,那麼涉及數據,技術,合作伙伴,法律法規,乃至倫理等一系列必備要素的自動駕駛,則要複雜的多,量產的難度,也更為嚴苛。

我還記得,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李彥宏主持、馬斯克和比爾蓋茨共同參與的“RMB”早餐會上,李彥宏向馬斯克提問:無人駕駛多長時間能成為主流?馬斯克回答:“這是一個很大的工業基礎,對於汽車工業來說需要很長時間。現在公路上有20億輛車,汽車工業的產能是每年一億輛,需要很長時間來進行轉型。你想看到無人駕駛車的量產,如果技術成型的話,可能五年之後可以有無人駕駛車的生產……不可能說是在現有每年1億輛產能的基礎上,突然一下子改變。”

當時有媒體寫文章稱,“馬斯克認為無人駕駛難成主流”,事實上,人家一個做自動駕駛的,當然並非此意,只是他可能低估了自動駕駛量產之後的重要影響。

有意思的是,3年後,向馬斯克發問的李彥宏,倒是在全球打響了無人車量產“第一槍”,前不久全球首款L4級自動駕駛巴士“阿波龍”量產下線,此外Apollo 3.0也一口氣推出了四大量產方案。百度做自動駕駛三年,做Apollo 一年零三個月,就進入量產階段。

全球自動駕駛軍備競賽,中國率先打響量產“第一槍” 有多重要?

儘管並非行駛在城市路上的乘用車(在李彥宏的排期表裡,大概還需兩年左右),但你得承認,夾雜在全球自動駕駛軍備競賽的背景下,無論從實際還是象徵意義,李彥宏打響的“這一槍”都已足夠令人欣喜,因為這對於中國汽車產業自身,對於中國在全球汽車行業秩序中的位置,乃至中國整個AI的發展,都有著特殊意義。

技術落地的重要性

在某種意義上,馬斯克說的沒錯,自動駕駛的確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一方面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狂轟油門”,通過路測數據迅速迭代;一方面又要“腳踩剎車”,等一等配套設施和政策法規的逐步完善——所以全球自動駕駛競爭的真正核心,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比誰先以量產的方式,在這個動態平衡的過程中處於領跑地位,率先跑完驗證自動駕駛社會價值的全部流程。

這種務實態度,是很多腳踏實地者的共識。譬如與李彥宏不謀而合,Mobileye CEO沙書亞曾提出“經濟適用性(Economical scalability)”概念,在他看來現在自動駕駛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讓自動駕駛技術從實驗室項目變成量產產品,“如果我們在開發一個產品,就必須確保這種努力不會成為一個科學實驗,經濟適用性是關鍵。我們談的任何事情都必須是可大規模落地和量產的。否則,這就是一個科研項目。”

而倘若將視野切換到國家層面,更能凸顯技術落地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全球自動駕駛競爭不斷加劇:在美國,儘管作為“律師之國”(李彥宏在博鰲早餐會上提出,馬斯克附和“我也同意美國律師太多”),有些法律上的磕絆,但總體持開放態度,目前至少有來自全球50多家企業在加州進行自動駕駛道路測試,從谷歌和通用等巨頭,到Drive.ai等初創公司,都已明確敲定自動駕駛的落地時間表。

全球自動駕駛軍備競賽,中國率先打響量產“第一槍” 有多重要?

在歐洲,如汽車工業重鎮德國,看到明確趨勢的來臨,體型龐大的德系巨頭們都感知到“未來已來”,投入巨大資源,並逐步往實踐靠攏;而在其他國家如荷蘭(2018 年畢馬威發佈的全球自動駕駛汽車成熟度指數報告列出了20 個國家,荷蘭位居榜首),瑞典等國,自動駕駛其實都在低調前行,歐洲委員會甚至希望在2030年步入以完全自動駕駛為標準的社會,“使歐洲在完全自動駕駛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嗯,當終點的旗幟如此明顯,賽道也就格外擁擠,但凡有能力的國家,都已全部聚齊在自動駕駛的跑道上。

當然還包括中國。令人欣喜的是,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特斯拉2017年收入中有17%來自中國),在產業升級需求,企業積極佈局,巨大交通壓力,AI政策扶持等各方面的合力下,自動駕駛的落地速度更為迅速堅定。如今,百度率先實現了無人車量產,也為中國搶到了全球自動駕駛起跑線上的“杆位”,這也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

汽車行業的新時代

無人車量產帶來的最直觀的改變,無疑落在汽車行業。

首先,實現自動駕駛的量產和商用,會極大刺激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對於當年“用市場換技術”不盡如人意的中國汽車產業而言,這或許算得上是一次時代賜予的超車機遇。

就拿硬件領域來說,其實包括傳感器和攝像頭在內,中國在自動駕駛硬件技術上已較為成熟。而在工業經濟下,技術,單價,與規模量產之間,有著齒輪一般的邏輯關聯,百度開的頭,順勢啟動了齒輪轉動的正向循環,勢必會增速中國自動駕駛的產能提升,帶來更低的價格,直接促進中國自動駕駛在更大規模的落地。李彥宏在《智能革命》一書中就指出:“無人車不僅是‘車輛’,也因其自身裝載的設備系統,在商業化過程中將直接帶動雷達、傳感器、導航系統等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建立車聯網和物聯網打下基礎。”

全球自動駕駛軍備競賽,中國率先打響量產“第一槍” 有多重要?

而考慮到中國在技術積澱,人才儲備,充裕資金,市場空間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可能每一項都不是第一,但它們匯聚成合力,形成一股難以忽視的力量),當自動駕駛技術產業鏈的齒輪飛速轉動,發揮出某種滾雪球效應,或許能讓中國汽車市場第一次擁有行業領跑的機會。

更進一步講,作為世界最大的汽車銷售和生產市場,中國在新技術拐點上的一舉一動,也牽動全球汽車行業的神經。

在某種程度上,這與自動駕駛的底層邏輯有關。不同於傳統汽車通過集裝箱即可實現全球登陸,由於自動駕駛與本土化路測數據的共生關係,其國際化有諸多侷限,中國交通密度高,障礙物多,隨意性大,在數據採集和基礎服務層面都非常依賴本地化。而在中國,百度率先搭建了一套完備的數據採集體系,最瞭解中國複雜的駕駛環境,這讓他們成為國外車企切入中國自動駕駛市場的關鍵踏板——要知道,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報告顯示,到2035年全球自動駕駛汽車銷量將達1200萬輛,其中超過1/4在中國售出,這意味著,就像是當年“用市場換技術”的某種倒置,自動駕駛這個“新變量,將在某種意義上改變中國在全球汽車市場上的角色關係,影響未來國際汽車市場的產業格局。

當然了,這種對於未來願景的期許,不可能只由一家公司兌現。正如李彥宏所言:“無人車承載了中國汽車產業很多的希望,這一點絕對不是百度一家公司能夠完成的,而是需要整個產業,包括各級政府、汽車製造企業、科研機構、銀行、保險公司的共同努力,才能把中國的無人車真正推向社會,真正落到實處。”

也正因如此,在無人車量產過程中,百度選擇了“領舞”而非“獨舞”。如今Apollo已是目前全球涵蓋產業最全面的自動駕駛生態,涵蓋OEM,Tier1,出行服務商,基金投資機構,相關政府及研究機構等上百家合作伙伴,百度希望與合作伙伴一起,通過開放和資源共享,加速行業落地。

全球自動駕駛軍備競賽,中國率先打響量產“第一槍” 有多重要?

最關鍵的第一槍

誠然,汽車產業再龐大,也只是交通生態乃至整個社會網絡的一環,這意味著,我們要以一種全局思維,看待自動駕駛的大規模普及。

李彥宏就曾寫道:“無人車不但能為整個交通模式帶來變化,還有可能給中國帶來智能地鐵、智能公共系統等新事物。智能交通是系統性、革命性、顛覆性的變化,隨著技術的狂飆突進,需要改變的可能是人們的思維模式……無人車改變的不單是人與車的關係,一旦車與車、人與人、人與社會都被智能工具連接,帶來的將是對先有物質世界規則的重塑。”

譬如你完全可以想象,當自動駕駛普及,私家車減少,城市公共空間也註定變幻模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雄安新區,作為自動駕駛“國家隊”,目前百度Apollo已在雄安新區全面部署,在李彥宏的期許中,這裡或許將是中國第一個沒有紅綠燈,沒有擁堵,且不再需要交管部門大量人力上路管理的城市。

全球自動駕駛軍備競賽,中國率先打響量產“第一槍” 有多重要?

而談及自動駕駛率先量產的價值,還有一個頗具符號意義的影響:提振中國整個AI產業的士氣。

眾所周知,在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路上,由於自動駕駛橫跨人工智能與傳統制造業的雙重身份,讓它總處於聚光燈下。而考慮到全球汽車市場的龐大規模,以及圍繞自動駕駛建立的交通系統對社會的價值,在整個AI圖譜裡,自動駕駛無疑有著特殊意義——蘋果公司CEO庫克就曾直言,自動駕駛技術是“一切人工智能項目的源泉”。

從這個意義上,如今自動駕駛量產“第一槍”在中國打響,更像是一次低調宣言:在人工智能產業落地的速度上,中國或許將成為先行者。

當然,最後必須提及,無論是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還是整個AI的發展,政策支持亦是其中重要一環。

如你所知,在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你很難說清技術變遷與政策扶持的明確關係,“摸著石頭過河”,不斷互相試探,彼此瞭解,成為了中國經濟騰飛的主旋律——而當自動駕駛這種確定性的未來擺在眼前,中國在政策當然沒有理由落後,誠如李彥宏所言:“中國人‘摸著石頭過河’的傳統讓無人車企業感到放心,業內人士並沒有太擔心法律的阻礙”。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無論是中國多個地方在不斷為自動駕駛路測“開綠燈”,還是百度被科技部欽點為自動駕駛“國家隊”,還是無人車量產領跑,都印證了政府支持和企業合作的成效。

而我最後想說的是,站在今天的視角,你很難完全預言阿波龍的全部價值,因為就像當年的計算機和手機一樣,任何一項顛覆型技術的發展都自有其脈絡,它一旦誕生,便有了自己的“生命”,再沒人能預測它對整個社會的影響。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就像許多人所言,“未來十年汽車行業的變化,將超過過去一百年的總和”——而無論未來怎樣變化,都要從最關鍵的第一槍開始。

李北辰/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