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何要杀死清朝首富胡雪岩?

用户64528827574


当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民间流传甚广的一句话,有人形容胡雪岩是商圣第二,第一当然是陶朱公,范蠡。

胡雪岩最多财富拥有2000万两白银,是当时中国首富,图为胡雪岩故居。

晚清有三大忠信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而胡雪岩就是左宗棠的“钱袋子”,他帮助左大人募捐,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在福建建设了南洋水师;晚年左宗棠西征去了新疆,筹款的还是胡雪岩,而胡雪岩是在帮助左宗棠筹措军费时也使自己变成了当时首富。

如今马尾船政博物馆,有三座雕像,中间为左宗棠、左为沈葆桢、右为胡雪岩。

中国人有钱了就喜欢捐,胡雪岩也一样,有了钱就开始捐,当了江西候补道,获得了二品顶戴,朝廷赐予他的黄马褂,所以他也是有清三百年唯一一个赏赐黄马褂的商人,也是红顶商人。

胡雪岩创办的胡庆余堂雪记药号,是晚清江南地区最大的中药号。

可是富可敌国的胡雪岩参与了1882-1884年间的中外金融大战,19世纪下半叶工业化的欧美各国在江浙一带开办纺织厂,机械化和高质量的丝织品对抗中国传统的手工丝商,外国人低买高卖胡雪岩看中其中利益,大肆购买生丝,投入资金超过1500万两,后来欧洲蚕丝大获丰收,生丝价格暴跌,胡雪岩面临破产。

个人觉得左宗棠支持的胡雪岩和李鸿章支持的盛宣怀虽斗争了很久,李鸿章和胡雪岩也不怎么对付,但李鸿章不至于杀胡雪岩,历史上也没有胡雪岩被杀的记载,所以胡应该是自杀死的。图为盛宣怀。

1884年此时正值中法战争失利,左宗棠也遭遇到了巨大的压力,1885年左宗棠就病逝了,失去政治背景的胡雪岩是雪上加霜,曾参与金融大战的盛宣怀背靠着李鸿章的支持,暗中也不惜一切代价斗垮胡雪岩,在左宗棠去世3个月后,胡雪岩遣散了家人也神秘的死去。


图文绘历史


含笑九泉,三大名臣,且看挽联。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三大中兴名臣,曾国藩一生厚道有识人之明,提携任用了李鸿章和左宗棠。



李鸿章秉承老师曾国藩的政治理念,内安江山,外争国权,处事内圆外方,深受慈禧太后的青睐。



左宗棠恃才傲物,及其自负,从太平天国运动中大家,独当一面,后洋务运动兴办企业,又出征新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个圣人在一起,斗争中求团结,清廷鼓励了这种党争以获得某种平衡,保证中央集权,利用湘军掌控万里江山。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三大圣人可以说为了国家殚心竭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左宗棠挽曾国藩联: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李鸿章挽曾国藩联: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

李鸿章挽左宗棠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 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三大教父手下的投名状,胡雪岩和盛宣怀。

曾国藩家书,大家都比较熟悉,教育家属,教育部下,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如何做官?曾国藩一生厚道,可是培养两大杰出弟子李鸿章和左宗棠却尿不到一壶里去,尽管大家都是同乡,一起同过床,一起扛过枪,一起淹没江南温柔乡,可是那又怎么样?



李鸿章带着南通企业家盛宣怀,左宗棠看上了徽商胡雪岩,从太平天国的战场到洋务运动的现场,再到左宗棠去了新疆,盛宣怀与胡雪岩为了自己主公和市场互有攻守,各得其利。

盛宣怀与上海十里洋场的列强保持了良好的商贸往来,加上李鸿章管理洋务运动积极支持,盛宣怀从贸易到金融全链条投资,盛世怀商业的成功反晡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两人相得益彰,盛世怀名副其实的官僚集团资本代言人。

胡雪岩商业天才,少年贫苦,自己发奋努力改变人生,靠着银号放贷起家,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偶然相识左宗棠,赞助了左宗棠部队军饷,后来左宗棠取得胜利后,投桃报李,将自己任职江苏巡抚衙门的官饷存入胡雪岩钱庄,胡雪岩一时成就白银帝国。左宗棠收复新疆,胡雪岩统筹军需物资和军饷,不肯外借洋人银行和采购洋人买办的丝绸,与洋人结下梁子。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一时功成名就,胡雪岩也获得了四品顶戴,成为了红顶商人的胡雪岩,决定和洋人商战,赢回中国经济主权。可是他误判了形势,李鸿章掌权,左宗棠渐渐势力衰退,胡雪岩失去了清廷支持,被洋人合伙封杀,投资囤积大量丝绸后,自己缺乏周转资金,不得不破产,郁郁而终。

胡雪岩之死,李鸿章因素不可避免,政治需要平衡,商场如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李鸿章没有曾国藩那样涵养,他不惯着左宗棠,左宗棠与他争斗始终处于下风,胡雪岩没有审时度势选择了恃才傲物的左宗棠,惨淡收场。盛宣怀则不同,选择了审时度势的李鸿章获得了成功,盛宣怀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 他热心公益,积极赈灾,创造性地用以工代赈方法疏浚了山东小清河。盛宣怀一生经历传奇,成就不凡,创办了许多开时代先河的事业,涉及轮船、电报、铁路、钢铁、银行、纺织、教育诸多领域,影响巨大,中外著名,垂及后世。



从朝廷格局看,满清政府还是相信满人而疏远汉人,曾国藩和李鸿章及左宗棠保持恰如其分的平衡符合政局稳定。洋务运动是抛开政治谈经济改革开放的畸形产物,盛宣怀与胡雪岩各有不同意见,盛宣怀预判了政治形势选择商人赚钱本职,胡雪岩作为红顶商人选择了理想成为了陪葬。


唐俊龙55398571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李鸿章要“杀死”胡雪岩,关于李鸿章“倒左先倒胡”的说法,都是台湾小说家高阳在《红顶商人》一书中的描写,注意,这是小说!

胡雪岩存世的资料不多,多出于当时人和后人的笔记之中,记载往往还自相矛盾。

李鸿章和胡雪岩的关系还是比较紧密的,比如在李鸿章主持北方赈灾期间,就曾经为出了大力的胡雪岩请赏,在李鸿章重点抓的轮船招商局筹办过程中,胡雪岩也积极参与了前期筹建,只是后来退出了。

很明显,两人并没有直接的矛盾,至于说李鸿章借助攻击左宗棠的“钱袋子”胡雪岩来扳倒左宗棠,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左宗棠收复新疆还朝之后,先进京入军机处,授大学士,之后出任两江总督,已经进入了“太平官”的工作节奏,而胡雪岩之前是作为他的西征大军转运局的领导而存在,即为左采办军需,此时已经没有战争,胡的“后勤部长”身份对于左来说已经意义不大。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李鸿章真的要攻击左宗棠,也不会选胡雪岩这个过时的“七寸”下手。

事实上,在胡雪岩的阜康钱庄面临资金链危机的时候,胡和左曾两次会面,并无记载提及相关事项,左也完全没有“拉兄弟一把”的举动,之所以如此,归根结底在于胡面临的是纯经济问题,而他本人对于这个经济问题的严重性其实认识也并不足。

在《红顶商人》小说的描述里,胡雪岩的破产原因是上海道扣发了还洋债的银两,造成了阜康钱庄的资金链断裂,同时还有盛宣怀与外商合谋,让胡雪岩的生丝投机赔了2000万两银子。

事实上,胡雪岩囤积的生丝,在破产前已经分三批全部出手,而且价格都有明确的记录,虽然比生丝最高点价格要低一些,但是远远超过成本,并没有赔钱。而外商也没有合谋对他围堵,不收生丝,恰恰相反,洋行们是求着他买丝,他还不乐意卖。

真正造成他资金链锻炼的原因是1883年爆发的上海股市、楼市大崩盘,市面上的钱庄连锁破产,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意义的经济危机。

外资银行和晋商票号的数百万两拆借资金抽离,让上海的市面的现银完全枯竭,胡雪岩的钱庄完全无从腾挪,又发生了普遍性的挤兑, 不倒是不可能的。

就其资产而言,清朝事后追讨存在阜康钱庄中的公款,浙江巡抚上奏,100多万两全部偿还完毕,有盈无绌。也就是说,只多不少。

至于什么在外国银行贷款吃回扣啊, 都是子虚乌有的, 完全是不了解当时金融行业情况的胡扯,哪怕是当时想治胡雪岩于死地的户部尚书阎敬铭等人的联合调查,也只追究了胡雪岩滥用“交际费”10万两左右的“罪行”,而这部分钱,本身已经是左宗棠负责报销掉的项目了, 所以后来也没有追究。

盛宣怀通过电报网下手之类的说法,更是完全胡扯,盛宣怀自己的钱都存在阜康钱庄里,还赔了不少,甚至发牢骚说家财都快赔干净了,他是吃错药了,要玉石俱焚吗?

事实上,在胡雪岩破产之际,盛宣怀只是个小角色,根本没有能力操这么大的盘。


刘三解


胡雪岩是被李鸿章杀死的吗?老实说这又是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逻辑。

历史上真实的胡雪岩怎么死的?这便扯及大清国官商勾结的许多内幕,首先,胡雪岩当年之所以能在商场崛起,就是因为一个官:时任湖州知府的王有龄——据说王有龄能做官,就是因为胡雪岩挪了钱庄五百银票给他,但貌似没有实际证据,可能只是小说家言。而就在王有龄的湖州任上,他找来胡雪岩,用湖州公库的钱办丝行,这是胡雪岩赚的第一笔钱。他先拿公库的钱借给农民养蚕,再把农民的蚕丝运到杭州和上海出卖。本金来自湖州公库,蚕丝来自王有龄治下的湖州农民,所以这几乎是无本生意。

有了第一桶金之后,胡雪岩迅速起家,但秘诀还是在于与官的勾勾搭搭,在王有龄升任浙江巡抚之后,他更得到王的相助,将钱庄做大。利用当时的战乱时局,他把浙江的募兵费用全部吸纳入自家钱庄,又利用委办粮械、综理漕运的机会,一举掌握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而一旦太平军攻破杭州,王有龄自缢身亡,胡雪岩便没了依靠。好在他运气不错,随后上任的左宗棠,也看中了胡雪岩,让他主持杭州城解围后的善后事宜及浙江全省的钱粮、军饷,这样一来,胡雪岩顿时起死回生。在左宗棠支持下,他进一步与外商来往,包括为左训练洋式装备的常捷军。而在清军将太平军驱逐出浙之后,胡雪岩的钱庄更获大利,因为清军将官发的横财,据说都存入了他的钱庄。也正是因为,他一下子成为千万富翁。后更因助左有功,被赐穿黄马褂。左宗棠西征阿古柏之际,缺钱缺粮,依旧是胡雪岩出力,解决了西征军的经费问题。

但当时的大清国,还有一个性质相似的官商两用之人,那便是盛宣怀,而盛宣怀的背后,便是李鸿章。1882年,胡雪岩打算建设长江沿岸电报,遭到朝中守旧势力阻挠,李鸿章、盛宣怀发现这个良机,立即抢道超车。盛宣怀在大沽与天津之间架好一条电报线,李鸿章出面邀请宗室大臣到场观看,在获得权贵赞叹之后,乘势上书,开设电报局,保举盛宣怀为电报局总办,结果被准——原本是胡雪岩首发的电报权,顿时落入盛宣怀之手。

这是致命的,你往下看就明白了:随后,胡雪岩听说欧洲生丝减产,他企图将外商排挤出生丝市场。 这便囤积生丝,一时间英、日商人都来拉拢胡雪岩,加价收购,却依旧被胡拒绝。但胡雪岩显然没有估算到欧洲蚕丝生产的规模,随后欧洲生丝丰收,丝价大跌,胡顿时悲剧——而这一点,恰好被盛宣怀利用。他掌握着电报局,胡雪岩生意上的所有情报都被他知晓,于是胡卖丝,他就致电各国商行,让其不要下单。而此时胡的汇丰银行借款到期,需要偿还本息共八十万两。青黄不接的胡雪岩哪里能还上,可还有一机会,就是上海本有一笔协饷快要到账,胡尚有生机。但这情报同样被手握电报资源的盛宣怀门清,他利用李鸿章的官威让上海道台将这笔协饷后拖二十天。胡雪岩等不来救急钱,而汇丰银行又在盛宣怀鼓动下,开始催款。

所以,正是在盛宣怀的一手策划之下,无人愿意借胡雪岩银子。胡雪岩只好从自家银行里抽钱还给汇丰银行。但这同样被盛宣怀发觉,他知道胡雪岩的银行已无现银,立即发动豪绅大商去提款,同时散布谣言:“胡雪岩不行了,银行已面临倒闭。” 一时间,胡雪岩的银行门槛被踏破。他赶紧向北京的左宗棠求救,但求援电报又被盛宣怀扣下(胡雪岩在电报局上的失手是决定全局的失败啊)。

胡雪岩终于认输,他的银行倒闭,积存的蚕丝廉价出售,连地契和房产都抵押出去,而直到最后一刻,他才得知:幕后黑手是盛宣怀。1883年,清廷将胡雪岩革职,并让左宗棠追剿清理。当然,给胡雪岩最后一刀的,还是李鸿章。1885年,左宗棠一死,李鸿章便弹劾胡雪岩吃朝廷的回扣。慈禧下令彻查,结果胡被抄家、革职,彻底失败!就在这年十一月,含恨而死。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李鸿章看似杀胡,实则在杀“左”,李鸿章与胡雪岩并无直接的矛盾和冲突,但与胡雪岩依靠的红顶――左宗棠,基本上到了不共戴天,你死我活的地步!(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说到李鸿章与胡雪岩,那就不得不提另外两个人――左宗棠与盛宣怀,左宗棠与胡雪岩互为唇齿,李鸿章与盛宣怀则为里表。

胡雪岩被称为红顶商人,背后靠的是左宗棠;盛宣怀后来居上,与李鸿章的鼎力支持亦密不可分。

李鸿章一心想斗倒左宗棠,在政治上双方不分伯仲,左宗棠提出来塞防为重,李鸿章就提出来海防为重来牵制左宗棠,左宗棠办洋务,李鸿章也办洋务,办的规模甚至比左宗棠还要大。

双方的争斗是全方位的,不仅仅表现在政治方面,即使在经济领域,双方也不遑多让,李鸿章很快就发现,左宗棠上窜下跳闪转腾挪,靠的是胡雪岩在财政上的鼎力支持。

即使在收复新疆、平定回乱这样的军国大事上面左宗棠也多是倚仗胡雪岩在财政经济上的配合,可以说,胡雪岩就是左宗棠的钱袋子,左宗棠花一分钱都跟胡雪岩有关系。


李鸿章对于“钱”的功能比一般人理解的要深刻的多,他觉得在政治上直接攻击左宗棠,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容易招致反击,效果一点不好。

正所谓打蛇打七寸,李鸿章意识到左宗棠的七寸就是胡雪岩,一个人能力再强,要是没了钱,那也就是个干瘪了的气球,飞不起来了。

胡雪岩的厄运也就开始了,李鸿章不会亲自出手,他有自己在商界的代理人――盛宣怀,在他的授意下,盛宣怀步步为营,费尽心机要搞垮胡雪岩。

胡雪岩是个红顶商人,虽然靠着特权攫取了不少商业利益,但仍然受着基本的商业的规律制约,比如说再大的买卖都需要完整健康的资金链,盛宣怀深谙此道。

于是便在这上面做文章,先是导致胡雪岩手中生丝挤压,巨额资金被垫付进去出不来,再就是钱庄挤兑,招招打在胡雪岩的七寸上。


也就打在了左宗棠的七寸上,胡雪岩没熬过去,左宗棠也就离败局不远了。

李鸿章不必然杀死胡雪岩,但为了在与左宗棠的竞争中胜出,胡雪岩必死!


历史三日谈



“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将胡雪岩与曾国藩并论,可见胡雪岩在商业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功。胡雪岩在人生的巅峰时期,骤然跌落于谷底,更是令人唏嘘不已。

然而,胡雪岩真是李鸿章杀死的么?当然不是,可是胡雪岩的死却也与李鸿章有关系。


“官商结合”,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崛起。

从放牛娃,到钱庄跑腿的,最后到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人生经历简直像是开了挂的励志故事,正如歌词“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胡雪岩的成功当然更不容易。胡雪岩可不是富二代,他的家境并不好,他的父亲在他少年时代便去世了,胡雪岩因此没了依靠,于是为了谋生便到社会上闯荡,当时的胡雪岩多少岁?13岁,妥妥的童工,胡雪岩可不想永远当个小跑腿,于是努力工作,认真学习老同志的工作经验,终于获得了老板的欣赏。所以说,年轻人,好好干,你们的辛苦,领导们会看得见的!嗯,看得见吗?

胡雪岩可谓是天生的企业家,对于“政治风向”具有极为灵敏的嗅觉,这是成功商人所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清朝咸丰年间,发生了很多事,诸如太平天国运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即清朝文人所粉饰的“庚申之变”。在庚申之变中,胡雪岩赚足了国难财,自此发展成为“富商”。

当然,说到胡雪岩的发家,自然少不了我们的左宗棠左文襄公了。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左宗棠作为中国晚清时期的名将,当然会被清政府委派去镇压太平军。在这段时期里,胡雪岩则是左宗棠的“理财顾问”,为左宗棠处理经济问题——钱的问题,算得上是颇受左的信任,为左宗棠筹办粮饷和军火,这里面的利润够足吧?此外,胡雪岩在这段时期里为官员所获取的“战争红利”进行“洗钱”,也收获颇丰。由此,胡雪岩逐渐成长为晚清时期的“巨商”。

在左宗棠受清政府任命领兵前往新疆时,因为李鸿章并不主张收复新疆,因此收复新疆的财务压力转移给了左宗棠。左宗棠自然不知道如何处理军费问题,于是让胡雪岩帮忙想办法,胡雪岩怎么办?向洋人借。然后军费到位,战争胜利,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 胡雪岩因为在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清政府封了个布政使的虚衔给他,官帽是红色的顶戴,胡雪岩成功化身“红顶商人”。


胡雪岩的死与李鸿章有何关系?

你以为胡雪岩的死只是简单的商业竞争所导致的?绝对没有这么简单,这里面隐藏着很讲究的政治因素。

“富可敌国”在古代从来不是一个褒义词,它更意味着危险。记得明朝的老沈么?当年老朱取得江山以后,定都南京,然后觉得南京城规模配不上自己,于是琢磨着扩建,可是老朱没钱呀,怎么办?急用钱,找老沈!老沈拍着胸脯说,为国家做贡献是应当的,这钱我出了!看着老沈那穷得只剩钱的模样,说不眼红肯定是假的。老沈这边的工程很快结束了,不要质疑民企的工作效率,时间便是金钱。可是老朱那边的工程还没完,老朱看着老沈的得瑟样,又不爽了。然而,让老朱更不爽的事发生了,老沈竟然说要掏钱为老朱犒赏军队,老朱眼神阴鸷地看着老沈,你犒赏军队?你是皇帝,还是我是皇帝?你想收买军心造反还是怎么的?你老沈有钱,是吧?行,那我便抄你家!于是老沈糊里糊涂地抄家了,自己也被发配充军了。

说完老沈的故事,应该想到了吧?为什么古代总是抑商?便是因为皇帝害怕商人钱多了,一是害怕商人掌控国家的经济命脉;二是会对自己的统治地位造成威胁,试想想有钱能买多少人心?胡雪岩作为晚清时期的“中国首富”,他的市场经济地位足以影响甚至操控市场经济秩序,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啊,清政府能不防着胡雪岩?这是胡雪岩“必死”的主导因素。


此外,李鸿章将左宗棠视为政治竞争对手,胡雪岩则算是左宗棠的人,毕竟胡雪岩确确实实为左宗棠解决极为棘手的经费问题,否则左宗棠又怎会这么顺利?那么,李鸿章为了打击自己的政治竞争对手,肯定会首先选择对方的“所属”作为打击对象,因为政治竞争不同于战争,战争可以讲究擒贼擒王,政治竞争很多时候靠的是旁敲侧击式的攻击。

清政府动胡雪岩那是迟早的事,李鸿章又很想打压左宗棠,胡雪岩好巧不巧,正是清政府与李鸿章共同的突破口。

当然,当时清政府并没有动用权力直接秒杀胡雪岩,可是很多官员事实上已经收到了政府要动胡雪岩的风声了,于是纷纷挤兑。李鸿章当然也把握住了这个机会,那便是盛宣怀,盛宣怀与胡雪岩一般,也是亦官亦商,更重要的是,盛宣怀是李鸿章的人,李鸿章也许有意让盛取代胡的市场经济地位。于是盛宣怀在慈禧的政府代言人李鸿章的授意和支持下,对胡雪岩展开疯狂的经济攻势。

胡雪岩在清政府以及商界的联合围攻下,最终破产,然后被清政府革职查办,结局是自己郁郁而终。

胡雪岩的死,既是经济的问题,更是政治的问题,“富可敌国”,太过于富有则是国之敌人了,当经济脱离了清朝统治者的掌控,危机清政府的统治地位,同时又成为商界的公敌时,他又怎能不死?


吾与吾国


严格意义上说不是李鸿章杀死的胡雪岩,胡雪岩是在被革职抄家后郁郁而终,不过胡雪岩被革职抄家背后的确有李鸿章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李鸿章确实是逼死胡雪岩的凶手之一。那么身为帝国高官员的李鸿章和清朝首富胡雪岩之间究竟有什么恩怨纠葛呢?说起李鸿章和胡雪岩的纠葛就不能不提到另外两个人:左宗棠和盛宣怀。

清道光三年(1823年)胡雪岩出生于安徽省徽州绩溪县湖里村的一个贫困家庭,靠帮人放牛维生,胡雪岩12岁时父亲去世,于是胡雪岩孤身出外闯荡——先后在杭州杂粮行、金华火腿商行当过小伙计,到杭州“信和钱庄”当学徒。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三年师满后就因勤劳、踏实成了钱庄正式的伙计。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19岁的胡雪岩被杭州阜康钱庄于掌柜收为学徒,于掌柜没有后代,把办事灵活的胡雪岩当做亲生儿子。于掌柜弥留之际把钱庄悉数托付给胡雪岩。这所价值5000两银子的钱庄成为了胡雪岩在商海中的第一桶金。

尽管胡雪岩办事灵活,逐渐在商场上打开了局面,但在当时的官本位制度下商人几乎处于社会最底层。胡雪岩却不甘心于自己身处的社会地位,他积极和官府靠拢——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是有抱大腿的嫌疑的,问题是在那个年代要做一番事业还真没比抱大腿更便捷的途径。他傍上的第一个大佬是王有龄——在王有龄最落魄时胡雪岩出资为他上下打点四处活动,王有龄升任浙江巡抚后胡雪岩被委以办粮械、综理漕运等重任,由此和军界取得联系并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破杭州,王有龄因丧失城池而自缢身亡,胡雪岩因此失去了在官场上的依靠。幸运的是他随即又获得了新任闽浙总督左宗棠的信赖——被委任为总管,主持杭州城解围后的善后事宜及浙江全省的钱粮、军饷,使阜康钱庄大获其利,从此胡雪岩就成为一位亦官亦商的红顶商人。

取得左宗棠信任的胡雪岩以亦官亦商的身份往来于宁波、上海等洋人聚集的通商口岸,一方面为左宗棠经办粮台转运、接济军需物资,另一方面在外国人的帮助下为左宗棠训练了约千余人、全部用洋枪洋炮装备的常捷军。由于和军界大佬的这层关系,所以清军将官在平定太平军后都将自己所掠之物及朝廷赏赐存在胡雪岩的钱庄中,这当然又让胡雪岩大赚了一笔。善于敛财的胡雪岩同样会散财: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及战后重建时期他设立粥厂、善堂、义垫,修复名寺古刹,收殓了数十万具暴骸;向官绅大户劝捐,以解决战后财政危机。不过胡雪岩可不满足于此,他是一个极其有野心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他希望自己能青史留名,而接下来做的事的确足以令他青史留名。

1866年他协助左宗棠开办“福州船政局”,成立中国史上第一家新式造船厂,正是在他的协助料理下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成功下水,也是他首先向左宗棠建议应该利用中国自己的工匠和技术致力于制造国产轮船。到了1872年他的阜康钱庄支店达20多处,布及大江南北,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与此同时他被授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按说此时他既有钱又有官职在身,还协助左宗棠完成了中国最早的国产轮船下水这样的壮举,足够荣耀了吧?可他自己并不这样认为。

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侵略军在英、俄两大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入侵新疆,与此同时日本也乘机兵发台湾。西北和东南两地同时告警令清政府内部发生了一次塞防和海防大讨论,而在这次争论中左宗棠和李鸿章正好处于对立面。事实上二人的对立由来已久——除了观念的分歧之外,二人分别作为湘、淮二系的领袖本身就构成一种竞争关系。最早左宗棠率部战胜了阿古柏侵略军,收复了新疆。在这一过程中胡雪岩再次为西征新疆的大军筹办军需粮饷,然而胡雪岩不知道的是他这一爱国壮举给自己招来了祸患:当时为筹措西征大军的军需粮饷朝廷让恭亲王向洋人举债都被拒绝,结果朝廷办不成的事愣是让胡雪岩给办成了——他以江苏、浙江、广东海关收入作担保,先后六次出面借外债1870万两白银,解决了西征军的经费问题。西征新疆的经费问题是解决了,可朝廷大员们嘴上不说,心里可都记着:朝廷办不成的事让你胡雪岩办了,你可真是富可敌国呀。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有志于加大对新疆及邻近的西北各省份的开发建设力度,于是胡雪岩又协助其创建“兰州织呢总局”——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所官办轻工企业。清光绪四年(1878年)55岁的胡雪岩成立“胡庆余堂”药号,正式营业。胡雪岩在全盛时期开创的胡庆余堂将他救死扶伤的对象范围扩大到全天下所有的百姓。在胡雪岩的主持,胡庆余堂推出了十四大类成药并免费赠送辟瘟丹、痧药等民家必备的太平药,在《申报》上大做广告,使胡庆余堂在尚未开始营业前就已名声远播,这正是胡雪岩放长线钓大鱼的经营策略。尽管胡雪岩因为免费赠药和大做广告而花费巨大,但换来的是成倍的利润。

清光绪七年(1881年)胡雪岩因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被授予布政使衔(三品),赏穿黄马褂、官帽上可带二品红色顶戴,并总办“四省公库”。就在胡雪岩商场、官场皆得意之时他命里的克星出现了——这个人就是盛宣怀。盛宣怀和胡雪岩一样也是一位红顶商人,而且也有不落于胡雪岩之下的成就——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11项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按理说二人都为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应该算是合作者吧,可实际上二人尽管都致力于富国强兵的近代化建设,但却是一山难容二虎,都想把对方排挤开,从而完成由自己主导的中国近代化建设,由此可见二人的野心抱负确实不小。

这两个具有非凡野心抱负的人从一开始就构成强烈的竞争关系,而为了给自己寻找靠山,他们又分别依傍于左宗棠和李鸿章,而正如上文所说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也是一种竞争关系,于是湘、淮两系的政治斗争也促使胡雪岩和盛宣怀中商场上的斗争走向白热化。清光绪八年(1882年)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生丝价格日跌,企图垄断丝茧贸易,却引起外商联合抵制。百年企业史上第一场中外大商战开始了。开始胡雪岩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占据上风。然而胡雪岩却没预料到后来欧洲生丝会丰收,一时间丝价大跌,于是胡雪岩顿时悲剧了。

而这点恰好被盛宣怀利用:他掌握着电报局,胡雪岩生意上的所有情报都被他知晓,于是胡雪岩卖丝,他就致电各国商行,让其不要下单。而此时胡雪岩的汇丰银行借款到期,需要偿还本息共八十万两。青黄不接的胡雪岩哪里能还上,可还有一机会,就是上海本有一笔协饷快要到账,胡尚有生机。但这情报同样被手握电报资源的盛宣怀门清,他利用李鸿章的官威让上海道台将这笔协饷后拖二十天。胡雪岩等不来救急钱,而汇丰银行又在盛宣怀鼓动下,开始催款。无可奈何的胡雪岩只好将手里的生丝贱卖,亏耗1000万两,更严重的是胡雪岩的资金链至此断裂,那些原本在他的钱庄存钱的官僚们竞提存款,一时间胡雪岩被挤兑狂潮逼得焦头烂额。不过事情并未就此完结——胡雪岩作为一名红顶商人,他的产业中是有大清政府的国有资产入股的,于是李鸿章、盛宣怀一系开始以此为由向胡雪岩追缴欠款。此时的胡雪岩当然还不上了,最终他被抄家革职并一再追缴欠款,终于在贫恨交加中郁郁而终。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提起李鸿章,就必须要说左宗棠,此二人之间的矛盾世人皆知。李左二人皆因太平天国运动发迹,又同样主张洋务运动。虽然二人渊源颇深,但是李鸿章与左宗棠的之间明争暗斗却不断,“活财神”胡雪岩便是他二人斗争的牺牲品。

1861年,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运送物资为左宗棠赏识。之后,胡雪岩帮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以及提供军用物资等,渐渐成了左宗棠的左膀右臂。李鸿章知道左宗棠之所以能办成那么多大事,都是因为他有"钱袋子"胡雪岩,因此李鸿章提出“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胡雪岩此人很自作聪明,他与朝廷大官交往甚密,不懂得收敛又很刚愎自用以致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时值1883年中法战争,左主战,李主和。恰逢左宗棠不在两江,李鸿章与盛宣怀开始密谋对付胡雪岩。

胡雪岩为了谋利不惜斥巨资打生丝大战,当时胡雪岩的一切收购以及联系活动都依赖于电报。令人意外的是,当时掌握电报局的正是盛宣怀!盛宣怀利用电报以及李鸿章的官威人脉使得胡雪岩的生丝出手不得,乏人问津,胡雪岩的资金周转不灵。屋漏偏逢连阴雨,适逢胡雪岩汇丰银行的一笔80万贷款到期。因为和洋人叫板,没有任何洋行或买办集团借钱给他。又由于盛宣怀在背后使阴招,整个上海没有一个人肯施以援手,无奈胡雪岩只得从自己的小金库“阜康银行”调出80万。盛宣怀知道胡雪岩此时已是捉襟见肘,矛头一转打压胡雪岩的阜康银行。一时间“胡雪岩生丝生意大赔,阜康银行已面临倒闭”的消息不胫而走,取款的人每天踏破了阜康银行的门槛。尽管胡雪岩变卖所有家当,低价出售生丝还是不见成效。另一方面胡雪岩发电报向左宗棠求救却被盛宣怀扣下。最终,胡雪岩无力回天,阜康银行倒闭。

1885年左宗棠离世,李鸿章上书弹劾胡雪岩,奏折中称“胡雪岩吃回扣,中饱私囊”。慈禧大怒,胡雪岩被抄家革职,同一年胡雪岩郁郁而终。自此“活财神”为世人所淡忘,而清朝的财政大权尽归李鸿章与盛宣怀之手。


沙克C


胡雪岩是近代中国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出身贫寒,却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迅速发迹,成为当时富可敌国的巨商富贾。

他一个人的信誉可以替清朝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帮助左宗棠筹备军饷,收复新疆,慈禧太后曾经赐给他黄袍马褂,官居一品,被人们称为红顶商人。

但是,富可敌国的胡雪岩在李鸿章、盛宣怀的打压之下,短短的三年时间倾家荡产,最后郁郁而终。为什么李鸿章要打压这位红顶商人?原因就是因为左宗棠和盛宣怀。

胡雪岩和左宗棠是一对,李鸿章和盛宣怀又是一对,两对各自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利益不冲突还好,一旦利益冲突,硝烟瞬时弥漫。左宗棠和李鸿章都算是曾国藩的门生,但二人却是死敌,左宗棠接掌湘军,李鸿章则是淮军的领袖,湘淮之争,

两人摩擦不断。

左宗棠和胡雪岩属于官商勾结的关系,左宗棠给胡雪岩特权,让他搞垄断生意,家业越做越大,转而给左宗棠解决军需用度的问题,两人合作密切,左宗棠许多战功的取得都得益于胡雪岩的帮助。

正是因为左宗棠和胡雪岩的关系,所以李鸿章在长期与左宗棠斗法之后,得出了“倒左必先倒胡”的结论。不过在全力实施之前,左宗棠去世了,失去靠山的胡雪岩似乎不足为据,但恰恰相反,李鸿章对胡雪岩的打压从刚刚开始。

左宗棠和胡雪岩是官商勾结,李鸿章和盛宣怀也一样,左宗棠和李鸿章是官场上的对手,胡雪岩和盛宣怀则是商场上的大敌,在左宗棠去世后,失去对手的李鸿章全力帮助盛宣怀斗倒胡雪岩,以扩大盛宣怀在商界的影响。

盛宣怀主要采取了窃听和挖墙脚等手段,窃听是通过电报窃取胡雪岩的商业秘密,利用胡雪岩的弱点发起攻击,挖墙脚则是指阻止上海道台向胡雪岩支付借款。两相结合治下,一场生丝大战,胡雪岩囤积了大量生丝,但盛宣怀利用金钱等各种手段阻止各地的买办和洋行向胡雪岩购买生丝,同时隔绝胡雪岩从上海走的借款,最终导致胡雪岩资金断裂,商业帝国崩盘。

失势后的胡雪岩最终于1885年抑郁而终,


平沙趣说历史


这个问题上怎么那么多人胡说八道啊。

胡雪岩的死和李鸿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好不好!

胡雪岩生意倒闭并不是因为投机生丝失败,事实上他生丝生意好得很,即使最后清仓大甩卖给外国商行,价格也非常客观,绝对不存在“贱卖”这回事。

简单点说,胡雪岩生意的破产和当时外贸回款方式以及讯息流通方式、和清朝当时根本谈不上完善的金融市场息息相关,和李鸿章真的没有任何关系。

胡雪岩输在“天下大势”上,而不是什么阴谋诡计上。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可以举个例子:现在直接去国外网站海淘买东西即使加上税款也比国内便宜,所以很多人都海淘;但是海淘有个前提条件是你得会英语,也要会上网买东西。一个完全不会英语,不会上网买东西的人,东西买贵了,你能说这是有人阴谋整他,故意不让他海淘吗?他连什么是上网,什么是英文都不知道,怎么海淘?

胡雪岩就属于这样。

先说讯息,19世纪讯息传递可没有现在这么迅捷,尤其是电报还没有发明之前,从英国到上海,最快的船都要大半年;以生丝为例,如果一个英国商人在上海做生丝生意,他只能根据半年前的消息来制定今年的生丝收购价格,但是欧洲发生什么情况,他在上海完全不知道,比如今年意大利生丝丰收(意大利也是生丝主要出口国之一),但这个上海的英国商人完全不知道,那么他制定了100块/1公斤生丝的价格,可伦敦交易价格因为意大利生丝丰收,可能才80块钱/1公斤。

那么这个商人在上海按照100块钱/1公斤收购生丝,那就等着亏钱破产吧。可惜,即使从生丝在上海上船,到运到伦敦,再把消息反馈回上海,大半年过去了,也就是说可能这个商人2月就破产了,但是等他知道自己破产已经是9月了。

所以,当时在上海的外国商人为什么说是冒险家的乐园?因为每次外贸生意和赌命没有区别。

当然,随着电报技术的进步,在1880年代,电报网络从长崎到上海、香港已经形成了一个跨周期的电报网络,伦敦的消息虽然还是要经过新加坡中转,但是到达上海也只需要1天时间。信息相比1860年那种半年传递一次,已经可以叫及时了。

在上海的外国商人可以很迅速的知道伦敦交易市场的情况,从而改变自己的收购价格,所以这个时候破产的外国商人已经很少了。

但是当时这种信息都掌握在外国商人手里,毕竟胡雪岩也没牛到能派交易员去伦敦,他也根本没有这个思路。

第二,清朝在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晚期的外贸结算方式完全是被动的,主动权是掌握在外商手里;最早的时候外商和中国商人交易主要的货币都不是白银而是鸦片,因为外国商人手里就鸦片,中国商人把货物卖给外商,外商支付一定数量的鸦片,然后清朝商人再在国内把鸦片卖掉换钱。

胡雪岩那个时候当然还不至于这样,但是每一次和外商交易都有半年的压款期:举个例子,怡和买了胡雪岩价值500万两白银的生丝,但是可能胡雪岩当时只能收到20万两白银,剩下的钱要等怡和把生丝运到伦敦卖掉之后,再把钱给胡雪岩。

这种方式是不是不公平?当然是不公平,但是这就是当时外贸规则,清朝商人想挣这份钱就必须按照这个规则来。除非你能厉害到抛开外国商人,抛开外国商船,自己从新建立一整套收购、物流、交易流程。

但别说19世纪,即使今天,恐怕都没几家企业能做到这一点。英国人、美国人做到这一点,那是好几个世纪,填了多少人命在里面,一点点趟出来的;更何况英国皇家海军全球疯狂打击海盗也是为了英国贸易服务。

换了海军孱弱的清朝,即使胡雪岩建立了船队,搞不好没到新加坡就被“海盗”抢劫了。

最后就是当时清朝根本说不上存在的金融市场,大家知道很多金融工具必须在法规完善的金融市场才能成为正常的金融工具,而把金融产品放在毫无市场规则的金融市场只会带来灾难。

当时清朝金融市场根本说不上市场,但是当时1883年,上海竟然流行股票交易投机。

大量资金从钱庄、商号流向股市。更要命的是:许多人都把买卖股票当作了赚钱的正当生意,所以向钱庄贷款用于炒卖股票的现象也很普遍。

恶果随之而来,《申报》说:从1882年开始,“买卖股份之旺,几于举国若狂,不及一年,而情弊显露,股票万千直如废纸。”(见1884年1月23日《申报》)从钱庄、商号流出的大量资金就此在股市中蒸发。坏账、呆账由此而大量出现,经济形势就此恶化。《申报》说:1883年,“沪上市面自夏秋以来,日见衰落之象,至冬间则更疲敝。亏倒之行号、店铺,日有所闻。讼案累累,不能清结。”(见1884年1月23日《申报》)

1883年10月19日《申报》报道说:去年(1882年)冬天,“本埠各大行栈倒闭纷纷,约计所耗之数,有数百万之多。市面情形大为减色。”进入1883年,市面更萧条,倒闭的商铺更多,并牵连到放贷的钱庄。1883年2月1日,上海的信源钱庄首先宣告倒闭,“亏欠某银行银约八九万两”(见1883年2月2日《申报》)。4月5日,上海的利康钱庄又宣告倒闭,“共亏银约有二十九万两”(见1883年4月6日《申报》)。

此后,银根更紧,局面更惨。10月8日,上海又爆出两大钱庄倒闭的消息:一家叫“纯泰”,亏损金额为“19万白银有余”;一家叫“泰来”亏欠金额为“7万白银有余”(见1883年10月9日《申报》)。

10月22日,杭州声名显赫的德馨钱庄突然倒闭。当时,《申报》作了这样的报道:

杭垣著名之大钱庄,合上下城计之,不过七八家而已。而其资本极巨、声名极震之店,则以阜康与德馨两号。如双峰之对峙焉。德馨庄开张于望仙桥河下,房屋闳敞,排场宽绰,本系某宦所开……

日来,上海遭倒闭巨庄者甚危急,且泰来庄亦系某宦与人合开,一经倒闭,必致波及,其势万难支持,故于上月念二日即时倒闭。(见1883年11月5日《申报》)

可见,在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倒闭前,上海商界已经出现一股倒闭狂潮,大批商店倒闭,继而是一家又一家的钱庄倒闭,并牵涉到外地钱庄。钱庄倒闭的消息,又引发猛烈的挤兑风潮,市面银根因此奇缺。《申报》当时曾发表长篇评论,感叹:上海市面“银根紧急,为从来所未有”。(见1883年10月24日《申报》)

如果这个时候清朝政府脑子里有救市概念,只需要在金融市场投入不到500万两白银就能救的,但是很遗憾清朝政府根本没有这个概念,那么胡雪岩生意的破产就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简单总结一下胡雪岩生意破产的过程:1880年开始,长三角流行玩股票,大量资金从钱庄涌入股市,很多人从钱庄里借钱炒股;而这个时候胡雪岩筹集了大批资金用于囤积生丝;到了1883年年底,这个时候由于股票市场崩溃,大量的人破产,钱庄贷款收不回来,造成市场恐慌,大家都去钱庄提款,这就造成挤兑了,钱庄没有那么多现金支付,只能倒闭了事。

这个过程中胡雪岩的钱庄也面临同样问题,而且他也不知道1883年意大利生丝丰收,伦敦生丝价格下跌(如果他早知道,早卖掉,挤兑风潮他是能躲过的)。

虽然他最后选择把生丝全卖给外国商人(外国商人没有乘机压价,依然高于胡雪岩收购价),但是由于外贸回款周期原因,远水解不了近渴,胡雪岩最终还是因为缺少现金,他的钱庄还是倒闭了。

胡雪岩的失败说明在19世纪,西方对中国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并不是只有军事、政治领域,在经济上清朝和世界联系的越紧密,也就越容易受世界大环境的影响。比如1883年清朝遭遇的金融危机和当年的中法战争有直接关系,不少学者认为上海股灾和金融崩溃和中法战争息息相关。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局势不稳,使得人们对金融市场失去了信心,加剧了挤兑行为,升级了危机,直接导致总崩溃。

这就是胡雪岩生意倒闭全过程,他的失败只是当时清朝金融危机的一个缩影和其中一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