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一支队伍管市场”破监管困局

本报记者 王冰报道

工商管、质监管、卫生管、食药监管……“七八顶大盖帽,管不住一顶小草帽”,这是人们对云南市场监管乱象曾经的比喻。

长期以来,云南市场监管领域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监管缺位、推诿扯皮、执法扰民的现象时有发生。为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市场监管执法体制,2015年,云南省共精简市场监管领域执法队伍260多支,市场监管部门的内设机构从2300多个精简为1600多个,全省129个县市工商、质监、食药监“3合1”改革全面完成,形成“1个机构管市场、1支队伍抓执法、1个平台强检测”的市场监管新体制。

以一个超市为例。改革前,工商检查货架上的食品,食药监检查保健食品和化妆品,质监检查自动扶梯,一个超市至少要接待3个部门3批以上的检查人员,而现在只要1支队伍派出2名执法人员就可以完成以前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机关“做减法”,基层“做加法”,将有限的编制资源充实到监管执法基层一线。改革后,云南省县级市场监管队伍行政编制扩编达12200多名,一线执法编制从5100多名,增加到8500多名,增长67%,每个乡镇市场监管所人员编制平均达5名左右,加上14000多名村级市场监督协管员,县、乡、村从事市场监管工作的人员达到全省总人口的万分之五点五,监管力量更加集中。

针对基层检验检测机构“小、散、弱”情况,云南省在推进“3合1”改革的同时,打破部门界限和行业壁垒,将质监、食药监、卫计、农业、粮食、林业等部门的检验检测机构整合为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优化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构建统一的检验检测平台。

以大理州祥云县为例。该县整合设立综合检验检测院后,检测项目从260项增加到418项,增长61%,在全省率先获得县级检验检测机构实验室资质认证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证,服务能力辐射到周边县市,成为全省第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县域”的县级综合检验检测机构。

改革过程中,云南省充分整合工商、质监、食药监等审批服务事项,实现“单一窗口、一次受理、资源共享、综合服务”,办事环节大幅简化,营商环境显著改善。此外,充分发挥市场监管所驻基层、全覆盖优势,探索便民服务有效形式,把量大面广、专业技术要求适宜的个体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等职能下放市场监管所,人们只需最远到乡镇,不用再跑到县里,方便了群众,降低了成本。各县市统筹工商12315、质监12365、食药监12331服务热线,建立“多口进,一口出”的投诉举报平台,统一承担市场监管领域咨询、申诉、举报、投诉等工作,破解服务热线“碎片化”问题,更快更好地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

目前,云南省所有县市统一设置市场监管局,1300多个乡镇设置市场监管所,14000多个行政村配备协管员,构建了县级统一领导执法、乡镇一线具体执法、村级协同配合执法的三级执法监管体系,将“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最大限度地消除监管“盲区”,实现一张网络全覆盖。

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云南省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符合中央精神,符合云南实际,符合群众期盼。“一支队伍管市场”理顺了部门职责,补齐了基层短板,规范了执法行为,提升了服务效能,形成“大市场、大部门、大监管、大服务”新格局,改革成效显著。

2017年,云南省食品药品安全综合考核分值,从2015年的82.6分上升为食品96.2分、药品94.1分,排名从全国第28位,上升为全国B类前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