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名家系列傳記——劉顏濤傳

轉自《中原書法傳媒》中原書法傳媒

劉顏濤傳傳記

王幅明

一、不幸與有幸

1965年5月的一天,河南省安陽縣西曲溝村劉家小院,一個新生嬰兒呱呱降世,排號老五,取名顏濤。本來家境貧寒,卻又遭遇天塌般的打擊。顏濤5歲那年,體弱多病的母親撒手人寰。更慘的要數他的小弟,剛剛丫丫學步。幾個蓬頭垢面的孩子圍著無言的母親痛哭失聲。鄉親們也都個個抹淚,他們擔心這群沒孃的孩子。可他們誰也沒有想到,那個5歲沒孃的孩子,幾十年後竟出息成名聞遐邇的書法家,安陽市無人不知的文化名人。

不幸之中又有幸運。失去母親,還有格外關愛他的祖母。回憶起兒時的經歷,劉顏濤感慨系之:“我是由祖父祖母撫養長大的,沒有祖母的關愛,就沒有我的今天。祖母是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人,也是我終生都報答不盡的人。”祖母是他最早的啟蒙老師。祖母上過私塾,讀過許多書,有紮實的古典文化功底和古詩詞、散曲的修養,而且能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平時鄰居、鄉里誰家有紅白喜事代寫婚哀對聯及家書都會讓她出面,新年春聯更是都讓她寫。顏濤雖然沒有更多地直接跟奶奶深入地學習過寫毛筆字,但在那個環境里耳濡目染,受到的影響根深蒂固。他在奶奶身邊,看她寫字,聽她背詩詞,講有趣的故事。奶奶經常講“張芝練字,池水盡墨”,講懷素在芭蕉葉上勤奮練字,講“鐵杵磨成針”,等等,這些勵志故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個少年的心靈,也培養了他最初的愛好。那時家裡沒有經濟收入,顏濤遠房的姑父姑母在東北大學教書,他們每個月固定給顏濤祖母匯寄5元錢,有時10元(那時每月工資只有幾十元),祖母全都用來給顏濤購買書籍和學習用具了。

顏濤很小就喜歡寫寫畫畫,小學時已在同學間小有名氣。那時候,班級辦版報,畫刊頭畫和抄寫文章都是他的事。同學們抄大字報,標題字也讓他寫。在上小學五年級時候,老師需要一幅大的宣傳畫,把兩張圖畫紙粘貼到一起,交給他來畫。祖母把多年的積蓄和所有的愛都傾注在他身上。顏濤心知肚明,知道珍惜,學習格外刻苦,特別是他的作文,常常被作為課堂上的範例,受到老師的表場。進入初中後,語文老師王文敏介紹他拜安陽縣第三中學的退休美術教師王本立為師,學習繪畫。那時候可供學習的美術資料稀缺,每見到信封上、郵票上或日記本的插頁上有齊白石的荷花、蝦,徐悲鴻的馬等圖片,他就剪輯起來,臨摹學 習,立志將來要做像齊白石、徐悲鴻一樣的畫家。王本立青年時代被劃為“右派”,有過坎坷的經歷,恢復工作後從事多年後勤工作。看到顏濤這麼痴心於美術,又虛心好學,就傾力支持。他把自己收藏的《芥子園畫傳》借給劉顏濤臨摹。劉顏濤如獲至寶,把全書臨摹下來,並把書上所有文字也都抄了下來。

正當他滿懷夢想向前奔走,不幸再一次降臨到身上。尚末完成高中學業,祖母去世了。他依靠親戚朋友的接濟,一邊打工,一邊上學,才斷斷續續讀完高中。三中校長和老師厚愛於他,為照顧他的愛好,專門提供一個房間給他使用,等於是他的畫室了。每個星期天他都去校辦工廠(製糖廠)打工,可掙些錢用作補貼。商店的墨汁價格高,買不起。他練字就用校辦工廠自制的廉價墨汁,五毛錢1斤,10斤裝滿一壺。用的紙張是四處求告化緣而來的舊報紙。為節約紙張,他在清水中一點點分次加墨,為的是在廢舊報紙上練字時由淺及深,能夠反覆書寫,直到寫成了一團漆黑才戀戀不捨地扔掉。農忙時他還要回家,幫助家裡幹農活兒,特別是收麥時節,每天都很累,但再累,每晚寫字畫畫是雷打不動的。在校辦製糖廠上班期間,中間稍有間隙,便見縫插針地看書、畫速寫,工廠領導頗有意見,反映給校長,校長只是笑笑愛憐地說,讓他今後注意點就是了。

得知安陽馬氏街有一個暑假美術培訓班,時間一個月,機會難得,顏濤報名參加了。沒有錢在街上買飯吃。乾糧是從家裡帶去的。每日兩餐,清一色:一個饅頭配一杯白開水。開水是在街攤上購買,茶水5分錢一杯,白水2分錢一杯。攤主是一位慈祥的老太太。執著勤奮的學子感動了純樸的老太太,她免收顏濤的茶水費,還把孩子送來的飯菜分給他,整整一個月。這件事令劉顏濤永誌不忘。成名後,劉顏濤再次來到馬氏街,欲尋找當年的老太太,當面致謝回報,但城市改造,往年的街道已不復存在,老太太也無處打聽。每每憶起這件往事,他的心中就會湧起暖流,也伴隨著揮之不去的愧疚。

高中畢業,他也曾去開封河南大學(原河南師範大學)參加藝術學科的考試。王本立老師非常支持,拿出30元錢送給劉顏濤作路費。終因英語和數學不過關而落榜。王本立是劉顏濤的第一個恩師,深厚的師生情無以言表。王本立臨終時把自己多年珍藏的齊白石畫冊散頁等書畫資料贈給了劉顏濤,卻沒有留給自己當時也喜歡著繪畫的孫子。

困頓之中,他有幸認識了第二位恩師朱長和。朱長和把他領進了書法藝術的大門。安陽市小屯村殷墟是發現甲骨文的地方。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由王懿榮最早發現。目前,出土的甲骨數量也最多。1984年秋季,安陽市為了紀念甲骨文發現85週年,舉辦一次國際性的的“殷墟筆會”。除了專家研討,同時舉辦書法展,出版《殷墟筆會書法選集》。那是一次大型的書法活動,數以千名的書法愛好者參加,現場書寫,經過每個縣、區層層選拔,最後集中到安陽市。這是劉顏濤第一次參賽併入選,心情特別激動。一張張書法作品,擺在評委朱長和麵前。當他看到劉顏濤的作品時,連聲誇讚:“這幅字不錯!有筋骨,有靈氣!”劉顏濤有受寵若驚之感,怯生生地問道:“老師,我想系統地學習書法,能拜您為師嗎?”朱長和微笑著告訴他:“我們群藝館每年都要舉辦兩期書法學習班,你可以來參加。”殷墟筆會共有100人獲獎,劉顏濤雖沒有獲獎,但作品有幸平生第一次收入書法集裡。鼓舞是巨大的。他常常回味當時的激動,甚至認為,以後他得的許多全國性書法大獎,其激動的心情也無法與那次相比。

80年代初,張海調到省會工作之後,安陽市群眾藝術館的書法培訓由朱長和負責。劉顏濤參加殷墟筆會後的當年冬天就參加了朱長和舉辦的書法學習班,開始楷書的系統正規學習。朱長和尊崇傳統,堅守法度,勤奮嚴謹,注重基本功紮實訓練,對他有著重要影響。當時,劉顏濤尚在安陽縣曲溝中學半工半讀,吃了晚飯,他需要騎自行車行走30華里到市內上課。騎車需要1個多小時,常常夜裡11點多才能回到學校。因為天黑,看不清路,加之路滑,曾經撞過馬車,摔成焦頭爛額。有次下大雪,當雪人般的顏濤作為這節課唯一的學生出現在朱長和老師面前時,朱老師心疼地把這位在雪地裡行走了30裡的學生領到樓上有煤火取暖的辦公室,並破例把自己珍藏的善本碑帖借給他臨摹學習。歸途中下起大雪,回到宿舍,同學們笑他是“風雪夜歸人”。

高中畢業後,朱長和介紹他到安陽一個制鏡廠做臨時美工。這是他生命中的轉折點。在這3年多的時間裡,他從單純的書法愛好逐漸領悟出以後的道路應該怎麼走。他認定自己來到人間就為從事書法,別無旁顧。他也堅信,只要他肯付出別人不肯付出的幾倍的努力,笨鳥先飛,就一定會有天道酬勤的收穫。他後來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記得在鄉下時,看到父親每天天色微亮便扛著鋤耙鐵鏟挎個籮筐下地,便問‘咋天天都下地呀?’父親只是淡淡的一句:‘不下地幹啥?!’是的,或許天天下地了遇到了旱澇災害年景仍沒有個好收成,但‘不下地幹啥?!’於是,我便安樂在屬於自己的那一小塊自留地上,不偷懶也不拼命,不懈怠也不急躁地自然而然、從從容容地幹一個筆墨耕夫該乾的活了”。

既然把自己定為“筆墨耕夫”,他已很難做到“從從容容”,滿腦子都是“只爭朝夕”。劉顏濤對於書法的酷愛,幾乎痴迷到忘我的地步。飯可以不吃,衣可以不買,但碑帖卻不可以不要,宣紙不可以不要,以至於有一次,他兩天沒有進食,昏倒之後被工友送到工廠醫療室搶救。恰逢他的好友劉陽霖路過這裡來看他,把身上僅有的30元留給他說:“這30元是讓你買飯票的,不要再買書了,你不能這樣不要命啊。”逆境能夠迫使那些意志薄弱的人屈服,但對劉顏濤不起任何作用。家裡給他買的運動鞋,為了用錢購買美術用品,他竟拿到供銷社賣掉。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幾年中, 當一些人已開始向小康生活邁進時,劉顏濤卻依舊每天只啃幾個饅頭、就著鹹菜度日,省下來的錢全都用來購買筆墨紙硯和書籍。書法承載著他所有的痛苦和快樂,成了他生命中的主題。

二、與古為鄰

顏濤嗜書成痴。在制鏡廠做臨時美工,每個月有70元工資,他留下25元買飯票,其餘全用在買書上。他堅持用清水在水泥地上練了3年的大字,從此打下牢固的功底。朱老師給他介紹為別的單位書寫宣傳標語和獎狀,人家會贈他一些紙和墨作為報酬。朱長和還在不同場合和領導面前極力引薦推舉,讓劉顏濤終生感謝。繪畫是他小時候的至愛,其國畫作品很早就在省美術新人新作展上獲獎,後來書畫並重,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時攀登兩座高山。朱長和把他領進了書法藝術的大門。又正逢全國的書法熱潮和河南的“墨海弄潮”。他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書法藝術上。朱老師把習書心得毫無保留地向他傳授。2006年朱長和去世,劉顏濤夫婦披麻帶孝參加弔唁,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感恩之情。

1984年到1989年,劉顏濤主攻楷書和行草書。後來,他逐漸認識到了他所處的地域優勢後,改變書體,主攻古文字書法,於殷商甲骨文、周金文、秦漢篆書及清人篆書的各個流派均有深入研究。安陽是甲骨文發源地,出土的商代青銅器銘文也是最早的,有很深的文化積澱,是他得天獨厚的條件。另一方面,古文字書法內涵的蒼茫質樸、凝重與苦澀與他的經歷所形成的性格有一種契合。古文字書法的語言,真正適合表達他的內在情感。冥冥之中他有一種奇異的感覺,覺得腳下的這方土地滋養他成長,一定會賦予他福祉和靈性。他覺得有責任有義務來為養育自己的厚土做些回報,使殷商文化得到弘揚。還有一個直接的因素,80年代初,當時在安陽工作的張海開全國風氣之先,邀請書法大家費新我、沙曼翁、王學仲等到安陽傳授書法。沙曼翁擅長篆書,他的講課對安陽篆書的發展影響巨大,成為安陽篆書創作的啟蒙人,激勵了一批作者投入篆書創作。其中劉順和劉顏濤先後成為這個篆書群體中的傑出代表,有“河南二劉”之稱。劉順早在80年代中期已是全國甲骨文書法名家,不幸於1998年英年早逝;劉顏濤則是後起之秀。

主意確定後,他拜劉順為師刻苦學習。劉順是一個通才,在歷史、文學、文物、詩詞、碑帖考證方面都有研究,修養全面。其詩尤善,有《劉順詩抄》行世,他在跟劉順學習過程中受益良多,逐漸養成了讀書做學問的習慣。這使得他真正接觸到書法藝術的本體。朱長和、劉順之外,還有兩位令他尊敬的長者。其一是時任安陽市文化局副局長兼市書協主席、安陽甲骨學會創始人、首任會長黨相魁。他向黨相魁學習古文字,受益匪淺。其二是古詩詞專家朱現魁。他們二人是安陽文化界的領袖人物,並稱“安陽二魁”。他向朱現魁學習古詩詞,已有小成。2002年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現場比賽前夕,得知書法創作之外,還有文化科目的考試及現場製作詩詞,朱現魁老師以年逾六旬的高齡親手抄錄與蘭亭相關的十幾頁古今詩詞贈給顏濤作參考,令他時時感念。而且朱現魁先生竭力對後學獎掖 推舉,先後為劉顏濤書寫詩詞十餘首,表達了對他的賞知、愛憐、鼓勵和期許:“一鶴排雲起。憶年時、枝頭小雀,喈喈鳴翠。凡鳥轉身成鸞鳳,都賴霜風磨礪。立雪久,程門非易。陋巷簞瓢回也樂,問誰何、有此凌霄志?手不釋,筆和紙。 / 放舟藝海揚征旆。法前賢、二王絕詣,甲金遺軌。以古為新開壯抱,恰似奔泉渴驥。蘊幾許、豪情篆意。墨妙籠鵝今又是,映金盃、還帶流觴水。鳴九皋,創新美。”(朱現魁《金縷曲·贈著名書法家劉顏濤先生》)

學寫甲骨文,首先要過古文字的關。古文字因為時代久遠,難以辨認,以往寫甲骨文、寫篆書的書家屈指可數,被稱為“小眾書體”。學習古文字的難度不亞於學一門外語。疑難古文字的確認則需要經過反覆印證。研究古文字書法更是要孤夜伴青燈,有皓首窮經做學問的姿態,有耐得住寂寞、孤獨的殉道心態。劉顏濤正是抱著這種心態和毅力叩開並進入古文字的大門。他潛心研讀了《中國古文字學通論》、《殷墟卜辭綜述》、《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篆》、《甲骨文字集釋》《甲骨文合集》等著作,反覆臨摹刻寫、記憶。他不僅將學界公認的一千多個甲骨文銘刻於心,而且深諳甲骨五期斷代書體的特點。苦與樂是一對孿生姐妹,當疑難未解時,會整日冥思苦想;一旦悟出一個字的音形義,古人的想象力、創造力和睿智,又會令他驚歎和陶醉。

劉顏濤認為,商周秦漢時期,留下了許多篆書的經典作品。金文除《散氏盤》、《牆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這四大國器之外,《殷周金文集成》裡更有著數以萬計的銘文,可謂一字一世界,一銘一天地,或遒勁雄渾、或古樸舒和、或樸質溫厚、或雍容淵穆、或古拙雅逸、或譎奇率真、或淳雅靈動……異彩斑斕,風格多樣。古人留下這麼豐富的寶貴遺產,如果不能很好地繼承而中斷,實在令人惋惜。唐代篆書逐漸沒落,直到清代,隨著金石學興起,篆書才得到了復興,餘波衍至民國。而現在深入學習研究者卻越來越少。他覺得,清代開啟的這扇篆書大門,絕不應該在當代封上。雖然自己能力有限,力不從心,他還是決定努力去做,毅然決然地一路走來。

劉顏濤在一篇文章中寫到,書法作為一種藝術是在一種大文化背景氛圍裡存在的。做書法家,首先應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讀書人,因為書法畢竟是在寫修養、寫氣質、寫格調、寫境界。作為一個讀書人,劉顏濤閱讀十分廣泛,除碑帖、畫集、印集、藝術理論外,也包括詩詞、文史典集和中外名著。他一邊讀書,一邊從詩、畫、印及其它藝術形式中汲取養分。他用大量的綜合知識來豐富自己的藝術頭腦,輔助自己的書法創作。為培養自己運用古文的能力,他與書友通信常用文言體,且運用自如。

每天晨起練字前,都要讀一個多小時的書,數十年不變。苦讀與筆耕,令劉顏濤“早生華髮”,以至於第一次見到他的人,很難猜對他的年齡。有一次,劉顏濤和全國百餘名書法家代表一起去內蒙烏海參加活動,和許多年長於他一、二十歲的老一輩書法家一起下臺階時,單單有兩位服務員趕上前去攙扶著劉顏濤:“老先生,您慢一點!”殊不知,那時他剛過不惑之年。此事讓與其同行的書友們捧腹大笑。劉顏濤則自嘲地說:“自己把墨沒有磨黑,卻把頭髮先磨白了。”“這些年景況好些後,就想能改變一下自己那讓人同情的骨瘦如柴的可憐相。結果……折騰來折騰去到底也沒能折騰出一個偉岸魁梧的身軀來,我就忍不住問:難道這就是宿命嗎?自己該有多大的骨架,多大的骨架上該承載多少皮肉都是有定數的嗎?天註定你就應該有一個瘦弱單薄的身子?就這樣終於知道了自己的幾斤幾兩,自己有多大的胃口和多大的消化能力,看著因早年窮困借書讀的艱難而淋漓痛快置下的滿滿四壁圖書,就感嘆那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碑帖經典的浩如煙海,再不敢嘶著嗓子喊什麼‘創新’、什麼‘超越’了。知道那只是多少年曆史上還不定出現一個的巨匠大師們乾的事情,與吾輩凡夫俗子沒有任何干系。解讀古人的艱難和與先賢對話的奢望已足以讓自己徒增感嘆的了。……人言‘三日不讀書出言便俗’,我謂‘一日不臨古下筆無由!”(《幹好自己該乾的活兒》)

三、書壇長青樹

1989年,劉顏濤獲了兩個獎:河南省篆書篆刻展三等獎,第一屆全國青少年楷書競賽三等獎。1992年,行書條幅入展第四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創作邁上新的臺階。1993年參加海內外河南籍著名書畫家作品邀請展,1995年作為河南十九位中青年代表書家之一參加“第三節墨海弄潮展”,1997年獲第三屆國際文化交流賽克勒杯中國書法競賽一等獎。2001年獲新世紀全球華人書法大賽金獎。2002年,自作詩篆書四條屏《黃山紀遊四首》,榮獲中國書法藝術最高獎“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創作獎”,進入全國優秀書家行列。2005年,甲骨文和金文等三幅作品入展“中國美術館首屆當代名家56人書法提名展”。這次展覽是中國美術館有史以來首次策劃的大型書法展覽。由書法界的專家提名,經過提名展藝術委員會反覆遴選,最終確定邀請當代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56位書法家參展,代表了當今中國書法的整體風貌和藝術高度。至此,劉顏濤已作為當之無愧的全國書法名家為世人所知。2007年,獲“全國九屆書展”篆書最高獎。2009年,獲“首屆翁同龢書法獎”。2011年獲“中國書法年度佳作獎”。2013年,入展“首屆全國‘三名工程(名篇•名家•名作)’50家書法作品展”。同年,參加“正大氣象——全國正書六家展”。除此,作品還參加“漢字之美——中國書法66人展”(巴黎、柏林、悉尼、葡萄牙等)、“中國美術館藏當代書法精品展”(日本)、首、二、三、四、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作品展、全國第七、八、九、十、十一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四、五、六、七、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向祖國彙報——慶祝建國六十週年暨中國文聯成立六十週年 美術書法(71人)攝影民間藝術精品展”、“中國書協成立三十週年優秀作品展”、“中國美術館·情境書法大展”、“書寫時代——全國名家書法展”、“翰墨中國——全國書法大展”、“九九’中國書法(60家)年展”、“中國當代中青年書法精英(41人)研究展”、“二、 三、四屆全國中青年書法二十家” 等各種權威性展覽及榮獲河南省政府文藝最高獎 “河南省政府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等獎項。

20餘年,他每年都有多件作品入展全國性的賽事,獲得全國各類書法大獎和榮譽,被同行譽為“獲獎專業戶”和“書壇長青樹”。

已出版中國書法家協會編《中國書法大典·當代傑出書法家 劉顏濤作品集》、中國美術館編《中國美術館當代名家系列作品集·書法卷• 劉顏濤》、《當代中青年書法家創作檔案•劉顏濤》等十餘種個人作品集。

被中宣部、人社部、中國文聯授予“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中國文聯評為“中國百傑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授予“德藝雙馨”書法家,由中國書協推薦為全國第十次文代會代表,第三屆中國書法藝術節授予的“中國書法十傑”等榮譽稱號。多次擔任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書法賽評委。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南海、國家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廣東省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河南省博物館、河南省美術館等許多美術館、紀念館、碑林收藏和刻石。

劉顏濤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篆書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書協篆書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安陽市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他應邀擔任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教授,中國書協“薪傳翰墨工程”專家組成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導師,中國書法院導師,中國文字博物館書法藝術委員會委員,東南大學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等職。近年來,他經常奔波於全國各地致力於書法教學和研究推廣,為中國書法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在辛勤地耕耘著。

劉顏濤選擇以甲骨文、金文作為他書法創作的主要表現形式,追求雍容淵穆、雄強朴茂、古拙凝重、典雅率真的書法風格。他擅長運用焦墨和渴筆,輔以行筆的緩慢與跌宕,使得線條蒼茫而渾茫而渾樸,從而達到血濃骨老、筋豐力道、返虛入渾、積健為雄的藝術境界。 “當手在書寫的時候,是心在說話、在呻吟、在融化,是心在舒展、在流露、在呼吸。”——這是他在創作時的獨特感悟。

難能可貴的是,劉顏濤除篆書外,能兼擅各體,不論是隸書、楷書、行書還是草書,無不法度嚴謹,沉雄厚實,並且各出新意,不落前人窠臼,均有自己的風格。這固然得益於劉順、朱長和等恩師的真傳,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悟性和不倦的探索。他把每一次獲獎都當成了加油站,而不是終點站,頭腦始終保持冷靜。劉顏濤認為,風格的形成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離不開生長過程中的各種養分。筆墨上要見功夫,學習要循序漸進,步步為營,環環相扣。他參加四屆、六屆中青展、七屆全國展等一些展覽和大賽,當時入展、獲獎的即是行草書。寫甲骨文、篆書時,則把行草書的筆意融匯其中,草情篆意,沉著痛快,相互生髮。正如西中文先生的評論:“它像一個用現代手法表現出來的古老故事,又像一曲用現代樂器演繹而成的古典音樂,既保留著古雅高潔的古典雲致,又充溢著激越跳蕩的現代旋律,令人思古撫今,心醉不已。”

他獲得了書界專家的高度評價。著名書法家、詩人、中國書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陳洪武說:“顏濤於甲骨、金文乃至整個篆書系統進行了持久而深入的汲取、探尋,並賦予了‘有意味的形式’表現,形成了自家獨特的風格面貌。高標獨立,不流時俗,以古為徒,自成高格。在當代能以一種沉靜的方式,沉潛於書法藝術的長河之中,成為這個時代鮮明而不可或缺的‘這一個’,讓我們非常向慕。”中國書協副主席劉洪彪評價劉顏濤:“他能充分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條件,利用殷商文化的地域優勢,憑藉自己深厚的功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筆法、獨特的結體字法,獨特的書體風格。他筆下呈現的這種景象是一般人寫不出來的。而且很多學習他、效仿他的書法作者也隨之入展獲獎,這就說明一個問題,說明實際上顏濤的篆書已成為一種現象。一個書家能形成自己獨特的面貌風格,並得到那麼多人的關注而後紛紛效仿。這樣的書家,在全國是不多的。”中國書協第六屆副主席言恭達說:“數十年來,劉顏濤攻篆事藝,勤學六書,通融古法,廣涉甲骨、金文、秦漢篆,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可謂當今新一代篆學佼佼者。”著名學者書法家曹寶麟認為:“甲骨文的發現也剛過百年,這中斷傳統的接續,對今日施加的影響極其深遠。我完全可以認為,劉顏濤寫的甲骨文水平絕對超過羅振玉,他的金文也非黃牧甫可望其項背。我們慶幸劉顏濤的不懈努力,才使這個時代的古文字書寫躍上一個新的高度。”學者書法篆刻家馮寶麟說:“劉顏濤先生是當代篆書創作領域裡極具代表性的書家之一,對當代篆書創作理念的轉變、創作技法的豐富具有開拓性的貢獻。……筆法、墨法上的突破是劉顏濤先生成就自我書寫個性的關鍵,因為率性、松靈的筆法,使書寫成為一種頗具浪漫主義氣息的詩意表達,線條的質感得以強化,而且富於變化、富於表現力,也就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古老而神秘的大篆造型、富於韻律感的筆墨語言,都讓面對劉先生書法作品的人獲得一種從未有過的審美體驗。”

“吹盡狂沙始到金”,時間對書家的淘汰是無情的,20年前與劉顏濤同時獲獎的書家有很多,但20年後有不少人已被人淡忘,能作到“長青樹”如劉顏濤的,少而又少,彌足珍貴。

四、感恩書法

劉顏濤是一個謙和、樸實、善良又有真性情的人,在書界人緣甚好。但在現實社會中 ,處事不善圓滑,被某些人誤認為“清高”。他堅持不改本色,痴情依舊,對升官發財全無興趣,正如2000年他在“墨海弄潮百人集”《劉顏濤書法作品集》自序中說的“天生的執拗、愚頑,註定了自己與塵世的喧鬧無緣。如同屠格涅夫《門檻》中那位‘自討苦吃’而又義無反顧的少女,走的既非官運亨通”的‘紅道’,又非財源茂盛的‘黃道’,而是滿懷憂傷與困窘的一條孤獨寂寥的荒僻之路。因為我不知道,如果離開了這條屬於自己生命旅途的充滿了痛苦與憂鬱,歡樂與迷狂的書藝之路,哪裡還有自己的一寸土壤?!”他安樂於自己的這種‘躲進小樓成一統’的孤夜伴青燈。看似單調,卻樂在其中,如痴如醉。

2002年,是他人生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離開待遇較高的銀行崗位,去素有“清水衙門”之稱的文聯上班,以實現他的書法夢想。作為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他為安陽市的書法發展竭盡全力。十幾年後,他的夢想在逐漸實現。除了他個人的榮譽,安陽作為書法地域受到全國關注,他的付出功不可沒。2007年12月,第八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評選揭曉,河南省入展數居全國第一,安陽入選數量26人,居全省首位,並超過全國16個省(市)每個省(市)的入選量。安陽書法驟然異軍突起,其中甲骨文和篆書作品20件,引起全國書法界一片驚呼,不少人把這稱之為“安陽書法現象”。書界有一個共識:學書崇尚古風,一般不學時人,因為時人作品還沒有經過歷史長河的沉澱,學習時人很難成功。可學習劉顏濤卻成了特例,成為學者研究的一個“現象”,被稱為“安陽書風”。2008年6月,安陽市因其古代書法優秀資源和當代書法突出成就,被中國書協命名為“中國書法名城”。在劉順、朱長和、徐學萍等前輩書家相繼辭世後,安陽書壇中青年才俊形成了群體優勢,而劉顏濤成為安陽書壇無可爭議的代表性書家,以甲骨文、篆書為代表的地域書風的重要領軍人物。在全國,他同樣是篆書界公認的代表性書家之一。

“梅花香自苦寒來”,劉顏濤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幸運者。他受到中國文字之都得天獨厚的滋養,又先後遇到幾位恩師。他時刻不忘感恩。電視和報刊採訪,他都會提及祖母和幾位恩師。他把與幾位恩師的合影印在自己最重要的書法集裡。他在一篇題為《感恩書法》的短文中說:“寫個字於社會、於眾生究竟能有多少裨益,在那些匡時濟世有抱負、有作為人士的心底究竟算不算得上是一種事業,這些且不去管他,而對於胸無大志的一介凡夫俗子,寫個字竟能寫成自己的立身之本,這無論如何都應該感恩書法。——不只是自己把所有的一切都交付給了書法,更多的則是書法給予了自己所有一切的一切。”他是一個謙恭者。生活有其自身的邏輯:謙恭常常與幸運相伴。

2015年6月20日—22日,東南大學中國書法研究院和言恭達文化基金會主辦了第二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法精英研究展。參展中青年書法家41人都是當代中國書壇的中堅力量,劉顏濤作為篆書精英入選。言恭達撰文給予評介,他總結了劉顏濤篆書創作的五大特色:重氣格,嚴法度,識得勢,善解構,求意象。“中國書畫的本質特點是意象思維。中國書法精神就藝術本體來說在於它的寫意性,這種寫意性支撐著書法藝術的主體形態與本質特徵。……劉顏濤求意,意貴沉鬱,沉則不浮,鬱則不薄,故而現其金文、甲骨、秦漢篆均能彰顯朴茂蒼茫、遒渾清麗的風采,那種歷史的悠遠感、滄桑感躍然紙面。”

2016年1月,“翰墨傳承”2015中國美術館當代書法邀請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由學術專家組經民主程序認真推薦,在全國範圍內提名確定51位具有代表性的書家分別對不同書體進行臨摹與創作,力求體現書法在當代傳承的最佳狀態,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角度出發,闡釋中國書法傳承、發展創新的內涵。展覽分篆、隸、楷、行、草五部分,劉顏濤作為全國七位篆書代表書家之一應邀入選。他的臨書為《節臨宋拓泰山刻石》,所附的寥寥700字《臨創寄語》短文中,即可看出他對傳統經典理解的深邃和對鑑古知今及借古開今的睿智、自信。

2016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劉顏濤作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推薦的集創作、理論、教育、出版、組織等各種書法門類共25名書法家代表之一參加了此次盛會。中國書協共有一萬五千多名會員,作為身在基層、埋頭創作的劉顏濤受到如此待遇,令他感慨莫名。

劉顏濤常說的一句話是:“跳出來,作為旁觀者,書法與人確為小技;入進去,作為沉溺者,書法與我實為大道”。書比天大。他對書法無比敬畏。他深知,要想讓自己走得更遠,必須有強大的文化儲備作支撐。他是一個數十年如一日的閱讀者,思考者。他的詩文、學術專論、創作手記等,以其紮實的學術涵養與文學功底為人稱道。他的見解高屋建瓴,給同道以啟迪:“窺近人所書甲骨文字,悉用篆籀筆法,蓋以甲骨、篆籀雖為兩種文字,實乃一種體制故也。先賢疇昔開山之功,至可欽敬。然以今日觀之,甲骨刀法因勢乘便,其線條之堅挺自然,則有異於篆籀圓轉整飭之‘篆引’處。吾輩須立志高遠,紹往開來,力求達到‘刀’、‘筆’意味互見,‘刻’、‘寫’情趣共生之境界。故鑑賞甲骨書法之美惡,非止由書寫者篆籀造詣之高下而定。今之研習甲骨書法者,應盡力豐富其表現手法,必欲令其既有篆籀古法之共性,更具甲骨文字之本體精神而後可。”“習書必師古,善師古者,集古人之大成,得古人之神理,縱心而不逾規矩,妄行而蹈乎大方,思遊乎其中,精騖乎其外,得其助而不為所囿。若定以一格,徒得某一家之皮象者,乃習書之末流亦師古之謬也。尤為文之歐學於韓,神骨皆類,而風貌不類者,乃真師古者也。”(《學書詹言》)參加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評審後,他寫了隨感文章《努力營造書壇的風清氣正》,字裡行間時時閃耀著他的真知灼見。

他寫了不少舊體詩,有紀遊、題跋,也有感懷。一組15首七絕《硯邊吟草》,盡陳硯邊求索的心路歷程。其詩云:“寒窗苦守自高歌,兩袖清風鐵硯磨。廢紙三千君莫笑,滄江潑墨弄潮波。”“潛心鐵畫與銀鉤,日日鵝池鎖小樓。燕雀難追鴻鵠志,雕蟲寧不勝王侯?”“夜半秋風帶雨涼,蕭蕭瑟瑟訴衷腸。萬家寂歷渾入夢,獨有情痴浮墨香。”“吾揮吾筆寫吾懷,月捲簾旌久未開。充耳不聞窗外語,是非得失任人裁。”……

一個甘於寂寞且特立獨行的情痴,陪伴他的是浸入青史的墨香。


中國書法名家系列傳記——劉顏濤傳

中國書法名家系列傳記——劉顏濤傳

與恩師王本立

中國書法名家系列傳記——劉顏濤傳

與恩師朱長和

中國書法名家系列傳記——劉顏濤傳

甲骨文八言聯

中國書法名家系列傳記——劉顏濤傳

甲骨文黨相魁追思劉順詩

中國書法名家系列傳記——劉顏濤傳

篆書沈周詩

中國書法名家系列傳記——劉顏濤傳

篆書蘇軾詩

中國書法名家系列傳記——劉顏濤傳

篆書楊絳譯詩

中國書法名家系列傳記——劉顏濤傳

篆書臥遊坐擁四言聯

中國書法名家系列傳記——劉顏濤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