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一點就帶領清朝走向民主的「八王議政」,怎麼突然就沒了?

滿人作為漁獵部落發家,逐漸統治周圍城邦國土,一方面要處理反抗敵對群體,一方面要團結分封內部的各軍事群體。財產上的均貧富和政治上的權利平衡成為落後的漁獵民族的一大特徵。三百多年前蒙古人有“布里爾泰會議”,努爾哈赤就開創了個“八王議政”,實質上都是由極少數的幾個皇親貴胄共同協議一些軍國大事包括推舉皇位(汗位)的繼承人。所以在元朝初期和清朝前期,按照當時的“憲法”,皇帝(大汗)是沒有獨斷專行的傳位權利的,即使指定了繼承人也要經過議會的選舉才能成為合法的統治者。

差一點就帶領清朝走向民主的“八王議政”,怎麼突然就沒了?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努爾哈赤毀滅滿族原生態部落制度,創建新型的八旗(按照軍事體制重新編組的家長制部落,努爾哈赤任命自己的子侄為各旗旗主,這是一種典型的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政治制度)制度之後,又置議政大臣五人,理事大臣十人,與諸貝勒每五日集會一次,協議國政。

天命六年(1621)二月,努爾哈赤命四大和碩貝勒按月分值,國中一切機務,俱令值月貝勒掌握。

天命七年三月,努爾哈赤又諭令八旗旗主貝勒共議國政。

1626年八月十日,努爾哈赤病逝,諸貝勒遵照共議國政”的遺命“集議任立新計,正式進入人貝勒共治國政的新階段。皇太極時代是議制度正式開始實施的時代,由四大貝勒(代善、莽古爾泰、阿敏、皇大極)按月輪值,執掌政務。但是皇大極是不能容忍別人分享權力的,他逐漸削弱人旗貝勒權勢,終於確立了個人獨裁的極端專制形式。代善、莽古爾泰、阿敏,均為皇太極之兄,分掌大權,皇太極事事受掣肘,乃設法加強君權。他詭計多端,連續整治了幾位貝勒。天聰四年(1630年),皇太極斥數阿敏擅自撤離成守之地,並坐受跪拜,“儼如國君”等十六大罪狀, 將其幽禁,次年死於獄中,奪其所領鑲藍旗。天聰五年,莽古爾泰酒後失態,手出佩刀五寸許頻頻摩視,眾議其“御前露刃”對汗“悖逆”是為大不敬,革掉了貝勒名號。

差一點就帶領清朝走向民主的“八王議政”,怎麼突然就沒了?

後來喬古爾泰氣憤而死,皇太極奪其正藍旗,令長子豪格統領。自此以後,諸貝勒的權力被大大削弱。天聰九年,因皇大極指責代善宴請他素懷怨恨的大姐莽古濟格格公主,是輕視大汗,不遵制令,代善幾乎被革去大貝勒名號。代善年老體邁,又勢單力抓,已無法遏止星大極獨裁的野心。六貝勒臣都懼怕受到整治, “大小約紀,俱聽皇太極裁定”。至天聰末年,皇太極已控制了兩黃、兩藍兩白六旗於1636年被擁立為皇帝,定國號為清,改元崇德店切朝義都在漢俗。所謂“既已為君,制令統丁所峰,八旗共治局面由此結束。皇大極終於可以“南面中坐”以顯示至尊之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