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崇安教寺的兴衰

崇安寺在无锡城乡是妇孺皆知,但是旧时的崇安寺究竟是啥样子,谁也说不清楚。我在解放前就住在崇安寺中隐院增福庵和万松院及其附近达20余年,和寺中老幼僧人都打过交道,加上查阅有关历史资料,所以对崇安寺的情况了解较多,今书之于后,以飨读者。

崇安寺的历史沿革

崇安寺全称崇安教寺,简称崇安寺。坐落在今市中心人民中路北,中山路东面。寺东与洞虚宫为邻,中间有南北走向小弄,北边是城中公园。据志书记载:崇安教寺相传是东晋时期书圣王羲之的住宅,晋哀帝兴宁二年以王宅为寺,名兴宁寺。北宋太平兴国初年,宋太宗赐额崇安教寺。

何为教寺?宋王朝把各地佛教寺院分为三大类:即禅、讲、教。就是说:禅宗寺院专门修习禅学,不立文字,以明心见性为宗旨。讲寺是指专门研究佛学的道场,多明诸经旨义。教寺演佛利济之法,消一切现造之孽, 涤死者宿作之愆,以训世人。

南宋建炎中,崇安教寺被毁,旋即重建。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僧义深在大殿西边增建五轮大藏,雕刻精致,机括工巧。南宋绍定中,僧师亨在大殿东边建千佛阁。元至正年间,崇安寺又遭火灾,明洪武十四年僧通圆修建大殿;明成化年间又被火毁,僧智谦重建。明正统九年僧慈洪拆旧重建。明天顺间僧宗靖增建钟楼。明万历年间,僧显相建观音阁,殿后建禅堂,僧明性在大殿后方建藏经阁,贮存慈圣太后所赐大藏经;阁前有墨池,传说为王羲之洗砚池。

无锡崇安教寺的兴衰

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僧定意、宗超、重茂等人对崇安寺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雍正八年大殿倒塌,僧芋园募化重建;至乾隆五年僧圣能修建竣工,善信、邹文锦捐资重建天王殿。乾隆二十二年,敕赐静慧教寺额。但是老百姓喊惯了崇安寺,后来都不知静慧寺其名。乾隆五十三年,僧天机改建山门。道光年间僧庆山、洁厓、竺峰等先后增修山门殿。山门正中上方有“敕赐静慧教寺”竖写匾额;边框刻龙纹图案,山门两侧八字墙上有“梁溪首刹、吴会名胜”八个砖刻大字;山门内上方有“古祝圣都道场”六个砖刻大字,殿内两边供金刚力士像,俗称哼哈二将,山门殿内侧东边有唐代石幢刻陀罗尼经、尊胜咒;其次是天王殿,殿后大天井中部有皇亭,全称圣谕亭;亭北即大雄宝殿,清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天国战乱。同治、光绪年间重建。光绪五年,无锡知县廖纶出资重建圣谕亭(俗称皇亭),内供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龙牌。可能经济拮据,此时崇安寺规模有所缩小,居民亦利用多余寺基建民宅。

在封建社会各级衙门对僧道有管理机构,崇安寺是管理僧道的行政中心。唐、宋时期中央政府在礼部下设僧录司、府设僧纲司、县设僧会司,凡在京、在外及僧道衙门专一简束僧道,务要恰守戒律,阐扬教法;如有违犯清规、不守戒律及自相争讼者,听从究治,有司不许干预(注:见《明清佛教史》)。据万松院续贤(锦洪)师说:清代最后一任僧会司是普贤南院荣庭和尚。僧会司衙门即设在崇安寺大雄宝殿后藏经阁,僧尼犯戒或者彼此之间的纠纷均到僧会司衙门由荣庭和尚发落处置。荣庭和尚活到70多岁,民国十五年圆寂。

崇安寺又是佛教文化交流中心。原来崇安寺万松院有恒记经房,有工人专门用枣木板雕刻、印刷佛经。一是供信众购买,二是佛教内部交流互通有无。解放后1958年寺庙合并,才将上万块经板运到惠山不二法门保管,“文革”时全部烧光。

崇安寺又是宗教活动中心,称为古祝圣都道场。古代每逢元旦、冬至等节日或皇家婚丧喜庆,全县各寺院住持及地方官员全部集中到古祝圣都道场祈祷祝圣。中央政府发的圣旨、诏诰,知县老爷要到圣谕亭焚香九叩首下跪领旨。

崇安寺的变迁

崇安寺在宣统末年还是封闭式寺院。辛亥革命以后,无锡、金匮两县合并,成立锡金军政分府。首任地方长官的秦效鲁(又名秦毓鎏)开辟公园路:东自新生路口,西至中山路新市桥堍,这样一来就将洞虚宫和崇安寺拦腰斩为两半,公园路南为大自鸣钟路,北为洞虚宫玉皇殿(解放后做少年之家);崇安寺这边,路南为万松院、圣谕亭、天王殿、头山门、伽蓝殿、西方殿,路北为普贤北院、火神殿、大雄宝殿、中隐院、增福庵。天王殿以北是一片开阔的场地,皇亭居中,在反封建声浪中拆除,辟为菜场,清静佛地变成了闹市。郊区菜农肩挑手提纷纷来崇安寺卖菜,市民亦纷纷到崇安寺买菜,各种小吃亦来设摊销售,上午九点以后落市农民的菜卖完回家了。各种商号租用沿路寺院房屋开设店馆,有的挤占,美其名曰借用,实则借而不还亦有之。据我所知如三万昌茶馆、新万兴饭店、万象烟酒店、新新食品店都是向万松院租用的,都交纳租金。普贤北院改为福安大戏院(解放后改寄售商店,后拆除),就是借用不付租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崇安寺就成为商业市场的代名词而遐迩闻名、妇孺皆知了。

无锡崇安教寺的兴衰

崇安寺分为中轴线、东线、西线组。中轴线有头山门、金刚殿(俗称哼哈二将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大悲阁及附房组成。东线从南至北分别是三官殿(又名星宿殿)、普贤南院、万松院、普贤北院、火神殿(又称文昌宫)。西线从南至北分别是伽蓝殿、祖师殿、西方殿、中隐院。据民国十八年无锡县政府社会调查处对崇安寺调查的情况是:三官殿房屋9间、屋基4分、僧2人。普贤南院房屋11间、屋基4分、僧2人。万松院房屋38间、屋基3亩、僧3人。火神殿房屋11间、屋基5分、僧2人。大雄宝殿房屋11间、屋基1亩、僧10人。中隐院房屋42间、屋基3亩半、僧26人。备注栏内记载:第一学区中心小学一部分附设在内和记者协会办公处。以上各处共有房屋120余间、基地8亩4分、僧人47人。

1936春,秦效鲁买下中隐院房屋15间,改名增福庵,请忍草庵福辰和尚兼任住持。

1937年日本侵略军进城,大雄宝殿、天王殿付之一炬,化为灰烬,其余各房屋均完好。待战事平息,恢复社会秩序后,大雄宝殿住持祖鑫在原址沿公园路边砌造普通民房楼一幢,正中一间是进入殿后的大门,在大门上方嵌“古祝圣都道场”,楼上是僧人开设的大觉茶楼,借以自养。楼下租给人家开店,殿西北角建成公共厕所,厕所以东是僧人宿舍区。天王殿被焚后,殿基上改建为拱北楼面店。

1951年城中公园要扩建,张养生主任找增福庵住持宏兴、中隐院住持静尘、大雄宝殿住持高朗、火神殿永忍谈话,要征用以上4家房屋,要求僧人立即搬出,在分文未付的情况下,宏兴搬到北禅寺借住,并且生了一场大病,静尘、永忍搬到三里桥关帝庙借住,高朗搬到惠山不二法门。

1952年成立无锡市佛教协会筹备委员会,对无锡市寺庙进行调查登记。崇安寺的情况是:三官殿9间、屋基4分、住持雪洪。南院房屋11间、屋基7分5厘、住持雪峰。万松院房屋38间、屋基3亩零7厘5毫、住持续贤。1953年拆除头山门,建土产公司。

1958年寺庙合并,除了保留小部分房屋供僧人使用,多余房屋全部交房管局代管,市佛教协会收35%的租金。三官殿南院在60年代被拆除改造为菜场办公楼,楼下为北方水饺餐厅。万松院一部分为菜场食品仓库,大部分为崇安寺小学幼儿园(后改为弱智儿童学校),一部分由伊斯兰面店使用。20世纪90年代万松院全部拆除,续贤搬往他处,崇安寺院历史到此名存实亡。

附:崇安寺属临济宗。僧人字派依龙池山一支,各房头住持从同治年间以后分别是三官慧融—静安—学道—雪洪。

南院住持慧海—慈喜—景庭—荣庭—觉高—雪峰。

万松院住持恒山—自得—慧光—法森—法霖—月泉—荫槐—济严—耀珊—续贤。

北院住持兰溪—松筠—行洲—明义—实然—洪达。

火神殿住持民国十八年以后是洪济—永忍。

大雄宝殿住持德明—隆智—祖圭—祖鑫—高朗。

中隐院住持宗仁—荣泉—悟元—静尘。

增福住持福辰—宏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