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名门望族系列之一:秦氏家族

无锡锡山秦氏家族自宋代末年由武进迁无锡,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按照锡山秦氏宗谱民国15年谱记载已传25世,子孙录入8900多人。在世人数约1300人。

无锡名门望族系列之一:秦氏家族

锡山秦氏家族从明代开始昌盛,天顺已卯年(1459)六世孙秦夔、秦孚同时中举,庚辰年(1460)秦夔登进士。后七世孙秦伟、秦金於成化丙午年(1486)又双双中举,弘治壬子年(1492)七世孙秦镒又中举,宏治癸丑年(1493)秦金又登进上。30多年中5人中举,2人登进士。秦夔官至江西右布政使,而秦金更官至五部尚书、太子太保,秦氏家族就此昌盛起来。到清代乾隆中期达到鼎盛阶段,所谓“科第联翩、簪缨不绝,子孙通显”,人称望族,嘉庆后渐衰。秦氏子弟的活动情况,历届县志和地方资料上均有记载,但仅为片段,笔者根据秦氏家族资料作概略的介绍。

锡山秦氏家族是秦观后裔。秦观字太虚,后字少游,学者称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人,是北宋学者。他的儿子秦湛(字处度,号济川)迁先生柩葬于无锡惠山二茅峰西南坡团瓢,然后定居于武进新塘乡,后称秦村。

无锡名门望族系列之一:秦氏家族

秦观

秦观的十一世孙秦惟祯字国祥,号起山,行名瑞五,婿于无锡胡埭王野舟,遂落籍无锡,成为锡山秦氏的始迁祖。从此,锡山秦氏家族在太湖之滨繁衍生息,开拓发展,逐步成为无锡的望族之一。

“孝友传家”是锡山秦氏家族的家风。“孝友”是中国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但至今仍为人们称颂。按现代概念,可引申为尊老爱幼,互助友爱。秦氏列祖都以孝友教育子女,出现许多感人的事例。平时侍奉父母至孝外,父母死后,终身守墓,并为此而迁家,如秦励、秦鄹洺兄弟等;有的父母病重,日夜侍奉,限于当时医疗条件,不惜自己刲臂割股,和药以治父母病,为邻里所称赞,如明代秦永孚、秦仲孚因此而被诏旌为孝子,称兄弟双孝;清代秦开杰、秦凤翔兄弟万里寻亲,割股治父病也被诏旌为孝子,亦称双孝;秦树德受金匮县学奖“刲股愈亲”匾,黎元洪题褒“考阙流芳”匾额;他如秦涑吮父淋疾中毒殒身,秦佩芬事母甚孝诏旌孝女入祀贞节祠……事例甚多。

在兄弟之间的友爱方面也有诸多事例:如秦松龄的姑母未通过秦松龄而把田产列人秦松齡名下以逃避完粮,导致秦松龄罢官。考虑到族姑寡母孤儿,秦松龄的父亲秦徳藻不让申诉,因而使秦松龄丧失了仕途;秦云翼兄弟抚孤侄秦朝釪成进士;秦道然倾家荡产助兄交罚款,并要替兄坐牢;秦蕙田、秦春田、秦泰钧、秦震钧、秦坊……倾家财助族人等。

县志上记载的孝友传中,秦氏子弟列入14人,附传6人。乾隆皇帝南巡时(1758)游寄畅园,赐秦瑞熙“孝友传家”亲笔御书,这是对秦氏家族的奖评。

书史传家学。锡山秦氏子弟自秦观始,一直注重文章、诗词的学习,即使在贫困中仍能坚持,出现了许多民间诗人和学者。或以授徒,或以教育子弟。乾隆皇帝在壬午年(1762)游寄畅园即日得句中有“爱他书史传家学”之句,这是确切的,秦氏子弟留下许多文学篇章,由于时代变迁,留存不多,至今可见者有:秦蕙田的《五礼通考》、秦瀛的《小岘山人文集》、秦琳的《吴吟合草》、秦彬辑《锡山秦氏诗钞》。秦国璋、秦毓钧辑《锡山秦氏文钞》列入作者120多人,文500多篇,附录中列入秦氏专著作者160多人,著作近300种,成为秦氏家族的重要文献。由于秦氏子弟知识渊博,无锡地方志的修纂中常由秦氏子弟担任编纂工作,对无锡历史的记载作出了较大贡献。县志中列入文苑的有15人,附传1人;列入艺术传的有1人,附传1人。

无锡名门望族系列之一:秦氏家族

  科第官宦之家。科第是秦氏子弟进人仕途的重要途径,明清两代秦氏子弟在科第中取得好成绩,在文科中通过考试或在国子监学习的达800多人,乡试中举的78人,通过会试登进士的有32人,其中秦鉽为会元,殿试探花及第赐袍服如第一人。秦蕙田、秦勇均也分别在乾隆丙辰年(1736)与己未年(1739)中探花,称为“辰未联科双鼎甲”,成为佳话。河上秦氏有“父子同中举”“祖孙四世进士”“十世游庠”。西关秦氏也有“五进士,十一举人”、“六世游庠”的佳话。

在武科中,秦氏子弟有武庠生25人,武举人5人,武进士1人,在无锡武科中也占一定比例。由于科第联翩,不少秦氏子弟入了任途,也有少数子弟,虽未中举,但以其才能及政绩,也踏上了仕途,如秦仁以诏举贤才授知县,官终知府;秦自修以荐举贤才引见以知府用,补加道衔赏二品封典;秦震钧以国子生任县丞,官至道员加三品衔。

在明清两代中,秦氏子弟位列一品者有3人,二品以上者9人,三品以上者19人,四品以上者35人,七品以上者200多人。

秦氏子弟任京官的比较少,任地方官较多。秦氏子弟为官清正,有良好的政绩,著名的有明代的秦金,位居五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列入明史。清代秦蕙田官终刑部尚书,署翰林院掌院学士加太子太保,名列清史。秦瀛官终兵部右侍郎加一级,名列清史列大臣传。

秦氏子弟在京为官的以翰林院居多,共有13人,而其中10人为祖孙五代,称作“高玄接武十祠林”,传为佳话。

无锡名门望族系列之一:秦氏家族

秦蕙田

秦氏子弟在地方为官的,除西藏、黑龙江、辽宁、台湾等少数地方外,其他地方都有他们的足迹,尤其在湖广、云南、陕西、甘肃等地,他们办学,修水利,改革税法减轻人民负担,有较好的宦绩,对边缘地区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当地人民为纪念他们,为他们立生祠,入祀宦祠的甚多,根据县志及宗谱记载,秦氏子弟列入宦望传的26人,附传的12人,列入当地地方志的7人,当地入祀名宦祠和建生祠的14人。

秦氏家族与无锡地方公益事业。秦氏子弟除设立义庄和书塾外,亦热心社会的公益事业,见之记载的,有秦竣(太清)、秦埏(太守)建清宁桥(即清名桥),秦松期倡办育婴堂,秦圭田捐建堂庑,收养弃婴,秦震钧建同仁堂,水渠支族人在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代代助赈救济灾民。到清代末年锡山秦氏家族除义庄、书塾以及少数人有田产外,一些原来富裕的家族日渐衰落,成为一般的城市平民。

现代秦氏家族情况掠影。由于时代变迁和革命思想的传播,不少秦氏子弟走向了革命。在辛亥革命时期,秦毓鎏(效鲁)对无锡的光复起到了一定作用,成为无锡军政府的总理。参加军政府工作的秦氏子弟有秦毓钟、秦晋华(瑞玠)、秦颂石、秦铎等人。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积极为女权斗争、被誉为无锡奇女子的秦森源女士。有领导无锡工人运动的秦起烈士。有为抗日战争献出自己生命的秦宝光烈士、秦家骏烈士。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秦邦宪(博古)烈士、原中央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秦邦礼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