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政治才能

朱元璋是个精神力量非常强的人,在外漂泊的几年,练得一身金刚不坏之心,没有什么磨难能摧毁他。更好的是这个朱元璋天生就是一个打仗的好手,正好他所在的时代最需要有这个打仗的能力。

楚汉争霸期间,叔孙通的儿子问他老爸,你怎么不出山帮天下一把呢、叔孙通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个靠拳头吃饭的时代,我掌握的这些治国之道没有用的,但等到天下战乱平息了,这些治国之道就能大行其道了。等到刘邦建立了汉朝,就发现这个治理国家还真不能按照打仗的那套谁拳头大谁说了算的规则来,这时叔孙通来见刘邦,让刘邦建立礼法,而且对刘邦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天下可以马上得之,但不能马上治之。刘邦说,这个礼法恐怕不行,我们这些人都是大老粗啊,哪有耐性去遵守什么礼法。但话是这么说,刘邦还是非常希望有礼法的,因为那时经常发生大臣在朝上吵架,吵得一言不合了就拔刀砍柱子,简直像武林大会一样。叔孙通说,这个礼法简单的,只是把行为规范一下,这些行为也是人应该有的日常规则。刘邦说那你先制定一个看吧。

朱元璋的政治才能

于是到了汉七年,这一次就不能像上次未央宫那个时候那样,乱七八糟的。就按照礼仪来进行祝贺朝贺,礼仪有什么呢?有司仪官,首先有司仪官,喊趋,趋是什么意思呢?趋就是小步快跑,小步快走,司仪官喊趋,所有的官员都拿着笏走过来。列,就是武将一排,文官一排,列好。这个时候皇帝才坐上御辇缓缓地推进来,坐在当中。司仪官又喊,跪,大家跪下来。拜,大家拜下去。然后这个时候才上酒,每人手上一杯酒,第一列诸侯王这个等级的出列拿着酒杯,跪下来,然后司仪官喊,寿,大家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饮,把这个酒喝下去,退,然后退回去。然后文官出列,文官再出列,然后再跪,再拜,再寿,再退。然后两千石出列,如何如何,六百石出列,整整齐齐。于是刘邦看了非常高兴,我的妈呀,今天我才知道,原来当皇帝这么过瘾,吾今日乃知皇帝之贵也。叔孙通的这套礼法,包括他的治国之道,在我国古代流传了上千年。

但是乱世这些东西是没什么用的,朱元璋不需要懂这些政治上的才能。整个朱元璋的队伍里,除了刘伯温和李善长,就都是武将了,而且这些武将非常厉害,比如常遇春徐达这样的,连蒙古大将王保保也难及万一。 等到朱元璋当了皇帝了,需要靠他的才能来管理这个国家了,我们再来看看朱元璋的政治才能究竟怎样。

朱元璋解决掉北元以后,开始致力于恢复生产和建设,这个时候文官的作用就应该得到发挥了,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都靠武将。于是朱元璋就任用李善长为丞相,结果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就开始内斗。朱元璋是乐得看这些人内斗的,而不像三国时孙权那样,江东有以张昭为首的降曹派和以周瑜为首的抗曹派,孙权心里支持抗曹派,但江东的力量还是要平衡的,不能发动群众斗群众。但朱元璋不一样,你们斗个你死我活,谁死了我都高兴。

朱元璋的政治才能

刘伯温在斗争一开始就处于下风。李善长被朱元璋引为第一功臣,当时朱元璋一共只封了六个公爵,其他五个人分别是徐达、常茂(常遇春儿子,常遇春这时已经病故了)、李文忠、冯胜、邓愈。这五位仁兄是名将中的名将,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长排位居然还在这些人之上,名列第一。刘伯温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却只被封诚意伯(伯爵),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是4000石,多出刘基十几倍。同样是为朱元璋打下天下立过汗马功劳的人,你说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朱元璋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其实很简单,刘伯温的能力比朱元璋还强,常常对战事的判断比朱元璋更准,而相对的,李善长从不抢风头,埋头苦干,而且是朱元璋的老乡。你比我强,就有夺我权的可能,所以我不会重用你,这就是朱元璋的想法。还好刘邦不是这样想问题的,我们国家有盛唐雄汉的说法,唐朝和汉朝是我国最强大的两个时代,影响也是最深远的,为什么汉朝这么强大呢,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发挥了当时几乎所有精英的能力,刘邦自己就说,治理后方我不如萧何,行军打仗我不如韩信,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刘邦是非常会用人的,并不会因为谁比他强就怀疑谁,这个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了。但朱元璋就属于那种看着身边的谁都像是要造反的人,这也导致了明朝开国的前面几年是血流成河的年代。

李善长和刘伯温在朝廷里互相找对方的小辫子,期间各有胜负。后来事情发展到李善长的淮西集团遭到全面打压(说明刘伯温搞事情的能力是比李善长要强),李善长也想学刘伯温这样,安排一个人到群臣中去做策反工作,他看重了胡惟庸,见过引狼入室,一场大屠杀就这样展开了。

朱元璋的政治才能

这时刘伯温因为表现出来的能力实在太强,朱元璋也对他越发忌惮,洪武三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基,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你年纪这么老了,应该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这里陪着我呢。”这句话什么意思就不用解释了,刘伯温只好回到乡下了,他一走,整个浙东集团就群龙无首了,这个胡惟庸也是个凶残的人,乘着这个机会,把浙东集团的几个主力全都做掉了。这样一看,淮西集团大获全胜了,但胜利者却不是李善长。胡惟庸成为了丞相。本来刘伯温只想终老乡下的,但胡惟庸也没给他这个机会。洪武八年正月,刘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基开了药方,刘基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过了不久,就死去了。关于刘伯温的死因,后来的胡惟庸案发后,医生供认,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刘基的。这也成为了胡惟庸的罪状之一。你说这个朱元璋,他派胡惟庸的医生去看刘伯温,他是不知道胡惟庸和刘伯温的过节吗?

在打垮刘伯温后,胡惟庸越发猖狂,他贪污受贿,排挤任何不服从他的人,甚至敢于挑战朱元璋的权力,私自截留下属的奏章,官员升降,处决犯人,都不经过朱元璋的批准。后来胡惟庸挤走了另一个丞相汪广洋,独揽丞相大权,并掌权七年之久。为了防止朱元璋找他的麻烦,胡惟庸想了一个自以为稳妥的妙计,简单的说就是拉人下水,这下,满朝文武都是湖位于的人了,胡惟庸心想,你总不能把满朝文武都杀了吧。说明他完全不了解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朱元璋得知这些造反的举动后,轻描淡写的说的一句话,那就都杀了吧。

朱元璋的政治才能

为什么朱元璋会让事情走到这一步,要对满朝大臣进行这样大规模的杀戮呢?如果我说是因为朱元璋被胡惟庸,李善长,刘伯温牵着鼻子走,被迫走到这一步的你信不信。朱元璋并不是个愚蠢的人,相反的朱元璋做事的目的性很强,这个局面是他想看到的。不然在这两个集团斗争期间,他很容易就能阻止两派这样内斗下去。那么他弄出这么个局面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们先看一下事情接下来的发展。

有一天,胡惟庸的儿子外出游玩的时候不小心坠马,被路过的马车给压死了。胡惟庸没有没有通知司法部门,就杀了马车夫。这件事情传到了朱元璋那里,他命令胡惟庸向他解释这件事情。这时胡惟庸已经跋扈了多年,他并不怕朱元璋会因为这样的小事整他,当他说了一连串的理由后,朱元璋只说了四个字:杀人偿命。这下胡惟庸才意识到,朱元璋要整他,易如反掌。

眼见胡惟庸要垮台了,胡惟庸的这些平时的死党明哲保身,开始揭发胡惟庸的累累罪行,朱元璋立刻下令处死胡惟庸,并灭了胡惟庸的三族。然后他命令,深入调查还有谁参与此事,如果查证属实,一律处死。知道什么叫做一律处死吗?这句话含有这么个意思,抓错了人也是可以的,随便抓。于是满朝文武为了保护自己,胡乱告状,牵连进这个案子的人超过一万人,基本上开国以来有功的文臣都被杀了。后来还有一个蓝玉的案子,和这个胡惟庸案如出一辙,蓝玉也是觉得自己能和朱元璋叫板,在朝中广树党羽,不同的时,蓝玉是武将,他拉拢的很多都是武将,朱元璋处理这个胡惟庸二世的方法也是一样的,杀,这样,开国以来的武将也基本上被杀了个干净。

朱元璋的政治才能

为什么朱元璋要干掉这些开国的文臣武将呢?这些人是不是都到了非杀不可的地步呢?其实后面朱元璋做的事,就能看出为什么朱元璋要杀这些人,这都是有预谋的。

先说为什么朱元璋要杀掉这些文官,胡惟庸被处死一个月后,朱元璋就废除了丞相制度,而且留下了一句极其严厉的话,后世臣工不得预立丞相,敢言立相者斩。就是说以后谁也不能说要立丞相,谁敢说要立丞相的,就抓去砍了。说明朱元璋这个人权力欲望太胜了,和慈禧差不多,不容任何人对他的权力有所干涉。这种事朱元璋做得特别多,朱元璋当了皇帝10年后,有一次查看孟子的著作,发现孟子强调民贵君轻,大发脾气,对周围的人说,这老头要是活到现在,非拿来严办不可。然后下令,撤除孟子在孔子庙中的配祀,把孟子赶出了孔庙,后来有大臣劝说,孟子的想法还是为了皇帝好的,才恩准孟子回到孔庙。接下来,朱元璋令学士刘三吾修改孟子的著作,把孟子所有的关于民贵君轻的话都改了。

但是,我们的老祖宗为什么要设立丞相一职呢?肯定不是为了给自己找麻烦的。朱元璋虽然是个聪明人,但对于复杂的官场政治,而且几乎不以明的规则来运行的官场政治并不了解,所以他废除了丞相制度后,他建立的明朝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说实在的,这种事就不会发生在汉朝,因为汉朝的皇帝就很懂政治,不会干这种事的。

朱元璋的政治才能

废除了丞相后,就迫使朱元璋要亲自来出来满朝的要事了。这能忙得过来吗?这就是设立丞相的初衷,管理一个大国可不能是那种个体户思想,你一个人绝对忙不过来,别说管理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公司,如果什么事都要老板负责,都不是个好制度,分工已经是被全世界接受的管理理念了。以前汉朝开始的时候是独相,就是只有一个丞相,那时的丞相权力非常多,比如萧何这样的,刘邦下一个圣旨,如果萧何觉得不妥,还可以给退回去,让刘邦改,几乎就和现在的编辑能枪毙稿子一样。在隋朝之前,是君臣共治天下,至于这个天下到底是皇帝在管还是丞相在管,或者说到底是皇权大还是相权大,完全看这人的个性。比如刘邦这种人,非常强势,萧何根本不敢惹他,那就是皇权大,再比如刘备建立的蜀汉,你说这个蜀汉是刘禅在管还是诸葛亮在管?王莽就是当了丞相,才有了篡位的机会。曹操也是,虽然曹操本人没篡位,但他儿子能篡位的这个机会肯定是曹操给的。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这个丞相制度已经开始出很大的问题了,那个时代,你都当了丞相了你还不篡位,老百姓都替你着急。所以到了隋朝天下再次统一的时候,皇帝就开始想办法了,于是建立了群相制度,就是说不能只有一个丞相了,这时要叫做宰相,有多少呢,一箩筐,往往宰相是很多的,虽然制度上是规定把原来的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财政,人事和军队,但实际上分得很细,这样一来,一个宰相想篡位,想造反,就得先看看自己的实力行不行,以前是一个丞相,掌握了一国的军政,这个造反要容易些,现在你只是几十分之一的实力了,除非你能策反所有的宰相和你一起反,当然最有可能的就是,你说要造反,别的宰相就去告你,顺便领一个平息叛乱的功劳。后面的唐朝宋朝也执行的这一套丞相制度,一度相安无事,唐朝是因为军阀(安禄山)造反才衰落的,宋朝是因为奸臣当道,不修军事才被金国干掉的。

朱元璋的政治才能

到了元朝,蒙古人更不懂什么治国之道了,他们拒绝汉化,谁拳头大谁就当老大。在丞相的制度上,用的是独相,就一个,于是历史重演了,这些独相不仅要篡位,还要杀了前朝的大汗,蒙古平均每3年就要死一个皇帝,而且都是被这个丞相弄死的。朱元璋并不读史书,这些东西他不熟悉,为了更高的权力,就废除了丞相制度,不立丞相了,但不立丞相文官一样造反,接下来会细说。只有清朝在处理这个问题上非常聪明,虽然清朝是北方满族人建立的,但在皇太极时代就已经开始汉化了,他们研究起汉族的文化一点不比我们本身差。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军机处全是临时工,需要的时候临时任命,不需要了随时可以撤除,这些军机大臣的官爵很低,但处理的事情就是以前丞相处理的事,这样,造反就没戏了,丞相的事又有人做了。当时清朝规定,不是军机大臣的人,不能进军机处,后来奕星他们和张之洞一起去面见皇上,张之洞走到军机处的门槛,就不敢再走了。那些亲王就喊,你怎么了,脚抽筋了啊。然后才想起来,张之洞真懂规矩,虽然贵为湖广总督,但不是军机大臣,进去了就砍了你。

朱元璋这下头都大了,虽然他身体好,精神棒,但架不住事情太多了。他也没能忍多久。当时的户部尚书茹太素曾经上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朱元璋让人读给他听,结果读到一半就用了将近三个钟头时间,朱元璋当机立断,命令不要再读下去,数了下字数,已经有一万多字了。朱元璋气极,命令马上传茹太素进见,让侍卫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这一点朱元璋也做得很不好,经常凭一时兴起就打大臣,遇到心情非常不好的时候还会凭一时兴起杀大臣。你看唐朝李世民,和魏征在那里争论问题,争到后面李世民饿了,就说今天不和你争了,这个魏征就上前拉住皇帝,我俩还没说完呢,你先别走。李世民很生气,就说,乡巴佬,我要宰了你。话是这么说,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你没有杀他的正当理由啊,所以李世民就只有独自到后院去生气,皇后看了,就问他怎么回事,李世民说,魏征这个臣下,居然敢冲上来拽我。皇后就没说话了,过一会儿皇后就穿着朝服出来,李世民很奇怪,你这是干嘛,祭祖啊,皇后就说,我来恭喜皇上啊,你想啊,要是隋炀帝这样的,别说抓你的衣服了,就是碰一下你的衣带,也早就斩了,陛下圣明,实在是万民之福啊。李世民一听,还是我们家政委觉悟高啊。当皇帝也不是什么都能做的,你要强行为所欲为,就会付出代价,上行下效,上面奢侈,下面的人就跟着奢侈,上面不讲信用,下面的人就跟着不讲信用。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本来想修一个露台的,一听造这个露台要花掉一村百姓一年的收入,就决定不造了,所以为什么汉朝的百姓幸福啊,他不会缺衣少食,国家做的榜样也好。

朱元璋的政治才能

可惜朱元璋当了皇帝,还是个性十足。当时有一个举人叫徐夔,给他上疏: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光天化日之下,诞生了您这么一位圣人,为世间做出表率,是这个意思吧。但是正好撞到了朱元璋心情特别不好,拍马屁都拍出了杀身之祸。朱元璋一看:腐儒胆敢如此侮辱朕,剥皮实草。身边的人说,没看见他怎么侮辱您啊?朱元璋说,光什么意思?他不说我没头发吗?他不说我当过和尚吗?则是什么呀?就古汉语的则跟贼同音啊,这人讽刺我当过和尚,讨过饭,当过贼。

在胡惟庸案件中,为了抓出更多的需要清理的大臣,朱元璋搞起了特务组织,这个事很多皇帝都做过,雍正也做过,不过这个朱元璋建立的特务组织名头一定是最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锦衣卫。在锦衣卫的不懈努力下,李文忠,宋濂这些人都卷进了这个案子中,尤其是宋濂,他还是太子朱标的老师,本来朱元璋对他很信任的,有一次朱元璋还说,宋濂侍候我二十年,没有说过一句假话,也没有说过别人一句坏话,真是一个贤人啊。宋濂退休时六十八岁,朱元璋送给他一块布料,并嘱托他三十二年后,拿此料做一件“百寿衣”。宋濂感动得老泪横流。但锦衣卫一告状,朱元璋就又送了一套囚服给他。这时,朱元璋的发妻马皇后就出来组织,宋濂是太子的老师,老百姓尚且尊师,何况帝王家呢。这个朱元璋除了马皇后的话以外,谁劝他都没用。爱情是没有理由的,马皇后为什么喜欢这个果于杀戮的人是讲不清楚的,马皇后活着的时候,没少劝朱元璋不要乱杀无辜。朱元璋要杀朱文正,她劝告朱元璋,朱文正是你的侄子,立有大功,请你不要杀他。朱元璋要杀李文忠,她劝告朱元璋,李文忠是你的外甥,也是你的养子,留他一命吧。可惜这个奇女子过世得太早了,在她临死前,她拒绝医生为她医治,为什么呢?因为她知道以朱元璋的个性,这些没能把她医好的人,肯定会被朱元璋杀掉。这下,马皇后一走,再也没有人能阻止朱元璋乱杀人了。

朱元璋的政治才能

朱元璋在治国方面,有着他充分个性。首先朱元璋的亲戚是一定要做大官的,他的儿子、女儿很多都被封为亲王、公主,品位都是一品,亲王的嫡子还是亲王,其他儿子封为郡王,授一品。更有甚者,连倒插门的驸马也是一品。所以生在这种时代,在你寒窗苦读的时候,多半忍不住要骂娘的,不公平历来是一个时代的定时炸弹,从来没见过不爆炸的。

明朝官员的正式工资是历史上最低的。省级的最高领导,每年的名义工资是576石大米,折成现在的人民币,月工资大概是11780元。正司局级每年的名义工资是192石大米,月薪大概相当于3930元人民币。七品知县,每年的名义工资是90石大米,合月薪1840元人民币。韩一良这位股级或副科级干部,每年的名义工资是66石大米,折合人民币月薪1350元。(参见《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

我反复强调“名义工资”这个词,是因为官员们实际从朝廷领到的工资并没有这么多。那时候发的是实物工资,官员领回家的有大米,有布匹,有胡椒和苏木,还有银子和钞票。不管领什么,一切都要折成大米。于是这个折算率就成了大问题。《典故纪闻》第十五卷曾经详细描述成化十六年户部(财政部)是如何将布折成大米的。朝廷硬把市价三四钱银子的一匹粗布,折成了30石大米。而30石大米在市场上值多少钱?至少值20两银子!假如按照这种折算率,完全以布匹当工资,县太爷每年只能领三匹粗布,在市场上只能换一两银子,买不下二石(将近200公斤)大米。这就是说,朝廷几十倍上百倍地克扣了官员的工资。至于明朝那贬值数百倍、强迫官员接受的纸币,就更不用提了。 总之,明朝的县太爷每个月实际领到的薪俸,其实际价值不过1130元人民币。

朱元璋的政治才能

朱元璋自己也是从社会底层混出来的,他当然知道这点工资不够这些人生存,但他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论。在地方官上任之前,他经常要找他们谈一次话,讲讲如何正确对待低工资,如何抵抗贪污受贿的诱惑。他会给自己的部下算一笔很实在的利害关系账。 朱元璋说,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薪俸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井底之泉。井虽然不满,却可以每天汲水,泉不会干。受贿来的外财真有益处么?你搜刮民财,闹得民怨沸腾,再高明的密谋也隐瞒不住。一旦事发,首先关在监狱里受刑,判决之后再送到劳改工场服苦役,这时候你那些赃款在什么地方?在数千里之外呢。你的妻子儿女可能收存了,也可能根本就没有。那些赃物多数藏在外人手里。这时候你想用钱,能到手吗?你家破人亡了,赃物也成了别人的东西。所以说,不干净的钱毫无益处。

但是从结果上来看,这番劝说毫无作用,贪官越来越多,朱元璋当皇帝当到第18个年头,这种现象见得多了,便总结出了一条规律。朱元璋说,我效法古人任命官员,将他们派往全国各地。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当官当久了,全都又奸又贪。我严格执法,决不轻饶,结果,能善始善终干到底的人很少,身死家破的很多。 这个其实也是不懂政治的表现,这样处理工资和贪污问题,要是被有学识的人看到,肯定止不住摇头叹息。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个情节,贾雨村走了贾府的后门,当上南京知府,一下马就受理了一件人命案。当地名门望族子弟薛蟠,打死了小业主冯渊,抢了个丫头,然后扬长而去,受害方告了一年多也告不下来。贾雨村听说,登时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说着就要发签,派人去抓。这时他看见旁边一个门子向他使眼色。 进了后边的密室,门子问:“老爷既荣任到这一省,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护官符’来不成?”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我竟不知。”门子道:“这还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作得长远!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说着拿出一张抄好的“护官符”来,上边就有薛家。

朱元璋的政治才能

贾雨村问门子此案该如何处理,门子说,薛家和帮助你当上知府的贾家是亲戚,何不作个人情,日后也好去见贾府的人。贾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实是重生再造,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何尝不是大道理,但只是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有云:‘大丈夫相时而动’,又曰:‘赴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一说,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贾雨村低了半日头,最后嘴里说着不妥,还要再研究研究,实际上完全遵循门子的建议,很巧妙地解脱了薛蟠。

门子们跟新官算利害关系账,同样算得清晰透彻,只是与朱元璋的结论完全相反:要坚持原则吗?不但不能报效朝廷,自身也难保。轻则丢官爵,弄不好还会丢性命。您可要三思。 你觉得谁算的账更靠谱呢?好像朱元璋并不知道我国古代的政治几乎都是暗箱操作的,这个可不比行军打仗容易啊。

其实朱元璋也遇到了很多打他脸的事,当时的宏文馆学士罗复仁,为人十分老实,家里很穷,但朱元璋对他仍不放心,有一天跑去他家里看,罗复仁买不起好房子,他只能在郊区买了间破房子度日。朱元璋东拐西拐,终于找到了地方,见两间破瓦房外,有一个人正提着桶刷墙。朱元璋见此人灰头土脸,粉迹满面,以为是给罗复仁干活的民工,便问他:“罗复仁住在这里吗?”没想到,刷墙的这位听到有人问他,回头一看,大惊失色,慌忙跑过来跪拜,说道:“我就是罗复仁!”朱元璋这才看清他的脸,原来这个人真是罗复仁,再看他的打扮,一手拿着刷子,一手提着桶,衣衫褴褛,和叫花子没什么区别,顿时哭笑不得。半天憋出一句话:“你怎么住这样的房子?”罗复仁赔笑着说:“臣家穷,只能将就了。”朱元璋过意不去的说:“你这么有学问的人怎能住这样的房子。”便赐给他一所大宅院。可惜这种坚决不按照潜规则来的人,像海瑞一样稀少。

朱元璋的政治才能

朱元璋惩治贪官的方式非常严厉,叫做剥皮实草。你贪污如果超过六十两银子,就被剥皮实草,皮扒下来,添上稻草,做成标本传递。这是贪官的下场。不许危害百姓。然后你这剥皮实草怎么弄呢?你的皮做成那个法鼓,就是那个县衙门口那个,百姓击鼓鸣冤,那鼓皮都是贪官皮。然后做这个县官的椅子的坐垫。你坐在那里你就得想想,你前任怎么死的,你小心点。然后包括咱这汉字数字的大写,这都是朱元璋发明的。你看他认字不多,但能造字,省得你改啊。一两银子,你把这数变十两了,这你怎么改啊?都是朱元璋发明啊,剥皮实草,这个非常的残忍。能解决贪污问题吗?解决不了。无论这个手段这么残忍,这个本质上就是杀贪官,杀几个贪官,表演几个清官,就能解决贪污问题吗?这个一定是制度的问题。

除了这个不靠谱的工资制度外,官员的休假制度也是一绝,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汉朝时实行的是五天一休制,也就是干五天休息一天,那时当然还没有星期六或者星期天一说,这一天有个名字叫“休沐”,在这一天,官员们可以回家,这样看来汉朝的待遇还是不错的。

隋唐时期,改成了十天休息一次,称成“旬休”,看起来待遇比汉朝差了不少,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在隋唐时期,已经有了今天黄金周的概念,他们每逢新年、冬至会休息七天。这七天时间是带薪假期。除此之外,能想得出来的理由也可以休假,除了我们日常的端午、中秋、重阳外,还有皇帝的生日,让人吃惊的是连如来佛祖的生日、老子的生日,孔子的生日也都放假。宋朝待遇稍微差点,但是一年假期还是有个几十天的。

到了元朝,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元朝统治者看来,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大家以工作为重,一年只有十几天休息。终于位置传到了朱元璋的手里,他认为,给你们发工资,让你们管事已经很优待了,还想休假?有的官员提出要恢复前朝的休假制度,被朱元璋驳了回去,然后朱元璋规定了休假的制度,倒还真是简单易行,一年休息三天!分别是过年、冬至、本人朱元璋的生日。至于这种休息制度带来的弊端,你设身处地的想想就行了,我就不多说了。

朱元璋的政治才能

朱元璋这个人应该说心不坏,比如他曾规定,如果地方发生自然灾害,当地官员可以先领钱去赈灾,事后再回来补办手续都可以。但这个操作性不强,朱元璋做出的很多规定操作性都不强,比如上面这个,我花了多少钱你怎么知道,那是不是我想报销多少就多少呢?由于朱元璋不擅长这些政治手段,导致这些不好操作的法令,演变除了明朝的空印案。

这个空印案是这样的,就是说当时地方的官员要去京城报告当年的地方情况,这个报告上一定是要加官印的,问题是如果你的报告上有问题,就得重新写一份,当然重新写的也要盖章。这里就有个麻烦事情,比如你在广西,你千里迢迢去报告,总不能把官印带走吧,不然这期间广西要办事拿什么来盖章呢。好不容易你到了京城,京官说,不好意思,有错,回去改一下,下次来的时候记得多带衣服,这边比广西冷。然后你又花2个月回到广西,改好了,花2个月又去,又有错,那你又回去啊?下次来的时候,都要过年了。所以这些官员就想了一个办法,带着空白的盖了章纸去,这样就可以当场改了嘛。

这样的事似乎不是什么大事,好像演变不成灾难的样子,但可惜,这个在当时已经普及全国的做法,只有朱元璋还被蒙在鼓里。朱元璋愤怒了,认为自己做了一回冤大头,于是他派遣官员对此事进行了详尽的调查。这个案件和胡惟庸那个案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国都涉及在内,难道说你要把全国的官员一起办了,那以后谁来干活啊?但这种事好像从来难不倒朱元璋,现在来看看办理的结果。处罚如下:主印官员全部杀掉,副手打一百杖充军。除此之外,连各省按察使司的言官也多有获罪者,理由是监管不力。这是名副其实的一扫光,平时都争谁官大,这下倒好,干个副职还能去当兵,正职就得掉脑袋了。方孝孺的爹方克勤,他在山东济宁干知府,为政清廉,平时肉都舍不得多吃,衣服上满是补丁,就因为他是主印官,糊里糊涂的没了脑袋。

朱元璋的政治才能

能集中这么多荒唐事于一朝,这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有了这样的皇帝,朝中官员如惊弓之鸟,每天都担心自己脑袋不保,史料记载,官员们每天上朝,都要在家门口举行仪式,什么仪式呢,穿戴整齐,抱抱老婆孩子,交待清楚谁还欠我多少债、我的私房钱藏在床底之类的后事,然后诀别而去,老婆孩子就在背后哭,除了人还是活的,和开追悼会没什么区别。散朝的时候,老婆孩子在家门口等着,如果看到活人回家,就会大肆庆祝一番,庆祝的内容是今天我又活了一天。很多官员承受不住,纷纷表示自己就当白读了几十年书,情愿回家种地。我不做官了行了吧,朱元璋表示,“奸贪无福小人,故行诽谤,皆说朝廷官难做”。诽谤朝廷,这个罪名也不小啊。做官也危险,不做官也危险,你怎么办呢?于是就有人想到了装疯,你还别说,这招有用的,而且后世还有很多被点醒的,比如朱棣为了能争取更多的造反准备时间,就装疯,在街上睡觉,一睡就是20多个小时,虽然朱允炆不大相信他真的疯了,但派人看后,也放松了警惕。唐伯虎也玩过这招,玩得更狠,当时为了躲开宁王的任用,在街上裸奔,然后大喊,我是宁王贵客。

朱元璋有很多的做法属于好心办坏事,比如他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孙挨饿,规定凡是自己的子孙,一律不允许出去工作,就算没有官做,也只能在家吃俸禄,由于自己要过饭,而且家破人亡,朱元璋对自己的亲戚十分看重,他制定的世袭爵位制度对子孙们做了充足的打算,即使是象刘备那样,不知是中山靖王多少辈打不着的子孙,他也预留了爵位,并准备了相应的俸禄。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到了一百年后,他的子孙们已经繁衍到了几十万人之多,朝廷一个省的粮食来养活他们都不够,最后某些皇子皇孙得不到粮食,又不能出去工作,就活活饿死在家里。

朱元璋的政治才能

朱元璋的法制建设也堪称一绝,除了《大明律》以外,更重要的是朱元璋编的《大诰》,这是什么呢?做人说明书,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人,就看看这本。朱元璋采集一万多个罪犯的案例,将其犯罪过程、处罚方式编写成册,广泛散发。为了让明朝的百姓知道怎么做人,朱元璋规定每家每户必须有这本书,要是查到了没有,你没犯罪还好,你犯罪时,有这本书可以从轻处罚,没有的话,就会从重处罚。所以这本书就类似于基督教的圣经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当然这个东西最后没能执行多久,是吧,这个能操作吗?更厉害的是,朱元璋甚至还有规定走路时先迈哪只脚,打扫卫生的时候怎么用扫帚。此外他还禁止农民进城打工,规定所有老百姓只能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活动,在所有的交通要道上设置了关卡,人们要走出规定地域,必须持有官府出具的路引。另外,农民只能种地,商人只能经商,官员按照规定干好自己的工作,无论谁都不能越界。这就是传说中的僵化社会了,还好这个没有全盘执行下去,不然就是我们的中世纪了。

朱元璋的政治才能

前面提到了朱元璋杀了几乎所有的开国武将,动机是什么呢?有一次,朱元璋又要杀掉大批功臣,太子朱标看不过眼,劝他:“陛下杀人太多,恐伤了和气。”朱元璋不作声,叫人找了一根带刺的木棍丢在朱标面前,让朱标去捡。朱标看见有刺自然不动手。朱元璋冷冷的看着他说:“我杀人就是要替你拔掉这根木棍上的刺,这些都是危险人物。”这个朱标不愧是宋濂教出来的,他说皇帝是尧舜一样贤德的君主,大臣才会是拥护尧舜的臣民。朱元璋听了这么反应呢?他立刻操起自己的座椅扔了过去,还好朱标闪得快,但也被吓得不轻,回去就病了一场。可惜这个朱标比朱元璋死得早,不然明朝很可能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朱棣后来夺了朱允炆的江山,为了说明自己来路是正的,就编故事说朱标是个花花公子,本来朱元璋是要传位给他朱棣的,结果被朱标一阵乱说就改立了朱标,后来还立了孙子朱允炆,我朱棣这是有苦说不出啊。这当然是假的。这个朱棣造反在我看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逼的,有一次朱元璋带着孙子朱允炆去检阅各地的兵马,朱元璋得意洋洋的说,如果将来有人造反,你这些叔叔就能保护你了。朱允炆这时就问朱元璋,那如果是我这些叔叔造反了,谁来保护我。朱元璋听了沉没良久,你要知道朱元璋是个不可能承认自己有误的人,最后朱元璋也没想出答案,就问他孙子,那你说怎么办。还能怎么办啊,根本没办法,可惜朱元璋没看过史记,你看看汉朝的七国之乱,就是这种分封制弄出来的事,这下你又玩了一遍。后来朱允炆的重臣黄子澄安慰朱允炆说,你看汉朝七国之乱声势这么大,最后还不是一败涂地,造反派成功不了的。这个都是典型的以古非今的说法,十分书生气,当年七国之乱时,要不是有个像周亚夫这样的人物力挽狂澜,你以为这个造反这么好平息,而这个时代,你去哪里找个周亚夫来呢?朱允炆最后对朱元璋说,如果我这些叔叔老实,我就不动他们,不然还是得防着他们了,朱元璋也只好表示,只能这样了。实际上,从后面的事来看,朱允炆是打定了主意要整这些叔叔的,他一继位,就开始消藩,雷厉风行地先解决掉了几个叔叔,马上就要轮到朱棣了。这时朱棣就不得不造反了对不对,你不反抗就是死路一条,反抗还有一线生机,好在朱棣他有个优势,他是当时世上最优秀的骑兵将领,而朱允炆这边的名将,都被朱元璋杀得差不多了,在这场拼拳头大的战争中,朱棣笑到了最后。

朱元璋的政治才能

说了这么多,是为了表明我对朱元璋的一个观点,他是个聪明人,是个好的军事家,但他的政治才能根本不及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