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變:科學妹妹,你還好麼?

科學是什麼

發源於歐洲的科學,在近二百年對這個世界造成了無法想象的顛覆。然而,到底什麼是科學,我卻找不到一個權威的,或者是大家公認的準確定義。只好列舉幾個供大家參考(嫌言辭枯燥者請直接跳過):

  1. 現代漢語詞典: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

  2. 百度百科:指的就是分科而學,後指將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研究,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它是關於發現發明創造實踐的學問,它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

  3. 維基百科(英文):由一些關於宇宙萬物的知識,以可驗證的解釋和預測的形式,建立並條理化而成的一種系統化的體系。(Science is a systematic enterprise that builds and organizes knowledge in the form of testable explanations and predictions about the universe.)(翻譯的不好見原文)

  4. Science Council:科學是以證據為基礎的系統方法,對知識的追求和應用,和對自然與社會的理解。(Science is the pursuit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and social world following a systematic methodology based on evidence.)

  5. LiveScience.com:科學是一種為了揭示宇宙萬物如何運行的系統性和邏輯性的方法,同時也是通過對宇宙中所有事物的發現而積累起來的知識體系(Science is a systematic and logical approach to discovering how things in the universe work. It is also the body of knowledge accumulated through the discoveries about all the things in the universe. )

  6. AnswersInGenesis如果一個假說是不可驗證、不可重複、不可觀測和不可證偽,那麼它就不能被認為是科學。(If an idea is not testable, repeatable, observable, and falsifiable, it is not considered scientific)

  7. Richard P. Feynman(諾獎得主):科學是對專家的無知的信仰(Science is the belief in the ignorace of expert)

  8. 康德(哲學大師)任何一種學說,如果它可以成為一個系統,即成為一個按照原則而整理好的知識整體的話,就叫做科學......只有那些其確定性是無可置辯的科學才能成為本義上的科學;僅僅只是具有經驗的確定性的知識只能在非本義上稱之為學問。

  9. 張雙南(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科學的目的是發現各種規律;科學的要素包括質疑/獨立/唯一;科學的研究方法是邏輯化/定量化/實證化。

識變:科學妹妹,你還好麼?

科學是什麼

非常有趣的是,國外對科學的定義主要在強調系統的知識體系,而國內的詞典以及百度百科都強調了“分科”的概念,張雙南教授對科學的定義則更側重於方法和目的。為什麼東西方對科學的關注點有這樣的差異,我想應該跟思維方式有關吧,西方作為科學的“原產地”,對科學的描述更希望能夠體現科學與神學或者一般性知識的區別,而中國對科學的定義,則是希望將科學與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區分開來。比如說,分科的提法在西方估計是不大會強調的,因為西方的思維模式就是通過分解來建立系統,這一點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對於中國來說,古代的學問常常是不分科的,所以定義中希望強調這一點。張雙南研究員更是希望從科學方法上進行規範,儘管這些方法同樣可能被西方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而不會直接體現在對科學的定義上。

好,這裡我們有了一個小結論,那就是,中國人習慣的研究事物的思維方式與西方非常不同,以至於在對科學的定義上必須要體現出來。這個結論後面我們會用到。

象牙塔內的獨立王國

識變:科學妹妹,你還好麼?

雲端象牙之塔

科學的精神,是極致的理性,科學的國度裡沒有權威,數據和邏輯是科學的語言。這一點很多人理解為,科學天生就具有民主的氣質(其實這一點是有待商榷的,但本文不打算討論這個,留到以後的文章中再說吧)。另一個理解方式是,為了保證科學這個知識體系的穩定性,需要把主觀因素,也就是人心所帶來的變數,嚴格地排除在體系之外,因為,人心是變化不可重複的。也就是說,科學體系中沒有“主觀意識”的位置。這一點與科學作為自然哲學,是十分契合的。

科學家的內心,是理想主義的,張雙南研究員對科學的目的描述為“發現各種規律”,也就是說,科學家們有一個共識,這個世界運行是由背後各種各樣的永恆不變的規律在支撐的,科學家的人物就是把這些規律找出來。更進一步的,科學家內心都是期望這些規律是簡單的圓滿的,這是一種美的感覺。

比如說,儘管我們已經發現了電場、磁場、引力場等等各種場的精確規律,絕大部分的問題都能夠用數學精確求解,按理說科學家們應該滿足了,但是,總有一些人覺得這不美,既然都是場,都能產生力,為什麼不能用統一的公式來把這些場統一起來,這樣才美,對麼。

另一個理想主義的體現是,科學研究最基本的手段就是做實驗,而實驗的設計方法是,儘量將實驗環境簡化,這樣的話,影響實驗結果的那些因素就是簡單可控的,通過有意識的設計改變其中一個或少數幾個條件,對結果進行測試分析,尋找每一個條件對結果影響的規律,然後給出定量的公式來描述這些規律,一旦發現研究對象十分複雜,就採用“分解大法”,將研究對象分解為多種情況,這樣每一種情況就會被簡化。然後用系統的理論將這些規律串起來,就形成了科學的知識體系。

正由於理性和理想主義這兩個特點,富有理想主義的歐洲人為科學建立了一個純潔的象牙塔,一塵不染。在象牙塔裡的那些科學家們,似乎也離這個塵世越來越遠(承認吧,大家對科學家的刻板印象並不是偏見,是科學的習氣導致了你不食人間煙火般的氣質)

在歐洲,科學妹妹有了靈魂,她就是潔白的天使。

識變:科學妹妹,你還好麼?

科學初如潔白天使

然而,二十世紀那兩次戰爭,特別是二戰的硝煙,打破了這一切。

一方面,二戰導致德國產生了對科技發展的畸形狂熱需求,成就了大量的科學家,產生了許多讓人目瞪口呆的科學成果,歐姆、高斯、李比希、愛因斯坦、玻爾、霍夫曼等人在這裡叱吒風雲,細胞學說、相對論、量子力學等重大科學理論和學說在這裡首先創立。

另一方面,戰爭刺鼻的硝煙又把許多科學家推向了美國這片唯一平靜而繁榮的土地,戰爭催生的科學果實事實上砸到了美國的頭上。

而美國,和歐洲,很不一樣。。。

跌落雲端的天使

儘管美國人都是從歐洲遷移過去的,但是美國人並不等於歐洲人。美國是個十分務實的國家,當初英國人在美洲殖民時,願意背井離鄉到大洋彼岸闖蕩的人群中,幾乎不會有具有理想主義的顯赫富貴家族背景的人,這些人在美洲從零開始腳踏實地地奮鬥,形成了強烈的“

實用主義”精神,並一直傳承下來。科學家一進入美國,將科學帶到這片熱土時,美國人迅速地將這些科學轉化為技術,然後通過工業體系轉變為產品,再將這些產品銷往世界各地,賺取豐厚的利潤。

從此,科學妹妹,她變了。

在歐洲,她像住在雲端的象牙塔內的天使,全身散發著聖潔的光輝,讓人只可遠觀不可褻玩。

到美國後,她從雲端跌落,在地面化身為一個少婦,在一個富有的男人供養下,有了成熟的韻味。

從此科學家不再缺少資金的支持,學生在教授處受到了科學研究的訓練後,被美國各大公司招收為員工研發高科技產品,賺取豐厚利潤後,通過捐獻的方式反哺研究機構,更強大的設備,更昂貴的實驗,更優厚的報酬,都不在話下。作為回報,科學家開始更關注市場的需求,小心地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選擇為十年以後可能的市場產品技術。

資金的注入無疑給了已成長為少婦的科學妹妹無限的活力,臉色由以前的潔白無瑕變為紅潤豐滿,同時也改變了她的氣質,她不再熱衷於營造理想國,把尋找宇宙中人類未知的秘密作為唯一目標,她的每一次揮手,隨風帶來的,總有些淡淡的美鈔氣息。

識變:科學妹妹,你還好麼?

科學進入美國(借用一下二位的形象)

在美國,科學妹妹有了少婦般健壯的身體。

漸漸地,大師不再出現了,教授們開始創業,四處遊說政府和投資人增加資助;漸漸地,理論少了,大發現更多地被替換成大發明,大量的專利充斥著市場的每一個角落;漸漸地,名校與硅谷的故事傳遍全球。

南京大學有個方承志副教授,以資水東流的筆名寫了一本《技術大停滯》,在他的觀察下,人類的技術發展已經停滯了三十年,我比較接受他的這個觀點,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這本書。這似乎與我們的觀感大相徑庭,我們不是出在科技大爆發的年代麼?三十年前我們的生活與今天的生活差距之大,那可不是假的呀?

識變:科學妹妹,你還好麼?

方承志技術大停滯

事實上,我們的感覺很大程度上受中國改革開放的高速發展所影響,在國外並沒有這麼強烈的感覺。而技術發展的乏力,直接原因就是科學的驅動力不足了。我並不是說科學的停滯就是因為科學家不努力不求上進,這只是一個因素,另一個因素也是因為,科學也在等待一個大的突破,從而將科學推上一個新臺階,否則就只能在同一個臺階的平面上查遺補漏。

科學妹妹,她正在焦急地等待再一次的新生,正如上次跌落雲端,她需要環境的完全改變。

是的,機會來了。

遠嫁重洋的公主

這一次的起因是中國的和平復興。改革開放三十餘年以來,迅速增長的國力大家是有目共睹。而且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國家實施了一系列非常具有遠見的政策,也就是對海外科研人員的引進。還記得我們前些年常常抱怨,土鱉(土博士)不如海龜(海歸),甚至導致許多人將人生規劃為“國內教育,海外鍍金,歸國成才”的路子麼?是的這對國內培養的人才的確不公平,但是在人才大量外流的情況下,

這是一招痛苦的“千金買骨”之計,來對抗美國對人才強大的吸引力。通過長期的這種政策的吸引下,歸國的人才素質在迅速提升,近幾年更是出現高層次人才的歸國潮。這些人在國外受了良好的科研訓練,積累了許多經驗,一旦國內有了好的環境,他們就能在國內做出更好的成果,畢竟,在國外,他們總是外人,信任度會低很多,成長空間狹小。

是的,你沒看錯,科學妹妹正在向我們暗送秋波呢。嫁過來吧,我們把你當做公主來對待。

識變:科學妹妹,你還好麼?

科學即將遠涉重洋走入東方

那麼,這一次的變化,會有什麼不同麼?

是的,這一次的變化,科學的未來很可能將是顛覆性的!

中國人與美國人有個說起來比較類似的特點,那就是“實用主義”。可是中國人的實用主義與美國是完全不同的。美國是資本的樂園,所以美國的實用主義體現在對商業的追求上,而中國人的實用主義則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美國人至少相信理論的重要性,可是中國人輕理論,重實踐。

解釋一下我對中美差異的看法把。

第一節我們得到過一個結論,就是中國人所習慣的研究思維模式與美國是很不同的。美國人善於分解推演問題,深挖每一個細節,而中國人善於綜合歸納問題,著眼交叉學科;美國人善於將環境簡化,設計實驗尋找規律,而中國人善於應對複雜環境,從中找出關鍵問題,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美國人多是自然哲學的信徒,將主觀意識排除在外,中國人對心靈的認識十分豐富,分析時常常將其納入系統之中。

中美是完美互補的兩種文化,這種對比十分有趣,而且豐富到可以一直寫下去,本文限於篇幅就不展開討論了,留待以後。

總之,科學妹妹一旦落戶中國,這不僅是一次遠行,同時還是一次混血聯姻。科學界有些一直堅守的,可能會在中國被打破。很難說這種變化是好還是壞。

從壞的方面理解,混血後,很可能許多人會認為科學不再是科學了,如果主觀意識滲入體系,可能會弱化科學可重複性和唯一性;如果科學走出實驗室,轉為實踐驗證,可能會破壞科學的精確性;如果科學強化了各分支之間的交叉,可能會弱化科學的邏輯性。

然而,從好的方面看呢,科學嚴守的這些準則,可能正是科學故步自封的根源,畢竟這個世界是現實而複雜的,而且人類對其的理解仍然十分有限,特別是現在科學已經大舉進入到了人腦、生命等這些複雜體系領域中,中國人不同的思維方式可能會為科學突破發展瓶頸帶來新的機會。

未來誰也說不準,不是麼?讓我們拭目以待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