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盪四十年 · 中國文物的滄桑史

千年國寶曆無光,

痛恨錢奴盜墓忙。

文物失離遭哄購,

重輝奇蹟慰滄桑。

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現實的誘惑中國文物流失的數量非常驚人。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已有越來越多的海內外同胞對這一現象追蹤關注,並使一些流失的文物迴歸祖國。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因戰爭、不正當貿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國珍貴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間,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餘萬件。

據瞭解,這1000多萬件海外藏文物幾乎涵蓋所有文物種類,包括書法、繪畫、青銅器、陶瓷、雕塑、甲骨、典籍等各類珍品,主要分佈在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僅在大英博物館就館藏中國文物2.3萬多件,其中不乏國寶級的珍品和絕品,青銅器中就有商雙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稀世珍品。

激荡四十年 · 中国文物的沧桑史

圖為東晉顧愷之所繪《女史箴圖卷》中的形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千年國寶曆無光:千年珍貴畫作流失海外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數量堪稱歐洲第一。在這些中國文物中,最珍貴的非《女史箴圖》莫屬。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代摹本,現在就館藏於英國大英博物館,1860年英法聯軍攻破北京後流失海外至今,現在中國學者研究此畫不得不跑去大英博物館去隔著玻璃學習,回國遙遙無期。

清朝末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這幅上古之作就此流落英倫。《女史箴圖》相傳為東晉顧愷之(348-409)所作,有人認為是唐摹本,還有其他的說法。無可爭議的是,它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人物畫,也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名作。

這幅珍貴的畫作歷來是秘藏之物,為什麼會進入大英博物館呢?在1903年的,英軍上尉克拉倫斯·約翰遜(1870-1937)拿著《女史箴圖》的卷軸到了大英博物館,希望鑑定卷軸上玉扣的價值。大英博物館繪畫部的管理員悉尼·科爾文意識到這個畫卷非同尋常,於是用25英鎊的價格將其購買了下來,用於研究和展示。當時中國本土還沒有面向公眾的書畫展示,所以《女史箴圖》也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公眾視野的中國畫作。

《女史箴圖》承載了一千多年前獨特的風貌,它的藝術價值不可估量,如何把它保存下去,並如何更深地挖掘其蘊藏的文化內涵,這些都是未來學者的重任。

激荡四十年 · 中国文物的沧桑史

圖為2015年07月20日,甘肅省蘭州市,秦韻——大堡子山流失文物迴歸特展,法國友人在剛回歸展出的秦早期文物金飾片前參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痛恨錢奴盜墓忙:盜墓風氣致國寶“走丟”

上世紀90年代初,盜掘古墓成為一種風氣。90年到93年前後,遭到了大規模的盜掘。在中國先秦時期被盜掘的整個二三十年,最痛心的就是兩個地方,一個地方是大堡子山,另一個地是山西侯馬的晉侯墓地。

和大多數被盜文物一樣,這批金飾片也從此流失海外,不知下落。直到2005年前後,國家文物局啟動海外流失文物調查項目,這才對整個大堡子山文物流失情況做了“摸底”,此後將分析的結果提交給法方,法方也對他們所藏的這些金屬飾片做相同的分析,發現它土壤含量的成分、上面沾染的硃砂和泥兩個是完全對的上號的;當然我們還要找到一些法律方面的鏈條證據,在哪個墓裡頭盜掘出,金屬片是什麼形狀的,這正好來跟法國他們所藏的金屬片的描述也是相吻合的,最終確定了國寶在法國。

2015年7月20日,甘肅省博物館舉行大堡子山流失文物移交儀式,這批珍貴的金飾片在流失20多年後,由法國歸還,再由國家文物局全部劃撥甘肅省博物館收藏和展示。隨後,為期三個月的“秦韻——大堡子山流失文物迴歸特展”在開幕,國人終於可以一睹這批流失海外的珍貴秦代金飾片了。目前大堡子山流失文物中,有線索的有81件,分別分佈在英國、比利時、日本、美國、我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絕大多數目前在私人的博物館和個人手中。國家文物局表示,這些還只是流失文物中的冰山一角,接下來將繼續開展文物的追索工作。

這批金飾片,出自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是研究秦代早期文化的珍貴文物。然而,這卻是它們時隔20多年後,從法國漂洋過海,首次出現在國人的眼前。

激荡四十年 · 中国文物的沧桑史

圖為2018年4月11日訊(具體拍攝時間不詳),疑似圓明園流失文物——西周青銅器虎鎣(yíng)在英國東部市鎮坎特伯雷遭拍賣,23分鐘拍出41萬英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物失離遭哄購:疑似圓明園文物遭拍賣

西周青銅器虎鎣(yíng)是被英法聯軍搶的3000年以前的稀有青銅器,也是西周的皇家墓葬文物,這是在圓明園大殿裡珍藏的倍加愛護的稀世珍寶,也是一件是有明確史料可查的圓明園文物。

國家文物局正式聲明說,在得知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即將拍賣疑似中國圓明園流失文物後,已通過多種渠道與該行進行溝通,要求其遵守國際公約精神與職業道德準則,尊重中國人民的文化權益與民族情感,終止對上述文物的拍賣和宣傳活動。但4月9號,坎特伯雷拍賣行依然明確表示,拒絕撤拍上述文物。

現在“鎣”類的青銅器全世界明確記載有7件,這件“虎鎣”之前已經有一件“鎣”被他們拍賣了,還有5件全部收藏在國外博物館。

激荡四十年 · 中国文物的沧桑史

圖為中國對海外流失文物的追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重輝奇蹟慰滄桑:數字技術便捷展示萬里藏品

而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考慮到戰爭掠奪以及盜墓交易,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餘萬件,精品達幾十萬件。除了追索之外,流失海外的大量中國文物還可以通過什麼途徑回國?

直視本國文物寄居海外的現實,以寬容心態思考如何利用海外流失文物服務國人,或許是當下最具意義的工作。與海外藏家共同研究、合組展覽,中外博物館間相互借展,交換重複藏品或許都是選項。數字技術的發展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3D打印、虛擬現實技術,都正在被應用到考古文博領域中來,使我們能夠更便捷地研究、展示和欣賞萬里之遙的藏品。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共有超過1000萬件文物流失海外。1989年,中國政府第一次運用外交方式,從美國紐約索斯比拍賣行追索回河北秭歸被盜戰國文物。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追索流失文物,最大的困難在於證據不足,無法證明它的來源。而大堡子山文物能回家,主要在於確定了它的身份。他同時表示,流失文物的迴歸,政府只是一種力量,民間的支持十分重要,但反對民間回購被盜文物。”我們期待,更多國寶能早日迴歸祖國。(環球網 王玉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