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水韻龍城格局初現

濱水而棲,逐水而居,是人類自古以來的情結,也是人類文明的一面鏡子,宜居城市的基本要求。

太原的水景之美在歷史上早有記載。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曾為古晉陽城作過一首《和裴令公新開龍泉晉水二池》,詩云:“舊有橫汙泊,今為白水塘。笙歌聞四面,樓閣在中內。春變煙波色,暗添樹木光。龍泉信為美,莫忘午橋莊。”

然而,如今的太原城卻是典型的內陸缺水城市。市區擁有晉陽湖、汾河及9條汾河支流,這些水資源彌足珍貴。其中,晉陽湖水域面積達4.8平方公里,是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穿城而過的汾河是黃河第二大支流,被譽為山西的母親河;其他9條邊山河流構成汾河支流,連接市區與東西山,承擔著城市防汛功能。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猛增,汙水連同雨水匯入河道,隨意亂扔的垃圾排入汾河,這些亂象雖幾經治理,未能徹底改觀。此次太原市大刀闊斧的“八河治理”工程,通過源頭防洪、雨汙分流、綠化美化、快速交通、河湖連通、清水複流等改造,期待太原再現古晉陽之盛景。

南沙河:綠色長廊之樣本

9條河道中,南沙河的位置最靠近城市中心區域,由於沿線的平房眾多,且都沒有下水,生活汙水隨意排入河道,一到夏天,臭氣熏天,一度被稱為太原“龍鬚溝”。

2014年,太原市啟動南沙河綜合治理改造工程,西起濱河東路、東至水峪小區,是連接城市中心區及建設路以東地區的一條重要的東西向交通及景觀性通道。

2015年10月,竣工後的南沙河讓太原市民眼前一亮,快速道路、綠樹環繞、溼地水景,代替了原先的汙水橫流、臭氣熏天,南沙河舊貌換新顏,成為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的樣本。

南沙河綠化工程遵循整體性、舒適性、生態性等原則,既考慮了城市綠化的要求,也遵循了帶狀河流綠化的特點,沿岸進行了全方位的立體綠化。同時在設置長隧道的地段,地面建設小遊園,不僅抑制機動車噪音和尾氣汙染,也為周邊居民增添了環境優美的休閒場所。

“這次的八河治理,要通過雨汙分流實現河水復清,通過快速化改造構建快速交通,打造綠色長廊,實施連片改造。”太原市城鄉管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所謂的綠色長廊,就是參照南沙河樣本進行改造。18公里長的南沙河兩岸,有50餘種不同的植物裝點出的景觀長廊,有呼應迎澤公園而打造的溼地水景;快速路上方,有風格迥異的人行橋,兼具美觀與實用功能等等。”

“不僅如此,八河治理還在南沙河治理經驗基礎上,進一步做了升級完善,在河道治理的規劃中,更加註重生態景觀的設計,讓一條條曾經的臭水溝,變身為美麗的碧波堤,成為一座座穿城而過的城市公園。”該負責人稱。

北沙河:城北玉帶 活力再現

南沙河、北沙河都是位於太原市區中心的河道,北沙河可謂城北玉帶。但記憶中的北沙河兩側均為破舊不堪的小路,路邊有很多臨建違建,多數車輛到此都是能繞則繞。如今的北沙河已經徹底舊貌換新顏。

北沙河是太原市重要的排洪河,其沿岸通道是城市次幹路。整個工程西起濱河東路,東與307國道相接,單側長約10公里,全線洪峰共設2處高架橋,10處下穿通道,設計時速50公里/小時。全程不設紅綠燈,一些主要的路口均採用下穿的方式通過,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

7月15日,記者駕車前往北沙河快速路。整條北沙河路寬闊平整,眼睛所到之處均可謂水清、岸綠、河暢、景美。路牌標誌已經全部安裝到位,雖一些地面的標誌標線還未施劃,但車輛均可以放心通行。

在北沙河敦化南路附近,記者停車拍照時,和一位在附近居住的李大哥聊了起來,他說:“我每天早上要從這裡開車去勝利橋西,以前早晚趕上高峰期,車多人多,現在可不用了,我最多15分鐘就能到目的地,每天都能多睡十來分鐘了,真是開心。”

北澗河:雙龍交匯 氣勢磅礴

北中環作為太原北城交通路網中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宛如一條巨龍橫臥在北城片區。如今,隨著北澗河快速化改造竣工,北中環街也不再孤單,在北澗河與北中環交匯處,北澗河快速路採用了上跨北中環的方式,從空中俯瞰,這兩條路猶如兩條蛟龍蜿蜒伸向遠方,異常壯觀。

7月15日,記者在北澗河沿岸道路看到,綠化灑水車輛來回穿梭,園林工人正在景觀帶內按照規劃種植各種苗木,工作現場繁忙而有序。

北澗河道路快速化改造及綜合治理工程西起濱河東路,東至牛駝村東一公里,單側長約10公里,道路全線不設紅綠燈,與多條城市主次幹路及鐵路相交,是連接城市中心區及東部地區的一條重要紐帶。也是太原市自西向東的第一個快速化全互通立交設施。

不僅如此,北澗河的改造還將該片區的綠化、水系以及交通全部串聯起來:隨著太原動物園二期建設規劃出臺,未來北澗河可以將把北城汾河公園、太原森林公園、太原動物園、東山景區連接成片,構建起太原最大的帶狀公園;還可以將汾河水、澗河水連接成線,構建起太原最長的帶狀水系;還將與濱河路、大同路、解放路、五一路、澗河路、虎山路、東中環北延路、東峰北延路等連接成網,構建起北城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北排洪溝:破解瓶頸 錯時施工

北排洪溝,是為排退太原市西北部山區溝道洪水而開挖的人工河道,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是河西地區的一條重要防洪河道。在此次改造中,北排洪溝也實施了快速化改造和河道綜合治理,為太原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奠定基礎,騰出空間。

八河治理工程中,北排洪溝距離最短,從上莊街到濱河西路,僅有5.92公里長,但施工瓶頸卻很多。在這一路段,有兩條通往西山的運煤列車線路。一年多的施工裡,這兩條線路沒有因施工而中斷過,每隔半小時,就有一趟貨運列車穿過施工場地,施工人員必須停下手中的活兒,等待列車通過,一天下來,這樣的等待有數十次。

為了實現道路的快速化通行,北排洪溝需修建11座橋樑,其中有兩座高架橋。但在15處下穿通道的施工中,面對最多的就是鐵路運輸線的考驗。

北排洪溝改造項目負責單位太原市小街巷綜合整治改造中心副主任費翔,回想起這一年多的施工,感慨頗多:“北排洪溝下穿的快速路採取框架結構頂進的方式,施工中要將下穿的框架混凝土箱涵事先在外面澆築完成,然後採取頂進的方式,送到鐵路線下方。這樣的施工地段涉及十餘處,每一次的施工難度都非常大,前期各項準備工作不能有一絲疏漏,才能保證運輸線路和人員的安全。每一次的現場施工,都是大家的不眠之夜。”

除了下穿鐵路線外,北排洪溝全線建設過程中還涉及多座特高壓變電站改遷和大管徑自來水管道的改線等多個高難度的施工節點。僅一標段就涉及到管線改遷近40處。為此,各個施工路段開展了勞動競賽,工程得以快速推進。

如今,北排洪溝改造工程接近尾聲,全部工程將於7月底完工。一幅河暢路通、水清岸綠的美景即將展現在市民眼前。

玉門河:貫通東西 靈動秀美

玉門河是城西地區的一條重要防洪渠道,全長11 公里,地勢落差達190 餘米。7月16日,記者來到普國路西側新建的高架橋上,向東遠眺,玉門河沿岸綠化帶好似兩條飛舞的絲帶,靈動秀美。

玉門河位於太原市萬柏林區,改造之前河道汙染嚴重,河道兩側部分道路車輛無法通行且路面損毀嚴重,最寬處不足7 米。改造後,河岸兩側全部拓寬,紅線寬為15米,單向雙車道,比原有道路拓寬一倍多。同樣,之前的北沙河兩側都是搶險通道,寬度僅有7 米,最窄的地方約3 米。這次快速化改造制定了高標準,不僅拓寬了路面,道路全線還通過增設高架橋、下穿通道等方式實施了立體化綜合改造。

家住附近的劉大娘告訴記者:“以前我們這地方沒人願意來,一到夏天到處都是臭烘烘的。現在好了,路寬了,景美了,路燈也亮了,看著都覺得心裡敞亮。”

玉門河道路快速化改造及綜合治理工程,西起西山煤電,東至濱河西路,單側長約11.06公里,規劃紅線寬15米、綠線寬30米,道路等級為次幹路,設計速度50公里/小時。工程最大特點是與15條道路相交,在小西銘村匝道橋、鐵路橋至西外環大街(南北兩岸)、西中環至普國路(北岸)3處為上跨跨線橋;文興路、千峰北路、和平路接玉門河公園至前進路等12處為下穿地道,形成一條快速化東西向通道。

更讓廣大市民欣喜的是,在疏浚河道、雨汙分流、河水復清的基礎上,八條河道沿線的兩側都分別增建了15 米寬的綠化帶,下一步還將修建街頭遊園、綠地數十處,今後,這些地方必將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九院沙河:防洪標準提高至50年一遇

九院沙河道路快速化改造及綜合治理工程東起濱河西路,西至白家莊路。全線5座高架橋、14個東西向立體交叉隧道,與所有道路南北平交貫通,形成四通八達、阡陌交織的棋盤式路網骨架。

7月17日,記者驅車行駛在新改造的九院沙河快速路上,一路向西,直達西山腳下。全長10公里的快速路,用時僅12分鐘。

沿途的帶狀公園和街頭綠地,讓筆直的河道多了些層次感,在喬灌木的選擇上和景觀林帶的設計上,既考慮了城市綠化的要求,也遵循了帶狀河流綠化的特點。垂柳、國槐、白皮杏、銀杏、五角楓……錯落有致,賞心悅目。

作為行洪河道,改造後的九院沙河河道寬度16米至32米,堤壩建高6.5米,防洪標準提高至50年一遇。河道治理工程堅持將提升排洪能力與打造水文景觀相結合,為恢復河道自然形態添加“雙保險”。

據瞭解,針對河道防汛要求和相關規定,河灘河床生態種植設計分為城區段和城鄉段兩段。城區段景觀風貌為自然活力型,河灘植物種植以千屈菜、水蔥、燈芯草、鳶尾、香蒲為主;城鄉段景觀風貌為郊野生態型,以水源涵養為主。

與九院沙河同期實施改造的還有一條長約900米、寬30米的白家莊連接線道路,該道路使九院沙河與虎峪河快速化道路形成環狀路網,實現了兩條快速化道路互通。由於沿途打通了關鍵交通節點,實現全線無燈控快速通行。

同時,建設部門還通過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方式,對九院沙河修復了河道水生態系統,建設了生態跌水堰和生態河床景觀;在河道兩岸治汙工程解決沿線汙水排河問題後,從上游對河道進行補水形成清水複流。

風峪河:增設亮麗健身步道

乾淨整潔的河床、鬱鬱蔥蔥的景觀林、時尚亮麗的健身步道……7月17日下午,記者在風峪河沿岸看到,經過改造治理後的風峪河已華麗變身為一條亮麗的景觀大道。

風峪河道路快速化改造及綜合治理工程西起太原植物園北門,東至濱河西路,單側長約6.4公里,新建7座下穿通道、4座跨河橋,道路主線單向雙車道,設計時速50公里,全線沒有紅綠燈,從濱河西路口駕車不到10分鐘,便可步入太山腳下。

作為一條旅遊景觀通道,風峪河改造工程的一大亮點是在河道擋牆外側增加了彩色健身步道,為周邊居民提供了一個健身休閒的新場所。

同時,按照八河治理的統一標準,風峪河實施了疏浚清障、截汙納管,還在西山源頭加建了沉沙池。作為行洪河道,改造後的風峪河連同道路和兩側綠化帶,最寬處達到110米,防洪級別達到了百年一遇。

虎峪河:難度最大 借“船”出海

作為迎澤西大街的“鄰居”,虎峪河快速化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工程西起白家莊路口,東至濱河西路口,全長8.6公里。上跨鐵路西南環線,隧道下穿玉門溝線;隨後與河澇巷、建築中巷、普國路、西苑南路、鐵東路、金陽路、西中環、縱三路、前進路、和平南路、千峰南路等主要道路東西向以下穿隧道形式實現立體交叉。

該工程是“八河”綜合治理項目中建設難度最大的項目。不僅工程量大,地面拆遷量也很大———總拆遷量達到了20.3萬平方米,相當於九院沙河道路快速化改造及綜合治理工程的2倍,涉及居民2036戶,住宅樓35幢,難度可想而知。其次,施工干擾多,地質條件差,土質疏鬆流沙多,容易造成鑽孔塌孔和溝槽塌方,汛期稍有小雨就會造成基坑大量積水。

通過改造,虎峪河河道寬度達到26米至38米,防洪標準提高為50年一遇。改造後形成快速化路網,打通了西山至市區的道路,同時整體實現了交通分流,疏通了河西城區各主要街道的交通堵點,河東、河西城區的溝通交流將按下“提速鍵”。

值得一提的是,虎峪河高架橋蓋梁造型獨特,總體呈“船”型,側面設計為空間漸變的弧形曲面,“船”型蓋梁開全國先河。

虎峪河景觀綠化工程也在加快實施。該工程將圍繞傳統文化機理、景觀風格和喚醒城市記憶,展開綠化設計,將傳統文化融入自然景觀中,運用古典元素及傳統造園手法,為市民呈現出一個鮮活又富有記憶感的城市帶狀綠地公園。

冶峪河:連接西山旅遊公路,出行更便捷

發源於西山廟前山的冶峪沙河,自然衝擊而成的小河道僅有十幾米寬。數十年來,由於缺乏有效管理,河道內雜草叢生、垃圾成堆,河堤幾乎損毀,狹窄的道路早已看不出曾是一條柏油路。出口與化工排洪溝匯合,臭氣熏天……

家住太化焦化廠宿舍的董先生對這裡印象深刻,“這條臭水溝可不是一般的臭。從小到大每次坐公交車沿著舊晉祠路回家,只要聞到濃濃的化工臭味,就知道快到董茹村了,離家也就四五站地了。”

冶峪河道路快速化改造工程,西起西山旅遊公路,東至濱河西路,單側長約6.9公里,建設有8座下穿通道、13座跨河橋,全線不設紅綠燈,除與濱河西路為平面相交外,其餘節點採用上跨、下穿方式通行,形成西山旅遊公路至濱河西路間的連續、快速化通行,同時成為晉陽湖北片區一條東西向連續交通通道。

淤泥和地下水處理措施是整個工程的難點,且冶峪沙河和化工退水渠的交匯處的南屯橋施工難度最大。

治理後的冶峪河,無序天然形成的河道變身為寬14米至70米、深1.5米的矩形河槽,並修建了清水混凝土擋牆,河道防洪標準達到百年一遇。河道擋牆外側鋪設了彩色健身步道,為市民提供了健身的新場所。同時,道路兩側綠地及廣場綠地也成為城市景觀區域的主要組成部分,為人們提供遊樂休閒的場所,更好地融入了城市生態景觀系統。

從這條路可以直接到西山旅遊公路,再連接風峪沙河快速通道,晉源區的路網更加完善,市民前往蒙山景區、龍山景區更加方便快捷。(本報記者 沈沁芳 裴雲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