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购画”争议声不断,慈善痛点如何不再“痛”?

“一元购画”争议声不断,慈善痛点如何不再“痛”?

依稀记得去年,花一元就可购买一幅自闭症儿童画作的公益活动持续刷屏朋友圈,短短7小时内就募集到1500万元,堪称现象级公益项目。这个由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组织的活动在举行当天便招致了“捐款去向”、“画作版权问题”等方面的质疑声,但经过基金会和腾讯公益澄清后,质疑声也渐渐淡去。

而近日,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遭到画家曹流及其家属的侵权起诉,再次将“一元购画”活动送上争议的风口浪尖。

“一元购画”争议声不断,慈善痛点如何不再“痛”?

前后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先看看关于“一元购画”的1500万善款去向,它曾引发巨大的争议——这笔捐款并非给画作者,而是捐给WABC无障碍艺途公益机构,且主办方并未公开善款用途,引来质疑声不断。

另外,主办方并未将画作作者、版权等关键信息向公众公布,减弱了公益活动本身的公信力,在细节方面也没有做到专业化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也潜藏。这个问题就不必不一一赘述。

事实上,并不是只有“一元购画”公益活动存在这些问题,许多慈善公益活动都存在善款用途、版权侵权、专业程度等问题。假设有一种技术能够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你是否愿意了解一下呢?

而此次争议再起,我们便可以得知“一元购画”公益活动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善款的用途存在争议;二是画作是否得到授权;三是慈善专业程度。

这一新技术可以将所有人的捐赠都记录在分布式账本数据库中,使募捐环节变得更加公开透明化,没有人能够篡改捐款信息。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账本追溯到捐款去向,善款去向的争议也会因此不复存在。

慈善公益活动涉及金钱交易,双方的信任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一技术也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它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无需再依赖银行、律师等第三方,可以使人们快速建立信任关系。

“一元购画”争议声不断,慈善痛点如何不再“痛”?

这一技术就是现在的热议话题——区块链技术。

对于公益慈善组织而言,区块链技术也许能够解决当下面临的众多痛点。它不仅能够简化慈善流程,降低慈善成本,还能够保证慈善全过程的公开透明化,有利于提高平台的公信力。

所以说,慈善领域有区块链技术加持,可谓是如虎添翼。当区块链技术真正应用于此,相信会为公益慈善行业带来新活力,推动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