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市值股成破淨重災區

煒言大義 本報記者 張煒

上證指數調整近半年,跌破每股淨資產的個股數量越來越多,中小市值股票成為破淨重災區。近日的一項市場統計顯示,破淨股中100億元市值以下的公司佔比超過60%,其中市值小於50億元的公司佔比超過30%。

總市值小於100億元的破淨股,在滬市主板、深市中小板及創業板中都有。以滬市為例,郴電國際每股淨資產9.24元,7月18日收盤價6.15元,市淨率為0.67倍,當日總市值22.76億元。騰達建設每股淨資產2.83元,7月18日收盤價2.20元,市淨率為0.78倍,當日總市值35.18億元。深市中小板公司中,*ST天馬每股淨資產3.93元,7月18日收盤價1.64元,市淨率為0.42倍,當日總市值19.48億元。大港股份每股淨資產6.62元,7月18日收盤價5.55元,市淨率為0.84倍,當日總市值32.21億元。再看創業板公司,南風股份每股淨資產6.10元,7月18日收盤價3.95元,市淨率為0.65倍,當日總市值20.11億元……

股價跌跌不休使中小市值股成為破淨重災區,不少個股大幅跑輸同期大盤。例如,騰達建設去年下跌16.23%,今年上半年又大跌49.32%。*ST天馬去年下跌33.10%,今年上半年又大跌76.21%。其中,*ST天馬5月14日復牌後連遭29個一字跌停。

追根溯源,部分中小市值股破淨的主因是公司基本面糟糕,業績大幅滑坡或虧損,有的還多種問題纏身。騰達建設一季度由盈變虧,今年5月被第二大股東減持佔比超過2%以上,使其加入“2元股”行列。大港股份去年淨利潤滑坡19.15%,今年一季度虧損。2008年至2017年間,除了2010年和2016年外,大港股份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均虧損。

A股市場上,以往熊市中出現過破淨潮,但主要集中在傳統行業。中小市值股破淨多的現象在今年尤為突出,其中不少是中小創公司。這反映出部分中小公司經營狀況不樂觀。有市場人士分析認為,當前經濟環境下,中小公司經營業績承壓,成長性被削弱。行業發展呈現強者恆強格局,集中度向龍頭優勢企業傾斜,使得中小公司面臨多重困難。

從二級市場來看,投資理念發生很大變化,中小市值股不像前幾年那樣得寵。反映A股市場中小市值公司股票價格表現的中證小盤500指數,7月上旬創出2015年6月見頂回調以來的新低,累計跌幅近58%。走勢偏弱使中小市值股票數量大幅增加,6月末市值小於50億元個股數量超過1700只,在A股中佔比近半。相比之下,上證50指數沒有創出2015年6月的新低,同期跌幅約為33%,大市值公司縮水幅度較小。

業績增長具有確定性且估值合理的大公司得寵,而題材概念炒作降溫,中小市值股不再是香餑餑。以往中小市值股得益於盤子小、市值規模小,且具有殼價值,容易被資金熱炒。不少中小市值股儘管業績不好,但獲得較高估值。而今重組門檻抬高殼價值回落,又受到存量資金博弈的制約,市場風險偏好下降,績差中小市值股連續下跌。對於績差中小市值股來說,每股淨資產並非“安全墊”,有的甚至流動性越來越差。

6月末,滬深兩市破淨股的數量達211只,超過歷史上最重要的幾個低點,甚至包括2013年、2008年和2005年的大底部。對此,投資者需要理性判斷,迴歸價值投資,把公司基本面作為投資決策重要依據,迴避績差破淨股可能存在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