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鋤頭 右手詩歌 盧氏82歲老農在洛河邊播撒「詩與遠方」

□黃河時報記者 陰波 趙富林 文/圖

在盧氏洛河岸邊,有這樣一位年過八旬的老人,他一邊種地,一邊寫詩,在洛河岸邊播下“詩與遠方”的浪漫情懷。提起這位老人,很少有人知曉,但說起“洛農”這個稱呼,在盧氏的詩歌界,卻是響噹噹的有名。

左手鋤頭 右手詩歌 盧氏82歲老農在洛河邊播撒“詩與遠方”

洛農在自家的桃園裡

1982年參與創辦春萌詩社

先後有1000餘名學員加入

左手鋤頭 右手詩歌 盧氏82歲老農在洛河邊播撒“詩與遠方”

一片桃園,兩間土房,房前屋後,陌上花開,綠樹環繞……清明節剛過,幾名詩友聚在盧氏縣洛河岸邊的一個桃園,交流與研討彼此的詩歌。

近日,在盧氏縣文峪鄉黑了宿村洛河邊一個桃園深處舉辦了“桃花詩會暨洛農作品研討會”,來自當地的30餘名本土詩人歡聚在桃園裡,賞美麗桃花,話千年詩歌。這個桃園的主人,就是年過八旬的洛農老先生。

每年桃花盛開時,總會有人不約而同地來到洛農的桃園裡,與其暢談,交流詩歌。1982年,洛農與木林森等盧氏縣本土詩人共同創辦了春萌詩社。此後的數年間,詩社日益壯大,先後有1000餘名學員加入,遍及大江南北20餘個省市,培養了一大批文學新人,成為當時較有影響力的農民詩社。

然而幾經浮沉,春萌詩社在2000年左右進入蕭條期,但在洛農、高山、三葉、歸田等詩社成員的努力下,詩社竟保存了下來,並堅持定期組織學員集中進行學習、朗誦、研討。這一約定俗成的規矩也被保留下來,在規定的時日內,聚集到一起,進行交流與學習。

春萌詩社的成長、發展、浮沉與延續,洛農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這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樣,從出生、長大再到成家立業,凝聚了自己的心血,是這輩子最寶貴的財富。”洛農說道。

先後創作詩篇千餘首

撰寫地方誌5部

左手鋤頭 右手詩歌 盧氏82歲老農在洛河邊播撒“詩與遠方”

在與洛農的交流中,言談舉止間顯示出他深厚的文學功底與勤儉樸實的性格。

洛農告訴記者,從小受家風影響,對詩歌有一種莫名的嚮往。但受種種因素影響,並未能到更高的學府深造,便利用業餘時間,與一些本土詩人進行研究、交流。

雖然上了歲數,言語間有些模糊,但洛農對於詩歌的熱愛卻從未停止過。即便是82歲的高齡,一有時間,他便會投入到詩歌的海洋中,尋求靈感。

“現在有些老了,不像以前那麼有靈感了,但是隻要有機會、有靈感,還會繼續筆耕下去。”洛農說道。

記者瞭解到,洛農現為中國鄉土詩人協會、中華文學學會、中國詩詞家協會、河南省楹聯協會、三門峽市作家協會會員,三門峽楹聯學會理事。其傳略收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華人物辭海》等書。洛農先後撰寫地方誌5部,創作詩篇千餘首,在各級報刊發表各類文學作品百餘篇(首)並多次獲獎。

“他和大多數農民不一樣,而且心態也特別好,不管見到誰,總是樂呵呵的,好像沒有啥煩惱。我們經常去聽他的詩歌,聽他在桃園裡朗誦。”身邊熟悉他的人說道。

創作“瓜菜間作套種”種植模式

被授予“鄉土科技拔尖人才”

褪去詩歌與詩社的光環,洛農還是當地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除了博學多才、筆耕不輟,質樸、勤勞是他留給身邊人的最大印象。

洛農本名李士純,是盧氏洛河邊黑了宿村的農民。他發明“瓜菜間作套種,一年六種六收”的種植模式,成為遠近聞名的種植高手,先後被盧氏縣委、縣政府和縣科委授予“鄉土科技拔尖人才”“十佳科技致富能手”等榮譽稱號。

在洛河邊上,每天早上六七點,總能看到洛農忙碌的身影,而他也很享受這種田園生活。用他自己的話說,要是不幹活,總感覺少點啥。有時幹著幹著,說不定還能冒出詩歌的靈感。

紮根農村,一邊從事繁忙繁重的生產勞動,一邊擠出時間,辛勤學習筆耕不輟,他將這樣的生活習慣一直保持著。

洛農把在洛河邊承包的10畝地種上了桃樹。每到春天,桃花盛開,蜂飛蝶舞,芳香四溢,成為當地一道靚麗的風景,成為春萌詩友和文人墨客心中追尋的世外桃源般的人間仙景。

“當初承包這10多畝地,除了生活所需外,內心還有一個小小的想法,就是一到春暖花開,詩社的成員都可以到這裡朗誦詩歌與交流研討。”洛農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