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持久戰》是兵書嗎?

司尚慶



不是兵書,是戰略分析,更是政治哲學。

抗日一定要打持久戰,這是當時國軍高級將領中的有識之士的共識,比如李宗仁,白崇禧這些人,都是這麼看的,委員長當然也是這麼想的。

所以持久戰並不是毛主席的發明,他真正的貢獻是兩個方面,一個是隊持久戰的戰略分析,也就是把持久戰分為防禦,相持和反攻三個階段。


第二個貢獻更重要。持久戰的前提都是對中日兩國的綜合實力的分析,中國人口眾多,資源豐富,戰略縱深寬廣,這是最基本的前提。

但這些優勢不會自動擊敗日寇,真正的問題在於,如何把這些優勢激活,讓這些潛力能夠被釋放出來,成為真正的現實的實力?

毛主席的答案很簡單,人民戰爭。也就是發動和組織人民,讓人民變成抗戰的主體,而不是旁觀者和吃瓜群眾,只有把他們都調動起來,中國的優勢才能落地。


那麼怎樣把人民發動起來呢?毛主席提出了一整套辦法,後來八路軍和新四軍也就是這麼做的。同樣是用這套辦法,打出了一個新中國。

更重要的貢獻還在於,讓人民成為主體,而不是旁觀者,讓每個普通老百姓都能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到抗日這件當時全國最大的事情中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這是一種新的政治倫理。

所以說,論持久戰不僅是兵書,更是政治哲學。


蕭武


《論持久戰》是兵書類的現代軍事著作,卻又非一般意義的普通之兵書。從歷史的深度來看,日本積半個多世紀的國力,對積弱甚深的舊中國,恨不得將其一口吞下,併入到它的控制版圖範圍,當時日寇瘋狂叫囂,要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懦弱的國府(國民黨政權)兵敗如山倒,可謂節節敗退。當南京失守、河南大敗(掘黃河花園口,以滔滔濁浪遲滯日軍),武漢失守,直至退入川內(陪都重慶)後,全國抗戰悲觀主義抬頭。後來汪精衛從重慶轉道越南河內,公然出逃投靠日軍,輾轉至南京成立汪偽政權,做了大漢奸。抗戰前途如何,那時不少國人心頭蒙上一層陰影,必須作出一個正面回答。

在此關鍵時期,《論持久戰》出現於全國各地,不僅共產黨內普遍印發學習,而且國民黨統治區也傳閱該書,“國統區″上層人士亦稱道讚歎,增添了各界人士抗戰到底的信心。毛澤東的最偉大之處,正是在於他的頭腦風暴。當全國億萬軍民遭逢抗戰困境,一片惶惑之際,毛澤東於陝北延安一個不起眼的窯洞裡,點著煤油燈,日以繼夜地趕寫其重磅著作《論持久戰》。這是一位政治家眼裡的宏韜偉略,是罕見的一本站在治世高度上,論軍事、論戰爭的上乘兵策,無人能及。我們說,上層建築(政治)為經濟基礎服務,軍事是流血的政治,戰爭結果必然是對民族、對民眾的征服。毛澤東撥開抗戰艱難的迷霧,從華夏數千年來不屈的民族精神中,他看到戰爭的深厚偉力植根於民眾,只要各個民族與廣大的人民,有著不甘屈死的意志,雖然短時期內,不能很快驅除侵略者,但著眼於全面長久的對抗,必須對敵人進行堅決頑強的鬥爭。諸如政治、經濟、文化、民心等多個方面,雙方展開長久的搏弈,加上戰爭之幅度(即深度與廣度)、戰線的展開、資源的消耗、人之精神意志較量,以及全面戰力上的此消彼長,必定會由防禦、相持、反攻,三個不同的階段,導致戰爭及戰局,出現根本性的轉化,等等。經過全面綜合的比較分析,從多角度進行深層次的論述,毛澤東最終作出的結論是,只要鍥而不捨地進行持久抗戰,實行全民抗戰,日本侵略者必將遭到可恥的失敗,必定會在中華民族與人民的共同意志下,在萬眾一心的巨大力量面前,被趕出中國!結果表明,毛澤東的預言終於實現了!

毛澤東所撰之《論持久戰》,以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站在世界政治及戰略的高度,他深信正義戰爭必勝,深信人民的共同意志與力量,也深信矛盾的轉化規律。毛澤東從宏觀戰略視野,再論及戰役與戰術,由表及裡,由淺入深,開古今中外兵策論述之先河。它不是純粹的兵謀技法,而是從軍事的角度闡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反過來又從政治的高度論述軍事。世界上為什麼會發生戰爭?怎樣進行戰爭?而戰爭的長期因果會怎樣變化?對戰爭的規律如何把握,並進行深度的思考?所有這些,當今全球一系列矛盾與問題,都可以從毛澤東當年《論持久戰》之基本原理中,得到某種哲思之類的啟示。任何偉大的民族都是不可征服的,殺其軀不可滅其志,一時屈服不等於永久被征服。以流血的軍事手段,實現某種政治目標、經濟目標、社會及文化目標(如價值觀的輸送),只要是非正義的、侵略性質的,早晚都得歸於失敗。軍事對抗的最終結果,還是在於人,在於人心的正義性,否則百年之後都有可能改寫結果。當今世界,正義力量與超級霸權主義的力量,兩種力量的激烈搏弈,也同樣地是持久之戰,同樣會有爭戰的轉化階段。我們真誠呼籲和平,不要戰爭,被迫發展自身軍事之目的,也是為了以戰止戰。當下充分作好軍事鬥爭的準備,願望上也是為預防戰爭,以實力去阻止戰爭。然而我們決不畏戰,如有膽敢來犯者,雖遠必誅!世界上的有識之士認為,任何非正義的軍事行動,遲早都將會自食其果。毛澤東之《論持久戰》,其戰爭原理昭示世人,凝聚同心、命運與共的中國人民,不怕任何敵人。兵民團結如一人,告別了積弱,民富國強,必將無敵於天下!


東山雲谷






偉大的領袖毛澤東,作為新中國的締造者之一,擁有令人驚歎的軍事才能和領導潛力,在那個急需有人拯救中華民族的年代,他創造了令全世界都讚歎的軍事奇蹟!《論持久戰》這篇光輝鉅著,是戰略層面的經典戰書,是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留下的寶貴的軍事思想財富。

 文中首先對於“速勝論”和“亡國論”予以否定並提出抗日戰爭將是持久戰。中國不會亡,中國人不會淪為亡國奴,我們必然會取得戰爭的勝利。全文總結起來原因有四點: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由於敵強我弱,所以這場戰爭必須不會很快結束。而後三點則可說明我們必須會勝利,只但是要經過持久戰。文章條理清晰。據理力爭的推翻了“速勝論”和“亡國論”的無科學理論,使人們對這場戰爭持正確的態度。同時,條條闡述我們會取得戰爭勝利的原因,增強了我們對戰爭的信心。



隨後,毛澤東還強調了“兵民是勝利之本”。他說:“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只要動員了全國老百姓,就會造成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最後,而對於戰爭的趨勢,他預測將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三個階段的具體狀況不能預斷,總體趨勢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

最讓世人佩服的是,當時毛澤東寫這篇文章時剛處於戰爭初期,而之後的事實證明他的對戰爭的推測準的讓人吃驚。足以顯示了他對戰爭獨特而敏銳的洞察力和他的軍事才華,也難怪這篇文章會被奉為經典,成為一部偉大的馬列主義的經典軍事理論著作,同時被譽為世界十大軍事名著之一。


魯南觀點


倘若說“兵書”是有關如何打仗、如何行軍、如何取勝的書本、訓條,那麼,我們可以說《論持久戰》稱得上是“兵書”,因為這篇長文中非常詳細地分析了在中日對決的過程中,中國能否贏得強大的日本,中國軍隊如何才能依靠弱勢的裝備戰勝日本軍隊,中國軍隊如何在戰場上調兵遣將、使用怎樣的戰略戰術才能有效殲滅敵人、保存甚至壯大自己,中國軍隊在抗日戰爭中處於怎樣的戰爭階段、應該如何根據具體條件的變化適時轉變戰略戰術以推動戰爭的演進、從而最終贏得戰爭,中國軍隊應該如何處理軍隊與民眾、抗戰與政治等重大問題之間的關係等等,甚至以非常詳細的篇幅論述了中國軍隊應該怎樣打殲滅戰、消耗戰、持久戰,怎樣將戰爭的內外線結合起來,怎樣將戰略防禦與戰略進攻結合起來,等等這些非常細節性的內容。這些內容,假如讀者去讀被西方現代所有一流將帥公認的第一流軍事著述、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的話,他就必然會發現,毛澤東論述的這些東西,這些關於用兵打仗的論述,在克勞塞維茨那裡都有,但是毛澤東的論述更加細緻,更加具體,更加辯證,更加符合中國抗日戰爭的實際。因而,可以肯定地說,在這個意義上,《論持久戰》就是一部非常輝煌的“兵書”。

但是,如果只從“兵書”的角度去評判《論持久戰》,那就未免太低看了這部偉大作品的偉大價值。我們在這裡只從世界戰略史的角度簡單分析一下這部作品。

從世界史的角度看,這部作品有何意義呢?一句話,它堪稱是具有世界史意義的偉大的政治戰略分析之經典。假如毛潤之沒有別的作品,沒有諸如“矛盾論”、“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等同樣偉大甚至是更為偉大的作品,單單只是這一部,就足以使他躋身於世界史中的頂級戰略家之列。為何這麼說?

首先,這部作品最早發表於1938年。這是什麼時間?是日本侵華戰爭即將達到其勝利頂點之際,是日本在侵華戰場上從勝利走向勝利之際,中國軍隊一敗再敗,甚至不久之後,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慘劇就發生了。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有很大一部分人認為中國在日本的進攻下必亡,而且越抵抗亡的越快。這就是速亡論。還有一部分人呢,出於一腔熱血,認為堂堂中華,地大物博,怎麼會被日寇滅亡,只要中華全體一力抵抗,日本肯定會被中國爆發出來的驚人的力量所迅速擊退,所以抗戰會很快勝利,這就是速勝論。總體來看,當時持速亡論立場的人要大大多於速勝論。順便說一句,前幾年臺灣拍了一部紀錄片,叫做《一寸山河一寸血》,惹得大陸很多人追,覺得拍得比大陸的好。片中關於蔣中正一開始不抵抗的原因介紹,實際上就是重複當年速亡論的老調子。六十多年了,臺灣關於當年蔣校長不抗日的解釋絲毫未變,也是很奇怪的一個事情。《論持久戰》針對的就是這兩種論調進行的反駁,在分析了中日兩國基本國情、民情、軍情、戰情和國際局勢的基礎上,提出了抗戰必是持久性的,既不會速勝、也不會速亡這樣一種實事求是的主張。後來的歷史發展已經證明這是一個具有高度預見性的判斷。這是第一。

第二呢,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將抗戰分成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日軍的瘋狂進攻,中國軍隊的抵抗失利;第二個階段是戰略相持,中日互有進攻、互有得失,但總體上進入僵持階段,不存在一方對另一方的絕對優勢;第三階段是中國的戰略反攻,借國際國內的有利局勢,根據戰爭的演進,在適當的時機,對日軍發起大規模反攻,進而取得最終的勝利。記住,這是1938年,而且是1938年的5月份的論斷,後來呢?後來證明8年抗戰,當然現在可能要從1931年算起,要改成14年抗戰,確實是按照毛澤東這樣的預測進行的,確確實實是分成了三個階段,從1937到1941,日軍勝利推進,國軍節節敗退;可是到1941年往後,日軍不行了,戰線拉得過長,兵力供不上了,進攻勢頭放緩,而同時呢,國軍開始在幾個大的會戰中贏得局部的勝利,或者至少開始有成效地挫敗日軍的戰略企圖,延宕日軍的推進,更重要的是,敵後人民武裝開始在日軍大後方全速發展游擊戰,不失時機地掀起破襲戰、殲滅戰、運動戰,大大震撼了日戰區的統治。戰爭是什麼?戰爭就是對後勤補給的火拼。日軍憑藉優良的裝備和高超的單兵素質在正面戰場上不斷獲勝,可是呢,在他的後方,在他的原本用來作為戰略補給的大後方,卻屢屢遭到人民武裝的不間斷的騷擾與打擊,形象地說,他就像一個被螞蟻不斷齧噬的小孩兒,儘管全身皮膚還是他的,但是卻無法忍受並且無法清除那些螞蟻的齧噬,所以他什麼事兒都做不了。日軍也是這樣。所以要搞大掃蕩,要勸降國民政府,等等,都是這個考慮,都是為了徹底穩定後方。可惜這個目標他們永遠都實現不了。到1945年,在國際社會已經形成了盟軍對軸心國壓倒性優勢的背景下,中國戰場也終於進入戰略反擊階段,這再次吻合了毛澤東在8年前的分析判斷。這是第二。

第三呢,如前面我已經提到過的,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還詳細地分析了戰爭與政治之間的本質關係,不僅分析了戰爭如何操作才能打贏這個層面的東西,還分析了從政治角度如何動員以打贏戰爭的問題,這就是要動員全民抗戰、要建立統一戰線、要注意與國際反法西斯進步勢力實行聯合等等,這就不是軍事了,這就不能說是兵法了,這是政治,這是大戰略,是基本國策的問題,但是呢,你假如只看作者說的軍事方面的東西,不看這些東西,那你可能還是打不贏這場戰爭,反過來,你要是隻看政治或者大戰略方面的這些東西,你不看他關於持久戰、殲滅戰、運動戰、內線外線等等這些東西,你的政治或戰略分析就沒有抓手,就落實不了,所以,也不行。要兩個方面結合起來,辯證地、全面地看問題,綜合分析問題。你去看克勞塞維茨,他的《戰爭論》是西方公認的最偉大的軍事學著作,但是,請注意,是軍事學著作,因為儘管他強調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一基本信條,但實際上在分析中他對政治對戰爭的影響的分析著墨並不多,只是非常簡明地提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一論斷。但是對政治如何影響戰爭的勝敗,分析確實不多。而到了這裡,你看,就很全面了,很透徹,這就是毛澤東的這篇作品的偉大的世界史意義。這種意義,自克勞塞維茨以後,西方人中,只有在列寧那裡有過理論上的完整的呈現,列寧之後,直到今天,毛澤東都是唯一一個,而且,可能要比列寧還深刻、還系統、還全面。所以說,毛澤東因此完全有資格與列寧平起平坐。他們都是黑格爾意義上的那種世界歷史人物。

什麼是世界史意義上的戰略家?就是能夠看到別人、看到別的優秀的戰略家看不到的、尚未發生的東西,還不是比他們領先領先一兩天看到,而是幾年,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而且,不僅能看到,還能夠像卓越的導演那樣,把他看到的一步步地在能動性的複雜的歷史演進中變成現實,變成實際發生了的歷史活動。簡言之,就是先知+實幹家。毋庸置疑,毛澤東就是這樣一個世界史級別的戰略家。他在戰爭年代卓絕的戰略統帥地位和不世出的戰略素養是永遠無法被否認的,也是永遠無法被推翻的。他的出現,真可謂是飽受一百多年苦難的中華民族的一大幸事。甚至可以說,是幾千年人類發展史中的一大幸事。因為他的出現,後世的人們能夠在浩瀚的太空中,辨識出那些偉大的靈魂所在,辨識出人類自由意志的種種可能,辨識出人類之於其他物種的卓越,一如辨識凱撒。

實際上,這篇《論持久戰》發表之後,就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據說當時蔣中正要求高級將領仔細研讀,並且因此慨嘆,為何國軍中沒有這樣的人物。而國軍方面,絕大部分高級將領對此文也是心悅誠服。時至今日,美國人研究世界戰略思想的時候,毛澤東這篇文獻,連同他的另一篇《論游擊戰》,都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文獻之一,如果必讀的研究文獻中僅有一篇非英語文獻的話,那一定是出自毛澤東之手,如果研究對象中僅有一個非西方人的話,那一定是毛澤東,讀者大概因此就可以瞭解這部作品的世界意義了。


稷離


不是兵書,而勝似兵書!論持久戰,是從哲學,經濟,政治、軍事等全方位,戰略的角度論述了中日戰爭之起因,經過,走勢,結局!所以,論持久戰,是從軍事戰略角度,宏觀的角度,深刻揭示了中日戰爭的運行規律,與其說是兵書,不如說是戰例!

而毛主席在論述中引用的方法論,又可以啟示我們,去同樣分析我們所面臨的宏觀問題,所以,說是兵書,也是可以的!本人能力有限,試用孫子兵法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日戰爭!

一,中日戰爭的持久性,中弱日強,孫子兵法裡雲:強而避之,實而備之。又言弱生於強,強又可以轉化為弱,所以,在不如敵人時,要敢避敵鋒芒。以空間換時間,待敵之暮氣之時,擊之。又積小勝為大勝。總之,不要過早地與敵人決戰,何也,中弱日強!

二,為什麼,中國勝,而日本敗!

這也分兩個方面,先講中國為什麼勝?中國之所以勝,並非中國多強,而在於中國堅持,少犯錯誤,堅持不與敵決戰之方針,積少勝成大勝。另一方面,是因為日本犯了大錯誤,日本犯的大錯歸根結底於一點,太貪心!先是從清朝未年開始,經營朝鮮半島,進而入侵滿蒙,這時,日本仍不滿足,進而發動了全面侵華的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遼闊的中華大地,日本之兵力,每佔一地,必分兵守之,處處守,則處處弱。在如此之地,仍試探性的進攻蘇聯,進而,南下與美國開戰。如此之貪心,不敗等待何時!所以,從孫子兵法言:中國不敗,在於自己的少犯錯;而能戰勝日本,卻是日本之犯錯太多!

再講日本為什麼會敗?首先,是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堅持,智慧,熱血,也就是,中國犯錯要少,為何,哀兵必勝也!反觀日本,驕兵自大,貪得無厭,失道也!

這是用兵子兵法分析中日戰爭!以強弱之攻守之道!而毛主席,極致的發揮了孫子兵法,弱生於強,堅持運動中殲敵,積小勝為大勝,在局部中形成優勢兵力,從而打擊敵人!

所以,論持久戰,分析二戰中日戰爭之矛盾雙方的情況,是戰例,其方法論,又是兵書也!

本人大致說一下,毛主席之雄才大略,後輩只能景仰了!


勇哥說彩


《論持久戰》是兵書,但不僅僅侷限於兵書,比兵書高多了。如果非要把它歸類為兵書,那也是戰略兵書。它是毛澤東一生中最具光輝典範的著作,沒有之一。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槍桿子裡面出政權》、《農村包圍城市取得革命政權》等著作或科學論斷一起,構成了毛澤東思想,成就了毛澤東做為一代傑出政治家的一生。《論持久戰》,在民族存亡的抗日戰爭初期,以政治家的眼光和高度,看透了這場戰爭的本質,以嚴謹的邏輯論證了參戰各方的力量對比和動態變化趨勢,以及戰爭的發展方向和結局,有力地批駁了“亡國論”和“速勝論”,並且指明瞭整個戰爭分為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節段、最終的結局是中國人民勝利。事實的發展充分驗證了毛澤東的科學預測,為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是為馬前課,因而成為經典論著流傳於世。說《論持久戰》不僅僅是經典兵書,理由如下:1、戰爭的本質是政治的極端表現形式,是人類慾望不止和智慧不足的產物。而政治是人類組織生活的最高級表現形式。所以軍事自古就從屬於政治,是政治的分支領域。就軍事論軍事,顯然屬於技術層面,視野狹窄,高度不足。如古代兵書“三十六計”,沒有上升到戰爭的政治層面,只能是戰爭領域技術層面的策略發明或總結。而《論持久戰》本身立意的高度和廣度,就是在政治層面對戰爭規律的科學發現和揭示,而不是軍事學層面的專門論著。2、《論持久戰》本身是科學論文,是陽謀,不是詭計。《孫子兵法》之所以廣為傳世,是因為它開篇聽言:“兵者,詭道也。死生之地,國之大事”。它一是定義了兵法技術層面的本質,即詭道、陰謀和出其不意;二是將戰爭和軍事問題上升到了政治高度。它總的來說是先談戰略,接下來的篇章才論說戰術,整體屬於軍事學戰略戰術方面的經典專著。而《論持久戰》是站在政治的高度和角度,看待和論證抗日戰爭。它所提及的戰爭進程、戰爭結果和戰略手段,是公開的,不分敵我都可以看到、都能看到的;揭示的是戰爭科學規律;不是戰略戰術應用方面的專著。綜上所述,《論持久戰》是毛澤東以高超政治家的才能和智慧,同他一生其它科學著作一起,深刻分析、把握當時世界的主要矛盾問題,以及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科學發現和總結,涵蓋了軍事、兵法,但絕不止於兵法。


雜家論談



《論持久戰》是兵書嗎?何謂“兵書”,兵書是兵法的著作,也就是軍事著作。《論持久戰》的意義不管在當時還是在現在,它不僅是一部實用的戰略、戰術軍事著作,還是一部偉大的思想著作。1938年5月,毛主席把自己關在窯洞裡,七天七夜沒有出門,也就是在這七天七夜,他寫成了《論持久戰》。在當時,不管是馮玉祥,還是白崇禧,蔣介石,看完後,都大為歎服和贊同。

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在《論持久戰》中,毛主席一一駁斥了當時的兩種關於戰爭的錯誤觀點:“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的勝利是中國的!並就戰爭形勢和未來的發展做了細緻的分析。不僅揭示了抗日戰爭發展的基本規律,還論述了只有實行人民戰爭,才能贏得勝利!後來的戰爭發展和最終戰爭的勝利也證明了毛主席的戰略思想和人民戰爭理論的正確性。

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就不同時期的戰爭形勢,毛主席提出了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第三階段中,進行戰略的反攻戰。毛主席還就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寡助、我多助等不同方面,以馬列主義的哲學思想進行了細緻的論述;所以在當時,《論持久戰》不僅是一部高屋建瓴的偉大軍事著作,也是一部精神鼓勵民眾和引導中國人民走向戰爭勝利的思想著作。

兵民是勝利之本。”《論持久戰》不僅在當時,還是在現在,或者將來,都有著偉大的現實意義!因為“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我們走向勝利的根源,都在人民群眾!只要我們依靠人民群眾,再大困難,我們也不怕!只要我們依靠人民群眾,我們就擁有堅強的後盾,無所畏懼!


滄海人間


《論持久戰》不僅僅是兵書,而且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戰略兵書。

之所以說它是戰略兵書,是因為它在當時所起意義非常。當全國抗戰進入最艱難困苦階段時;當日軍攆著國軍跑,國軍節節敗退時;當各大城市相繼淪陷,陷入敵手時;當國民政府經濟陷於崩潰時;當全國上層階級悲觀失望,“亡國論”甚囂塵上時;當部分人員已經開始叛國投敵、爭當漢奸時;國內只有極個別幾個頭腦清醒的、頑強抵抗的戰略家,比如蔣百里、白崇禧、毛澤東,這其中又以毛澤東最為代表。

毛澤東敏銳地抓住了中日之間真正本質上的差別,特別是中國地廣人多,平民吃苦耐勞,國家資源厚實,內有兵源,外有物援。反觀日本,其實主要還是靠中國東北的資源來侵略全中國,兵源捉襟見肘,同樣是內外交困。一句話:完全是一隻猴子與大象在爭鬥。因此,毛澤東果斷提出並發表《論持久戰》,為全國抗戰奠定了基調!徹底將全國人民抗戰到底的信心重新收攏了起來.......

之所以說它偉大,是指《論持久戰》不僅僅在當時起到凝聚人心,重拾信心,堅持抗戰的戰略作用,而且在後世,仍然具有深遠影響,被各行各業奉為“堅持就是勝利”的至尊法寶!

有多少傑出人士英年早逝,又有多少後起之秀趕超先人,有多少士兵熬成了將軍,這些都可以用“堅持就是勝利”來詮釋,這些都能從《論持久戰》中找到源頭。

毛澤東一生酷愛學習,再加上他悟性奇高,很多問題都能夠高瞻遠矚,很多理論令人驚歎、望塵莫及。比如,“預見性”、“辨證法”、“持久戰”、“游擊戰”、“槍桿子裡出政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思想政治幹部下到基層連隊”......

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戰略家、軍事家......,他的很多著作也是具有戰略意義的軍事兵書。




海洋高考調研


《論持久戰》當然是兵書,但絕非一般意義上的兵書。

一般意義上的兵書,大都是就戰爭論戰爭,從戰略戰術,戰法技法,甚至單兵技巧上研究戰爭的規律,一句話跳不出就事論事的範籌。

而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則是一部充滿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軍事著作。

《論持久戰》的寫作和發表背景是:從1937年“7、7”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中國全面抗戰開始,中國軍隊(當然主力絕對是國軍)一敗北平,二走天津,三戰上海,四陷南京,連戰連敗,最後退守華中,築壘大武漢。這當中值得一提的是國民黨軍正面戰場,在1938年3,4月間的臺而莊大捷和和1937年9月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敵後戰場的平型關大捷。在這種形勢下,國內對於中日戰爭的結果有兩種謬論甚囂塵上,一種是“亡國論",哀叫再戰必亡;另一種則是“速勝論”,宣稱中國很快就可以取得全面抗戰的勝利。前一種觀點,悲觀失望,看不到勝利的曙光,後一種觀點則盲目樂觀,自欺欺人。在這種背景下毛澤東於1938年5月發表了著名的軍事著作《論持久戰》。

《論持久戰》先是指出了國內當時流行的對於中日戰爭結果的兩種觀點,即“亡國論”和“速勝論”,並舉例說明當時國人對這兩種觀點的迷茫與追捧,同時也指出有人提出中日戰爭是持久的,中國會取得勝利,但為什麼會持久?為什麼會勝利?為什麼不會亡國?為什麼不會速勝?沒人能給出一個比較正確的答案。

接著,毛澤東給出了對這些問題他本人的答案。

他首先中日戰爭雙方的優劣。日方在戰爭初期,從軍事,經濟以及政治動員和組織能力都強於中方,尤其在軍事上更勝一籌。這是日方的優勢,劣勢則是日方是侵略的一方,其進行的戰爭是野蠻的,退步的,道義上失德寡助,國際上外援極少或沒有外援,另外日本本土地少,人少(相對中國而言),資源少,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消耗。中方則相反,劣勢是,軍力弱,經濟差,政治組織動員能力差,但中方是反抗侵略的一方,是正義的,進步的,道義上得道多助,國際上外援多,甚至可以結成抗日的國際聯盟,還有就是中國地大物博,人口多,有戰略縱深,可以支持持久戰爭。通過中日雙方戰爭初期優劣的對比,毛澤澤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不會滅亡,也不會速勝。中國一定會勝利,但是是殘酷的持久抗戰。

緊接著,毛澤東就持久戰的具體形式及怎樣堅持持久戰並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作了詳盡的論述。

首先,中國的抗戰分為三個階段:即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而這一態勢仍在繼續(一直到1938年10月武漢大會戰,日本攻下武漢,蔣介石敗退重慶才告結束);接下來便是殘酷持久的相持階段,這一階段是漫長的,也殘酷的,但這是取得抗戰勝利必須經歷的過程,是戰爭雙方力量此消彼長的痛苦階段;最後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階段。

接下來,毛澤東又進一步就如何堅持持久抗戰的具體作法作了洋細的論述。一是要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二是要堅持統一戰線,三是要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國際力量,建立世界範圍內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四是要堅持全民抗戰,這一點是抗戰勝利的最根本保證。毛澤東在文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即“兵民是勝利之本”。

後來中國抗戰的進程,已及最終取得全面勝利,幾乎是完全按照毛澤東《論持久戰》論述的結果進行的。

誰能說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不是兵書?

為紀念毛澤東誕辰,特發比文!


王者風範故事男人


是游擊戰的天才傑作!八路軍與民眾一體化,是最深入民心的偉大軍隊,國軍也意識到了敵後游擊戰重要性,先後向日軍後方派了百萬之多,吃不起苦,經不起誘惑,大部當了偽軍。太行山的巨嶺與大江南北江河水網,又根本不適合日軍的重兵作戰。這個兵書,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作為使用前提。擁有絕對的民眾擁護,日軍的外族入侵,燒殺掠搶,民眾是絕對站在我軍方面的。崇山峻嶺,江湖河網,使日軍重火器無法展開發揮。而八路軍是一支輕軍,飛軍,輕軍是指八路軍沒有裝甲坦克重炮,飛軍是指八路軍飛毛腳,擊之如電,退之如風,無影無蹤。使日軍望蒼山而嘆。神頭嶺之戰,八路一反常態,埋伏公路兩側低窪之處,最近與日軍機械化裝甲車隊不過數米,戰鬥一開始,用參戰八路的話形容,日軍炮沒架好,子彈沒上樘,就迅速被殲滅了,八路以240人的代價幾乎全殲日軍清水一個精銳旅團1500人。極少數殘敵,當時八路軍問劉帥如何?劉帥笑笑,替我軍宣傳一下不是很好?平型關,神頭嶺,黃土嶺,響鋪堂一系列精彩戰例,給了日軍極大的心理打擊,八路軍以百團大規模破襲交通線之役,給日軍造成巨大人員物質慘重損失,日本軍部受強烈震動,不得不調動半數駐華派遣軍重點進攻八路軍,始見毛澤東遊擊戰威力之強!論持久戰,是僅見的以弱兵,軍民一體,在廣闊壯麗的祖國無邊無際山山河河死死拖住數十萬裝備精良日軍,不斷予給難以承受重大傷亡的打擊,而無法越雷池一步,無法徵援其他戰區。抗戰後期,中國戰區首先以八路軍局部反攻開始,進入達到軍事進攻最高潮一幕,一舉攻克石家莊省府,使得日軍一片恐慌,偽軍全線動搖,敵偽一片失敗,煩戰情緒,不僅大批偽軍反正投誠,許多日軍乾脆拒戰默認繳械,抗日始得全勝!毛澤東的天才之作《論持久戰》,八路從三萬打到一百二十萬,八戰抗戰,八路與新四兩軍共殲日偽一百二十萬,並佔據中國人口四分之一的巨大根據地,己是讓擁有四百萬國軍的蔣委員長,剿不勝剿了。毛澤東軍事大天才,後來實際上兩年半,基本殲滅了蔣的精銳,沒費周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