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已至,出梅入伏——防湿、避暑、勿贪凉

小暑已经过了几日,淅淅沥沥的天气逐渐放晴。气温也明显升高,盛夏正式到来了。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小暑已至,出梅入伏——防湿、避暑、勿贪凉

小暑有三侯,一候温风至,是说迎面吹来的风里都带着热的感觉。二候蟋蟀居宇,此时连蟋蟀都躲到屋宇下避暑了。三候鹰始鸷,此时气温炎热,老鹰会把幼鹰带出鸟巢在高空中翱翔飞行学习猎食。

还记得夏至节气吗?阳气盛极而阴初生,阳气好比一天正午时的太阳,到小暑时节,虽然气温越来越热,但阳气却已开始敛降。当地下的阳气全升浮到地面以上,并开始敛降,慢慢囤积得足够多后,就会在天地间热而化湿,也就是“上蒸下煮”的出处,人好似蒸笼里的包子,从里到外都湿漉潮湿。

暑多挟湿,民间常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指的就是小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露天的木凳经过雨淋,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坐久了便会诱发疾病。

这也是为什么小暑后很多人会觉得胸闷,气短,头身困重,其实这都是湿气重的表现,尤其是长期待在空调房中,更容易外寒入侵。不少体质较弱的人,风寒湿证也会在小暑后发作或加重,比如颈肩痛、腰腿痛、风寒湿感冒等。

另外,夏季不自觉会进食生冷,更会导致寒湿内生,如果一直持续到秋天,秋天的收敛之气会进一步把湿气凝聚,当体内湿气得不到正常输布后,一方面会聚湿生痰影响肺气宣降而咳嗽;一方面会影响体内津液输布,这就是为什么秋冬之时,上呼吸道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原因。

阳气极盛的三伏天里,最好的借天力的方法便是三伏贴。很多人只知道它可以冬病夏治,但只要正确的辨证选穴,还可以调畅气机,促进水湿运化,提升机体的免疫力。小暑后,用三伏贴来阻止夏湿伏留,绝对是事半功倍。

总体来说,一防湿,二避暑,三勿贪凉伤阳,便是这几日的要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