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熊岳周边八旗概述:康熙年间,辽宁设两名副都统驻防!

营口:熊岳周边八旗概述:康熙年间,辽宁设两名副都统驻防!

清代辽宁属盛京将军所辖地区,是清皇室的祖陵所在之处,也是满族的故乡,被清朝统治者视为“根本之地”和可靠的后方。因而屯兵甚重,兵额一般在400左右,多时达到6000~7000名。

清代八旗驻防的最高单位设将军统领,次一级为副都统,盛京所设的两名副都统中,一名设在锦州,还有一名就设控熊岳(设于雍正五年,1727年),可见熊岳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盛京将军所辖各八旗驻防点,都是“三藩”被平定以后,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前后开始充实的,是年从京师调八旗兵1000名来此驻防。

熊岳驻防的兵额,自康熙以后屡有增减,据雍正末年的统计,额兵数为满洲兵377名,席北(即锡伯兵)125名,蒙古兵58名,巴尔虎兵54名,汉军兵11名,共654名。

清代熊岳也像关外各地一样,旗人的构成非常复杂,大言之,有如上述八旗驻防兵丁,有到盛京任职后留居此地的八旗官员后代,有“三藩”平定后发遣回辽东的耿仲明、尚可喜属下官兵,嘉庆朝以后又有一批在京难以谋生的穷困宗室,但数量更多的,还是内务府官庄上的庄头与庄丁。

内务府是清代特设的专管皇室事务的机构,由内务府在北京附近与盛京一带设立的皇庄,是皇室的私有土地,据光绪朝《大清会典)所载,盛京皇庄六十有四,分布于盛京、兴京、牛庄、金州、盖州、辽阳、熊岳、岫岩、广宁、铁岭、风凰城等处,每庄各设庄头一人。

早期是由庄头督率庄丁从事生产,后期则主要由庄头向庄丁征收银物。庄头的来源,大多是带地投充的汉人,庄丁则比较复杂,既有庄头的亲族子弟,也有战俘和发遣犯人家属,但还是以“无罪入庄之丁”占大多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自都京会计司领来各庄上旧有陈丁,均系无罪入庄之丁”。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女学者定宜庄曾经来熊岳实地调查,她采访了不少当时的老人。

至于熊岳驻防营的分布,据定宜庄采访当时归州蓝旗村支部书记关文新的回忆如下:当时八旗都过来了,正红旗在北边,现在就叫正红旗村,再下来是镶红旗,在正红旗南边,现在就叫镶红旗村,镶红旗离这儿三华里,正红旗离这儿十华里。

归州镇就占一个旗,就是镶蓝旗。九垄地占三个,东边有正黄旗,河北号房叫鑲白旗,河北号房归熊岳镇,现在叫东红海,西红海,再早叫镶白旗。正白旗也在熊岳镇的温泉,正蓝旗就是现在的红旗公社,叫蓝旗村,也叫蓝东、蓝西现在满族居住最多的就是蓝东、蓝西。北边有个小营子,可能就是军营。在九垄地还有大营,满族人不太多,边有马场地,就是兵营放马的地方。

当地人说:“八四年搞民族乡,建满族镇;少数民族有优惠条件了,民族地区可以生两胎,要是满族汉族待遇一样改不改也就无所调了,已经分不出来了,不过还是知道自己是满族。”

至于满族与汉族区别的标志,其一是靠回忆自己的母亲、祖母是大脚还是小脚,因为清代汉族妇女有缠足的习俗而旗人没有。其二是“满族人小脚趾盖是双的,只要不串血(即混血之意)就是双的”。按后一种说法普遍流传于南北各地的满族聚居区,定宜庄在北京、浙江甚至福建都听到过同样说法,不知有何根据。

清代东北旗人与京师旗人最大的不同

,在于他们始终没有脱离土地,没有脱离生产劳动,而不像京师和各省驻防旗人那样完全依朝廷的体馆为生。共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他们很快就与周围的汉族农民融为一体,辛亥革命之后旗饷停发,对于关内旗人是非常沉重的打击,不啻于于继绝了生计,但对东北旗人却影响甚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