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唐代妇人胜过明朝儒者:朱元璋的自知与机心

这里的众生,仅就人类而言,不及他物。

既然众生平等,那么,凡是涉及性别歧视、年龄偏见、肤色排斥、体形贬低、种族敌对……等等的主张和观念,都是我无法认同、强烈反对的。

文章的标题中,用唐代的妇人来比明朝的儒者,这种对比本身,就有其思想狭隘性与历史局限性。一方面,是旧时背景下无意识地对妇女的轻视与低估;一方面,是历史环境中有意识地对儒者的看重与高扬。

必须指出,这种因性别与阶层不平等而进行的对比,其中所隐含的偏见与歧视,是必须检讨和批判的。

但是,历史的时空,我们是无法逆转的。唐代妇人胜过明朝儒者,是从明太祖朱元璋那里生发出来的。这一说法,虽非朱元璋的原话,但是,大意未失。在拟定本文的标题时,因作文的需要和私下的考虑,我简单做了技术上的处理。另外,本文的立意中,包含有唐代妇人胜过明朝儒者的意旨,其本身也是无法绕过去的。

下面,就来具体讲说其事。

众所周知,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是将都城设立在南京的。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此后,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一直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被李自成攻坡、明思宗朱由检自缢殉国。

事情需要从朱元璋所定都的南京说起。

根据明人姚福所著的《青溪暇笔》卷上记载:

明太祖洪武(朱元璋年号,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初期,朱元璋打算在南京的狮子山顶建造一座阅江楼,以便御览长江的风威与气势、图画与景象。

说到南京狮子山,有必要简单介绍几句。

狮子山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的西北部,古称卢龙山。

卢龙之名,源自晋元帝(公元276年~公元323年),司马睿初渡长江,观见其处山岭连绵,险要之形,有似塞北卢龙,故名。

元末,明太祖朱元璋在卢龙山大败陈友谅,为大明王朝建都南京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称帝后,改卢龙山为狮子山。

在南京狮子山建造阅江楼的想法成形后,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用意(猜想,或许在江山初立之后,有试探群臣舆论风向的意图),朱元璋下诏,先让诸位儒臣写作一篇《阅江楼记》,以襄成其事。

诏下之后,诸位儒臣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朱元璋也亲自写了一篇。故而,后世留存的《阅江楼记》有两篇,一为朱元璋所作,一为宋濂所作。

朱元璋收到诸位儒臣呈进的《阅江楼记》之后,仔细一一阅览。看罢诸臣的文章之后,朱元璋叹息道:

“我朝真是缺少人才啊!”

朱元璋接着说:

“想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候,曾经一度工役繁杂,多兴土木,喜欢战斗,四处征伐。如此情况,就连宫人徐充容都会上疏劝谏啊。”

“犹记徐充容当时曾说:拓展地地域太广,不是长治久安之道;不断地烦扰百姓,让民众疲于奔命,这是容易动乱的根源。圣上治下,东边的卫戍,已远至辽海;西边的工役,且遥达昆仑。陛下这样,实在是不可行的!”

“今天,我看了诸位儒臣所作的《阅江楼记》,全都是顺承之词,全都是在支持我想做的事,并无一人置一词谏止。如此看来,唐代的妇人,比今天的儒者还要有远见、还要高明啊!”

朱元璋还补充说:

“前代与贤明君主共事的人,都是和而不同的;现在和我以君臣相处的人,都是同而不和的。”

朱元璋所谓的“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语出《论语·子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仅就《论语》的文本来推断朱元璋的言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前代与贤明君主共事的人,都是君子;

现在和我以君臣相处的人,都是小人。

正因为是小人,所以,在看待问题时,他们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其内心深处,却并不见得认同,并不会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正因为是君子,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待具体问题时,却会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会为了刻意迎合,而苟同于对方。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朱元璋打算在南京狮子山上建造的阅江楼的事情,并没有真实实施。

就是因为计划建造阅江楼一事最终作罢,所以,有人就说,朱元璋让儒臣写作《阅江楼记》,只不过是为了试探大家而已。无论这种所谓的试探说是真是假,可以从中看出的是,朱元璋对臣下,是有机心的;朱元璋待臣下,是猜忌的;朱元璋其人,是有老谋的。

《钦定四库全书》中,明人姚士观等编校的《明太祖文集》巻十三《闢阿奉文》,就是朱元璋自己关于此事的文字。

最后,补充说一下徐充容。

徐,是姓。

充容,是后宫名号,位列第十二级,位同宰相,属于九嫔。

隋以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

唐初以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宋与唐同。

徐充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妃嫔。

徐充容名徐惠(公元627年~公元650年),湖州长城人(今浙江省长兴县人)。年少时便才华出众。唐太宗听闻其声名后,将她纳为才人。后被封为婕妤,又升为充容。贞观末年,唐太宗频起征伐、广修宫殿。徐惠上疏极谏,唐太宗认可她的看法并对她厚加赏赐。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病逝,年二十四,被追封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据《唐会要》卷九十五,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9年)八月,徐充容上疏云:

窃见顷年已来。力役兼总。东有辽海之军。西有昆丘之役。士马疲于甲冑。舟车倦于转输。且召募投戎。去留怀生死之痛。因风阻浪。存没有漂溺之危。一夫力耕。卒无数十之获。一船致损。则倾数万之粮。是犹运有尽之农功。填无穷之巨浪。图未获之他众。丧已成之我军。虽除凶伐暴。国有常规。然黩武玩兵。先哲所戒。昔秦王并吞六国。反速危亡之期。晋武奄有三方。翻成覆败之业。是知地广非久安之术。人劳乃易乱之原。愿陛下布泽流仁。矜弊恤乏。减行役之烦。增湛露之惠。

此即朱元璋所提及的上疏。

另,《唐会要》卷三十《玉华宫》下,有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9年)四月,徐充容的上疏:

妾闻为政之本。贵在无为。窃见土木之工。不可兼遂。北阙初见。南营翠微。曾未逾时。玉华复兴。因山藉水。非无架筑之劳。损之又损。颇有工力之费。终以茅茨示约。犹兴木石疲民。假使和僦取人。不无烦扰之弊。是以卑宫菲食。圣王之所安。金屋瑶台。骄主之所丽。故有道之君。以逸逸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愿陛下使之以时。则力不竭矣。用而息之。则人斯悦矣。

特别说明:公元1999年2月,南京狮子山阅江楼开工建设,公元2001年9月建成并对开放。

(全文结束)

「原创」唐代妇人胜过明朝儒者:朱元璋的自知与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