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思維課16:青年伏羲,助爹生火!

1、孤獨,孤之獨行也!

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孤獨,指的是個體的感覺,孤單,壓抑,一個人苦守無助。這指的是大多數人對孤獨的理解,也就是情懷論。但是這個含義顯然不能用在咱們的人文始祖伏羲身上,別人眼裡看到的他的孤獨,對他而言,實際上是獨一無二,一定程度上也是無人打擾。他享受著這種與天地交融,與自我溝通的狀態,而成為一個偉大的觀察者,一個開天闢地的思想家。

因此,孤獨就有了另外一層含義,孤即王者,所謂孤家寡人,是一切事物的超脫者。獨,一個人行也。孤獨,即王者獨行的意思。所以,以後對於漢字的本意要多些敬意和鑽研,也許你會對自己有不一樣的認識。

中國人的思維課16:青年伏羲,助爹生火!

上節課,我們提到了兩個來歷不明的獨行者,一個是天皇,一個是始皇,另外應該再加上一個人皇,就是我們經常混淆的一個名字,黃帝。不管學術上怎麼去定義上古三皇是誰,真正對華夏文明起到根本性影響的,筆者認為首屬這三皇,即天皇伏羲,人皇黃帝,始皇嬴政。一個奠定了天道,一個教化了人倫,一個確定了體制。

王者大多孤獨,孤獨者不見其行,聞其名者,曰大也。不過,除此之外,對於一般人而言,我們還是要牢記孔老聖人的教誨——君子慎獨。成不了王者,我們可以努力成為君子,而君子必慎獨,就是說,不能胡思亂想,胡作非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隔牆無耳的情形下。

中國人的思維課16:青年伏羲,助爹生火!

先記住兩句牛掰的話,以後講到儒家時再細談。

《禮記·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禮記·大學》“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2、青年伏羲

少年伏羲就在這種孤獨的狀態下,迎來了自己的青年時代,事情卻起了不小的變化,對於自己的王者伏羲而言,忽然之間像是長大了,也開始了關心人類和糧食了。世界於他而言,開始變得更生動,更有意義了。青年,是一個人理解和融入世界的階段。

而那位鑽木的大叔,還在不停的鑽啊鑽,為的就是能讓我們吃口熟肉,玩個燒烤。

伏羲:父親,你看山上的樹木都快被你砍光了。

燧人氏:是哦,可是我想吃烤肉!你想不想?

伏羲:父親,你看,你用廢的石頭都快把小河填滿了。

燧人氏:是哦,可是我想吃烤肉!你想不想?

伏羲:父親,你看,天上的星星都認識我了。

燧人氏:不錯哦,可是我想吃烤肉!你想不想?

中國人的思維課16:青年伏羲,助爹生火!

父子倆的對話一直就這麼持續著,燧人氏已經老了,除了鑽木,他也沒有力氣再去追逐獵物了,唯一念念不忘的就是吃烤肉,另外就是能夠留下自己的名字。可憐的燧人氏大叔,已經把鑽木取火搞成了似乎沒有希望的勞役。

華夏民族似乎也總有一些這樣的人,本身資質不夠,卻總夢想著完成一些超乎前人的事業;也有一些人在掙扎著去做一些在別人眼裡似乎不可能或者沒有意義的事情,他們的失敗或者成功也會被我們牢記,為我們所用,給我們警醒,予我們鼓勵。

比如夸父追日,比如列子飛天,移山的愚公,直鉤釣魚的姜尚,比如白求恩,雷鋒等。一句話,中華民族是一個既有大神,也有英雄,更有英雄情節的民族。源頭上的鑽木取火,就包含著這樣的含義。

3、氏族首領在忙些什麼?

肉在哪裡呢?此時的華胥氏,差不多已經把這對父子給忘了,越來越多的族人需要她去安排打獵和吃喝,馴鹿吃完吃犀牛、犀牛吃完吃河馬、河馬吃完吃山羊,一年一年的輪著抓。

反正只要能抓到的動物統統拿來吃,然而仍然趕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大家認定了華胥氏一家就是神,先前能使用天火,後來能安排生產生活,誰也不想再跟森林野獸混在一起了。這就開始有了些文明的曙光。但是沒辦法,族人隨著獵物的腳步,也是越來越分散,並且總有些人一去不返,不是跑丟了就是成了野獸的食物,定居生活似乎成了夢想。這讓天生慈愛的華胥氏非常鬱悶。

於是,華胥氏想到一個好辦法,就是根據周圍動物的生長週期,只抓捕大型成熟動物,小動物抓到了就先養起來,等成熟了再殺。這裡人類學上叫做馴養動物,先民們有了動物為伴,平時圈養,以備不時之需。據考證,華夏族是最先實現動物馴化的民族。後來,慢慢的發展出讓動物交配生幼崽,觀察一些動物常吃的草,有時候也可以用來充飢。同時學會了役使動物,比如看家護院,比如拖拉獵物等。動物是人類的延伸,成了人類有益的助手。

這是我們對於動物的態度,而不是那些動物保護主義者們所神化的靈長類世界。有個王八蛋,日本人矢野浩二,在中國演小鬼子演上癮了,大言不慚的說中國人不配養狗,完全是沒有歷史感的廢話。我能說,他們的祖宗也是我們養的嗎?狗一樣的東西,呵呵。不過也難怪,日本人做狗確實是有年頭了,沒辦法,只能把狗神聖化,甚至比人高貴,以此顯得日本人價值觀正確,有追求。我呸!

中國人的思維課16:青年伏羲,助爹生火!

我們現在賴以為生的豬、牛、羊等家畜,雞鴨鵝等家禽,就是從那個時候傳下來的。當然,華胥氏時代,只是馴養動物的開始,餵食的仍然還是多餘的肉類,頂多抹去了動物的野性,還是自然生長,沒有改變本質,飼料餵養得等到上古三皇的結合,即農耕文明開始以後。

4、父子同心,人類第一縷火!

青年伏羲的日子,並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仍然是陪著父親鑽木,看看星星,拿石塊往水裡扔圈圈,觀看各種天象,並把它告訴母親聽。

忽然的一天,伏羲撿到兩塊黝黑的石頭,上面有些不清楚的花紋,摸在手裡澀澀的,跟平常玩的石頭大不一樣。午飯又是兩根骨頭,伏羲哥哥吃的那就一個鬱悶,茹毛飲血真是糟蹋咱們的天皇了。不過也沒辦法,誰讓老子不爭氣呢,不去理他也罷,估計也是搞不成了。現在也有很多子女埋怨父母的,根在這裡了。

伏羲到河邊用水擦拭了滿嘴的血腥味,懶洋洋的躺在河邊的草地上,眯著眼睛看太陽。孤獨,背後慢慢顯現出無聊來了。真是太無聊了,伏羲怒吼道。能幹嘛呢,只剩下玩石頭了。他把石頭拿過來,左手的石頭狠狠的打擊右手的石頭,這樣打著打著,忽然間,一顆火花,兩顆火花,越用力打擊,火花越多。誒,這不就是火嗎?

伏羲忽然腦洞大開,趕忙跑進父親做勞役的山洞裡,叫停了父親,然後演示石頭打擊的火花給父親看。因為在石洞裡,火花比外面明顯了很多。燧人氏大喜,這火花比他鑽木頭鑽出的還要大。燧人氏把石頭拿在手裡,也沒看出什麼端倪來,他讓伏羲去找些乾燥的野草,把野草裹在石頭上,然後兩手用力打擊,累了就相互摩擦。

中國人的思維課16:青年伏羲,助爹生火!

我們說過新石器時代是磨製石器的時代,磨製工具很常見,摩擦生火,這才是第一次。請大家記住這一刻,這是改寫華夏文明的一刻。

燧人氏就這麼用力摩擦兩塊石頭,火花越來越多,裹在石頭外面的乾草慢慢地冒出了細煙,濃煙。然後燒著了,把燧人氏大叔手上的體毛都給點著了。

“父親,火”

“火,父親”

伏羲下意識的大喊道,幾乎語無倫次。

火,火,真的是火,我找著火了!燧人氏完全忘記了手背被燒的疼痛,丟下俯在地上的兒子,頭也不回的往外跑去。手上燃著火,不得不說,作為玩火的先人,這才是玩火的最高境界。

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實在不行養兒子,燧人氏終於找到了真火,隨時隨地可以用的火。火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世界。燧人氏由此得名,能摩擦生火的石頭叫燧石,拿著木頭鑽洞洞叫鑽木取火!

中國人的思維課16:青年伏羲,助爹生火!

華夏族還有個愚公移山的故事,說的是兒子不行還有孫子,以此類推,最終移走了王屋山。看出來沒有,中國人的家族傳承都是帶有目的性的,呵呵。什麼養兒防老,什麼望子成龍,什麼棍棒之下出孝子,又歪了,趕緊打住!

5、文明之火

有了火,事情自然就好辦了,遂人氏教大家用火燒木頭,烤肉吃。然後用沒燒盡的木頭,拿去鑽火,很容易的就升起了火。其後,專門挑一些輕質的幹木頭,慢慢的也能生火了。這就是鑽木取火的故事,感謝燧人氏大叔的堅持不懈,也得感謝伏羲哥哥的機緣湊巧。

據百度搜索的結果,發明了火,起碼實現了以下一些功能:

① 人類從“茹毛飲血”進步到吃熟食,食品的種類和範圍擴大了營養豐富了,進而增進了人體(特別是大腦)的發育。

② 人類可以用火避免野獸的侵襲,又能用火圍攻獵取野獸,還可以用火取暖、照明,從而擴大了人類活動的時空範圍

③ 人類漸漸學會用火燒製器皿,冶煉金屬,並在火的利用進程中積累化學知識。

④ 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的發明具有劃時期的意義,沒有或就不可能有文明世界的出現。

最後一點最為重要,華夏名族由此正式進入了文明時期。為什麼叫華夏族呢,其實就是華胥族。根據學者顧實先生在《華夏考源》的研究,胥、雅、夏等古字相通,華胥氏就是華夏氏,華胥即華夏也!

這真是夫妻同心,父子相攜,一家人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石。傳說他們家還有個女兒,叫女媧,也是了不得。這就是我們文明中家的核心作用,從一開始就是這樣的。

中國人的思維課16:青年伏羲,助爹生火!

曹榮國,魯國蘭陵人也,現山東蘭陵縣人。

77年出生,蛇屬,雙子座。南京大學法律碩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民航本科。現為律師。

久涉文史,龐雜各類,專研法律,儒法立道。擅長論政,精修戰略,時事相通,大國爭鋒。管理時政圈、曹律師公眾號,主導木魚初心、察言觀社微信群,有一幫大才相助。

強調歷史自覺,文化復興,首創大國標配戰略。目前熱衷寫作《中國人的思維課》,有出版計劃。

《中國人的思維課》

寫作宗旨:文明探源,以利思維歸正。掀起一場偉大的華夏文明尋根及思維歸正運動!

寫作方式:以講故事的形式,嵌含文明本源,思維方式,文化傳統及歷史成就等內容,喜聞樂見而後耳熟能詳,有教無類學以致用。

寫作大綱:

1、華夏本源:三皇,黃帝,堯舜禹等。重點寫伏羲天道,黃帝人倫。

2、農耕探秘:生產生活,耕作勞動,修養集散,家國天下。論述對中華文明的影響。

3、文化傳統:關係,面子,裡子,儒釋道等。

4、思維大成:最終歸結到思維的養成上,辨析中西思維及文明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