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劇目中「可謂中式歌劇之代表」的《龍鳳閣》

京劇《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是一出以唱工為主的傳統優秀劇目,過去這三折戲連演,特別是在春節期間貼演的話,往往會易名為《龍鳳閣》,說明演的是皇宮裡面的事。該戲的內容比較簡單純粹,圍繞一場皇家政權的激烈爭奪展開情節。奪皇權與保皇權的鬥爭看似很激烈,但是上場的角色卻並不多,主要集中在生、旦、淨三個主要人物身上。而且從頭唱到尾,較少身段和唸白,故此又被人稱為是中國歌劇。這出戏的音樂伴奏也非常來勁兒,樂隊幾乎不停歇,又拉又打,因而也被觀眾戲謔地稱為中國音樂劇。如果有幸遇上生、旦、淨行中的好演員聯袂演出這出戏,那觀眾可算是來著啦,真可以大飽耳福,盡情陶醉,享受京劇的音樂與唱腔之美。所以說這是一出非常叫座的好戲,一百多年來久演不衰。

京劇劇目中“可謂中式歌劇之代表”的《龍鳳閣》

京劇劇目中“可謂中式歌劇之代表”的《龍鳳閣》

京劇劇目中“可謂中式歌劇之代表”的《龍鳳閣》

故事說的是明朝穆宗死後,太子年幼,其母李豔妃垂簾聽政,其外公太師李良,欺騙李豔妃,假說把江山讓與他坐上三年五載,李豔妃竟然當即答應,擇日將江山讓與其父執掌。定國公徐延昭、兵部侍郎楊波,於朝堂上言辭諫阻,李豔妃執迷不聽。君臣在龍鳳閣上爭辯多時,不歡而散(此為《大保國》)。

京劇劇目中“可謂中式歌劇之代表”的《龍鳳閣》

京劇劇目中“可謂中式歌劇之代表”的《龍鳳閣》

徐延昭苦諫李豔妃未能奏效,於是拜謁皇陵,哀嘆哭訴於先帝陵前。這時候,楊波的義子趙飛搬來楊波子弟兵,決定共同保衛皇朝(此為《探皇陵》)。

京劇劇目中“可謂中式歌劇之代表”的《龍鳳閣》

京劇劇目中“可謂中式歌劇之代表”的《龍鳳閣》

李良謀朝篡位之心顯露並封鎖了昭陽院,使之變成寒宮,李豔妃方才醒悟其奸,獨居悔嘆。徐、楊二次進宮進諫,李豔妃懇請徐、楊保國,託以重任。後楊波率子弟兵斬李良,靖國事(此為《二進宮》)。

京劇劇目中“可謂中式歌劇之代表”的《龍鳳閣》

京劇劇目中“可謂中式歌劇之代表”的《龍鳳閣》

從編劇的角度來看,這出戏並非上乘之作,它的情節過於簡單,人物過於單薄,缺少波瀾疊起、覆地翻天的衝突變化。之所以能夠流傳後世,並且百餘年不衰,主要因為此戲雖是一短出,卻結構嚴謹,無一處懈筆,無過多穿插,就憑著舞臺上寥寥數人整齊的步伐,以及和諧舒適的音調,能夠使全場空氣緊張,觀眾視覺聽覺同時獲得滿足。

京劇中老生、正旦與大淨是唱工的主要角色,《龍鳳閣》這三折戲,唸白都很少,身段更稀鬆。《大保國》、《二進宮》是生、旦、淨均以唱工取勝,而《探皇陵》又是以正淨的唱工為主。所以說生、旦、淨都必須要有一副好嗓子,還得是條功夫嗓子,不能剛唱兩段嗓子就啞了,就不出聲了,非要經過錘鍊,唱它個把小時嗓子也不劈、不滋花才行。同時這三個演員得調門要一致,其中只要有任何一個人的調門合不上去,夠不上“調門”,也是不能合作唱這出戏的。

在這出戏中,西皮、二黃的各種腔調、各種板式都應有盡有,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有獨唱、分唱、合唱、聯唱、慢唱、緊唱、快唱、站唱、坐唱,甚至還有跪唱。這是《龍鳳閣》這出戏的特色,沒有其他任何一出京劇有如此眾多而花樣翻新的唱段,近二百年來,這出戏也培養了眾多優秀的京劇唱工演員。光緒年間,無論是宮中還是民間,都盛行唱這出《龍鳳閣》,在大內,慈禧太后是尤其喜歡聽這出的,她為什麼這麼喜歡點這出呢?據說:戲中李後垂簾聽政,而且後來幡然悔改,從諫如流,堪稱賢后形象,所以老佛爺她聽著看著舒服,心裡舒坦。

清末民初,譚鑫培與陳德霖、還有嶄露頭角的王瑤卿、金秀山以及裘桂仙等合作演唱《二進宮》,觀眾向隅。民初,梅蘭芳崛起,與言菊朋、金少山三人聯袂在上海演出該劇。梅腔圓潤華麗,言腔行雲流水,金腔穿雲裂帛,一出《二進宮》,驚震上海灘。之後又有楊寶森、張君秋、王泉奎在香港娛樂戲院合演此劇,引起轟動。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前北京京劇團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多次合作演出的《龍鳳閣》,則為最高水平的唱工戲。

京劇劇目中“可謂中式歌劇之代表”的《龍鳳閣》

京劇劇目中“可謂中式歌劇之代表”的《龍鳳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