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家族中的別樣儒士,魏之純臣——司馬孚

司馬家族中的別樣儒士,魏之純臣——司馬孚

軍師聯盟中的司馬孚

有魏貞士河內溫縣司馬孚,字叔達,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終始若一,當以素棺單槨,斂以時服。短短數語,被大多數人直斥為虛偽。

漢魏時期,天下大亂,名門豪強有不顧宗族只求立功業,如馬超,鍾會,也有先以保全宗族,後再求個人發展,如荀彧將宗族遷至冀州,董和將宗族遷入益州,而司馬朗舉宗到黎陽。按司馬朗遷宗族來看,司馬氏一族應當以保全宗族為上。

司馬家族中的別樣儒士,魏之純臣——司馬孚

曹丕與曹植之爭

魏國建立以後,曹丕、曹植爭嗣鬥爭激烈,與此同時,司馬氏一族中也有個相當有趣的現象,司馬懿為曹丕親信,而司馬孚為曹植文學掾。兄弟二人各保一人,曹丕曹植兄弟二人不管誰被立為太子,則司馬氏之中隨即就會有從龍之臣,司馬氏必定光耀門楣。至建安二十二年,曹植曹丕的太子之爭基本塵埃落定,很快,司馬孚不再擔任曹植的文學掾,轉投曹丕門下為太子中庶子。以司馬氏的功利性來看,不必再和一個失勢的諸侯混在一起,倒也無可厚非。

司馬家族中的別樣儒士,魏之純臣——司馬孚

司馬懿與曹爽明爭暗鬥

至曹睿死,以曹爽、司馬懿輔政。正始年間,拋去衛臻傳那不可信的記載,曹爽司馬懿的爭鬥似乎僅僅在於曹爽和司馬懿父子之間,而並沒有牽涉到司馬孚。按司馬孚本傳所稱“孚不視庶事,但正身遠害而已。”似乎司馬孚也有意避開這種政治鬥爭。若如此,而司馬懿無論鬥爭勝負,則不會影響到司馬孚或者說整個司馬氏一族。

司馬家族中的別樣儒士,魏之純臣——司馬孚

高平陵之變

嘉平元年,司馬懿決定發動政變,司馬孚立刻支持司馬懿,並與司馬師一起執行搶佔司馬門這個重要任務。如若司馬懿失敗,下場就唯有夷三族這一個。在這種關係到整個司馬氏生死存亡的時刻,司馬孚卻毫不含糊,挺身而出。而在高平陵政變之後,似乎司馬孚又回到之前的形象,以至於王凌欲圖發動政變的時候,連年幼的司馬攸都有身影卻不見司馬孚有何活動。

嘉平三年,司馬懿死,司馬師則權力接收開始輔政。四年,諸葛恪在東關大破魏軍而又有幷州胡人反叛。司馬師於朝中根基不穩,卻在同一年遭遇兩次重大挫折。這種形勢,對於司馬師來說是極為危險,必會給反對派落下口實。若是司馬師給反對派所擊倒,想必整個司馬氏的下場和當年的曹爽不會有什麼區別,在這種局勢下卻又是司馬孚站了出來,於第二年諸葛恪大舉北伐之時,率中軍解合肥之圍,緩解了司馬師的壓力。

司馬師廢曹芳,不知司馬孚出於什麼考慮,位列其中,但是曹芳被封之後,司馬孚“追送齊王,悲不自勝。”,儼然與司馬師劃清界線。從隨後毋丘儉和文欽起兵討伐司馬師時將司馬師和司馬孚分別對待來看,雖有毋丘儉欲圖內部瓦解司馬氏之嫌,但司馬孚的政治立場給時人的感覺至少應當是和司馬師不同的。

司馬家族中的別樣儒士,魏之純臣——司馬孚

司馬孚為曹髦哭喪

司馬師死後,司馬懿一脈的權力交接到司馬昭手上,姜維則在司馬昭立足未穩之機大破王經,雍涼形勢岌岌可危,有如當年司馬孚幫司馬師解圍合肥一樣,司馬孚以75歲高齡西鎮關中,穩定局勢。之後司馬孚的表現又和司馬懿一脈的形象格格不入,司馬昭弒曹髦,本傳稱“百官莫敢奔赴,孚枕屍於股,哭之慟”,而司馬炎禪代,本傳又稱“孚拜辭,執王手,流涕歔欷,不能自勝。”,以大魏忠臣身份自居。

司馬懿一脈從司馬懿開始篡奪魏室江山開始,便是屠刀所向,屍橫遍野,司馬懿滅曹爽等八族,司馬師誅夏侯玄等五族,而司馬昭更是行弒帝逆舉,至於王儀、王經、嵇康、呂安等人或身死,或族滅,真可謂是血流成河。在司馬懿一脈大開殺戒的同時,隨時都會有新的反對者誕生,或在朝中,或在外鎮,而司馬懿一脈的禪代之舉可謂是如履薄冰,隨時有被反對派推翻的可能。而在此種情況之下,司馬孚為保全宗族,忠魏身份不與司馬懿一脈相同,如本傳稱“宣帝執政,常自退損。後逢廢立之際,未嘗預謀。景文二帝以孚屬尊,不敢逼。”。唯有在司馬氏受到危險之時,才挺身而出。

司馬家族中的別樣儒士,魏之純臣——司馬孚

遊戲中司馬炎形象

司馬炎為人應該來說比較寬厚,唯對司馬攸和司馬孚一脈卻尤為刻薄。司馬孚死後,因沒有嗣子,司馬炎並沒有馬上立安平王,而後一年才讓司馬孚孫子司馬隆嗣位安平王,而司馬隆死後,再也無人嗣位,從此安平王國絕。直至數年之後,才封司馬孚曾孫司馬佑為長平王。是出於什麼原因,因為資料過少,很難理解,或許真的因為是司馬孚魏臣身份?

司馬孚自稱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終始若一,既不去掌權,在司馬氏代魏路上如同隱者一般,對於保全司馬氏宗族來說,確實是畢竟平穩的一種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