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社論|正視不足才能創新自強

科技日報評論員

科技日報社論|正視不足才能創新自強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很大成就,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但我國科技發展水平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要求還很不適應。

在日前的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此作出明確判斷,強調必須切實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科技創新形勢的清醒認識和推進我國創新發展的堅定信心與決心。

歷史啟示我們,一個大國崛起圖強,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這一歷史進程,必然是一個通過改革創新實現內生髮展的艱難蛻變歷程,必然是一個經受外部考驗進而提升自我的艱辛成長曆程,必然是一個正視自身不足並且不斷改進的艱苦奮鬥歷程。

進入新時代的中國,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蓬勃興起,加劇了國際競爭的不確定性,世界貿易和科技格局呈現明顯的“量子化”特徵,我國面臨的技術圍堵趨向強化。國際創新局勢“亂雲飛渡”,我們必須堅定自信、保持定力、不卑不亢、沉著從容,始終不渝把自己的路走穩踏實。

自信何來,定力何來?妄自菲薄不可能有自信和定力,妄自尊大更不可能有自信和定力。我們的自信和定力,源於對我國科技創新成就和問題實事求是的客觀認識。我們不做無端“玻璃心”的悲觀派,不做“天真幼稚”的樂觀派,只做實事求是的客觀派。

這些年我國科技取得的巨大成就,世人矚目,不容否定也沒人能夠否定,對此我們應有充分自信。但相比於美國等發達國家,我國科技事業起步晚、起點低,以關鍵核心技術為代表的科技創新能力仍是制約我國實現創新發展、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阿喀琉斯之踵”。

必須意識到,我們沒有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的本錢,科技競爭已成為大國博弈的焦點,且不論我國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在科技實力上還有很大差距,就算已有與科技先進國家一較高低長短的能力,我們也絕不能有鬆氣歇腳的思想。

敢於正視自己的不足,是一個成熟國家和民族真正自信的表現。這些年國際上時而炒作“中國威脅論”,時而炒作“中國崩潰論”,或捧殺或棒殺,不一而足。實際情況是,我國既沒有對世界構成威脅,更沒有“崩潰”,根本就在於我們始終頭腦清醒、實事求是,不走老路、不走邪路,始終客觀自信地走中國人自己選擇的大路。

縱觀世界各國特別是大國科技發展史,一般都經歷從模仿到創新的過程,而從以模仿為主到以創新為主的根本轉變鮮有自然實現的,那些成功轉變的國家,都是從本國國情和發展階段出發,主動探索實現轉變的有效途徑和方式,有戰略、有目的地調整國家科技創新的重點和方向,進行系統前瞻的科技佈局。

面向未來,我們應更好結合我國發展需求和資源條件,深入梳理科技體系的邏輯框架,明確新時代科技創新的系統佈局與創新平臺的系統安排,構建完善“根技術+應用技術”的“技術樹”,聚焦關鍵領域“卡脖子”問題優先突破、加快突破,在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佔據主動,把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攻克“卡脖子”技術,“路權”甚至比“產權”更加重要。我們在技術方向選擇上、技術路線確定上、技術標準和規則制定上,應該有屬於中國科技界的獨特貢獻。不能總期望沿著別人的技術路線“彎道超車”,而應努力爭取“換道超車”,通過構建屬於中國的技術標準、技術規則搶佔科技創新自主可控的“路權”。創新的“路權”被別人佔領了,再多的知識“產權”也只能跟著別人跑。

同時要看到,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僅僅依靠自己力量解決所有的創新難題,加強開放合作,掌握與科技先進國家平等交流的關鍵“卡脖子”技術至關重要。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需要體制機制保障。要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獨特作用,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充分發揮科學家和企業家的創新主體作用,形成關鍵核心技術攻堅體制。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堅決掃除阻礙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的制度障礙,打通科技和經濟轉移轉化的通道。

應通過全面創新改革解除一些方面“避坑落井”的顧慮。當前社會上仍存在“不創新等死、創新找死”之說,一些方面既想避開“不創新等死”的“坑”,又怕掉入“創新找死”的“井”。這一方面說明創新意識大幅增強了,另一方面說明創新的風險仍然很高。根除“創新找死”的認識,必須下力氣營造生態化的創新共同體,根本改變創新“氣候”,增強創新“虹吸力”。

創新圖強關鍵在人,必須統籌加強科技領域幹部隊伍和科技工作者隊伍建設,持續完善科技評價激勵和政策體系,把更多自主權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人貴有精神、國貴有文化,我們應更加重視創新文化建設,著力補強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創新精神、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短板,為新時代中國人履行新文化使命注入豐富內涵。離開科學的指引、缺乏匠心的打磨、沒有創新的求索、少了人文的關懷,技術的發展註定不會走得久遠。

新時代條件下,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在精神和實踐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主動,一定能夠在正視不足、創新發展中走向幸福美好的未來,經過歷史風雨嚴酷洗禮的中國,一定能夠爬坡過坎、行穩致遠,到達夢想的光輝彼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