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樓:「陽光存摺」讓貧困戶收穫希望

盛夏時節,呂梁市石樓縣11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屋頂上的太陽能電池板,在太陽的照射下熠熠生輝。這些貧困戶太陽能發電站不僅電力自給自足,還能把富餘的電賣給國家賺錢。他們在手機APP發電檢測軟件上能看到併網電站當日的發電量、收益、減排等數據以及相關數據曲線圖。今年4月開工建設的郭家河30MW光伏扶貧項目建成併網發電後,又能帶動1000戶建檔立卡無勞動能力貧困戶每年增收3000元。這對加快該縣精準脫貧步伐,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生著巨大的推進作用。

石樓縣平均日照時數2566.2小時,光照資源豐富,適合發展光伏發電站。把太陽能板安在屋頂,就相當於安裝了一個小型的發電站,發出的電以每度0.85元的售價全額上網(與國家電網併網)。截至目前,全縣9個鄉鎮11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建設光伏扶貧電站容量總規模73.3MW,惠及貧困戶7650戶。其中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容量規模43.3MW,建設35個電站,惠及貧困戶6650戶;集中式光伏電站1個,容量規模30MW,惠及貧困戶1000戶,鋪就了該縣脫貧的“光明之路”。

今年36歲的賀瑞明,家住義牒鎮留村,為父母安裝了20塊墨藍色的太陽能電池板,項目併網運行後,每月發電量預計達到400多度,不僅滿足了父母家裡每月的耗電需求,而且還可賺得額外幾百元的收益,成為了他們養老的一種全新方式。說到家裡的光伏系統,賀瑞明笑得合不攏嘴,之前哪懂什麼光不光伏啊,現在才知道這玩意這麼好啊!自家的屋頂“曬太陽”就能曬出錢。賀大爺家安裝有兩個電錶,一個是用來統計家庭用電量,另一個電錶就是用來統計送出至國家電網的電量。“從昨天併網到現在已經走了35.1度電啦,差不多就是個30塊錢的收入。”賀瑞明看著家裡電錶顯示的數字,興高采烈地對筆者說。

據瞭解,小電站的成本大約4萬元,這錢的來源是貧困戶貸款,由政府全額貼息,質保期為25年,每年可平均發電7500度,每度電費是0.85元,每年可收入大約6350元。也就是說,6年多貧困戶就可以回本,而電力公司和貧困戶簽訂的售電合同是20年。

2016年第一批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容量規模為3.1MW,建設18個電站,惠及貧困戶620戶,於2017年6月30日前全部併網發電,到2018年3月底累計上網電量260萬度,從目前的上網電量看,每年光伏資產預計總收益365萬元,除運維費外全部用於扶貧。

山西以南,石樓是光照條件最好的,空氣清潔度也很高,特別適合發展光伏發電項目,經過石樓縣相關部門積極組織工作人員進村入戶地宣傳,村民漸漸接受了這場“屋頂革命”,安裝發電板的積極性高漲,接下來石樓縣計劃把分佈式光伏電站發展到全縣所有符合條件的住戶中,在幫助困難群體脫貧的同時推進整村光伏。 (鄭慧梅 李晶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