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流「小崗村」改革再出發

雙流“小崗村”改革再出發

說起長順,改革是一個無法繞開的詞彙。它在雙流首開分田到組先河,被稱之為雙流“小崗村”。十年前,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之際,記者採訪長順村時寫下《長順村,人與土地的變遷》的長篇通訊。十年後的今天,循著歷史脈絡,記者再次走進長順這遍土地。

雙流“小崗村”改革再出發

▲ 長順家園內景

1冒險承包

和命運打個賭

原長順村座落在一個土坡上,當地百姓習慣稱作黃山坡。十年前,記者第一次踏入黃山坡時,在坡上那座新修的辦公樓裡,記者一邊聞著窗外農作物的芳香,一邊聽著村主任曾萬富、村民鄭貴貨講述雙流“小崗村”的故事。

雙流“小崗村”改革再出發

▲ 2010年8月拍攝的老院落

長順村村民鄭貴貨的父親鄭富衝在53歲那年,和命運打了一個賭。

1978年10月12日晚上,為了解決長期困擾鄉親的溫飽問題,在鶴林公社長順大隊,羅時長、賴明金等幾個隊委會成員在鄭富衝家的竹林窩窩商議,“我們隊打算分田到組,瞞上不瞞下,但有一條,各組要保證交足公糧……”

為保證上面檢查下來能應付,大家統一了口徑:分田到組是種田的需要。理由是長順的田塊是一個由北向南的“長條塊”,約1.5公里長,地分到就近村組方便耕作。

他們下的這個“賭”,比當年振撼全國的安微“小崗村大包乾”還早42天。

“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昔日的長順村曾經是別人眼中的“三靠村”,包產到組的第二年秋收後,鄭富衝家裡堆滿了稻穀、菜籽、小麥。交足公糧後,還剩下幾大堆。

長順村裡沒人羨慕鄭家,因為家家都豐收了。羅時長回憶,分組前的1977年,生產隊水稻平均畝產只有600斤左右,分組後畝產淨增150斤。

到1980年,鄭富衝聽到“小道消息”,說有的地方已搞了“分田到戶”,他和幾個隊委一商量,一不做二不休,根據當時分組的基礎,把土地分到了戶。“這一分效果更明顯,水稻畝產猛地增到了1000斤,麥子、菜籽的產量都翻了番。”羅時長回憶說。

21世紀初,長順人開始第二次“革命”:通過一三產業互動,在將土地的效益發揮到極致的同時,大力發展“以工補農”和“三產促農”。從“大包乾”到城鄉融合發展,長順村實現了華麗轉身。2017年,長順社區915戶人家、2685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4415元,全村集體經濟收入今年將突破300萬元。

歷史積澱與精神氣質疊加,“改革”二字已經融入長順這個小鄉村的肌理與血脈,激勵著這片土地不斷追求卓越,併成長為市容整潔、產業多元、區域經濟充滿活力的成都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迎接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當下,長順又將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

2多點開花

走在改革前列

十年後的今天,再次踏進長順社區,在曾萬富主任的辦公室,放眼窗外,聞不到農作物的芳香了,也聽不到蟬鳴鳥叫了,目之所極高樓林立、道路整潔,地處雙流與天府新區同城化發展“橋頭堡”的長順,各項改革同樣走在雙流各社區前列,黃山坡舊貌換新顏。

雙流“小崗村”改革再出發

▲ 長順家園外景

2007年被選為村官,從長順村村主任到長順社區主任,十多年間,曾萬富是長順這個改革之村的傳承者、引領者,更是一個位實踐者。這位54歲的漢子打過工,當過學徒,做過生意,搞過工地現場管理,2011年在華陽開了自己的酒店。

今天的長順社區,依託核動力研究院和軍民融合產業園,已成為一個新興的城市社區。

長順社區黨總支副書記曾林給記者提供了一個數字:截至2017年底,長順人的小轎車擁有量為760輛,“去年春節又分了錢,今年新增的小車還沒統計上來,但每戶一輛自用轎車應該是隻多不少。”

融入城市後,如何適應城市?這給長順人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

“和諧穩定是首要任務。”曾萬富對此十分清醒。按上面的統一要求,在拆遷中為全部拆遷人員買了一次性社保,確保每一個長順人在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前提下,融入城市工作、生活、創業,過上更為富足的日子。

曾萬富向記者介紹,在長順社區,絕大部分人在從事物管、保潔工作,另有百分之十的人在自主創業,還有700多人已開始領取社保“工資”,每月2000元左右。

為了壯大集體經濟,長順社區成立了長順家園物業服務中心、自建了一個有66個鋪位、使用面積達5000多平米的市場,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服務。

雙流“小崗村”改革再出發

▲ 居民鍛鍊身體

“建立各項具體改革工作的流程、制度、規則等規範性制度,以制度來保障機構運轉、統籌協調推進工作,建立高效有序的制度運行體系,確保上下‘對蜂窩煤’,把規定動作做到位,並努力根據上級精神探索長順的改革特色,這是我們迫切需要研究的全新課題。”曾萬富說,為了做好這項工作,長順社區特地成立了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工作研討小組,“區域化黨建結對成員單位認領了我們的項目,還為我們聘請了駐長順多年的駐村老幹部羅安強為指導老師。”

3 重點突破

回應民生訴求

作為雙流農村改革的發源地之一,在融入城市後,如何傳承長順改革的基因?

今年初,長順社區制定了《關於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示範社區建設工作方案》,率先開展黨建引領社區發展治理探索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加強黨對社區的領導,以居民的需求為嚮導,以社區治理為主導,以改革創新社區管理新機制為動力,以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為目標,努力探索一條城市社區發展治理新路子。

“具體地說,就是要用3~5年時間,完善社區黨組織在社區管理體系中的領導機制;完善以社區居民委員會搭臺的多元組織參與、社區全體居民共同治理、共促發展的社區發展治理新體系。在黨的領導下進一步鞏固社區發展基礎,增強社區治理能力,使居民生活品質進一步提高。”展望未來,曾萬富信心滿滿:“我們將努力帶領全體居民一道,共同建設舒心美好、安居樂業、綠色生態、蜀風雅韻、良序善治的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

在深入長順人骨髓的改革精神裡,“敢為人先”是其中最可貴的品質之一。這場“前沿探索”就是要樹立三個樣本:樹立年度“先進樓棟流動紅旗”樣本,激勵樓棟自治;樹立年度“長順好家風之家”樣本,激勵長順人文化自信;獎授“長順孝賢之家”樣本,激勵長順人精神自信。目前,長順社區已完成了便民化陣地改造,孝廉文化升級改造,社區微景觀改造,並著手創建社區花卉培育基地,啟動長順特色小街打造……

風雨四十年,彈指一揮間。

走過四十年的歷程,雙流“小崗村”改革再出發,融入城市化發展大潮,長順人的改革在政務服務、民生福祉、制度建設、社會發展等方面多點開花,不論是“規定動作”還是“自我探索”,長順人都堅定不移地繼續吹響改革進行曲。

​記者 楊顯雲/ 文 王鴻明/圖 編輯 杜嬌 校對 嶽鈴 審核 曹月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