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詩百法*上》一本學習詩歌寫作和教你如何讀懂詩歌的入門教材

《學詩百法*上》一本學習詩歌寫作和教你如何讀懂詩歌的入門教材

《學詩百法》(劉坡公---民國)是一本學習詩歌寫作和教你如何讀懂詩歌的入門教材,這本書從詩歌聲韻、對偶、字句、章法、規則、忌病、派別、體裁八方面入手,按五七言古體、五言律絕、七言律絕的順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把詩歌創作劃分為煉字、造句、屬對、押韻,以及起、承、轉、合等百種方法,每種方法都結合具體例證,特別是唐詩中的代表性詩篇進行剖析和指導,實用價值極強。初學詩者讀此書,可獲舉一反三之效。實為不可多得之學習詩歌的經典之作。

本書定名學詩百法(其實僅為九十九法),專為學詩者指示門徑,文字務求淺顯,體例不厭詳盡,初學得此,極易領悟。

本書共分八大綱:一聲韻,二對偶,三字句,四章法,五規則,六忌病,七派別,八體裁。其中又分各子目若干則,共成百法,以供作詩之研究。初學細細揣摩,必能信手成章。

本書教人學詩,貴由淺而入深,故第一步教以五七言古體,第二步教以五言律絕,第三步教以七言律絕。學者循序漸進,可收舉一反三之效。

本書對於作法,極為注意,如煉字造句屬對押韻等,以及詩之起承轉合各法,均分條說明其理,又各舉一例以為證。學者依樣葫蘆,可無扞格(牴觸)之患。

本書以初學作詩,宜乎多讀,故就唐詩三百首中,分別寫景言情寓意託物等種種章法,各選一首為例。讀者奉為範本,無須再購他書。

本書體格詳備,除古詩及五七言律絕外,凡唐詩三百首中所不載者,本書旁搜博引,加意採輯,以饗學者。

第一綱:聲韻

聲韻·一 練習四聲法

學詩之第一步,當重聲韻。聲韻之中,尤以練習四聲為最要。四聲者何?平上去入是也。茲錄昔人辨四聲歌訣如下:

平生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用力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第一句言平聲平道莫低昂者,隨口平讀,其聲不高不低,而尾音自然延長。第二句言上聲高呼用力強者,向上高讀,其聲亢而響亮,並無尾音。第三句言去聲分明哀遠道者,向下重讀,其聲哀而且遠,而尾音較短。第四句言入聲短促急收藏者,向直急讀,其聲既木且實,亦無尾音。譬之擊鼓,以木槌輕擊鼓之中心,其聲為“東”,是為平聲。再擊鼓面之四周,則其聲為“董”,是為上聲。若更在鼓之中心,以木槌重擊之,則其聲為“凍”,是為去聲。若以一手捫鼓面,一手重擊之,則其聲為“篤”,是為入聲。總之四聲之分,其不同之點有三,平去有尾音,上入無為音,一不同也。平聲和平而尾音長,去聲哀遠而尾音短,二不同也。上入二聲,雖皆無尾音,但上聲響而亮,入聲木而實,三不同也。能辨此不同之點,然後可與言練習。

練習之法,須將平上去入四字,依照讀法,以右手食指作勢,讀平聲時,以指擱於桌之左邊,徐徐向右移去,移至右邊盡處為止,聲亦隨之而止。桌之闊,大約以二尺為度。讀上聲時,以指擱於桌邊正中,向上一挑,約離桌面一尺高,而聲亦頓止。讀去聲時,以指離桌而下,重重一指,約離桌面一尺低,而聲乃止。讀入聲時,以指向對面一指,約離身一尺遠,而聲即止。如是將此四字,每日讀一百遍,其聲之高下疾徐,不可稍誤。歷三日,然後易以“東”(平聲)“董”(上聲)“凍”(去聲)“篤”(入聲)四字,仍照前法練習。再歷三日,則無論何字,一讀平上去三聲,而入聲之字,自然脫口而出矣。茲為練習時試驗有無錯誤起見,故將四聲之字,再舉樹例於下:(以平上去入為序)

東董凍篤 同動洞獨 空孔控哭 蒙蠓夢木 隆攏弄陸 鍾腫種燭

松悚宋粟 容擁用浴 江講絳覺 知指志質 時氏侍日 詩矢試失

醫矣意一 基幾記吉 私史肆率 離裡利律 微尾未物 非誹沸弗

魚禦御月 渠拒詎掘 居舉鋸厥 枯苦庫闊 途杜度奪 吳午護活

孤古故割 西洗細膝 梨禮例慄 迷米謎密 佳解戒黠 排擺敗拔

哀亥愛曷 該改蓋葛 臺怠隊奪 真軫震質 申筍舜室 仁忍潤術

音引印乙 旬盡殉疾 文吻問物 芬粉糞拂 元阮願月 翻反販發

煩晚萬伐 幹澣旰割 丸緩換活 灘坦嘆脫 刪潸疝瑟 間簡澗吉

先銑霰屑 箋剪箭節 錢踐賤絕 傳篆膳舌 堅剪見潔 蕭小笑削

遼了料略 腰杳要約 交狡校腳 高槁誥閣 遭早灶作 桃稻盜鐸

歌哿個古 科可課窟 麻馬禡陌 牙雅夏譯 八把霸伯 陽養漾藥

張漲帳酌 長丈讓若 將獎醬雀 香享餉謔 央養恙約 良兩亮略

情靜淨夕 驚頸敬戟 鶯影映益 丁頂釘滴 蒸拯證職 尤有宥亦

仇受授石 鄒酒奏責 金錦禁急 陰飲蔭邑 含暗憾盍 甘敢紺鴿

鹽琰豔葉 奩臉斂獵 鹹豏陷洽 緘減鑑甲

聲韻·二 辨別平仄法

作詩之法,合上平下平聲統曰平,合上去入三聲統曰仄。平聲仄聲,絕然不同,一則和柔圓潤,一則亢直短促,學者最易辨別。唯有一種可平可仄之字,或可通用,或不可通用,若不加意辨明,非唯失去真解,並犯出韻及不調平仄之病。茲將此種字之可以通用與不可通用者,分別略舉於下:

平仄通用者——

衷 平聲一東,去聲一送,義同,中心也。

供 平聲二冬,去聲二宋,義同,供奉也。

撞 平聲三江,去聲三絳,義同,搗也。

貽 平生四支,去聲四寘,義同,饋贈也。

…………

平仄不可通者——

風 平聲一東,空氣相激而成謂之風,去聲一送,諷刺也。

縫 平聲二冬,彌補也,去聲二宋,隙也。

降 平聲三江,讀如杭,伏也,去聲三絳,自上而下謂之降。

為 平生四支,作也,去聲四寘,因也。

前舉平仄可通用之字,雖則詩中隨意可用,然而抑揚輕重之間,仍宜細細推敲。至於不可通用之字,意義懸殊,萬不可稍有差誤,羼雜其中。學者宜將所舉之字,依仿練習四聲法,先行熟讀其音,次則詳譯其義,隨時隨地,留心辨別,不出匝月,而字之平仄,無不瞭然胸中。他若一字而兼數平聲或數仄聲者,其義亦有可通不可通之別,不妨以此類推。

聲韻·三 檢查詩韻法

近人作詩,皆奉梁沈約詩韻為標準,故平上去入四種韻目,不可不牢記胸中。但是上下平各十五韻,而上聲僅有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聲只十七韻而已,學者苟不明四種韻目隸合之法,則於四聲之字,何字歸入何韻,斷難分析清楚。茲為便利學者檢查詩韻起見,特將四聲一百零六韻韻目,合成一表。俾知某字在平聲某韻者,其上去入三聲之字,即知在某某等韻。如同字在平聲一東,其上聲之動字定在一董,去聲之洞字定在一送,入聲之獨字定在一屋。以此推尋,百不失一,不必東翻西閱,而無字不可一檢即得也。表列如下:

平聲 上聲 去聲 入聲

一東 一董 一送 一屋

二冬 二腫 二宋 二沃

三江 三講 三絳 三覺

四支 四紙 四寘 四質

五微 五尾 五未 五物

六魚 六語 六御 六月

七虞 七麌 七遇 七曷

八齊 八薺 八霽 四質

九佳 九蟹 九泰十卦 八黠

十灰 十賄 十一隊 七曷

十一真 十一軫 十二震 四質

十二文 十二吻 十三問 五物

十三元 十三阮 十四願 六月

十四寒 十四旱 十五翰 七曷

十五刪 十五潸 十六諫 八黠

一先 十六銑 十七霰 九屑

二蕭 十七筱 十八嘯 十藥

三餚 十八巧 十九效 十藥

四豪 十九皓 二十號 十藥

五歌 二十哿 二十一個 六月

六麻 二十一馬 二十二禡 十一陌

七陽 二十二養 二十三漾 十藥

八庚 二十三梗 二十四敬 十一陌

九青十蒸 二十四迴 二十五徑 十二錫十三職

十一尤 二十五有 二十六宥 十一陌

十二侵 二十六寢 二十七沁 十四緝

十三覃 二十七感 二十八勘 十五合

十四鹽 二十八儉 二十九豔 十六葉

十五鹹 二十九豏 三十陷 十七洽

上表將下平聲之九青十蒸併為一韻,將去聲之九泰十卦併為一韻,使平上去三種韻目各成二十九數,然後再將入聲十七韻就每韻中各字之聲合於平聲何韻者,亦分成二十九部,各相隸屬,而後詩韻中無難檢之字矣。

聲韻·四 通轉古韻法

作詩之韻,或可通,或不可通,或可轉。通者,以本音通本音之謂,如一東之與二冬,八庚之與九青、十蒸是也。轉者,轉其聲而後通之謂,如一東之與三江,四支之與九佳是也。蓋東冬同為舌端音,更青蒸同為齒頭音,其音既屬一本,故可通。東為宮音,江為商音,支為徵音,佳為商音,一宮一商,一徵一商,皆非本音,故欲通其韻,必先轉其聲乃可。但通轉之法,今韻較嚴,而古韻極寬。如一東二冬固可通,一東與三江既非本音只能轉韻而已,而古韻則東冬江三韻均可通。又如四支之與九佳十灰亦非本音,必轉而方通,而古韻則微齊佳灰文五韻均可通。又如上平之十一真與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及下平之一先,在今韻中萬不能通,而古韻則真文元寒刪先六韻竟可通葉。又如三江之與七陽通,二蕭之與三餚四豪通,猶得謂之諧聲。若夫下平之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四韻可通,則唯古韻為然耳。又如六魚之通七虞、八庚之通九青十蒸,古韻更數見不鮮矣。

上聲中一董二腫可通,一董二腫與三講亦可通,四紙與五尾八薺九蟹十賄可通,十一軫與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銑可通,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三韻可通,二十哿與二十一馬、二十三梗與二十四迴可通,二十六寢二十七感二十八儉三韻可通,此足見古韻通轉之寬也。

去聲中古韻之可通者,則喲一送二宋之通三絳,四寘五未八霽之通九泰十卦十一隊,六御之通七遇,十二震之通十三問十四願十五翰十六諫十七霰,十八嘯十九效二十號之三韻相通,二十一個二十二禡之二韻相通,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徑二十六宥雖未有通轉,而二十七沁之與二十八勘二十九豔三十陷,古韻中又可通葉矣。

入聲十七韻,其中一屋與二沃三覺可通,四質與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宵可通,十一陌與十二錫十三職可通,古韻中所未見通轉者,只十藥十四緝十五合十六葉十七洽之五韻耳。

古韻之可通可轉,即如上述矣。今試進而言轉韻之法,或則兩句一轉,或則四句一轉,或則六句八句一轉,蓋轉韻之句,必以雙數,不能以單數。且通篇上下,尤須銖兩勻稱,無頭輕腳重之病。即韻之平仄,亦須相間而用,如前四句押平韻後四句換仄韻之類。至於通韻之法則反是,止就韻之可通者押之,或通體用平韻,或通體用仄韻,斷不可平仄相間而用也。

聲韻·五 五律平起法 五絕平起附

五律每首八句,首句有押韻與不押韻之別。平起者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平聲,茲先視其法於後:

○○●●△,⊙●●○△。⊙●○○●,○○●●△。

◎○○●●,⊙●●○△。⊙●○○●,○○●●△。

上為五律首句押韻之平起法。○者,平聲之符號也,●者,仄聲之符號也,◎者,應用平聲而可易仄聲之符號也,⊙者,應用仄聲而可易平聲之符號也(△者,平聲之韻也)。若首句不押韻,則應改為○○○●●。五絕則只有四句,依照前四句之平仄,即為五絕首韻押韻之平起法,依照後四句之平仄,即為五絕首句不押韻之平起法。學者細細揣摩,不難收舉一反三之效。

聲韻·六 五律仄起法 五絕仄起附

仄起者,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仄聲,亦有押韻與不押韻之別。茲再示其法於下:

⊙●●○△,○○●●△。◎○○●●,⊙●●○△。

⊙●○○●,○○●●△。◎○○●●,⊙●●○△。

上為五律首句押韻之仄起法。若首句不押韻,則改為●●○○●可也。五絕首句押韻之仄起法,即照前四句之平仄,五絕首句不押韻之仄起法,即照後四句之平仄。學者能將前兩首之平仄反覆熟讀,則作五律五絕詩,自無失調平仄之病。

聲韻·七 七律平起法 七絕平起法附

七律亦每首八句,首句亦有押韻者,亦有不押韻者,以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為平起。茲將其法示下:

◎○⊙●●○△,⊙●○○●●△。⊙●◎○○●●,◎○⊙●●○△。

◎○⊙●○○●,⊙●○○●●△。⊙●◎○○●●,◎○⊙●●○△。

上為七律首句押韻之平起法。若首句不押韻,則應改為○○●●○○●。七絕亦只有四句,依照前半首之平仄,即為七絕首句押韻之平起法,依照後半首之平仄,即為七絕首句不押韻之平起法。

聲韻·八 七律仄起法 七絕仄起法附

七律仄起者,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也。其法亦有押韻與不押韻之別。茲再將八句之平仄表示於後:

⊙●○○●●△,◎○⊙●●○△。◎○⊙●○○●,⊙●○○●●△。

⊙●◎○○●●,◎○⊙●●○△。◎○⊙●○○●,⊙●○○●●△。

上為七律首句押韻之仄起法。若首句不押韻,則應改為●●○○○●●。七絕首句押韻之仄起法,即照前四句之平仄,七絕首句不押韻之仄起法,即照後四句之平仄。學者欲作七律七絕詩,須將此二首平仄隨口唸熟,則下筆之時,自然聲調穩妥,而不至有差誤也。

第二綱:對偶

對偶·九 一字對偶法

學作律詩,以對偶工穩為最要。學習對偶之法,不外以平聲字對仄聲字,以仄聲字對平聲字;而字面則以類相從,如天類對天類,地類對地類,人類對人類,物類對物類,虛字對虛字,實字對實字。其入手初步,可先任拈一字求其配偶,如風對雨、山對水之類。因風雨皆天類字,山水皆地類字,風與山皆平聲,雨與水皆仄聲,故均可對。但亦有一字而可兩對者,如風對雨,自是同類字之最相合者,然而亦可與地類之“水”相對。又如宮對室、皮對革,皆以類相從,而宮又為五音宮、商、角、徵、羽為五音。徵,音止之一,故可對角、徵、羽等字;革又為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謂之八音之一,故可對金、絲、匏等字。明乎此,則屬對自易,而不致為同類之字所束縛也。茲試就天、地、人、物四類,略舉其例如下:

天類

風——雨 日——雲 霜——雪 月——星 煙——露 霧——霞 雷——電

雹——虹 春——夏 夜——朝 年——歲 暑——寒

地類

山——水 石——泉 河——井 海——江 城——市 邑——田 鄉——野

路——橋 溪——谷 沼——池 波——浪 岸——灘

人類

男——女 祖——孫 妻——子 弟——兄 賓——主 聖——賢 農——士

死——生 窮——富 面——心 頭——足 目——眉 身——手 智——愚

忠——孝

物類

冠——履 帶——衣 珠——玉 鬥——升 刀——尺 劍——槍 燈——鏡

帳——簾 茶——酒 草——花 桐——竹 杏——桃 梅——菊 馬——牛

禽——獸

對偶·十 二字屬對法

一字之對既熟矣,然後增一字而為二字對。二字之對,有兩字平行者,有兩字側串者。何謂平行?上下二字皆實字,或皆形容字。如日月對虹霓、濃淡對深淺之類。何謂側串?上為形容字而下為實字,或上為實字而下為形容字。如蕙風對甘雨、月瘦對雲痴之類。學者須知平行之字止可對平行,側串之字止可對側串。至平仄則下一字須平對仄,仄對平,上一字則可平可仄,不必拘定。今再舉例如下:

天類

春風——夏雨 白日——青天 風剪——月輪 三星——十雨 煮雪——餐霞

雷鼓——雨鈴 花朝——穀日 九夏——三冬 丁年——午夜 菊月——梅天

地類

山腰——水腹 蜀道——秦關 黃浦——赤城 榆關——梓里 濟北——淮南

金井——玉溪 歧山——渭水 劍閣——廬峰 西江——北海 雁門——雞澤

人類

橋父——芥孫 荻母——梅妻 茶神——酒聖 奇俠——逸民 農夫——士子

織女——針神 紅玉——綠珠 白眉——黃髮 雲鬢——雪膚 口禪——牙慧

物類

緇衣——赤舄 衾角——帳眉 玻璃——琥珀 玉環——金珥 紅箋——白簡

棘矢——桑弧 秧針——稻劍 芍藥——荼醿 鸚鵡——鷓鴣 吳牛——蜀犬

對偶·十一 三字屬對法

由二字對而增為三字對,其連綴之字須要自然,不可勉強硬湊。茲試按照前例,分舉如後:

天類

風吹花 對 日照樹  月移欄 對 雲出岫  看花日 對 鬥草天

煙初散 對 露未乾  含宿雨 對 帶朝霞  嫩霜寒 對 香霧溼

桐葉雨 對 楝花風  月滿湖 對 星臨戶  歌風曲 對 詠雪詩

彩虹垂 對 晴日映  清和月 對 料峭天  百六辰 對 重三節

地類

山有色 對 水無聲  水如煙 對 濤似雪  榆塞外 對 柳城東

十二衢 對 三千界  松菊徑 對 薜蘿泉  杏花村 對 桃葉渡

波瀾闊 對 島嶼深  傍山城 對 臨水驛

人類

花君子 對 酒聖人  子象賢 對 孫繩武  丸熊母 對 挽鹿妻

入幕賓 對 升堂客  彈冠客 對 進履人  赤松子 對 黃石公

潁士奴 對 康成婢  賢避世 對 士居貧  矍鑠翁 對 逍遙子

嵇康懶 對 許靖貧  氣凌雲 對 心捧日  腰舞柳 對 舌生蓮

物類

芙蓉帶 對 薜荔裳  掛壁冠 對 尋山屐  金步搖 對 玉條脫

珊瑚網 對 琥珀杯  鏤青筆 對 飛白書  流星矢 對 偃月刀

花蔭淺 對 草色深  玉關柳 對 金井梧  薔薇露 對 茉莉霜

越瓜涼 對 吳藕嫩  雲外雁 對 水中鷗  喘月牛 對 追風驥

對偶·十二 四字屬對法

由三字對而增為四字對,其法較易。茲再分類舉例於下:

天類

風吹檻外 對 日照窗前 渡口綠煙 對 溪頭紅雨 春風舞柳 對 夏雨喧荷

踏雪溪橋 對 迎風水榭 微雨淡雲 對 曉風殘月 有風伏熱 對 無雨冬晴

地類

山色迎眸 對 水聲入耳 萬頃波光 對 千山雨意 埋盆作池 對 疊石成嶂

繞城水綠 對 排闥山青 風皺麥浪 對 雨洗松嵐 三徑苔痕 對 一庭樹影

人類

男羈女角 對 婢織奴耕 舍肉貽母 對 含飴弄孫 南貧北富 對 濁聖清賢

謝隱東山 對 韓瞻北斗 才儲國器 對 壽冠耆英 蘇婦題圖 對 宓妃贈枕

白手成家 對 丹心報國 舌翻三寸 對 腸蕩九回

物類

冠裳畢集 對 履舄交加 舞扇歌衫 對 耕蓑釣笠 屏圍芍藥 對 帳暖芙蓉

紫雲割硯 對 紅雪飛箋 躍馬橫戈 對 聞雞舞劍 菊泉汲酒 對 槐火烹茶

黃菊吟詩 對 紫芝作餌 霜侵橘熟 對 雨綻梅肥 花鳥和風 對 草蟲冷露

狐知集腋 對 象戒焚身

對偶·十三 五字屬對法

五字對已成詩句,其平仄應較前稍寬。然第一、第三字雖可不拘,如當用平而可以用仄,當用仄而可以用平,及平對平、仄對仄之類;而第二、第四字則不可稍誤,如當用平者,必須用平;當用仄者,必須用仄;及平對仄、仄對平之類。此前人所以於五言近體詩有“一三不論,二四分明”之說。茲試舉例於後:

天類

日照花如錦 對 風吹柳似絲   涼風桑葉岸 對 細雨菊花天

雪尚晴時積 對 星從曙後孤   水高春雨足 對 山雜夏雲多

暮煙明月黯 對 殘雨夕陽收   細雨重陽菊 對 和風上巳蘭

晴窗逢穀日 對 雨徑記花朝   蟬催殘暑去 對 雁帶早涼來

地類

水落魚龍夜 對 山空鳥鼠秋   山昏函穀雨 對 水落洞庭波

白水千層浪 對 青山一片雲   雲堆山徑仄 對 雨漲石橋平

天勢回平野 對 河流入斷山   江聲通白帝 對 山勢入青羌

岫石苔緣綠 對 江村葉落黃   山家潛豹霧 對 海國靖狼煙

人類

舊誼酬賓主 對 新妝拜舅姑   雞鳴修子職 對 燕翼貽孫謀

··--·   --··-   ---··   ···--

北漠孤臣夢 對 南陔孝子心   宦遊妻子遠 對 鄉夢弟兄多

阮籍生涯懶 對 嵇康意味疏   紅裙霑越女 對 翠袖醉吳姬

色豔梅侵額 對 毫輕碧展眉   長貧唯祝健 對 漸老不禁愁

物類

徑晚紅黏屧 對 林深翠溼衣   彈冠登仕路 對 曳履侍侯門

學弈攤清簟 對 看書照短檠   橫刀奇俠傳 對 舞劍大娘行

野店人沽酒 對 郵亭客喚茶   麥香吹餅餌 對 花暖賣餳餹

夜宴喧桃李 對 晨遊靜芰荷   暖紅烘橘市 對 寒碧溼菱塘

碧水雙鷗靜 對 青山一鶴歸   哀聲猿入峽 對 渴勢驥奔泉

對偶·十四 六字屬對法

由五字對而增為六字對,平仄通用與不通用處,其法相同。不過造句之時,需要圓轉自如,切不可露湊合之跡。仍照前例,分舉如下:

天類

日照芸窗冬暖 對 風吹草閣夜寒  春冶東風旖旎 對 夜深北斗闌干

月落天光送曙 對 冰消地氣回春  樹襯殘霞畫稿 對 花含宿雨詩情

小院栽花剪雨 對 深山採藥鋤雲  槐密山莊避暑 對 蓼疏水國知秋

地類

春水淺藍一色 對 夏山濃翠千層  一點山青螺髻 對 三篙水綠鴨頭

日落江聲帶溼 對 風來海氣含腥  窗外青山遠繞 對 岸邊白水長流

人類

名士彈冠白屋 對 鄙夫曳履朱門  名重薛家三鳳 對 位分荀氏八龍

屋廡伯鸞夫婦 對 池塘靈運弟兄  虢公國之唇齒 對 祈父王曰爪牙

天賜汾陽貴壽 對 人稱李鄴神仙  進學三蘇軾轍 對 登科二宋郊祁

物類

草履山衣隱逸 對 花冠月帔神仙  酒客磁杯竹葉 對 詩家紙帳梅花

里社執刀宰肉 對 侯門彈鋏求魚  赤水求珠遇合 對 藍天種玉因緣

紅蓼丹楓入畫 對 碧梧綠竹招涼  魚戲碧擎蓮葉 對 蟹肥黃綻菊花

倦鵲繞枝知凍 對 飛鴻涵水帶秋  山黯荒郊射虎 對 水沉遠渚然犀

對偶·十五 七字屬對法

學習對偶至七字為完畢,以後則便可入手近體詩矣。至七字對之平仄,與五字對相類,如第一、第三、第五可以不拘,而第二、第四、第六則不可差誤。此前人所以於七言近體詩又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茲再舉例如下:

天類

星稀月落長天曉 對 日暖風和大地春 殘月曉風楊柳岸 對 淡雲微雨杏花天

煙銷皓月臨江滸 對 日出晴霞亙海門 雨過平添三尺水 對 風寒為勒一枝花

玉柳風斜寒食節 對 銀花月朗上元宵 桐葉棗花風四月 對 蓼洲蘋漵露三秋

地類

蒼松古樹山家屋 對 紅蓼疏花水國天 蒼龍半掛秦川雨 對 石馬長嘶漢苑風

山徑煙濃迷棧道 對 海潮雨急蕩樓船 雲邊路繞巴山色 對 樹裡河流漢水聲

帝京西望詩吟社 對 王室東遷政失周 曉月征夫催野渡 對 秋風謫宦夢鄉關

人類

孫子曾玄分祖譜 對 舅甥伯叔列封圻 耕田冀缺妻能饁 對 下第蘇秦嫂不炊

逢友鞠躬雙握手 對 呼朋促膝兩談心 天鍾異遇唐三俠 對 世縱清談晉七賢

晚風鼓急喧紅玉 對 秋雨樓空感綠珠 老來歲月看腰腳 對 身外雲霄付羽毛

物類

衣冠濟楚威儀美 對 仗履優遊歲月閒 山衣草履淵明趣 對 緩帶輕裘叔子裝

寶鼎添香紅袖女 對 珠簾說偈雪衣娘 花磚晝永分簪筆 對 畫燭宵涼快讀書

紅飛簾外花頻落 對 綠映窗前草不除 雙鬢秋霜留菊傲 對 滿身夜月納荷涼

林鴉落日紅三面 對 野鶴閒雲白一行 殘堞草萊嘶石馬 對 故宮荊棘訪銅駝

第三綱:字句

字句·十六 研究煉字法

學習對偶,即為做詩之預備。然對偶雖工,苟不知煉字之法,則易犯渙散之病。全句精彩,無由而見。前人所以有“吟成五個字,用盡一身心”及“吟成一個字,捻斷數莖髭”等說,可見煉字之難,實為學詩者最切要之工夫。不論五言、七言,或一句中煉一字,或一句中煉兩字,下筆之時,須要加意推敲。茲試略舉各例於後。句下有“·”者,即為所煉之符號也。

五言煉第二字

海暗三山雨   竹喧歸浣女

花明五嶺春   蓮動下漁舟

花妥鶯捎蝶   氣蒸雲夢澤

溪喧獺趁魚   波撼岳陽城

五言煉第三字

山勢雄三輔   泉聲咽危石

關門扼九州   日色冷青松

江月隨人影   青山橫北郭

山花趁馬蹄   白水繞東城

五言煉第五字

曉月臨窗近   草生公府靜

天河入戶低   花落訟庭閒

香霧雲鬟溼   翠屏千仞合

清暉玉臂寒   丹嶂五丁開

五言煉第二、第五字

溪冷泉聲苦   潮平兩岸闊

山空木葉幹   風正一帆懸

日落江湖白   草枯鷹眼疾

潮來天地青   雪盡馬蹄輕

七言煉第二字

山入白樓沙苑暮   日斜江上孤帆影

潮生滄海野塘春   草綠湖南萬里情

路繞寒山人獨去   燕知社日辭巢去

月臨秋水雁空驚   菊為重陽冒雨開

七言煉第五字

花徑不曾緣客掃   江間波浪兼天湧

蓬門今始為君開   塞上風雲接地寒

疲馬山中愁日晚   珠簾繡柱圍黃鵠

孤舟江上畏春寒   錦纜牙檣起白鷗

七言煉第七字

春水船如天上坐   青楓江上孤帆遠

·         ·

老年花似霧中看   白帝城邊古木疏

三故頻煩天下計   匡衡抗疏功名簿

兩朝開濟老臣心   劉向傳經心事違

七言煉第二、第五字

雪霽山門迎瑞日   魚含月影隨雲動

雲開水殿侯飛龍   鳥吐花聲寄樹閒

永憶江湖歸白髮   湖添水際消殘雪

欲迴天地入扁舟   江送潮頭湧漫波

字句·十七 研究造句法

積字而成句,積句而成詩。句之妥洽與否,詩之工拙判焉。故欲學作詩,必先學造句。造句之法,不僅屬對工整,煉字穩妥而已;必使全句輕靈流動,絕不板滯方佳。至於唐人詩句,各有勝處,苟非勤於習誦,斷不能模仿其萬一。茲將五言、七言之種種句法略舉於下:

五言上一下四字句

犬迎曾宿客   青惜峰巒過

鴨護落巢兒   黃知橘柚來

綠奔川內水   地猶鄒氏邑

紅落過牆花   宅即魯王宮

五言上二下三字句

野人相問姓   正有高堂宴

山鳥自呼名   能忘遲暮心

晚涼看洗馬   客路青山下

森木亂鳴蟬   行舟綠水前

五言上三下二字句

松風吹解帶   夜郎溪日暖

山月照彈琴   白帝峽風寒

五言上四下一字句

曉月臨窗近   薜羅山徑入

天河入戶低   荷芰水亭開

山從人面起   風連西極動

雲傍馬頭生   月過北庭寒

五言一句三頓折句

塵中老盡力   人煙寒橘柚

歲晚病傷心   秋色老梧桐

七言上一下六字句

花迎劍佩星初落   山動將崩未崩石

柳拂旌旗露未乾   鬆浮欲盡不盡雲

七言上二下五字句

有時三點兩點雨   朝罷香菸攜滿袖

到處十枝九枝花   詩成珠玉在揮毫

七言上三下四字句

夢兒亭古傳名謝   漁人網集寒潭下

教妓樓新道姓蘇   估客舟隨夜照來

七言上四下三字句

武帝祠前雲欲散   晴川歷歷漢陽樹

仙人掌上雨初晴   芳草悽悽鸚鵡洲

七言上五下二字句

青山只解磨今古   五更鼓角聲悲壯

流水何曾洗是非   三峽星河影動搖

七言一句三頓折句

盤饗市遠無兼味   含風翠壁孤雲納

樽酒家貧只舊醅   背日丹楓萬木稠

字句·十八 研究點眼法

作詩點眼,猶之畫龍點睛。詩無眼則佳處不見,龍無睛則神采皆失。故學詩者既知煉字造句矣,又不可不知點睛之法。眼要挺要響,用實字則挺,用動字則響,全在下筆之時,細細揣摩。五言詩之點眼在第三字,七言詩之點眼在第五字。茲亦用“·”之符號,加於每句點眼字下,俾學者一望而知。舉例如下:

五言點實字眼

山店雲迎客   綠垂風折筍

江村犬吠船   紅綻雨肥梅

野徑雲俱黑   感時花濺淚

江船火獨明   恨別鳥驚心

五言點動字眼

日氣含殘雨   撥雲尋古道

雲陰送晚雷   倚石聽流泉

楊柳梳煙碧   白沙留月色

茶醿架雪香   綠竹助秋聲    ·

七言點實字眼

才是寢園春薦後   風傳鼓角霜侵戰

非關御苑鳥銜殘   雲卷笙歌月上樓

楊柳風多潮未落   東巖月在僧初定

蒹葭霜冷雁初飛   南浦花殘客未回

七言點動字眼

金闕曉鍾開萬戶   波漂菰米沉雲黑

玉階仙仗擁千官   露冷蓮房墜粉紅

平地風煙橫白鳥   鶯傳舊語嬌春日

半山雲木卷蒼藤   花整晨妝對曉風

字句·十九 指示正格法

五言律絕與七言律絕均有平起仄起,及押韻不押韻之別,前已詳言之矣。然其中又有三法:一曰反,如上句系平平起,而下句系仄仄起;上句系仄仄起,而下句系平平起是也。一曰黏,如上句系平平起,而下句亦平平起;上句系仄仄起,而下句亦仄仄起是也。一曰應,如五言首句押韻者為仄仄仄平平,或平平仄仄平;七言首句押韻者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而末句之平仄與首句相同是也。凡合乎此等平仄者,皆謂之正格。茲將《唐詩三百首》中選錄五言律絕、七言律絕各二首於下:

山居秋暝  王 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尋芳歇,王孫自可留。

上為五律之合於平起者。

渡荊門送別  李 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上為五律之合於仄起者。

聽 箏  李 端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上為五絕之合於平起者。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上為五絕之合於仄起者。

望薊門  祖 詠

燕臺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上為七律之合於平起者。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上為七律之合於仄起者。

泊秦淮  杜 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上為七絕之合於平起者。

賈 生  李商隱

喧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月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上為七絕之合於仄起者。

字句·二十 指示拗句法

昔人談詩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所謂“不論”者,蓋言五言律絕中之第一、第三字,七言律絕中之第一、第三、第五字,平仄可以通用,非可任意為之,而不必講究也。今人誤作不拘之解,則為害非淺,而不知五言律絕中之第一字或可通用,而第三字萬不能通用。七言律絕中之第一、第三字或可通用,其第五字則萬不能通用。且如五言律絕中之“平平仄仄平”句,即第一字亦不能通用;又如七言律絕之“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即第三字亦不能通用。此等不論平仄之句,謂之拗句。前人非學到功深,神而明之者,斷不出此。茲試將唐詩中拗句之最奇特者,選錄一首如下:

黃鶴樓  崔 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字句·二十一 指示變體法

五言七言句之近體詩,不論平起、仄起均有一定不易之例(見前五律七律平起仄起各法)。反是者即謂之“變體”。變體之詩,出於作者一時之差誤,要不可認為定格。茲特選錄唐詩中七律七絕之變體各一首,俾初學做詩者不致輕蹈此病也。

登金陵鳳凰臺  李 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上詩第一聯與第二聯平仄重複,名曰“順風調”,為七律中之變體也。

贈 別  王 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上詩第三句之平仄,與第二句應黏而反,是為七絕中之變體也。

第四綱:章法

章法·二十二 起筆突兀法

做詩起筆,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之別。明起者,開口即就題之正意說起,隨明見題字,然不得謂之“罵題”。暗起者,不就題面說而題意自見。陪起者,先借他物說起,以引申所詠之物。反起者,不說題之正面,而先從題之反面著筆。學者明此諸法,起筆者尤以來勢突兀為勝,若一涉平淡,便覺句法不挺矣。茲錄唐詩得力在起兩句之一首於下,以便學詩者有所取法焉。

和晉陵陸丞相早春遊望以下五律   杜審言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上詩首句拈出“獨有”二字,次句便以“驚”字作襯,有登高一呼之概。

章法·二十三 承筆銜接法

律詩以第二聯為承筆,或寫意,或寫景,要與上聯起筆銜接,不可松泛。起筆一聯,僅渾括大概;點醒題意,全在此聯。且需留有不盡之意,以開下文轉筆一聯。茲錄唐詩中第二聯最警切之一首,以饗讀者,俾知醒題之法也。

軍中聞笛  張 巡

嶢岧試一臨,虜騎附城陰。

不辨風塵色,安知天地心。

門閒邊月近,戰苦陣雲深。

旦夕更樓上,遙聞橫笛聲。

上詩第三、四句寫軍中情狀,緊接上句看見虜騎之悲感,而全題之用意醒矣。

章法·二十四 轉筆呼應法

轉者,就承筆之意,轉捩以言之也。其法有三:一、進一層轉;二、推一層轉;三、反轉,總以能與前後相呼應,活而不板者為佳。唐詩之注重轉筆,而上下一氣者,當推杜甫《春望》一首,茲特選錄於下,非學到功深者,斷難揣摩其萬一。

春 望  杜 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上詩第五句言兵禍之久,第六句言鄉信之重,是全詩最著力處,而與首句寫亂後景象,末句自傷衰老,通體均相應也。

章法·二十五 合筆結束法

合者,結束全詩,俾有下落也。或開一步,或放一句,總以“言有盡而意無窮”者為佳構。唐詩中合筆之足以驚人,而傳誦一時者,首推劉禹錫之《蜀先主廟》詩。茲亦照錄於後,以為學者之模範。

蜀先主廟  劉禹錫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懍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淒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上詩結句言蜀妓淒涼,不言蜀滅,而蜀滅之意自在其中,以此結束全題,真覺餘韻悠然,有縹緲欲仙之致。

章法·二十六 因人述事法

做詩所以傳人,非傳其人,傳其事也。但記述事情,需寫得雄壯而不寒酸,方見其人身份之大,志氣之高。此種筆致不可多得。茲特選錄唐詩一首於下:

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  劉長卿

流落徵南將,曾驅十萬師。

罷歸無舊業,老去戀明時。

獨立三邊靜,輕生一劍知。

茫茫江漢上,日暮欲何之。

上詩第一聯倒寫盛時,第三聯一句寫其舊功,一句寫其壯志,明雖述事,而其人則因此傳矣。

章法·二十七 因地記遊法

記遊之詩,或述山川,或詳風土,宜翔實而不浮泛,宜灑脫而不粘附,方為上乘。此種記述之法,唐詩中以李白《送友人入蜀》一首為最佳,特錄如下: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以定,不必訪君平。

上詩第二聯,一句寫對面,一句寫旁邊;第三聯,一句寫陸,一句寫水。句句是記地,卻句句是記遊,洵為詩之入乎化境者。

章法·二十八 因時點景法

四時之景不同,故詩家點景之法亦不同。但以冬夏二時之景,與春秋二時之景相較,則冬夏自然較少;而以夏令之景與冬令之景相較,則猶以夏令為少。《唐詩三百首》中惟杜審言《夏日過鄭七山齋》一詩,寫得極幽雅、極淡遠,可為夏日點景詩中之傑構。茲特摘錄於後:

夏日過鄭七山齋     杜審言

共有樽中好,言尋谷口來。

薜蘿山徑入,荷芰水亭開。

日氣含殘雨,雲陰送晚雷。

洛陽鐘鼓至,車馬系遲迴。

上詩第三句寫薜蘿,第四句寫荷芰,都是點綴夏景;第五句寫日寫雨,第六句寫雲寫雷,而夏日晚景,如在畫圖中矣。

章法·二十九 因境抒情法

詩情皆由境而生,詩境即詩情也。作此等詩不可太拘,太拘則滯;不可太渾,太渾則虛。須要來龍去脈一氣相生,方足以見詩情之真切。茲就《唐詩三百首》中選錄一首於下: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上詩“田家”二字為通體之眼,所謂詩境也。第二聯是寫莊外之境,第三聯是寫莊中之境,至於“合”、“斜”、“面”、“話”等字,皆詩情也。

章法·三十 起句相對法

絕詩只有四句,作五絕詩只有二十字。苟不知煉句之法,則一寫已盡,何能發揮題之真意乎?茲特選錄唐詩中五絕之起句相對者一首於下,學者宜將所煉之句熟讀而細玩之。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以下五絕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上詩之第一、第二句,寫將雪之兆;第三句寫山家形景,直至末句方點出“雪”字,而寄宿之意已盡在其中矣。

章法·三十一 收句相對法

五絕收句是全題最扼重處,宜清勁淡遠,有餘音不絕之慨。若用對句,則字字有力,全詩便覺挺而且響矣。茲亦就唐詩中選錄一首於後,學者可依此摹仿也。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上詩第一句寫地,第二句寫時,題中宿意已明;第三句寫岸上之景,第四句寫水中之景,江流如畫,情景逼真。

章法·三十二 通體拗句法

拗句之詩不論平仄,較諧平仄者為難。前已指示此法,並舉七律一首為例;而五絕則句短字少,更不能輕易著筆,且亦須有曲折、有寄託,方為合法。唐詩五絕中通體用拗句者數見不鮮,惟劉長卿《彈琴》一首餘味深長,真令人百讀不厭。茲錄於下,以備學詩者之一格。

彈 琴       劉長卿

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上詩第一句就題面暗起,第二句拍到琴調,第三句承上句作轉,第四句明點彈字,而言外有“世無知音”之嘆,全詩之主意在此。

章法·三十三 通體仄韻法

五絕詩用仄韻,較之押平韻者尤覺清勁古樸,故唐人多喜用之。茲錄柳宗元《江雪》一首於下,真五絕中之傑作也。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上詩第一、二兩句暗點題意,第三句寫江邊之景,第四句方點出“江雪”二字,所用“絕”、“滅”等字何等有力!

章法·三十四 通體寫情法

寫情之詩宜曲折、宜圓到,不可徒飾外觀,而真意全未達出。蓋寫情難於寫景,非善於言情者,必不足以達之。今特選錄唐詩中通體寫情之詩一首,學者可奉為金科玉律也。

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饗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上詩第一聯以鷗來引客;而第二聯一句縱、一句擒,是正寫客至也;第三聯寫款客之情;第四聯想到鄰翁作陪,情外有情,的是寫情聖手。

章法·三十五 通體寫景法

寫景之詩,貴有層次、有結束,否則架床疊屋,徒見其鋪排而索然無味耳。初學作詩者每易蹈此弊病。茲特就《唐詩三百首》中選錄通體寫景之詩一首,俾學者有所取資焉。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岑 參

雞鳴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闌。

金闕曉鍾開萬戶,玉階仙杖擁千官。

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

獨有鳳凰池上客,陽春一曲和皆難。

上詩全在“早朝”二字寫景。首聯一句寫出門,一句寫到城,早朝之意已現;第二聯一句寫近殿未朝時,一句寫到殿已朝時;第三聯寫早朝早退之景,層次何等井然;末聯才拍到和詩本意,以此結束,饒有趣味。

章法·三十六 分寫情景法

寫情宜纏綿悱惻,寫景宜蘊藉沖和;二者兼而有之,寫來又須分明,方堪推為絕唱。《唐詩三百首》中合乎此等作法者,當以杜甫《登高》一詩為最。今錄如下,學者宜細細玩之。

登 高       杜 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亭濁酒杯。

上詩第一句寫山中所聞,第二句寫水上所見,第三句承第一句之風急,第四句承第二句之渚清,是寫景也;第五、第六句寫登高感觸之情,一句橫說,一句豎說;第七句頂第五句之作客,第八句頂第六句之多病,是寫情也。章法、句法雖分而仍完密異常。

章法·三十七 合寫情景法

情景分寫之詩既見上述矣,然或景中有情,或情中有景,不能分寫只能合寫者,雖則渾括一氣,而仍須分析清楚。茲特就唐詩中選錄一首於下,學者不可不悉心體會也。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

共來百粵文身地,尤是音書滯一鄉。

上詩首句從登樓說起,第二句便含寄四州刺史意,第三句寫水,第四句寫陸,所謂景中有情也;第五句言陸路望四州不見,第六句言水路思四州無已,末兩句揭清寄四州刺史本意。所謂情中有景也,寫來也融洽、亦分明,誠為情景兼到之作也。

章法·三十八 明詠物情法

何謂“明詠”?起句既點醒題面,以下句句明寫是也。詠物之詩最忌浮泛或俚俗,須以切實幽雅為佳。唐詩中杜甫《黑鷹》一首,為明詠物情之傑作。今特摘錄如下,學者宜反覆而玩誦之。

黑 鷹       杜 甫

黑鷹不省人間有,渡海疑從北極來。

正翻摶風超紫塞,玄冬幾夜宿陽臺。

虞羅自覺虛施巧,春雁同歸必見猜。

萬里寒空只一日,金眸玉爪不凡材。

上詩起句便點出黑鷹,所謂明詠也;第二句北極是黑,第三句以紫字映黑字,第四句玄冬亦是黑,第五句虛寫,第六句寫實,末句以金玉二字再襯黑字,而黑鷹之體格躍然紙上矣。

章法·三十九 暗詠物情法

何謂“暗詠”?通體不點破題面,而但渾寫物情是也。然須有曲筆以達之,有深意以襯之。使人不見此題,一望而知便是此題,方為合格。唐詩中鄭谷《鷓鴣》一首,最合暗物詠情之法,爰錄於後,以資揣摩。

鷓 鴣       鄭 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

遊子乍聞徵袖溼,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喚湘江曲,苦竹叢生春日西。

上詩第一句寫鷓鴣之形,第二句寫鷓鴣之品,第三句言見其過,第四句言聞其啼,第五、第六句從啼字生出遊子佳人兩意,感人極深;末兩句為鷓鴣寫照,卻到底無鷓鴣題字。此境非常人能學到也。

章法·四十 撫今懷古法

過去為古,現在為今,既古既今,亦今亦古,此等詩須寫得又纏綿,又感慨,使人讀之有俯仰古今之感,悠然神往之慨,方為上乘。茲特選錄唐詩七律一首於下,俾學者可以玩索也。

至日遣興奉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   杜 甫

憶昨逍遙供奉班,去年今日侍龍顏。

麒麟不動爐煙上,孔雀徐開扇影還。

玉幾由來天北極,朱衣只在殿中間。

孤臣此日腸堪斷,愁對寒雲雪滿山。

上詩首聯從去年說起,而著力全在一憶字;第二聯追述去年朝儀之盛;第三聯一句是虛寫,一句是實寫;末聯方拍到今日,由今懷古,無限淒涼。

章法·四十一 寓意託興法

寓意託興之詩,用筆貴委曲而不率直,立意貴幽遠而不淺近。明知所遇之景物,與所蓄之意興兩不相關,而一經感觸,便當息息相通。茲特就唐詩中擇錄合乎此法者之一首於下,學者可以意會得之。

曲江對雨       杜 甫

城上春雲覆苑牆,江亭晚色勒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溼,水荇牽風翠帶長。

龍武新軍深駐輦,芙蓉別殿漫焚香。

何時詔此金錢會,暫醉佳人錦瑟旁。

上詩前半首寫江上雨景,後半首寫南內淒涼,末句借佳人作結,令人無限低徊。

章法·四十二 頌中寓諷法

婉而多諷,詩人忠厚之道也。後世阿諛之風日甚,作詩者但知獻媚避忌,而詩之品格亦每況愈下矣。茲特選錄唐詩中張謂之《杜侍御送貢物戲贈》一首,深情微旨亦婉亦嚴,深得三百篇之遺意也。

杜侍御送貢物戲贈     張 謂

銅柱珠崖道路難,伏波橫海舊登壇。

越人自貢珊瑚樹,漢使徒勞獬豸冠。

疲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

由來此貨稱難得,多恐君王不忍看。

上詩起句言道路之遠,第二句言產物之地,第三句折入貢字,第四句寫一勞字,而諷意已寓乎其中;第五、第六句正寫路遠送物之苦,結句“不忍看”三字,古人所謂婉而多諷,誦不忘規者,庶幾近之。

章法·四十三 褒中有刺法

一詩之中,或褒或刺,豈非自相矛盾?不知所謂褒者,或褒其人之勳績,或褒其人之際遇。所謂刺者,或刺朝廷之昏亂,或刺時事之難為。茲錄唐詩中李郢之《上裴晉公》一首,雖則寓刺於褒,實則褒自褒而刺自刺,讀者不可不辨別也。

上裴晉公       李 郢

四朝憂國鬢成絲,龍馬精神海鶴姿。

天上玉書傳詔夜,殿前金甲受降時。

曾經庾亮三更月,下盡羊曇一局棋。

惆悵舊堂扃綠野,夕陽無限鳥飛遲。

上詩首聯直寫晉公,第二聯褒其功,第三聯褒其度,末聯刺朝廷不用老臣,語意仍含蓄不露,不愧詩中老手。

章法·四十四 參間虛實法

詠物之詩,須要虛實相間。不有虛筆,既無靈氣;不有實筆,既無真意。但虛則不可空泛,實又不可呆滯。此法在唐詩中,當推杜牧《早雁》一首為最佳。今錄如下,學者可奉為規矩也。

早 雁       杜 牧

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遇,長門燈暗數聲來。

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

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上詩起二句但言雁來,第三句言影,第四句言聲,是謂寫實法;第五句借胡騎作陪,第六句以春風作襯,是謂虛寫法;結句暗寫雁去,而“早”字之意已見,真是神來之筆也。

章法·四十五 判別深淺法

作詩須有層次,而用於詠情之詩,尤當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方與格律相合;否則,雜亂成章,徒見其枝枝節節也。茲錄唐詩中李頎《送魏萬之京》一首,上下一氣呵成,有悠然不盡之趣,非善於言情者不辦。

送魏萬之京       李 頎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隊,空令歲月易蹉跎。

上詩起句既點明送別之意,第二句寫秋景,第三句言路中所聞,第四句言路中所見,是淺一層;第五句言入關時所見,第六句言到京後所聞,是深一層;末兩句——長安二句,點明“之京”。而良友箴規之意,妙在言外得之。

章法·四十六 順點題面法

題面之字,最好不順點。順點則非落於平,既近於板。《唐詩三百首》中,惟張旭《桃花溪》詩一絕,雖則題面三字順次點出,然而宛轉赴題,並不見其率直之弊。茲錄如下,讀者亦可舉以學步也。

桃花溪       張 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上詩起句寫溪畔遠景,第二句借漁船一問,通體便覺靈動異常;第三句點明“桃花”,頂上句“問”字之意;第四句點明“溪”字,仍應“問”字口吻,妙在有悠然不盡之趣。

章法·四十七 反託題意法

詩有題之正面難寫者,不得不於反面求之。蓋從反面托起,較之正面意味倍深也。唐詩中能合此法者,當推王維《九月九日憶山中兄弟》一首。今錄於下,學者最宜摹仿也。

九月九日憶山中兄弟     王 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上詩題意全在一“憶”字。首句言作客異鄉,便含“憶”字之意;第二句“思親”二字,“憶”字已暗暗點明;第三、四句從對面兄弟憶己,反託己之憶兄弟,詩境真出神入化矣。

章法·四十八 側襯題意法

題意有不能從正面直寫者,須在側面以襯筆寫之。或用人襯,或用物襯,要必用之得法。茲擇唐詩中王昌齡之《春宮曲》一絕摘錄於後,學者不可不細細體會也。

春宮曲       王昌齡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上詩著力全在第三句,所謂用人作襯也。第一句言桃開,藉喻新寵;第二句言月輪,承上“夜”字;第三、四句言平陽有寵,而己之失寵,盡在言外也。

章法·四十九 空翻題意法

作詩實寫則易落板滯,空翻則自見靈動。翻騰之勢愈空,題中之意愈透。但不能一味空翻,與題絕不相關,而近於浮泛也。唐詩中韓愈《春雪》一首,可謂極空翻之能事矣。茲錄如下,以餉學者。

春 雪       韓 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上詩第一句從“春”字著意翻起,何等飄逸;第二句點醒春字之意;第三、四句摶成一氣,苟非起處蓄勢翻空,收處之題意何能有如是之清醒耶?

章法·五十 借物興感法

作詩隨地可以興感,然非借物不可。借物則飄逸而不粘滯,超脫而不膚泛。唐詩中王昌齡之《長信怨》,既為借物興感之一。茲錄如下,學者得此宜熟讀而深思之。

長信怨       王昌齡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尤帶昭陽日影來。

上詩起句寫宮中曉景;第二句借團扇喻己之失寵;第三句借鴉反襯自己;第四句借鴉之帶日,反託己之失寵。皆所謂借物興感也,而怨字之意卻含蓄不露,情致何等宛轉。

章法·五十一 觸景生情法

景無一定,情亦無一定,故觸景可以生情。作此等詩,下筆須要靈活,不脫不粘,方為上乘。茲錄唐詩中王昌齡之《閨怨》一絕,雋快絕倫,真妙到毫巔之作也。

閨 怨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上詩首句從閨婦說起,而“不知愁”三字正為轉句作逼勢;第二句承上“不知愁”來;第三句轉出“忽見”二字,正是觸景生情之法,末句勒到“怨”字,餘味深長。

章法·五十二 首尾相貫法

一詩之中,或有寄託,或有刻畫,往往不能一氣相生。初學作詩,尤易蹈此弊病。唐詩中惟司空曙《江村即事》一首,首尾一意相貫,精神異常飽滿。今錄如下,學者能解此法,則於作詩之道思過半矣。

江村即事       司空曙

罷釣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飄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上詩著眼,全在“不繫船”三字,故起句既提出正意;第二句點明江村;第三句一開,第四句一合,而“不繫船”三字之意,便首尾相貫矣。

章法·五十三 前後相應法

作詩須有來龍去脈,起筆收筆,前後呼應,方為合格;且須層次分明,何處從題前著想,何處從題後下筆,一氣寫來,自然語語入神。唐詩中能解此法者,當推岑參《逢入京使》一首。爰錄於下,俾學者可以得此而自悟也。

逢入京使       岑 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上詩起兩句是題之前一層,第三句點明逢字正意,末句是題之後一層。立意既極警策,措語又極懇摯,固不僅以層次勝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