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發展史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古代詩詞的發展與演變

古詩詞發展史 一篇文章帶你看完古代詩詞的發展與演變

中國古詩詞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發展歷程:

詩經-楚辭-漢賦-魏晉南北朝民歌-漢魏元朝文人詩-唐代的古風 新樂府-格律詩-宋詞-元曲-現代詩。

詩歌起源

大多數人都因《詩經》是最早的詩歌總集,而將《詩經》中的詩看做最早的詩,但早在周代以前詩歌就已經產生。

一般認為先民的勞動創造了詩歌。《毛詩序》就曾言:“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上古先民在勞動時,為了協調勞動節奏,常常喊出“邪!啊!”的口號,這些口號逐漸轉變為有意義的語言,詩歌就在此基礎上誕生了。

  最早的詩歌

在詩歌歷史上,對於古詩歌的數量與收錄的爭辯一直不曾停止,不同學者也對此提出了種種的看法。

《詩經》以前的古詩歌,大都收集在楊慎的《風雅逸篇》、馮惟訥的《風雅廣逸》及《詩紀》前集十卷《古逸》裡(見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也有學者認為大部分古詩歌收錄在《古詩源》中。

在眾多的古詩歌中,較為出名的是《擊壤歌》與《彈歌》。《擊壤歌》出自《論衡•藝增》,據說創作於帝堯時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主要講述的是原始先民最原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彈歌》出自《吳越春秋》,據說產生於黃帝時代,“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宍”即現在的肉)。《彈歌》主要講述的是先民從準備工具到進行狩獵的一系列過程。《彈歌》也被認為是最早的詩歌。

《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共三百零五篇(《小雅》篇中另有六篇“笙詩”,只存篇名,而無詩文,故不計在內)。

《詩經》傳為尹吉甫所著,但真偽仍不可考。在先秦時,只稱《詩》或《詩三百》,至漢代被儒家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詩經》的來源

關於《詩經》中的詩由何而來,自古以來,一直眾說紛紜,但主要的說法有三:

一為采詩說,古代帝王為了瞭解地方政事、百姓疾苦,專門設立官員,負責在各地采詩。官員將所採之詩交予大師(樂官),經過大師的配樂,再上呈於帝王。采詩之說源於漢代,《禮記》有述:“天子五年一巡守。歲二月,東巡守。……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此外,《漢書》以及何休注《公羊傳》中亦有涉及。(具體可閱陸侃如、馮沅君所著《中國詩史》)。

二為獻詩說,《毛詩•卷阿•傳》中寫道:“明王獻詩以陳其志,遂為工師之歌焉。”公卿列士向大王陳詩、獻詩,配之以樂,以此進行歌頌或者諷諫。這些詩,可能是公卿列士自己的創作,也可能是從民間收集而來。

三為刪詩說,司馬遷在《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說:“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這是刪詩說的開端,後來的班固和鄭玄等皆支持這一說法。

對於上述三種說法,皆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但究竟哪種說法為真,目前仍尚無定論。

  《詩經》的流傳

《詩經》流傳至漢初,傳者有四: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公,燕之韓嬰,以及魯人毛萇。一般將這四家簡稱為齊詩、魯詩、韓詩與毛詩。其中齊詩、魯詩、韓詩屬今文經學,毛詩屬古文經學。後來由於官方的支持,毛詩日漸興盛,而另外三家則逐漸衰弱,及至南宋,完全失傳。因而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詩經》,只是毛詩一派。

  《詩經》的分類

關於《詩經》的分類,也一直爭議不斷,目前學術界主要的看法有兩種:一種是分為風雅頌三類,一種是分為南風雅頌四類。

  1.風雅頌

一般認為根據詩歌的來源以及音樂曲調,將《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類,

包括十五國風、二雅以及三頌。這源於六義說,《毛詩序》中明確提到:“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其中的風雅頌是內容,而賦比興則是手法。這一分法也是目前學術界較為普遍認可的分法。

  2.南風雅頌

這一分法的提出主要源於《小雅•鐘鼓》第四章末兩句的解釋:“以雅以南,以籥不僭。”雖然“南”的定義究竟為何,尚無定論。在蘇轍的《詩集傳》中首次將“南”認為是《詩經》中的《二南》。而南宋時的王質和程大昌更是提出了將《詩經》分為南、風、雅、頌四部分的觀點。而這一觀點,也得到了顧炎武、魏源等學者的認可。

【相關閱讀】

《詩經》全文賞析

  《詩經》中的名句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周南•桃夭》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國風•王風•黍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國風•鄭風•子衿》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國風•衛風•木瓜》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詩經•邶風•柏舟》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詩經•國風•陳風•月出》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國風•邶風•擊鼓》

《楚辭》

《楚辭》產生於戰國時期的楚國,是繼《詩經》之後的又一部詩歌總集。一般認為由劉向輯錄而成,包括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後人模仿之作。但劉向所輯《楚辭》已經久佚,目前傳世的是王逸的《楚辭章句》。

  《楚辭》產生的背景

自春秋以後,第一流的作家作品,都產生在長江流域,尤其在楚。(見陸侃如、馮沅君所著《中國詩史》)。究其原因,一是楚地處長江流域,與周及其諸侯國所在地域不同,雖被中原稱為“蠻荊”,但卻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其次,屈原、宋玉等人的出現也為《楚辭》的產生做好了鋪墊。

《楚辭》的起源

在《楚辭》誕生之前,已經有不少楚詩存在。最早的是前8世紀的《楚公逆鎛銘》。稍晚,有《說苑》所載《子文歌》。楚莊王時,又有《優孟歌》、《楚人歌》等。而這些楚詩,就是《楚辭》的起源。

  楚辭代表人物

  屈原

約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屈原與楚王同族,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曾擔任三閭大夫、左徒等職,力主聯齊抗秦。後遭到陷害,被流放至沅湘流域。最終自沉於汨羅江。屈原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也是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關於屈原的作品,最早的記載如《漢書》,說是“屈原賦二十五篇”,但真偽雜糅,學界對於這二十五篇具體是哪幾篇也尚有爭議。(詳見於陸侃如、馮沅君所著《中國詩史》。)主要代表作有《離騷》、《天問》、《九章》等。

  宋玉

約前298年-約前222年,又名子淵,戰國時期楚國文人。傳為屈原弟子,但學界對此仍有爭議。據《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所載,宋玉有賦十六篇,但有人懷疑有幾篇非其所做。代表作有《九辯》、《招魂》、《高唐賦》等。

  《楚辭》中的名句

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2.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3.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4.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屈原《國殤》

5.鳥死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屈原《哀郢》

6.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賦》

7.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宋玉對楚王問》

8.沅有茝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楚辭•九歌•湘夫人》

9.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楚辭•九歌•少司命》

10.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楚辭•九章•涉江》

樂府

詩歌發展到漢代,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漢人稱為“歌詩”,魏晉之後始稱“樂府”。樂府詩是漢代詩歌的代表作,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瑰寶。漢代以後,魏晉及其之後的詩人亦有擬樂府所作的詩歌,所不同於漢樂府,但亦稱樂府或擬樂府。

  樂府的由來

早在秦朝,就已有設立樂府機構的記載。漢承秦制,在朝廷設立太樂和樂府,分別負責祭祀雅樂與民間俗樂。到了漢武帝時代,樂府的職能擴大,負責制定樂譜、採集民歌、編演歌舞等。

武帝時所蒐集的詩歌,雖然仍有一部分流傳至今,但畢竟年代久遠,其總數已難考。據《漢書》所載,有一百三十八篇:吳、楚、汝南歌詩十五篇;燕代謳、雁門、雲中、隴西詩歌九篇;邯鄲、河間詩歌四篇;齊鄭詩歌四篇,淮南詩歌四篇;左馮翎秦詩歌三篇;京兆尹秦詩歌五篇;河東蒲反詩歌一篇:洛陽詩歌四篇;河南周詩歌七篇;周謠詩歌七十五篇;周詩歌二篇;南郡詩歌五篇。此外,又有《郊祀歌》及西方傳入的《橫吹曲》等。(見陸侃如、馮沅君所著《中國詩史》)

到哀帝時,因其不喜鄭衛之聲,下詔除去樂府中採集民歌和土樂之工,僅保留貴族樂章。但魏晉之後,樂府繼續發展,逐漸由官署之名演變為一種詩體。

  樂府的分類

關於樂府的分類,在東漢時有蔡邕的四分以及《隋書》所載“漢明帝時樂有四品”兩種,這兩種分類都未包括民間歌曲。《晉書•樂志》在“四品”的基礎上,又將其擴充為六類。到了唐代,吳兢在《樂府古題要解》中將其分為六種。宋代又有鄭樵、郭茂倩兩種分法。鄭樵將樂府詩分為五十幾小類,太過瑣碎。郭茂倩在《樂府詩集》中,將樂府分為十二類:《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因郭茂倩的分類較為完善,也更合理,故後代多采用郭茂倩的分類。

在郭茂倩的十二類中,因存在偽託、不入樂等原因,故而略去《琴曲》、《近代曲》、《雜歌謠》、《新樂府》四類,僅論八類。

(一)《郊廟歌》。 《郊廟歌》有五種,包括《宗廟樂》、《房中祠樂》、《禮容樂》、《昭容樂》還有《郊祀歌》。除《房中祠樂》、《郊祀歌》,其餘三種均已亡佚。

(二)《燕射歌》。 《燕射歌》可分為三類:“燕饗”之樂、“大射”之樂以及“食舉”之樂。漢代的《燕饗樂》與《大射樂》已無考。《食舉樂》亦亡佚,但《宋書》仍載其篇目。

(三)《舞曲》。 《舞曲》可分三類:雅舞、雜舞、散樂。雅舞共八種,雜舞共五種,散舞現存《俳歌辭》一篇。

(四)《鼓吹曲》。 《鼓吹曲》歌辭僅存《鐃歌》十八曲,較為優秀的是《上邪》、《有所思》、《戰城南》。

(五)《橫吹曲》。 《橫吹曲》早已亡佚,故不贅述。

(六)《相和歌》。 《相和歌》可分為《相和曲》、《四弦曲、《相和六引》三類。《江南》、《烏生》較有價值。

(七)《清商曲》。 《清商曲》可分七類:《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大麴》、《楚調曲》、《側調曲》、《吟歎曲》。《白頭吟》、《豔歌羅敷行》較為出名。

(八)《雜曲》。 《雜曲》共十九首,包括《驅車上東門行》、《悲歌行》等。《悲歌》是《雜曲》佳作之一。

(上述各類,可詳見於陸侃如、馮沅君所著《中國詩史》。)

  《樂府》名句

1. 上邪 !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上邪》

2.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白頭吟》

3.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展轉不相見。——《飲馬長城窟行》

4.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江南》

5.只緣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朝與暮。——《古相思曲》

6.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長歌行》

7.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君子行》

8.君當作磐石,妾當做蒲草。蒲草韌如絲,磐石無轉移。 ——《孔雀東南飛》

三國詩

  三國詩

漢末群雄割據,在亂世之中,曹操、孫權、劉備逐漸崛起,經赤壁之戰,成三分之勢。220年曹丕稱帝,國號魏;221年,劉備即帝位,國號蜀;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由此,三國鼎力正式形成,及至280年晉滅東吳,才又一統中國。

在漢末混戰到西晉統一的這短時間裡,雖然政治上三國鼎立,紛爭不斷,但在文學方面,文人騷客輩出。而在詩歌方面,漢樂府餘韻猶存,五言詩更是不斷髮展與成熟。

  五言詩的起源

在漢樂府中,《鐃歌》中有雜言中夾以五言的詩句,《相和》、《清商》中亦有不少純粹的五言詩。除此之外,西漢流行的歌辭皆雜言中夾五言。這些雖不能證明五言詩起源於哪裡,但卻可以看出在西漢時,五言詩已經處於醞釀期。及至東漢,應亨、班固、蔡邕等文人的出現,則代表著五言詩創作的開始。一般將班固的《詠史》看作是最早的完整五言詩,而《古詩十九首》則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創作的最高成就。而這也為三國乃至魏晉五言詩的發展與成熟做好了鋪墊。

從漢末混戰到西晉統一,大致可分兩個時期:一是建安時期,一是正始時代,。而在這兩個時代,在五言詩的創作方面,皆湧現出了不少有才學之士,建安時期以“建安七子”、“三祖陳王”為代表,正始時代以“竹林七賢”為代表。

  建安時期

1.“建安七子”。 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建安七子”之稱,始見於曹丕的《典論•論文》。指的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人。在七子中,王粲、劉楨的地位較高。詩歌方面,孔融的《雜詩》兩首,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徐幹的《室思》皆膾炙人口,但劉楨《贈五官中郎將四首》中的第三首,以及王粲《七哀詩》的“西京亂無象”一首成就較高。

2.“三祖陳王”。 在詩歌方面,除了七子較為出眾外,“三祖陳王”的成就亦較高。沈約在《謝靈運傳論》裡說:“至於建安,曹氏基命。三祖陳王鹹蓄盛藻。”“三祖”指的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以及魏明帝曹叡。而“陳王”指的是曹植。

(1)曹操,字孟德,著有集三十卷,逸集十卷,存詩二十二首,皆為樂府。這些詩既有擬樂府而作,亦有曹操自己的創作。代表作《步出夏門行》、《短歌行》。

(2)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著有《典論》,存詩四十四首,半為樂府,半為徒詩,其中《挽船士新婚與妻別》與《清河作》較佳。

(3)曹叡,字元仲,曹丕之子,有集七卷,今存詩十一首,詩作成就不高,《長歌行》尚可。

(4)曹植,字子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曹植的作品,編集較早,版本也較多。其詩作既有徒詩,又有樂府。曹植的人生可分為

四個階段:

第一段從公元192年至211年,主要是“誦讀詩論辭賦”之時,這時的曹植的創作只有一篇《感甄賦》;

第二段從211年到220年,主要是被任命官職,從政之時。創作了《離友》等十二首徒詩,五言詩中贈送應瑒、徐幹、王粲、丁儀的詩七首較佳;

第三段從220年到226年,這一時期曹操卒,曹丕稱帝,曹植受到曹丕壓迫,創作較少。較好的詩作是《七步詩》和《贈白馬王彪》七首。

第四段從226年到232年,曹丕去世,其子曹叡即位,曹植閒散以終老。創作的詩作也較少,僅《雜詩》六首尚可。

而其樂府詩,雖存詩較多,但因年代已不可考,故未進行時間的劃分。《悲歌行》,《白馬篇》、《妾薄命》是其傑作。

(以上所述,詳見於陸侃如、馮沅君所著《中國詩史》)

  正始時代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指的是阮籍、嵇康、山濤、向秀、王戎、劉伶、阮咸七人。在這七人中,阮籍和嵇康成就較高。阮籍以其八十二首《詠懷詩》著稱於世;而嵇康的代表作是《幽憤詩》和《贈秀才入軍》。


六朝詩

詩歌發展到六朝,又有了新的變化。五言詩逐漸地成熟,而七言詩也在醞釀了幾百年之後開始得到更多的關注,而近體詩的出現,更是代表著詩歌從古風轉向律詩。可以說,六朝時期,不僅使詩歌得到了更多的發展,更是為唐詩的興盛做好了鋪墊。

在六朝的三百多年時間裡,湧現出了不少的優秀詩人及作品。為了更為簡潔明瞭地介紹這些詩人及作品,故通過時間順序將其簡述於下:

  1.太康詩人

公元3世紀末到4世紀初,出現了一批轟動一時的詩人,一般將其稱為“太康詩人”,或稱“三張二陸兩潘一左”(見於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指的是張載、張協、張亢三兄弟,陸機、陸雲兄弟,潘岳、潘尼叔侄以及左思。在這幾人中,在詩歌方面成就較高的,是左思和陸機。

左思(約250年–305年),字太沖,其貌不揚卻才華出眾。曾作《三都賦》,名噪當時。有集五卷,今存詩十四首。代表作《詠史》八首,題雖詠“史”,實為詠“懷”,自他之後,“詠史”詩多變為“詠懷”之作。

陸機(261年-303年),字士衡。陸機“少有奇才,文章冠世”(陸機《平復帖》),與其弟並稱“二陸”,被譽為“太康之英”。有集四十七卷,今存詩104首。《長歌行》、《君子行》較佳。

除陸機、左思外,有“雋上之才”的郭璞以及“清剛之氣”劉琨在詩歌上的成就也較高。

  2.陶淵明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潛。被認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唯一的大詩人,在當世雖未被時人重視,但到唐代之後,卻受到王維、孟浩然等人的推崇。陶淵明存詩一百二十五首,是第一個寫作田園詩的詩人。

根據陸侃如、馮沅君所著《中國詩史》,陶淵明的詩作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大致從391年到405年,時陶淵明正值壯年。這一時期,陶淵明在其詩作中提出了“返自然”的主張。代表作《歸園田居》五首。

第二個階段大致從405年到420年,也是其中年時期。這一時期,陶淵明離開官場,在故鄉歸隱。詩作中,《飲酒》其五廣為傳頌。

第三個階段是420年到427年,也是陶淵明的晚年遺老時期。題材除“擬古”、“雜詩”外,還突出其“貧”。《擬古》九首、《雜詩》十二首較佳。

  3.元嘉三大家

元嘉是宋文帝的年號,主要指公元424年到453年這段時間。“元嘉三大家”指的是謝靈運、鮑照、顏延之三人。

謝靈運,是第一個真正大力創作山水詩的詩人。其詩作的特點是清新自然,但過於雕飾,過重駢儷。代表作《登池上樓》。

鮑照,字明遠,官至參軍。他創造了以七言詩為主的歌行體,有集十卷。代表作《擬行路難》十八首。

顏延之,字延年。有集三十卷。當時與謝靈運齊名,但詩作成就不高。《北使洛》、《向常侍》尚可。

  4.永明詩人

“永明詩人”指的是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提出“四聲”、“八病”說,並以此為詩歌寫作要求的一群詩人。他們重形式而輕內容,講究聲律和對偶。以謝朓和庾信為代表。代表作《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畫屏風詩二十五首》。

  5.宮體詩

宮體詩發端於齊梁之際,蕭綱時達到全盛。《梁書•簡文帝紀》有載:“餘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然傷於輕靡,時號‘宮體’。”宮體詩的主要描寫對象是宮廷生活,詠物與女性。其詩風琦豔,柔靡緩弱,影響延續一百多年。沈約、徐陵等皆有此作。

隋代詩歌

在詩歌發展史上,隋代雖然只維持了三十七年,但其上承南北朝餘緒,下啟初唐文風。在齊梁詩歌的基礎上,促進了詩歌的成熟與發展。

  隋代文學詩人的構成

隋代文人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原本北齊、北周的舊臣,另一部分是由梁、陳入隋的文人。

這樣的詩人構成,使得隋代詩歌一方面繼承了齊梁的詩歌傳統,另一方面也使得詩人在此基礎上渴望突破和創新。

  隋代的詩歌創作

隋代的詩歌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隋文帝時期和隋煬帝時期。

  1.隋文帝時期

隋文帝時期(581年-604年),是隋代整體呈現向上趨勢的時期。據《隋書•李諤傳》所載,隋文帝楊堅在開皇四年將“文表華豔”的泗州刺史司馬幼之處死,並下詔要求“公私文翰,並宜實錄”。而這一改齊梁以來輕靡、琦豔的形式主義詩風,轉向剛健雄壯的詩風,而且隋文帝時代的詩歌已經出現了南北詩風融合的趨勢。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些質量較高的邊塞詩,這些邊塞詩也為初唐詩歌的起步做好了鋪墊。這一時期的代表詩人是盧思道、薛道衡和楊素。而最能反應這一時期詩歌特點的是盧思道的《從軍行》以及薛道衡的《昔昔鹽》。

  2.隋煬帝時期

隋煬帝時期(605年-618年)是隋代逐漸走向衰亡的時期。現代人對隋煬帝楊廣的印象往往在其勞民傷財、荒淫無道,但其實楊廣在文學上的造詣頗高。雖然其喜創豔詩,使得梁陳“宮體”遺風復熾。但其所作《春江花月夜》、《望海詩》等卻富有新意。除楊廣的創作外,楊素的《贈薛播州十四章》亦是佳作。

除上所述,在民歌方面,出現了內容及藝術皆好的《挽舟者歌》。其主要描寫了挽舟者的苦難,從而揭露並控訴了隋煬帝的橫徵暴斂,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

初唐詩歌

在詩歌歷史上,唐代一直顯得極其耀眼。唐詩,與先秦散文、漢賦、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並稱,足以見其對於唐朝文學的代表性意義。在文學史上,一般將唐朝劃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而初唐往往指從唐618年建立到八世紀初年為止,共一百多年時間。

在這一時期,七言古詩、律詩能得到了發展,同時也出現了不少對詩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詩人,先將其分為初唐前期與後期進行簡單介紹。

  初唐前期

初唐詩歌前期仍處於齊梁遺風的影響下,故輕靡琦豔的宮體詩仍佔主導。

  1.上官體

指的是由宮體詩人上官儀所創造的一種詩歌風格。上官體承襲了齊梁輕靡、浮豔的宮體遺風。上官儀的詩歌內容多為對帝王的應和稱頌,“綺錯婉媚”,辭藻典麗。上官儀提出“六對”、“八對”的主張,受到時人的追捧,影響極廣。《全唐詩》卷二收其詩共二十首。

  2.王績

王績(585年-644年),字無功,是唐初的一位隱逸詩人。其詩主要表現其隱逸生活以及對於現實的不滿,主要題材以“酒”為主,文字淺顯,風格質樸。與宮廷詩人的作品形成鮮明的對比。存詩五十餘首,代表作《野望》。

  初唐後期

到了後期,齊梁詩風仍有其影響,但追求新詩風的趨勢也已經出現。

  1.初唐四傑

“初唐四傑”指的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聞一多先生在《唐詩雜論•四傑》中稱他們“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為都相當浪漫,遭遇尤其悲慘。”他們的詩歌突破了宮體詩的桎梏,使詩歌的題材從宮廷走向社會,抒發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憤懣不平之氣。初唐四傑的創作,使詩歌的內容和題材得到了拓展,對七古的正式成立和律詩的定型做出了重要貢獻。

  2.沈宋

沈宋指的是沈佺期和宋之問。他們的詩歌大多是“應制詩”,總體價值不高。沈佺期的《獨不見》、《雜詩》以及宋之問的《度大庾嶺》尚可。他們的主要貢獻是五言律的確立,以及在創作中對七律的實踐,完成了律詩“回忌聲病,約句準篇”的任務(見楊子怡《唐代文學講義》),使後人有章可循。

  3.陳子昂

陳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他公然提倡“漢魏風骨”而鄙棄“齊梁間詩”。他在其《修竹篇序》中批駁了唐初宮廷詩人輕靡琦豔的詩風,倡導繼承魏晉風骨。有《陳伯玉文集》,存詩一百二三十首。代表作《盛遇詩》三十八首、《登幽州臺歌》。

除上述主要詩人外,唐初還有一部分詩人值得注意,現下述於此:

  1.杜審言

杜審言(645年?-708年?),鞏縣人,杜甫祖父。與李嶠、蘇味道、崔融並稱“文章四友”。作品中雖也有應制詩,但數量較少。他大力創制五律,講究對仗,寫出了一些自然質樸的詩作。代表作《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2.劉希夷

劉希夷(651年-679年),字延芝。《全唐詩》小傳說:“希夷善為從軍閨情詩,詞旨甚苦,未為人重,後孫昱撰《正聲集》,以希夷詩為集中之最,由是大為時所稱賞。”《全唐詩》收他的詩三十四首,其詩與宮體不同,頗有新氣息。代表作《但悲白頭翁》。

  3.張若虛

張若虛,生卒年不詳。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其詩大多散佚,僅留兩篇。其一即是“以孤篇壓倒全唐“的  《春江花月夜》,這也是張若虛的代表作。

初唐四傑

初唐四傑是初唐時期四位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以及駱賓王的合稱。他們之所以被合稱為初唐四傑,原因在於他們四人的經歷及個性皆非常相似,他們都想要實現自我價值,渴望匡時濟世、建功立業,但都壯志難酬,沉淪下僚。他們“以文章齊名天下”,他們的創作使得唐詩發展到了新的階段。

  初唐四傑生平

1、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是王績侄孫。六歲即能屬文,構思無滯。其後官場沉浮。道出鍾陵(南昌)時,值都督大宴滕王閣,勃對客揮毫,一氣呵成滕王閣序。後渡海溺水而死,年僅十八歲。有《王子安集》。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山中》。

2.楊炯(650年-695年?),為高祖時右衛將軍楊虔威孫。幼聰敏、博學,善屬文。年十一舉神童,授校書郎。他自己曾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曾作《盂蘭盆賦》,有《盈川集》,今存詩三十三首。代表作《從軍行》。

3.盧照鄰(約生於太宗貞觀九年即635年),字升之,范陽人。十歲從學於曹憲、王義方,調鄧王府典籤,後調新都尉,因染風疾(風痺症,一說即麻風)辭官。住太白山中,服丹中毒,手足殘廢。後居陽翟縣茨山(今河南禹縣北),自號幽憂子。終於不堪疾病折磨,自投穎水而死。原有集,後散佚,後人輯《幽憂子集》,存詩九十餘首。代表作《長安古意》。

4.駱賓王(約生於638年),婺州義烏人。少善屬文,七歲即能賦詩,相傳《詠鵝》就是他七歲時所作。嘗作《帝京篇》,當時以為絕唱。後參與徐敬業叛亂,戰敗不知所蹤。代表作《在獄詠蟬》。

  初唐四傑詩歌特點

陸侃如、馮沅君在其《中國詩史》中總結了他們四人詩的特點有四:

1.七古的成立。

2.五律的成立。

3.音調的婉媚。

4.字句的秀麗。

  初唐四傑的成就

1.詩歌不再是應制、歌頌帝王之作,而是轉向抒發詩人匡時濟世、建功立業的人生理想和熱情

2.詩歌內容的拓展和充實,走出宮廷,走向江山和塞漠。

3.在形式上繼承齊梁詩體,同時又進行創新和完善。

盛唐詩歌

一般將唐代自開元至大曆年間,稱為盛唐。這一時期唐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而唐詩也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詩歌發展到盛唐時期,不僅出現了李白、杜甫這樣的大詩人,還形成了兩大詩派——山水田園詩派和邊塞詩派。

  山水田園詩派

山水田園詩派指的是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一群詩人,以山水田園為描寫對象而形成的詩派。

1.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九歲能屬辭,與弟縉齊名。開元七年,赴京兆府試舉解頭。不久,以進士擢第。後遷中書舍人,終尚書右丞。其妻亡後,不再娶,孤居三十年。有《王右丞集》。王維除詩歌頗有造詣外,也擅長音樂和繪畫。晚年尤好佛。故其詩中除了描寫自然山水之美外,還啟發人去領悟禪佛的奧秘。蘇軾曾贊其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也是王維山水詩的主要特色。代表作《山居秋暝》、《終南別業》、《鹿柴》等。

2.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他四十歲以前隱居鹿門山。四十歲,方遊京師。仕途困頓、波折不斷,以隱士終老。他是唐代第一位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現有通行的《孟浩然集》,存詩兩百六十三首。孟浩然的山水詩情景交融,詩意單純明淨,語言洗脫凡俗,沈德潛評價其詩“語淡而味終不薄”。《過故人莊》、《春曉》、《臨洞庭湖贈張丞相》等是其佳作。

除王、孟外,儲光羲、裴迪、丘為等亦是山水田園詩人。

  邊塞詩派

邊塞詩派的代表詩人是岑參和高適,其詩歌主要描寫邊塞及與之相關的材料。

1.岑參(715年-770年),南陽人。他早歲孤貧,能自砥礪,遍覽史籍,尤工綴文。他於天寶三年登進士第,青壯年時曾三赴邊疆。他的邊塞詩的主要內容是:反映邊疆地區的戰爭情景,以及對邊旅生活和邊塞風光的描寫。其詩常讚頌戰爭的偉大,風格豪邁雄放。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逢入京使》。

2.高適(700年?-765年),字達夫。高適少時不事生業,至以丐自給,也無人賞識。直到四十多歲,才開始關注詩歌和文章。在當時,與岑參一起並稱“高岑”。 有《高常侍集》傳世。其詩將個人的經歷見聞、觀察思考與自我的志向糅為一體,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代表作《燕歌行》、《別董大》其二。

邊塞詩派除高、岑外,還有王昌齡、王之渙、李欣等,其中王昌齡的《出塞》、《芙蓉樓送辛漸》,王之渙的《涼州詞》、《登鸛雀樓》等亦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關於他的籍貫,至今尚無定論。從小就很聰明,十歲讀《詩》、《書》,觀百家。少時喜好劍術,曾有成為豪俠的夢想。四十歲以前,常遨遊天下,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至天寶初年應詔供奉翰林,不得志,遂浮游四方。其詩不僅寫自然之美,亦抒發其對人生的大戀與大恨。筆勢大開大合,一瀉千里,卻又不失清新自然。李白是浪漫主義的代表詩人,對後世影響極大,被稱為“詩仙”。名篇佳作不可勝數,如《將進酒》、《蜀道難》等。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稱“杜陵布衣”。他三十五歲之前讀書與漫遊,三十五到四十四歲時困居長安,後遭遇安史之亂,顛沛流離,最終在西南漂泊時死於病中。他的詩被稱作“詩史”,表現了對於百姓所受苦難的深切同情與關愛。他的詩最主要的特點是沉鬱頓挫。他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詩人,後人評價其“集六朝、盛唐詩歌之大成”,被稱為“詩聖”。代表作“三吏”、“三別”。

中唐詩歌

中唐,一般指代宗元年至文宗二年太和年間。唐詩發展到中唐,流派眾多,風格多樣,是唐詩發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1.元結、顧況

元結(約719年-772年),字次之。少不羈,年十七始折節讀書。其創作繼承了杜甫的現實主義傳統,並在杜甫的基礎上,提出了新樂府的創作理論,重視詩歌對現實的反映和規諷作用。如他在《篋中集序》提出反對“拘限聲病”,“喜尚形似”。他的理論也成了白居易詩歌理論的先聲。代表作《舂陵行》、《賊退示官府》。

顧況(727年-815年?),字逋翁,號華陽真逸(一說華陽真隱),晚年自號悲翁。他的詩歌主張與元結相似,重視詩的諷喻作用。存詩不多,代表作《囝》。

  2.大曆詩風

大曆詩風指的是唐大曆至貞元年間,以大曆十才子以及劉長卿、韋應物為代表的詩人所形成的創作風格。

①大曆十才子

據姚合《極玄集》和《新唐書》載:十才子為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審。他們的詩歌大多為題贈送別之作,多抒發個人的種種感受。雖有自己的特色,但藝術和思想深度不高。他們中較好的作品是盧綸的《塞下曲》和司空曙的《江村即事》。

②劉長卿、韋應物

劉長卿(709年-780年?),字文房。他以詩馳名上元、天寶年間,尤善五言,權德輿曾稱其為“五言長城”。其詩受到王維的影響,多寫山水隱逸閒情和貶謫飄零之感慨。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韋應物(737年-792年),少時以三衛郎事明皇,晚年折節讀書。他的創作深受陶淵明的影響,沖和平淡,氣貌高佔。韋應物長於五言詩,他的五言古體和劉長卿的五言近體詩是中唐詩中的二絕。代表作《滁州西澗》。

③李益

在大曆詩壇,與大曆十才子及劉、韋不同,李益因其邊塞詩顯得獨樹一幟。他曾居邊塞十餘年,故其詩多描寫戍邊戰士的思鄉之情,表現對深受邊戍之苦的戰士的同情。代表作《夜上受降城聞笛》。

  3.韓孟詩派

韓孟詩派指的是以韓愈、孟郊為代表,崇尚奇崛怪異之美的一個詩歌流派。除韓、孟外,還有李賀、賈島等詩人。

韓孟詩派的詩歌主張主要有三:一是“不平則鳴”,二是“筆補造化”,指的是詩歌創作既要有創造性思維,又要在選擇物象時力避流俗;三是崇尚雄奇怪異之美,這是繼承了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主張。

韓愈(768年-824年),字退之,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韓愈生三歲而孤,隨兄貶官嶺表,不久兄卒,由其嫂鄭夫人撫育。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詩歌方面主張繼承杜甫形式上的特點。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代表作《山石》、《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

孟郊(751年-814年),字東野。六七歲時,即端序有法。曾隱居嵩山,兩舉進士,皆不第。其詩多“苦窮之句”。與韓愈並稱“韓孟”,蘇軾曾評價“郊寒島瘦”,即指其詩“寒”的特點。代表作《遊子吟》。

  4.元白詩派

元白詩派,是稍後於韓孟詩派崛起的一個新的詩歌流派,以白居易、元稹為代表。元白詩派提倡寫實、通俗,又被稱為新樂府派。除元、白外,較重要的詩人還有張籍、王建等。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有《白氏長慶集》,存詩兩千八百餘首。生有夙慧。家境清貧。壯年苦讀,入仕後本想建功立業,卻屢遭貶謫。白居易提出詩歌“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主張詩歌重寫實,強調詩歌的諷喻作用。主要詩作有《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長恨歌》以及《琵琶行》。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是北魏昭成皇帝的後裔。與白居易同科及第,是終身詩友,兩人一起倡導新樂府運動。與白居易並稱“元白”。元稹的樂府詩創作受到張籍、王建的影響,但新題樂府卻直接緣於李紳的啟迪。樂府多為諷喻之作。其代表作《遣悲懷三首》、《連昌宮詞》等。

  5.劉禹錫、柳宗元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貞元九年,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詞科。早年與柳宗元為文章之友,稱“劉柳”,後與白居易為詩友,號“劉白”。白居易譽其為“詩豪”,有《劉賓客集》,一名《劉夢得集》,存詩八百餘首。劉禹錫詩風雄直勁健。他開創了通過詠物來寄託諷喻的先例,其在流放巴楚期間所寫的樂府尤其值得注意。代表作《竹枝詞》九首、《堤上行》三首以及《遊玄都觀戲贈看花諸君子》和《再遊玄都觀》等。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入仕後接連被貶,他放浪山水間,以詩文自娛。有《柳河東集》,存詩一百六十餘首。集中五言古體最多,大都寫自然的美。代表作《江雪》、《漁翁》。

晚唐詩歌

從文宗開成元年至昭宗(哀帝)天佑四年(既公元836年-907年),唐朝詩歌進入晚唐時期。在這一時期,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再加上牛李黨爭不斷,使得詩人的心態以及唐詩的風貌發生了改變。這一時期的詩歌主要呈現出以下幾種風貌:

  1.政治諷喻詩——杜荀鶴、聶夷中

杜荀鶴(約846年-約907年),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其母是杜牧的“出妾”。杜荀鶴四十多歲成進士,後來任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他雖是杜牧之子,但詩風卻有別於杜牧。他的詩明白平易,不受聲律的束縛。他主張“詩旨未能忘救物”,故多在詩中抒發對社會的黑暗譏諷以及對百姓苦痛的同情。是唐末重要的現實主義詩人,有《唐風集》。主要作品有《山中寡婦》、《春宮怨》等。

聶夷中(837年-?),字坦之。鹹通十二年登第,官華陰尉。其詩語言質樸,形象生動鮮明。其詩多反映民生疾苦與社會黑暗。代表作《公子家》以及《詠田家》。

  2.隱士情懷與淡泊詩風——陸龜蒙、皮日休、司空圖

陸龜蒙,生年不詳,卒年約在883年附近。字魯望,號天隨子、江湖散人、甫裡先生。曾任湖州刺史幕僚,後隱居松江甫裡。存詩六百餘首,大多為閒散之作。作品有《白蓮》、《和襲美春夕酒醒》等。

皮日休(834年?-883年?),字襲美。唐懿宗鹹通八年登進士,為著作郎,遷太常博士。他最欣賞白居易,在詩歌創作上受到白居易的影響很深。因其身處唐末,故而對社會現實感觸很深。與陸龜蒙齊名,並稱“皮陸”。代表作《正樂府》十首和《三羞詩》。

司空圖(837年-908年),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他飽經唐末戰亂,其避世情懷中帶著濃重的悲涼,故而詩境淒冷。其成就主要在其詩論,他主張“韻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所著《二十四詩品》是不朽之作。

  3.愛情題材與豔麗詩風——溫庭筠、韓偓

溫庭筠(約812年-約866年),本名岐,藝名庭筠,字飛卿。出生於沒落貴族家庭,多次考取進士皆不第,行為放浪不羈。與李商隱並稱“溫李”。 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其詩辭藻華麗,華美濃豔,內容多為閨閣、宴遊。代表作《春愁曲》。

韓偓(約842年-約923年),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889年,韓偓中進士,後任左拾遺、翰林學士等職。韓偓以寫綺豔的香奩詩著名。他存詩三百三十餘首,有《香奩集》。

  4.亂離之感——鄭谷、韋莊

鄭谷(約851年-約910年),字守愚。僖宗時進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表現士大夫的閒情逸致。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

韋莊(約836年-約910年),字端己。早年屢試不第,年近六十方及第。其詩多以傷時、懷古為主題,清麗哀婉。有《浣花詞》,長詩《秦婦吟》著稱當時。

  5.小李杜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他出身於官僚家庭,是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二十六歲時,擢進士第,舉賢良方正。因其晚年居安南樊川別墅,故被後世稱為“杜樊川”。有《杜樊川集》。杜牧以七言絕句著稱,詩多詠史懷古之作,風格俊爽明朗。其雖被稱為“小杜”,但風格更近李白。名篇有《赤壁》、《泊秦淮》、《登樂遊原》等。

李商隱(約813年-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因其捲入牛李黨爭,備受排擠,一生鬱郁不得志。與溫庭筠並稱“溫李”,與杜牧並稱“小李杜”。雖被稱為“小李”,風格卻更近於杜甫。李商隱現存詩六百首,有《玉溪生詩集》。他既有詠史詠懷之作,亦有詠物詩與愛情詩。尤其是其所作無題詩,是其最為傑出的作品。李商隱以其善感的內心和細膩的感情,表現出了朦朧美的境界。代表作《錦瑟》、《無題》(相見時難)、《無題二首》其一(昨夜星辰)等。

晚唐五代詞

唐亡以後,出現了近半個世紀的紛擾時期,這一時期中原地區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五個政權更替,而中原地區以外,先後出現了吳、南唐、閩、前蜀、後蜀、南漢、吳越、楚、荊南這十個割據政權。而這也就是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

而詩歌在迎來了唐詩的輝煌之後,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詞。

  詞的起源

  1.詞的來源

一般認為詞起源於民間。魏晉南北朝以來,外族音樂逐漸傳入中國,而唐代時人多以律絕為樂章,律絕與這些外族音樂難以配合,故民間詩人創作出了句子長短不一的新歌辭。唐代將當時流行的雜曲歌辭稱為“曲子詞”,後簡稱詞。詞又叫詩餘、樂章、長短句等。

  2.敦煌曲子詞

清光緒年間,在敦煌石室內發現了大量的無名氏民間詞。這些詞的詞句與內容大都是通俗的,且詞的內容非常廣泛,富有生活氣息。這不僅是現存唐代最早的民間詞,同時也為詞產生於民間做出了證明。

  3.中唐文人詞

中唐時期,已經出現了嘗試詞這一新體裁的文人,如張松齡、張志和、韋應物、劉禹錫、白居易等。雖然這些文人的現存詞作不是很多,但已有比較優秀的作品。張志和的《漁夫》(西塞山前白鷺飛),白居易的《憶江南》三首,劉禹錫的《憶江南》(春去也)皆是佳作。

  花間詞人

  1.花間詞人

五代後蜀趙崇祚編定《花間集》,收錄了晚唐五代時溫庭筠、韋莊、皇甫松等十八位詞人的作品。這十八位詞人的作品大多寫閨閣生活,詞風輕盈婉約。而溫庭筠、韋莊、皇甫松等人也因此被後世稱為花間詞人。《花間集》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詞集。在花間詞人中,主要以晚唐的溫庭筠和前蜀的韋莊為代表。

  2.溫庭筠

溫庭筠(約812年-866年),字飛卿。時與李商隱並稱為“溫李”。又因其才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八叉手而成,時人稱其“溫八叉”。他數次舉進士,皆不第。又行為防浪,無檢幅。溫庭筠詞有《握蘭》、《金荃》兩集,但均已散佚。後人輯有《花間集》、《金奩集》。其詞豔麗,喜用華麗的辭藻,內容多寫閨閣生活。主要作品有《更漏子》、《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等。他是第一個大力寫詞的人,被尊為“花間派”的鼻祖。

  3.韋莊

韋莊(約836年-910年),字端己。是唐相韋見素的後裔。三十來歲遇黃巢起義,被困長安。後曾南遊近十載。想要建立功業,早年卻屢試不第,直到乾寧元年(894)年近六十方考取進士。詞現存五十幾首,其詞清俊。與溫庭筠並稱“溫李”。傑作《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南唐詩人

  1.馮延巳

馮延巳(903年-960年),一名延嗣,字正中。仕於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馮延巳的詞,在宋初就大多亡佚。陳世修曾輯錄其詞,名為《陽春集》。馮詞既有纏綿、柔婉的一面,又有深摯、決絕的一面。代表作《採桑子》、《清平樂》以及《蝶戀花》。王國維評價其“開北宋一代風氣”,其對後來的晏殊、歐陽修等影響極大。

  2.李璟

李璟(916年-961年),字伯玉。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第二位皇帝。李璟剛剛即位時,南唐是當時諸國中最強大的。但是因其親信陳覺、魏岑等小人,並多次對外用兵。使得南唐衰微,一蹶不振。其雖在政治上昏庸,但在文學上卻有其才。他的詞,感情真摯,詞風委婉惆悵。《攤破浣溪沙》(菡萏香消翠葉殘)是其佳作。

  3.李煜

李煜(937年-978年),初名從嘉,字重光。是李璟第六子,李璟卒後即位,是南唐的最後一位國君。李煜書法、繪畫、  音律皆善。他雖然是國君,但並沒有治理國家的心思和才幹。但其在文學上又有很高的天賦和造詣。比起君王,李煜也許更適合做一個翰林學士。他前期的詞,主要寫宮廷生活和男女戀情,情感真摯,風格華豔。代表作《木蘭花》、《喜遷鶯》等。後期詞寫亡國後的思念故國之情以及對往昔的追憶,詞風哀怨悽絕。代表作《虞美人》、《浪淘沙》。

北宋詞

經歷過唐詩的輝煌,詩的光芒有所黯淡,宋代文人另闢蹊徑,開啟了好議論、重理趣的詩風。而詞在經歷晚唐五代詞人的鋪墊後,開始迎來它的頂峰,而宋詞也和唐詩、元曲一樣,代表了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

  1.宋初詞風的因革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仁宗時位至宰相,提拔後進,汲引賢士,號稱賢相,歐陽修曾說“一時名士,多出其門。”有《珠玉集》一卷,存詞一百四十餘首。其詞風格與馮延巳接近,一味崇尚婉約、題材較狹窄,內容多為吟風弄月、傷春怨別。代表作《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蝶戀花》。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他是宋代古文大家,在當時被稱為文壇盟主。詞集有《六一詞》和《醉翁琴趣外篇》。歐陽修在詞的創作上有兩大革新:一是擴大了詞的抒情功能,用詞來抒發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變詞的審美趣味,將詞朝通俗化方向發展。歐詞多寫男女之情,但也有不少寫景抒懷、感慨人生之作,感情深摯、富於情味。代表作《踏莎行》(平蕪盡處是春山)、《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2.開拓詞境的嘗試

張先(990年-1078年),字子野,綽號“張三影”,事蹟多不可考。有《張子野詞》二卷。他對詞的改革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大量用詞來贈別酬唱,二是率先使用題序。他的詞主要寫“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其詞存者數量很少,但其詞率先以唐人邊塞詩入詞。范仲淹的詞氣魄較大,常用詞來抒發悲壯情懷。代表作《漁家傲•秋思》。

  3.柳永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耆卿。他年少時混跡於歌樓妓館,落榜後浪跡天涯,幾經波折方及第。後官至屯田員外郎,故稱其為柳屯田。有《樂章集》,存詞兩百多首。柳永曾對詞進行“三創”,使詞得到新變。其詞傳播甚廣,“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代表作《望海潮》、《雨霖鈴》(寒蟬悽切)、《八聲甘州》等。

  4.蘇軾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軾的一生三起三落,經歷過多次貶謫。東坡的詩、文、賦成就皆極高,書法、繪畫也是宋代名家。其文稱“歐蘇”,詩稱“蘇黃”,詞稱“蘇辛”。蘇軾是使詩風變唐為宋的代表,存詩兩千七百餘首。而在詞方面,他現存詞有三百六十餘首。他提高詞品、擴大詞境,“以詩為詞”,開創豪邁詞風,使詞從花間範式走向東坡範式。主要詞作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

  5.北宋中後期詞壇

晏幾道(1038年?-1110年?),字叔原,號小山。是晏殊的幼子,但生活卻比較潦倒。有《小山詞》。其詞多寫與歌女們的戀情,語淡而情深,詞風深婉沉著。代表作《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鍾)。

秦觀(1049年-1100年),字太虛,後改字少遊。他胸懷壯志,渴望馳騁沙場,但仕途坎坷,又因黨爭而屢遭流放。有《淮海集》,存詞七十餘首。其詞被視為是“傷心人的傷心詞”,既寫男女戀情,又有傷春傷別之作。其詞情韻兼勝,被視為婉約正宗。在北宋詞壇上,秦觀也被認為是“當行詞手”。代表作《鵲橋仙》(纖雲弄巧)、《踏莎行》(霧失樓臺)。

賀鑄(1052年-1125年),字方回,自號慶湖遺老。賀鑄出身貴族,但慷慨任俠,故官運不怎麼亨通。有《東山詞》、《賀方回詞》二卷,《東山詞補》一卷。他以健筆寫柔情,語言深婉密麗。佳作有《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

周邦彥(1056年-1121年),字美成,自號清真居士。他才學富贍,精通音律,是格律詞(雅詞)的代表作家。有《清真集》,存詞近一百九十首。其詠物詞將身世飄零之感、仕途淪落之悲、情場失意之苦與所詠之物融為一體。周邦彥詞的特色是以賦為詞,集詞藝之大成。被王國維尊為詞中老杜。代表作《蘭陵王•柳》、《六醜•薔薇謝後作》。

  6.南渡前後詞壇

“靖康之亂”,北宋滅亡後,政權由北方轉到南方,而南宋政權從此偏安一隅。

南渡詞人,指的是就是北宋滅亡後,由北宋逃到南宋的詞人。他們經歷了國破家亡,又漂泊南方,故而詞中頗多家國之感和身世之悲。包括李清照、朱敦儒、陳與義、岳飛等人。

李清照(1084年-1155年),號易安居士。其父李格非藏書甚豐,故李清照從小就在濃厚的文學氛圍中成長。靖康之亂前,和她的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研究,後遭動亂,其丈夫去世,顛沛流離,孤苦無依。而其詞也以靖康之亂為界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前期詞明快幽怨,後期詞沉痛哀婉。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均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代表作《一剪梅》(紅藕香殘)、《如夢令》二首以及《聲聲慢》(尋尋覓覓)。

南宋詞

詞發展到南宋,出現了兩群詞人,一群是以辛棄疾為代表的辛派詞人,一群是以姜夔為代表的辛派詞人,而南宋也是宋詞由極盛而漸趨衰落的時期。

  辛棄疾和辛派詞人

  1.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一直主張抗金,曾進《美芹十論》和《九議》。他不僅具有政治幹才,同時也是一位大詞人。其詞沉雄豪邁,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與蘇軾並稱“蘇辛”,皆為豪放詞的主要代表。有《稼軒長短句》,存詞六百餘首。代表作有《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

  2.辛派詞人

①劉過(1154年-1206年),字改之,號龍洲道人。曾四次應舉,皆不中,後放浪江湖間,布衣終老。有《龍洲詞》。其詞風與辛棄疾相似,慷概悲壯,但偏於粗獷。代表作《沁園春》(斗酒彘肩)。

②陳亮(1143年-1194年),字同甫,號龍川。才氣超邁,尤喜談兵。有《龍川詞》,約存詞三十餘首。其詞磊落豪邁,多抒發英雄氣概與愛國之情。代表作《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

③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少時一心一意主張恢復中原,但至死也未能實現。其詩詞成就很高,他與楊萬里、范成大、尤袤並稱為中興四大詩人,其詩不僅寫愛國情懷,還寫日常生活與自然之美。陸游詩的代表作是《書憤》、《臨安春雨初霽》。而其詞多抒寫愛國情懷以及壯志未酬的幽憤。詞的代表作《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卜算子•詠梅》。

  姜夔和姜派詞人

  1.姜夔

姜夔(1155年?-1221年?),字堯章,號白石道人。其不僅擅長寫詞,文、書法亦佳。姜夔一生困躓場屋,然襟期灑落,氣貌弱不勝衣。其詞承繼周邦彥,仍寫戀情與詠物,但其在婉約詞表現藝術上頗有創新。其詞清空騷雅,被稱為“雅詞”。有《白石道人歌曲》。代表作《暗香•舊時月色》、《疏影•苔枝綴玉》、《揚州慢•淮左名都》。

  2.姜派詞人

①史達祖(1163年-1220年?),字邦卿,號梅溪。一生沒有中第,因為韓侂冑親信而受牽連,死於貧困中。其詞婉秀,以詠物為長。有《梅溪詞》。

②吳文英(1205年?-1270年?),字君特,號夢窗。事蹟多不可考。有《夢窗詞集》,存詞三百餘首。其詞質實、密麗。其  膾炙人口的作品有《風入松》、《唐多令》。

元曲

在元代興起的

元曲,與唐詩、宋詞並稱,代表了元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元曲包括雜劇與散曲兩部分。雜劇是在宋雜劇、金院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戲劇文學;而散曲則是金元時期我國北方興起的一種合樂歌唱的詩歌新體式,包括小令和套數。因所述是詩歌發展史,故具體來介紹元散曲。

元代的散曲作者根據風格的不同,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以馬致遠為代表,他們的散曲風格豪放;另一類以張可久為代表,他們的散曲風格清麗。(這一分法參見陸侃如、馮沅君所著《中國詩史》)。

  馬致遠及其他

1.馬致遠

馬致遠(約1250年-1321年以後),字千里,號東籬。青年時仕途坎坷,中年進進士,晚年隱居田園。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漢宮秋》是其代表作。馬致遠有輯本《東籬樂府》,存小令百餘首,套數十七首。其散曲中既有對於現實的憤懣不平,又有陶情山水的放逸瀟灑。其散曲於豪放外兼有清逸,是元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天淨沙•秋思》是其代表作。

2.張養浩

張養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號雲莊。張養浩是元代名臣之一,與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並稱為“三俊”。他有《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一卷,約存散曲一百五十多首。張叢林曾說其:“在大部分散曲中表現的勤政愛民兼善天下的人道精神,全身遠害寄傲林泉的避世思想……”代表作《山坡羊•潼關懷古》。

3.貫雲石

貫雲石(1286年-1324年),字浮岑,號酸齋。初因父廕襲為兩淮萬戶府達魯花赤,後稱疾辭官,隱於杭州一帶,改名“易服”,在錢塘賣藥為生,自號“蘆花道人”。今人任訥將他的散曲與自號“甜齋”的徐再思的散曲合為一編,世稱《酸甜樂府》。他的散曲現存小令八十餘首,套數九首。代表作《正宮•塞鴻秋》、《雙調•清江引》等。

  張可久及其他

1.張可久

張可久(1270年?-1350年?),字小山(一說字伯遠)。喜遊覽山水,其散曲中多隱居和遊蕩江湖的生活。他與喬吉並稱“雙壁”,與張養浩合為“二張”。其存小令八百餘首,套數九首,是元代傳世散曲最多的作家。其散曲騷雅蘊藉,是元散曲清麗派的代表。代表作《金字經•樂閒》、《梧葉兒•湖山夜景》等。

2.白樸

白樸(1226年-1306年?),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幼年曾飽經喪亂,後多次南遊,寄情山水間。其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梧桐雨》一劇是其代表作。白樸散曲有小令三十餘首,套數四首。其散曲俊爽、秀美。主要作品有《彈》、《沉醉東風•漁夫》等。

3.喬吉

喬吉(1280年?-1345年?),字夢符,號笙鶴翁,又號惺惺道人。鍾嗣成在《錄鬼簿》中說他“美姿容,善詞章,以威嚴自飭,人敬畏之”。其散曲有近人多輯《夢符散曲》,存小令兩百餘首,套數十一首。與張可久並稱,代表作《朝天子》。

明清詩詞

到明清時期,雖然以詩文為代表的傳統文學逐漸讓位於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通俗文學,但是詩詞的數量以及湧現出的流派依舊很多。因明清時期時間跨越較長,故以大致的分期為界來簡述明清時的詩詞。

  明前期

  吳中四傑

指的是高啟、楊基、張羽、徐賁四人。他們都經歷過元末的社會動亂,故詩中都有反映戰爭之作,且基調淒涼。四人中高啟成就最高。

  臺閣體

明永樂之後,佔據文壇主導地位的是“臺閣體”。臺閣體是指以當時館閣文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的一種新的文學風格。內容多為題贈、酬應,歌功頌德之作。

  明中期

  前七子

前七子指的是李夢陽、何景明、王九思、邊貢、康海、徐禎卿、王廷相七人,其中以李夢陽為核心。他們以詩酒相應和,共同研討藝文,提倡復古,希望改變當時的文學現狀。

  後七子

後七子是明嘉靖後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繼承前七子的復古主張的七位文人。除李攀龍、王世貞外,還有謝榛、吳國倫、宗臣、徐中行、梁有譽。他們比前七子更為重視格調、法度,但流於形式主義。

  明晚期

  公安派

公安派是晚明出現的,以“性靈說”為主要主張的一個文學派別。主要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又以袁宏道影響最大。“性靈說”要求作者在進行詩歌創作時,真實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時反對粉飾或者束縛。

  竟陵派

是繼公安派之後並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響,以鍾惺、譚元春為代表的一個流派。他們也主張創作應抒發作者真實的情感,看重向古人學習他們的精神,追求怪字險韻。

  清初

  遺民詩人

指的是明清易代之際,用詩來抒發愛國之情,具有反抗精神的一群詩人。他們的詩“或悲思故國,或謳歌貞烈,或譴責清兵,或表白氣節……體驗深切,感情真摯”(見於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為清詩的發展做好了鋪墊。主要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三人為代表。

  虞山詩派

指的是以常熟虞山命名的以錢謙益為首的一個重要流派。虞山詩派積極主張詩歌革新,取諸家之長而自成風格。後來在馮班的帶領下,使虞山詩派“詩壇旗鼓,遂凌中原而雄一代。”

  梅村體

指的是吳偉業在繼承元、白詩歌的基礎上,形成的自成一體的七言歌行體敘事詩。梅村體以明清易代的史實為題材,反映社會變故,感慨朝代興亡,抒發身世之感。《圓圓曲》是梅村體的代表作。

  陽羨詞派

陽羨詞派學習蘇軾、辛棄疾,以豪情抒悲憤。陳維崧是其創始人,除他外,陽羨詞人還有曹貞吉、萬樹、蔣景祁等,他們互相唱和,為清詞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浙西詞派

浙西詞派的創始人是朱彝尊,因其主要詞人皆來自浙西,故得名浙西詞派。朱彝尊與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龔翔麟並稱“浙西六家”。浙西詞派崇尚姜夔、張炎,標榜醇雅、清空,以婉約為正宗。但其忽視詞的內容,往往顯得破碎、晦澀。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父親是康熙一代權臣納蘭明珠。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康熙時進士,官至一等侍衛,深受寵信。他的詞“綴景荒涼,設色冷淡,個人命運的‘幽怨’和回顧歷史引發的惆悵,同悼亡的心靈創傷融為一體,釀成哀鬱悽婉的情調”(見於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代表作《長相思》、《蝶戀花》等。

  神韻說

神韻說是王世禛提出的詩歌理論,神韻即風神韻味,王世禛極欣賞司空圖在《詩品》中提出的“沖淡”、“自然”、“清奇”以及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提出的“興會”、“神到”之說。故其神韻說提倡“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要求詩歌有幽靜淡遠的境界和含蓄雋永的語言。

  清中葉

  格調說

格調說是沈德潛提出的關於詩歌創作的觀點。格調說要求詩人寫詩須講究格律聲調,要寫得含蓄、蘊藉,用唐詩的格調去表現封建政治和倫理思想。格調說實際上是為封建統治做服務。

  肌理說

肌理說是翁方綱的論詩主張,認為“為詩必以肌理為準”。他在《志言集序》中說:“義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他要求以學問材料(肌理)為根底,並將它與思想意義(義理)、組織結構(文理)統一起來。

  性靈說

性靈說是袁枚在晚明公安派觀點的基礎上提出的詩歌主張。提倡“提筆先須問性情”,尊重人的自然本性,要求“不失赤子之心”,追求“真”。

  常州詞派

由張惠言所開創,至賙濟時發揚光大,蔚為宗派。常州詞派尊詞體,向周邦彥、吳文英學習,注重詞的比興寄託,強調意內言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