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年間的立儲風波:明爭暗鬥 最終皇帝不得不妥協

朱棣和朱高熾是父子至親,更是君臣,兩者的政治博弈尖銳激烈,不僅形成了各自的政治勢力,而且明爭暗鬥,持續不斷。

永樂年間的立儲風波:明爭暗鬥 最終皇帝不得不妥協

永樂皇帝

仁孝皇后徐氏嫡出三子,長子高熾,次子高煦、第三子高燧。從靖難時期開始,三兄弟之間就為謀取太子之位展開了鬥爭。

建文三年(1401)七月,南京中央軍隊遭受重創,形勢對朝廷非常不利,方孝孺以反間計來延緩局勢惡化,建文帝從之。高煦、高燧對世子高熾不恭,朝廷裡都知道,遂派人去北平致函世子。世子收到後,沒有回覆,封致燕王軍中。高燧窺知此事,令心腹太監馳見高煦,“共短世子語”,並對朱棣說:“世子與朝廷通,使者至矣。”未過多久,“世子之函書來,燕王驚曰‘幾殺吾子!’”(見於《明史.仁宗本紀》)

此事可見,高煦和高燧追隨其父,獲得了無比的信任。所以,朱棣不肯相信世子的忠誠,否則朝廷的反間計就無法實施。朱棣的偏袒之心也昭然若揭,因此,高燧與高煦才敢公然對高熾落井下石。

永樂年間的立儲風波:明爭暗鬥 最終皇帝不得不妥協

明仁宗朱高熾

朱棣的尷尬境地和心病。

朱棣舉兵“靖難”,高熾守衛北平,“善拊士卒,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城賴以全”,穩固了朱棣的大本營。朱高熾的主要缺點是“體肥碩,不能騎射”,此最為“文皇恚”。(載於《明通鑑》)由此可見,在諸子中,朱棣最不滿意的是長子高熾,認為他不是理想的皇位繼承人。他寵愛高燧,最為欣賞和看重“類已”且在“靖難”中立有軍功的高煦。

然而,登上皇位,確定繼承人選時,自己的意願與明太祖所立的“立嗣以嫡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祖訓產生了矛盾,成為他無法逾越的障礙,使他陷入兩難的尷尬境地。

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拋開父子倫理關係僅就“祖制”而言,高熾具備“以嫡”“以長”和“子繼”的合法性,無論朱棣多麼不情願,他都必須面對這個事實,無法繞開;對高煦來講,不管朱棣多麼中意和欣賞他,抑無論兩者關係多麼親密、多麼互相信任,“兄未終”,而以“有疾”貿然“弟及”,冒天下之大不韙,正好將朱棣高舉祖訓而行篡逆的真實面目大白於天下,這是朱棣極不願意看到的,也是千方百計所要掩蓋的事實。

如何處理、解決這個問題,成為朱棣的一個心病,讓他舉棋不定。

永樂年間的立儲風波:明爭暗鬥 最終皇帝不得不妥協

仁孝徐皇后,明仁宗、朱高煦、朱高燧之母

從永樂元年(1403)開始,圍繞確立太子問題,展開了一場是否恪守禮法與祖訓的鬥爭。

在以淇國公丘福為首的“靖難”功臣的擁戴下,高煦與高燧聯合,志在得到太子之位。《明史.楊士奇傳》稱:“初,帝起兵時,漢王數力戰有功,帝許以事成立為太子。既而不得立,怨望。帝又憐趙王年少,寵異之。由是兩王合而間太子,帝頗動心。”

朱棣清楚自已在此事上虧欠高煦,未兌現諾言,所以有些“動心”。

武將淇國公丘福與高煦非常要好,極力為高煦表功,稱其“靖難”“將兵有功”,“數勸立為太子”。在他的鼓動下,“帝猶豫久之”,他覺得有門,就聯絡駙馬王寧等人向朱棣進諫說:“二殿下為陛下靖難有功,功高於世子。立子以長,平時之道也。”希望朱棣不要拘泥於“立子以長”的禮法,墨守成規,敦促朱棣兌現初衷不能猶豫。

而朱棣的搖擺不定和高煦及其黨羽的頻繁活動,遭到了朝中擁立朱高熾為太子的大臣的抵制和反對。他們並不理會和接受朱棣偏於私愛的苦心,更不認同高煦及其黨羽的擺功和說辭,而是堅持維繫“立嫡以長”的綱常,堅決維護明太祖所確立的祖制的神聖地位,非立高熾為太子不可。

永樂年間的立儲風波:明爭暗鬥 最終皇帝不得不妥協

明長陵祾恩殿

從永樂元年(1403)正月到九月,朝中擁立高熾的大臣不斷上表請立世子為皇太子,甚至說服朱棣的親弟弟、周王朱橚一同請求朱棣當機立斷。面對群臣的呼籲和請願,朱棣再三以“長子屬當進學之時,俟其智識益充,道德益進,克膺付畀,議之未晚”“朕嗣承大寶,思為永圖,負荷之艱,夙夜祗慄。矧在長子智識未廣,德業未進,儲貳之任,豈當遽承”“顧長子雖有仁厚之資,而智識未充,行業未廣”等理由加以推脫。(記載於《明太宗實錄》)

朱棣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安撫高煦及其黨羽,給他們留有餘地和希望,以示自已的承諾仍然有效;另一方面,也為未來的皇太子人選及其監管和督導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衡量標準。這是他個人的如意算盤,但擁立高熾的文武大臣並不理會他的告誡,而是動員各方面力量,繼續向朱棣施壓。

永樂年間的立儲風波:明爭暗鬥 最終皇帝不得不妥協

明獻陵,明仁宗葬於此

朱棣及高煦黨羽都希望立高煦,史稱朱棣“既有天下,密召淇國公丘福、駙馬都尉王寧、學士解縉等謀所立”。丘福和王寧等主張立“靖難”勞苦功高的高煦,但這種想法遭到了恪守禮法及堅決維護明太祖祖訓的朝廷文武百官的反對。

當時朱棣最為信任的兵部尚書金忠就極力反對立高煦為太子,《明史.金忠傳》記載“帝起兵時,次子高煦從戰有功,許以為太子。至時淇國公丘福等黨高煦,勸帝立之。獨忠以為不可,在帝前歷數古嫡孽事。”朱棣拿不定主意,秘密召見解縉、黃淮、尹昌隆等人,將金忠的意思告訴他們:他們都很贊同金忠的意見。

經過若干回合的較量,擁立世子為太子的一派逐漸佔據上風。朱棣權衡再三,不得不作出讓步,最終勉強確立高熾為太子,同時“封第二子高煦為漢王,第三子高燧為趙王。

永樂年間的立儲風波:明爭暗鬥 最終皇帝不得不妥協

電視劇《傳國玉璽》中呂良偉扮演的漢王朱高煦

立儲鬥爭雖然至此暫時告一段落,最終以確立高熾為太子而平息下來,但這不是朱棣所期望的,也不是高煦及其黨羽樂見的結果。因此,永樂時期圍繞皇位繼承問題展開的鬥爭更加常態和複雜化,以至於後來發生了趙王的未遂政變和漢王的反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