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建築(中)實例

法國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建築(中)實例

16世紀,法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從意大利傳來了文藝復興文化。16世紀的法國建築表現為傳統的做法和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細部的結合。17世紀和18世紀上半葉是法國君主集權時期,國家強盛,稱霸歐洲,建築活動完全隨著宮廷的需要和愛好轉移。城市廣場和宮殿苑囿是這時期建設的重點,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凡爾賽宮苑的興建,不僅創立了宮殿的新型制,而且在規劃設計與造園藝術上都成為當時歐洲各國效法的榜樣。隨著城市變為社會活動的中心,城市內的貴族府邸也發展起來。為了體現法國王權的尊嚴與秩序,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在這時期佔統治地位。古典主義者在唯理主義的思想指導下,把古典建築的比例關係和構圖規則片面地值化了,在總體佈局及建築平立面設計中,都強調軸線對稱,推崇幾何形體。1671年成立的巴黎建築學院是古典主義建築的理論陣地,其建築觀點、創作方法曾流行到歐美各國,成為後來各國貴族化的學院派的鼻祖。18世紀上半葉,法國王室生活奢侈腐朽,在建築藝術上流行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這種風格充滿著貴族脂粉氣。但是,法國一般的民間建築仍然繼承著自己的建築傳統,保留著濃厚的地方特色。

複習完法國文藝復興和古典主義發展與建築的特徵,就請大家和小編一起走進那時期的建築吧。

法國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建築(中)實例

1.尚堡府邸(Chateaudechamobord,公元1526~1544年)

尚堡府邸原為法蘭西斯一世的獵莊和離宮。它拋棄了中世紀法國府邸自由的體形,採取了完全對稱的莊嚴形式。立面使用柱式裝飾牆面,四角上卻做成圓形塔樓,高高的四坡頂和塔樓上圓錐形屋頂,以及數不清的老虎窗、煙囪、樓梯亭等,形成了複雜的輪廓線,反映出法國早期文藝復興建築只是在中世紀建築形制的基礎上加上古典裝飾的特點

法國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建築(中)實例

尚堡府邸

2.巴黎維康府邸(ChateaudeVaux-le-Vicomte,公元1657~1661年)

巴黎維康府邸由建築師勒服設計,其花園由著名的園林家勒諾特設計。建築的中央是一個橢圓形的大沙龍(客廳),兩側是起居室和臥室,都朝向花園。建築共兩層,正立面應用了古典的水平線腳與柱式,屋頂具有法國特色。整座建築造型嚴謹,表達了法國古典主義的典型特徵。在府邸的後面是大花園,園內不僅水池、花壇秀麗,而且還有許多栩栩如生的雕像點綴。因此,其建築與園林規模雖不如王宮氣派,但室內外裝飾之精美卻舉世非凡。

法國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建築(中)實例

巴黎維康府邸

3.巴黎榮軍教堂(The Dome of the Invalides,Paris,公元1680〜1691年)

亦稱殘廢軍人新教堂,是路易十四軍隊的紀念碑,也是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新教堂接在舊的巴西利卡式教堂的南端。平面是正方形的,中央覆蓋著穹窿。在穹窿頂之下的空間是由等長的四臂形成的希臘十字。四個角上是四個圓形的祈禱室。教堂之所以採取這個型制,是因為要給予殘廢軍人教堂一個雄偉的不朽的象徵,讓人們遠遠看到它,尊敬那些為君主流血犧牲的人。

法國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建築(中)實例

新教堂背對著舊教堂,使聖壇和舊教堂相接,而把主要立面朝向正南。這樣,它的構圖就可以擺脫其他舊建築物的羈絆了。殘廢軍人新教堂的立面很緊湊,高高的穹窿頂是它的構圖中心,方方正正的教堂體積看來是穹頂的基座。這樣單純的形體增強了教堂的紀念性

教堂的內部處理也非常簡潔,裡面很少有宗教神秘的氣氛。它的穹窿頂有三層,最外面一層是木架子的,裡面兩層是石頭砌的。最裡層穹頂的底徑是27.7米,頂上正中有一個直徑大約為16米的圓洞。從圓洞望上去,是第二層穹頂,它上面畫滿了畫,帶翼的天使在藍天白雲之中振翅翱翔。第二層穹頂的底部有窗戶採光,把畫面照亮,產生很好的效果。在殘廢軍人新教堂的穹窿頂之下正中,後來修建了一個圓形的池子,池子當中放著拿破崙一世的棺材。

法國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建築(中)實例

4. 南錫廣場(Place LouisXV,Nancy,公元1750~1757年 )

南錫城的市中心廣場是由一個長圓形廣場、一個狹長的跑馬廣場和一個長方形廣場組成的。三個廣場在一個縱軸上。長圓形廣場在北頭,長方形廣場在南頭,跑馬廣場夾在中間,全長450米。長圓形廣場的北邊是市長府(Governor's Palace),市長府前有一圈柱廊,把市長府和跑馬廣場兩側的建築物連接起來。這兩側的房屋彼此是完全對稱的,而在靠近長方形廣場這一頭作重點處理。在跑馬廣場和長方形廣場之間隔著一條很寬的護城壕(約40~65米),上面架有一座橋,在跑馬廣場這一邊的橋頭前有一個凱旋門。長方形廣場的南端是市政廳,東西兩側也有房子。廣場正中立著雕像,面對著橋,左右正對著從東西來的兩條大路。廣場的四個角是敞開的。南錫廣場是

半開半閉的廣場,空間組合有收有放,變化豐富,又很統一。樹木、噴泉、雕像、柵欄門、橋、凱旋門和建築物等之間的配合也很成功。南錫廣場原名路易十五廣場,現稱斯坦尼斯拉廣場,是因為後來這座城市由斯坦尼斯拉統治。

法國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建築(中)實例

5. 巴黎和諧廣場(PlacedelaConcorde,公元1755~1772年 )

17世紀末和18世紀初,法國城市建築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廣場。作為封建統治中心的巴黎,這時期已出現了分佈在一條軸線上的廣場系統的規劃。紀念性的公共廣場有很大發展,同時開始把綠化佈置、噴泉雕像、建築小品和周圍建築組成為一個協調的整體。並且考慮到廣場大小和周圍建築高度的比例、廣場周圍的環境以及廣場與廣場之間的聯繫。同時期在巴黎建設的廣場有:勝利廣場(PlacedeVictories,1685-1687年)、萬道姆廣場(RacedeVenddme,18世紀)、和諧廣場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和諧廣場。

法國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建築(中)實例

和諧廣場原名路易十五廣場,是為紀念路易十五而建造的。由建築師迦貝里愛爾(J.A.Gabriel)設計。和諧廣場在塞納河北岸,都勒利宮的西面,它的橫軸和葉麗賽大道重合。廣場的北面有一對相同的古典主義式樣的建築物,它們之間的皇家大道與和諧廣場的軸線重合,這軸線北端是皇家大道盡頭的大教堂(馬德蘭教堂),南端有一個橫跨塞納河的華麗的橋,通向波旁宮(眾議院)。和諧廣場的主要特色是開敞,它只有北面建築物,而這一面的中央又是路口,建築物是對稱的兩所,一所是國家檔案館(Garde-meubledela Couronne),另一所是公寓。不在北面做中央部分突出的大型建築物的原因,一方面是它的東面是盧浮宮,另一方面是想通過皇家大道把教堂和廣場組織進和諧廣場。

法國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建築(中)實例

和諧廣場的東、西兩面都是濃密的綠化地帶。東面是都勒利花園,西面是葉麗賽林蔭大道,南臨塞納河。從廣場的南邊入口望去,路易十五的雕像和皇家大道的路口以及兩側的建築物間的構圖關係很完整;從廣場的西南和西北的入口望去,中間雕像和對角上的雕像的構圖關係也很密切。和諧廣場在拿破崙統治時期才最後完成,它在巴黎市中心的重要作用在那時候才充分表現出來。路易十五的騎馬像也是在那時候被掠來的埃及的方尖石碑所代替。

法國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建築(中)實例

法國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建築(中)實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