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的唐紹儀,爲什麼有名?

情感黑洞


唐紹儀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為他做過中華民國第一屆責任內閣總理,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個月,但這個"第一"足以讓他留名青史。

唐紹儀字少川,1860年出生,廣東香山人,與孫中山同鄉。唐紹儀是清末留美幼童之一,1874年就被送往美國留學,21歲時到哥倫比亞大學讀書。後來唐紹儀到朝鮮工作,與袁世凱結識,為袁賞識,後來一直追隨袁世凱,擔任過晚清郵傳部尚書、奉天(今遼寧)巡撫等要職,武昌起義時期做過南北談判北方代表,袁世凱就任民國臨時後,就任民國政府第一屆責任內閣總理。

唐紹儀內閣組成人員為:總理唐紹儀、外交總長陸徵祥、內務總長趙秉均、陸軍總長段祺瑞、海軍總長劉冠雄、財政總長熊希齡、司法總長王寵惠、教育總長蔡元培、農林總長宋教仁、工商總長陳其美、交通總長施肇基、南京留守黃興。這是中華民國第一屆責任內閣,但掌握實權的陸軍、海軍、外交、財政、交通等部都由袁世凱心腹擔任,其他無關痛癢的農林、教育、司法、工商等則由同盟會人員擔任。但即使如此,袁世凱還嫌責任內閣礙事,幾個月後,唐紹儀也只好掛冠而去了。

唐紹儀內閣成員合影

其實說實話,唐紹儀在當時是個很合適的內閣總理人選,因為他既是袁世凱的部下和心腹,又是孫中山的老鄉,與兩人關係都很密切。唐紹儀與孫中山本無交集,辛亥革命後兩人相識,成為莫逆之交。因為與孫中山的這層關係,同盟會高層對他也是非常友好,黃興和蔡元培兩人介紹他加入同盟會,所以由他組織的責任內閣也算是是同盟會政黨內閣了。

後來,唐紹儀追隨孫中山,投身民主革命。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唐擔任了一些虛職,並擔任過老家中山(原香山)縣的縣長。抗戰爆發後,唐紹儀寓居上海,據說和日本人關係曖昧,1938年遭國民黨特工人員制裁。但也有人說唐紹儀晚節未失,屬於誤殺。


民國年間那些事


唐紹儀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外交家,清政府總理總辦、山東大學(時稱山東大學堂)第一任校長、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晚年最受人注目的官位是中山縣縣長……我們中華民族推翻帝制,首任總理就是唐紹儀。這樣一個總理居然是在西方成長、受教育的中西合璧式的人物,他的人生選擇,後人已經難以理解了。毛澤東在1957年提到過唐紹儀,並說:“舊社會的一個內閣總理可以去當縣長,為什麼我們的部長倒不能去當縣長?我看,那些鬧級別、升得降不得的人,在這一點上,還不如這個舊官僚。”

1862年,唐紹儀生於廣東珠海。他的父親在上海做茶葉生意,故唐小時候即到上海讀書,耳濡目染,受到開放社會的影響。1874年,10來歲的唐紹儀因族叔唐廷樞的保薦和同鄉容閎的親自選拔,成為留美幼童被選派到美國留學,由中學升入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家說,從日後唐紹儀的表現來看,他在美國的7年,“這不僅令他掌握了流利的英文,而且還熟練掌握了將政治作為走秀的美式風格”。

1912年3月,唐紹儀出任內閣總理。他認為“孫中山的思想、袁世凱的實力”是中國統一的發展基礎。他的內閣因此成為“同盟會中心內閣”,他挑選宋教仁、蔡元培、陳其美等同盟會骨幹成員入閣,分別擔任農林、教育、工商總長,使同盟會會員在政府中佔據多數。一週後,唐紹儀由黃興、蔡元培介紹,孫中山監誓,加入了同盟會。曾擔任清政府外務部侍郎、郵傳部尚書、奉天巡撫、袁總統內閣國務總理的唐紹儀,竟加入了革命黨的同盟會!唐紹儀勤於公務,注重辦事效率,使政府呈現一派新氣象。

1929年,年近70歲的唐紹儀就任廣東省中山縣訓政實施委員會主席,他表示要“將中山縣建設成為全國各縣的模範”。兩年後,他出任中山縣縣長,集中精力實施建設模範縣的計劃。在不到4年的時間裡,他四處化緣,修馬路,建醫院,把自家的花園改建成城市公園,對市民開放……至今中山還流傳著他的逸事,說他修馬路的時候,碰到土地公公擋路,民工不敢動,他就用手杖敲敲土地公公的頭,然後讓民工接著幹。因為下水道的井蓋老是被偷,唐紹儀下令在井蓋上鑄上“盜買與盜賣,均罰50元;報信或引拿,均六成充賞”字樣,後來就沒有人偷了。

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幾次用唐紹儀“當了總理再當縣長”的例子,來教育幹部能上能下、安居其位。同樣是50年代,美國第31任總統胡佛出版回憶錄,其中多次提到好友唐紹儀,對他的評價是:“為人正直,有才幹,對中國的未來懷有遠大的抱負。”可見,唐紹儀雖然死於非命,但他的人格意義仍有待今人挖掘。


壯士你褲子掉了


唐紹儀(1862年1月2日—1938年9月30日),字少川,1862年1月2日生於廣東香山縣(今珠海唐家灣鎮唐家村),清末民初著名政治活動家、外交家、清政府總理總辦、山東大學第一任校長,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 ,國民黨政府官員。曾任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校長。



唐紹儀的父親唐巨川是茶葉商,專做外貿,十分平凡,但他卻有一個相當不凡的族叔——唐廷樞。唐廷樞是大清國首批外資企業“首代”、著名的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的買辦, 之後成為李鴻章大搞經濟改革的得力干將,主持或參與了創辦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等等,在官場與商場、內企與外企、民企與國企之間,遊刃有餘,大小通吃。

託福於改革開放,大清國在內憂外患中放下身段、與時俱進,擴大執政基礎,唐家這樣的“新興階層”,便被迅速地納入大清國組織人事部門的培養考察對象。唐紹儀12歲那年(1874年),被選為公費留學生,前往美國,在那裡生活了足足7年。從日後唐紹儀的表現來看,這不僅令他掌握了流利的英文,而且還熟練掌握了將政治作為走秀的美式風格。難能可貴的是,“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唐紹儀不僅沒有成為內白外黃、不適應中國國情的“香蕉”式人物,相反卻融匯中西,以其深厚的跨文化修養為基礎,以美式作秀為獨門武器,迅速在厚黑的大清官場中脫穎而出。

1881年,年僅19歲的唐紹儀回到了祖國,作為組織上重點培養的又紅又專的接班人,被派到朝鮮,擔任朝鮮海關幫辦、德國人穆麟德(P. G. von Mollendorff)的秘書(作為宗主國,當時中國直接掌管朝鮮的外交、海關等事務)。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中日角逐讓朝鮮為唐紹儀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舞臺。1884年朝鮮發生甲申政變,22歲的唐紹儀因此與26歲的袁世凱相識。當時,朝鮮親華高官被親日派打傷,避居海關公署,袁世凱前去探望,正好唐紹儀親自扛槍,守衛在門口,勃勃英姿給袁世凱留下了深刻印象。從那時起,兩人結為知交,小袁從此十分關注小唐在政治上的進步,積極提攜,一幫一,一對紅。更具古典傳奇色彩的是,10年後,在甲午戰爭打響之前,有情報顯示日本人決心刺殺抗日最力的袁世凱,為協助袁撤離,唐紹儀親自帶著兩支槍、兩把刀、兩匹馬,連夜護送袁世凱搬到英國軍艦上。

正是託庇於袁世凱的大力提攜,加上本身與李鴻章的特殊關係,唐紹儀在甲午戰爭後,成為中國首任駐朝鮮總領事,時年33歲;隨後又隨改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回到家鄉廣東任職;當袁世凱出任山東巡撫時,他協助袁處理最為棘手和微妙的外交事務,為袁平安度過1900年春夏之交的義和團及八國聯軍之禍立下汗馬功勞。1901年,袁世凱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成為國家重臣之一,唐紹儀被任命為天津海關道,執掌了大清國最著名的“肥缺”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