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快餐」格物致知

【国学快餐】格物致知

胡立根

「国学快餐」格物致知

【一语破的】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语出《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原典精读】

古之欲明明德①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②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③。致知在格物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节选自《大学》)

注释①明明德:发扬美好的品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②齐:治理。③致其知:让自已求得知识和智慧。致:求得。④格物:推究事物原理。

“格物致知“”的现代解释是“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它的遭遇却颇有喜剧味。

「国学快餐」格物致知

【点到为止】

早期儒家如孔孟,都没提到“格物致知”,原始儒学不大关心对与做人关系不大的知识的探究。可秦汉之际的《大学》提出儒家修身治国 “三纲八目”时,却突然将其作为“八目”之二。阐述时,先层层递进地反推,明德先治国,治国先齐家,最终落到致知与格物,再以格物致知为基础顺推,落脚点和核心都在“格物致知”。可儒者为三纲八目作具体阐释时,却唯一漏掉了这个落脚点。从此它沉睡千年,直到北宋司马光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篇,并写作《致知在格物论》,才旧事重提,后经司马光同时代的理学家程颐阐释,再到南宋理学家朱熹补写《补格物致知传》,才让格物致知从此火了起来。

沉寂千年何以忽然红火?此乃时代使然。宋朝是中国文明继汉唐之后的高原,除诗词散文外,至少还耸立四座文化高峰:政治上,这是变革时代,先有范仲淹革新,继有王安石变法;史学上,产生了富于理性反思的杰作《资治通鉴》;哲学上,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陆象山的理学,集儒学大成,取道佛精华,形成哲学高峰,将中华文明带入理性思辨时代;科学上,宋代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空前繁盛,几乎达到世界科学中心的高度。四座高峰贯穿一个精神——理性。宋代士子绝不缺浪漫气质,却更是中国历史上最富理性精神的一群,以至于抒情言志的诗歌,至此也打上了思辨烙印。怎么思辨?用什么思辨?宋代哲人发现了这一传统思辨工具——格物致知。

但这沉寂千年终于可以大放光彩的“格物致知”又差点兜了回去,原因在于理解的分歧。提出该概念的原著没有任何解释,给儒者留下太多争论空间;而分歧最大者在朱熹与王阳明。朱熹承接司马光和程颐,认为物心同理,欲明心中之理,不能只靠反省,必须格物穷理。朱熹的理解虽仍属心性工夫,但其精神所在,已露科学端倪。王阳明曾崇拜朱熹,信奉其格物致知。但他以为格物就是死盯对象,让其闪现道理。21岁那年,他跟学友格竹七天,结果出现幻觉幻听,从此逃离朱熹格物致知,转向佛道,转入陆九渊“心学”,从朱熹的研究外物,转而走向内心,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格物”只是除去内心污粕,“致知”则是致良知,达到人初始具备的良知。这样文化的意愿由可能的科学转向,完全退回道德内心。幸有徐光启、利玛窦、王夫之、颜元等的重新解读,尤其是意大利传教士高一志刊行的《空际格致》的传播,格物致知终于走上科学探求之路。清末洋务学堂明确将物理、化学等称为“格致”,格致之学,终于有了科学的价值。

「国学快餐」格物致知

【经典推荐】

(先秦)《大学》

(南宋)朱熹《补格物致知传》

(明)王阳明《传习录》(黄以方录)

(当代)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来源《语文报》)

「国学快餐」格物致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