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收益,都值得擁有 I 理財思維篇

這是 星辰達海 的第 58 篇原創文章

(一)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如果只關於在how的層面,但缺少對於why和what的理解,就難免出現偏差。

兩種收益,都值得擁有 I 理財思維篇

拿職場來講,具體如何去工作是how,賺取收入以提升生活品質是why,技能提升以及個人的長遠發展是what。

工作的why,應該是提升生活品質。如果一份工作時長在每天16個小時以上,除非短期的項目需要,長期如此就沒有享受工作收益的時間,最終也會拖垮身體。這明顯與工作的why不符。

同時,這樣的一份工作也需要反思,是否是通過重複性操作的純體力工作,很難做技能提升。人的體力在一個高點之後必然走下坡路,體力更多是一種消耗但腦力卻可以成為經驗累積。因此,需要去調整工作內容,在個人提升之後尋求腦力型工作以做轉型。

弄不明白why,就會偏離初心,進而迷失自己。

弄明白why再反思what,進而再改進how。

(二)

理財也是如此,選擇什麼理財產品是how,但更重要的是想明白理財的why及what分別是什麼。

那理財的why是什麼?

理財的目的是為了獲得資金的收益,在此同時有一定的流動性,還有非常重要的安全性。

那到底什麼是收益,也就是收益這個概念的what是什麼?

我們往往關注收益的高低,眼光也就集中在產品的數字表現上。但收益真的只有這一項內容嗎?

以我個人的理解,數字上的高低自然是收益,但這一層次太過表面,只關乎物質層次

穿透內核,看到理財為幸福生活服務的終極目的,收益也應該是使生活得以確定,它有關精神層面

什麼意思?

一個理財產品,如果只衝著收益的數字高低而去,但隨著數字的上下波動,還有你上下波動的緊繃精神,那這份理財是否值得做就需另做考慮。

(三)

如果出現這樣波動的精神狀態,需要從三個層面做調節。

第一,調整自己的心境,產品的收益只有在波動當中才會有機會,沒有波動也就失去收益的機會,比如股票投資正是如此。但心態的調整不能靠心態,需要制度來落實。

第二,如果自己不能接受這樣的理財方式,那就需要摒棄,降低收益預期以獲得平穩收益。隨之下降的,還有波動的心境,獲得一種安穩。有了安穩的心態,也就能把精力放在賺錢以及享受生活上。

第三,選擇平衡策略,波動型產品和穩健型產品都做選擇。穩健型產品安排生活,波動型產品體驗冒險,安定與刺激都有,人生便也圓滿。

在當下大部分人的理財配置當中,兩種類型的理財都缺失,特別是在資管新規的背景之下。

(四)

資產新規表面上是不再剛性兌付,內核是看透資產的投資標的,進而得到匹配風險等級的收益。也就是說金融機構不再進行兜底(兜底的行為實際上是把風險累積起來),以避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從這個角度來說,投資理財是更安全了。

也就是說,讓資產的正常暴露由個體承擔,而非讓風險累積再也都不住。

當然個體也相應獲得高風險對應的高收益。

這就要求,個體要具備風險的鑑別能力,對專業投資能力做出要求。

也就是說,當以往表外的類保本理財產品不再存在,就只能選擇表內的結構性保本理財以及波動型產品。

結構性保本理財也意味著相較當前的理財產品,收益將下滑,不會成為社會的主流選擇。

要想獲得高收益,股票類的權益類資產便成為不得不做的選擇。但因為此類資產必然的波動性,就需要穩定類資產做風險對沖。

同時,波動型資產和年金類資產分別對應不同的功能,這在文章 已經提及。

兩種收益,都值得擁有 I 理財思維篇

(五)

當配置足夠的年金類資產,已經能將未來的生活確定下來,自然能夠承擔波動型資產的賬面損失,可以持有更長時間待資本市場的回暖。

市場不會一直下行,但前提你要有能力等到反彈的時候,這其中需要金錢,也需要心境。

(六)

波動型資產的收益在於賬面數字;體驗刺激,享受人生的驚奇。

年金型產品的收益在於安穩生活;閒情逸致,才是最大的奢侈。

兩種收益,都必須擁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