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收益,都值得拥有 I 理财思维篇

这是 星辰达海 的第 58 篇原创文章

(一)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如果只关于在how的层面,但缺少对于why和what的理解,就难免出现偏差。

两种收益,都值得拥有 I 理财思维篇

拿职场来讲,具体如何去工作是how,赚取收入以提升生活品质是why,技能提升以及个人的长远发展是what。

工作的why,应该是提升生活品质。如果一份工作时长在每天16个小时以上,除非短期的项目需要,长期如此就没有享受工作收益的时间,最终也会拖垮身体。这明显与工作的why不符。

同时,这样的一份工作也需要反思,是否是通过重复性操作的纯体力工作,很难做技能提升。人的体力在一个高点之后必然走下坡路,体力更多是一种消耗但脑力却可以成为经验累积。因此,需要去调整工作内容,在个人提升之后寻求脑力型工作以做转型。

弄不明白why,就会偏离初心,进而迷失自己。

弄明白why再反思what,进而再改进how。

(二)

理财也是如此,选择什么理财产品是how,但更重要的是想明白理财的why及what分别是什么。

那理财的why是什么?

理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资金的收益,在此同时有一定的流动性,还有非常重要的安全性。

那到底什么是收益,也就是收益这个概念的what是什么?

我们往往关注收益的高低,眼光也就集中在产品的数字表现上。但收益真的只有这一项内容吗?

以我个人的理解,数字上的高低自然是收益,但这一层次太过表面,只关乎物质层次

穿透内核,看到理财为幸福生活服务的终极目的,收益也应该是使生活得以确定,它有关精神层面

什么意思?

一个理财产品,如果只冲着收益的数字高低而去,但随着数字的上下波动,还有你上下波动的紧绷精神,那这份理财是否值得做就需另做考虑。

(三)

如果出现这样波动的精神状态,需要从三个层面做调节。

第一,调整自己的心境,产品的收益只有在波动当中才会有机会,没有波动也就失去收益的机会,比如股票投资正是如此。但心态的调整不能靠心态,需要制度来落实。

第二,如果自己不能接受这样的理财方式,那就需要摒弃,降低收益预期以获得平稳收益。随之下降的,还有波动的心境,获得一种安稳。有了安稳的心态,也就能把精力放在赚钱以及享受生活上。

第三,选择平衡策略,波动型产品和稳健型产品都做选择。稳健型产品安排生活,波动型产品体验冒险,安定与刺激都有,人生便也圆满。

在当下大部分人的理财配置当中,两种类型的理财都缺失,特别是在资管新规的背景之下。

(四)

资产新规表面上是不再刚性兑付,内核是看透资产的投资标的,进而得到匹配风险等级的收益。也就是说金融机构不再进行兜底(兜底的行为实际上是把风险累积起来),以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从这个角度来说,投资理财是更安全了。

也就是说,让资产的正常暴露由个体承担,而非让风险累积再也都不住。

当然个体也相应获得高风险对应的高收益。

这就要求,个体要具备风险的鉴别能力,对专业投资能力做出要求。

也就是说,当以往表外的类保本理财产品不再存在,就只能选择表内的结构性保本理财以及波动型产品。

结构性保本理财也意味着相较当前的理财产品,收益将下滑,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选择。

要想获得高收益,股票类的权益类资产便成为不得不做的选择。但因为此类资产必然的波动性,就需要稳定类资产做风险对冲。

同时,波动型资产和年金类资产分别对应不同的功能,这在文章 已经提及。

两种收益,都值得拥有 I 理财思维篇

(五)

当配置足够的年金类资产,已经能将未来的生活确定下来,自然能够承担波动型资产的账面损失,可以持有更长时间待资本市场的回暖。

市场不会一直下行,但前提你要有能力等到反弹的时候,这其中需要金钱,也需要心境。

(六)

波动型资产的收益在于账面数字;体验刺激,享受人生的惊奇。

年金型产品的收益在于安稳生活;闲情逸致,才是最大的奢侈。

两种收益,都必须拥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