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略軍事改革:這一場改革使得羅馬才能撐到凱撒時代

馬略軍事改革:這一場改革使得羅馬才能撐到凱撒時代

在現代國家,年輕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需要服兵役。在兩年服役期限內,士兵只有補貼,沒有工資。超過義務兵期限,士兵就開始拿工資了;如果遇到戰爭,士兵還有其他收入。從古至今,不是每個國家的士兵都有這麼好的待遇。在羅馬共和國大部分的歲月裡,人民需要有一定的財產,才能參軍打仗。打仗用的作戰武器都是自備,且當兵沒有工資、打仗沒有收入,這就是所謂的公民兵制度。

在以農立國的羅馬,有土地才意味著有錢,有錢才能裝備自己,故士兵必須要有自己的土地。到了羅馬共和國晚期,沒有一天不打仗,士兵在軍隊一待就是幾十年,田也不種了、地也不要了,靠將軍的一些賞賜維持生活。此時的公民兵制,使羅馬參軍的平民越來越少,這又與羅馬的擴張路線格格不入。格拉古兄弟施行土地改革,企圖阻止土地兼併的勢頭,無異於“螳臂當車”。

馬略軍事改革:這一場改革使得羅馬才能撐到凱撒時代

無休止的戰爭,還暴露了羅馬軍隊的另一個致命點:將領的無能。羅馬軍隊外出作戰時,通常由執政官任統帥,且任期只有1年左右,副將再由執政官任命。將領作如此安排,有兩點不足:不確定執政官是否具備軍事才能;任期太短導致將領更替頻繁,造成“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惡劣局面。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羅馬就吃了“臨陣換將”的大虧。

羅馬的有識之士清楚地認識到:要繼續向外擴張,必須進行全面的軍事改革。真正把這種想法付諸實施的是一位叫馬略的執政官。在朱古達戰爭中,馬略作為副將把部隊開進北非作戰。公元前107年,馬略因戰功被選舉為執政官,此時,朱古達戰爭還沒有結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軍隊腐敗”。既為了贏得朱古達戰爭,也為了方便羅馬日後的擴張,軍事改革在所難免,馬略成了這次改革的領頭羊。

本次軍事改革分為三大塊、10小塊,包括兵制改革(改徵兵為募兵、延長士兵服役年限、給士兵發放薪餉、擴大將領的權利)、建制改革(編制改進、裝備改進、增設新兵種)、軍紀改革(加強訓練、嚴肅軍紀、設計軍徽)。

一、改徵兵為募兵

上臺之初,馬略宣佈改徵兵制為募兵制,即允許任何人自願參加軍隊。這一舉措打破法律和習慣的限制,不僅解決了當時的兵源問題,更是徵兵制的一大創新。

馬略軍事改革:這一場改革使得羅馬才能撐到凱撒時代

募兵制的主要內容:第一,取消了徵兵的財產限制,使大批無產者開始進入軍隊;第二,無產者是指由於戰爭或者其他原因而失去土地,在城市遊蕩的那部分公民,並沒有衝破公民權的限制。這意味著奴隸、婦女等人不可參軍。募兵制曾在羅馬出現過,但馬略是第一個將募兵制規範化、制度化的執政官。

二、延長士兵服役年限

馬略規定了士兵的服役期限為16年,

三、給士兵發放薪餉

士兵服役其間可以領取固定的薪酬,作為生活補貼;服役期滿的老兵可從國家領取一塊地,作為養老保障,這使得士兵的經濟利益在制度上得到保障,無產者加入軍隊,不僅解決了食宿問題,還能得到一定的經濟報酬,他們開始把當兵作為自己的職業,甚至服役期滿後,他們仍以志願兵的身份繼續追隨將領。

四、擴大將領的權力

首先,馬略將每個軍團的人數降為6000人,但是執政官可以根據戰爭需要徵收若干個軍團。這樣,執政官所掌握的軍團人數將會大大增加,軍隊的作戰能力也會大大提高,可以說是變相地增加了軍事將領的權力。

另外,馬略明確規定各級軍官和軍隊幕僚改由將領任命,而非由公民大會選出。這樣將領除了與各級軍官、軍隊幕僚存在直接的隸屬關係,還直接決定了後兩者的官職命運,將領把他們牢牢地控制在手中,羅馬的軍隊戰鬥力急劇提升。

馬略軍事改革:這一場改革使得羅馬才能撐到凱撒時代

五、改革軍隊編制

一直以來,羅馬軍隊實行中隊制,士兵按照財產資格站隊,這樣站出來的隊伍效率極其低下。

馬略首次以聯隊製取代中隊制,作為羅馬軍隊的基本戰術單位。他將之前的3箇中隊結合成一個更大的單位,即聯隊。每個聯隊包括6個百人隊,百人隊為80人,由此產生了480人的聯隊。聯隊不再按照青年、壯年、老年的標準排列,而是採取混編的形式。聯隊中的騎兵個個騎術精湛,而不再侷限於貴族和富家人的孩子。

10個聯隊組成一個軍團,共4800人。軍團在戰爭中仍然實行4-3-3式陣列,第一排配置4個聯隊,第2排和第3排各配置3個聯隊。聯隊制也不是馬略的首創,但他首次將之規範化。

六、完善軍團裝備

隨著聯隊制的廣泛應用,羅馬軍隊原有的裝各已經無法滿足軍團的作戰需要。公元前104年,馬略開始統一羅馬軍團裝備。所有的軍團士兵統一配備了短劍,盾牌和標槍。同時,標槍由輕標槍改成重標槍。輕標槍把木杆軸與鐵頭通過一個帽使木杆插入鐵頭中,連接處用一個鉚釘固定。重標槍的鐵頭處則有一個寬的,長方形的,扁平柄使木杆插入鐵頭,連接處需用兩個鉚釘固定。

馬略將重標槍連接處的兩個柳釘保留一個,另一個用木栓取代,木栓質地脆弱,標槍射中敵人的盾牌後就插在上面,由於無法支撐槍桿的重量,木拴就會折斷,只有一根長釘固定的鐵質矛頭就會彎曲,標槍仍緊緊留在盾牌上,槍桿拖地,給敵人帶來極大的不便。

此外,馬略還規定了軍團行李隊伍的規模及每個士兵必須攜帶的裝備的數量。馬略為減輕士兵的行軍負擔、加快行軍速度,發明了一種後人稱之為“馬略騾子”的行李背架,即在重物下面有一個底板,用繩子將底板綁到肩上來減輕物體的重量,類似於現在的揹包。

七、増設新的兵種

根據作戰的需要,馬略發明了一些新的兵種和裝備,如増設工兵、機械兵、木工、鐵匠等專口兵種。羅馬軍團的營地防衛嚴密,這就需要木工和鐵匠的協作;軍團的行軍、軍隊武器的供應保持正常,這就需要工兵和機械兵的協作。

八、加強軍事訓練

羅馬人戰場上的勇敢既來源於對榮譽的重視和軍紀的服從,更來源於他們平時艱苦訓練的結果。馬略想盡各種辦法訓練羅馬軍團。

首先,馬略通過“士兵自帶行李”加強對羅馬軍團的訓練。他要求士兵必須攜帶一系列的裝備,其中包括一定的配給糧食,防護裝備及用肩膀挑在叉子兩端的炊具;同時他們還需要攜帶自己的武器和甲冑。

其次,馬略根據角鬥學校的訓練方式對士兵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訓練。他把角鬥士的擊劍術引進軍隊,成為士兵的日常訓練科目;通過地獄式的訓練方式磨練士兵的耐力和體力,如酷熱缺水、長途行軍、爬山涉水等。

馬略軍事改革:這一場改革使得羅馬才能撐到凱撒時代

最後,馬略注重讓士兵掌握工兵作業,不給士兵任何機會懈怠。士兵在等待戰機時也不忘使勁挖戰壕、建橋樑等,深深地影響了後代帝國軍隊對公共工程的重視和應用,確定了駐紮各地的羅馬軍隊無戰事時從事土木工程的慣例。

九、嚴格軍事紀律

羅馬從—個小邦發展成地中海的統治者,依靠的就是一支銅牆鐵臂般的軍隊,既包括士兵強烈的責任感和愛國精神,又包括嚴格的軍事紀律。募兵制實施以來,馬略招募的是一支無產者軍隊,毫無紀律可言,再加上原有軍隊的種種惡習,馬略清晰地認識到,整頓軍紀是當前羅馬軍隊的首要任務。

首先,馬略讓各級軍官們做好榜樣,使士兵自願地為軍隊奉獻,而不是單純使用嚴刑峻法。

其次,馬略重視與士兵的關係。在軍隊中,馬略與普通的士兵吃同樣的麵包,睡在同樣的床鋪,共同修建工事,其他將領也用同樣的方式與士兵相處。長此以往,將領與士兵保持了一種很親密的關係,使士兵心甘情願跟隨馬略、勇敢殺敵。

最後,馬略還重視在逆境中給予士兵自信心。在軍隊失利後,他會鼓舞士兵們保持積極的心態,從而激發他們的鬥志。

馬略軍事改革:這一場改革使得羅馬才能撐到凱撒時代

十、設計軍徽

馬略改革之前,軍團曾有一系列的徽標,如鷹徽、狼徽、牛徽、馬徽、豬徽。這五種徽標都是農業社會宗教信仰的動物圖騰。鷹徽代表馬略之前的每個軍團,其他的徽標代表軍團的各個等級,如槍兵、主力兵、殿兵和輕裝兵。

公元前104年,馬略宣佈廢止其他徽標,只將“鷹”徽作為軍團的主要標誌。除了鷹與羅馬主神朱庇特有聯繫外,還有多種其他原因。

首先,鷹徽是軍團忠誠團結的象徵。馬略通過統一軍徽,使用鷹徽單一的徽標,加強了士兵對羅馬軍團的忠誠。

其次,鷹徽是團結勇敢的象徵,刺激著士兵團結起來,在困難時期還可以激勵士兵勇敢前進。

最後,鷹徽是神聖權力的象徵。由於鷹和朱庇特的聯繫,由此馬略招募的新軍團成為羅馬人民信仰的神聖權力的直接代表,羅馬軍隊是按照神的指示去征服其他地區,也是按照神的意志來統治“小民”,同時增加了一種羅馬軍團成員受神的保護的錯覺。

綜上所述,馬略針對軍隊的腐敗、國內國外環境的改變,對羅馬軍團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馬略徹底改變了公元前2世紀時羅馬軍隊散漫懦弱的面貌,重新恢復了軍隊保家衛國的作用。

作者:承宣布政使司,魚羊秘史簽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