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虞胡田陳,袁車陸王孫,本是同根生,都是一家人

在中華姓氏中,媯、陳、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緣先祖同為舜帝。鄭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因而史稱媯、陳、田、姚、胡為"媯汭五姓"。 舜帝后裔歷經數千年繁衍播遷,蔚為望族,並從中派生出60多姓,其中多為中華大姓,除陳、田、姚、胡姓外,在中華100大姓之內的還有王(兩支)、孫、袁、夏、陸等等。 據估計,舜裔人口在全世界約有1.5億,其中陳姓繁衍得最旺盛,約佔一半。現海外成立有"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是一個全球性的民間社團,也是一個包容較多姓氏的尋根組織,目前參加這個組織的有陳、姚、虞、胡、田、袁、孫、車、陸、王等10姓。 舜帝后裔,除以上詳述的陳、田、胡、孫、姚、王、袁、夏、陸等大姓外,尚有40余姓,但其中的一些姓氏,已不見於當代,有的是複姓改成了單姓,有的則已失傳湮沒了。這裡略述一些舜裔姓氏。

姚虞胡田陳,袁車陸王孫,本是同根生,都是一家人

十大姓同源——虞姚胡陳田袁孫車陸王

媯汭五姓聯宗:虞姚胡陳田

虞、姚、胡、陳、田五姓,同出自媯姓,遂有“媯汭(rui)五姓”之稱。由於虞、姚、胡、陳、田五姓同出一源,遂稱為“媯汭五姓”。

虞,遠古部落名,舜為其酋長,故習稱虞舜。《史記》之《索引》曰:“虞,國名,在河東大陽縣”。《嘉慶重修一統志》曰:“大陽故城,在平陸縣東北十五里”,即今平陸縣南八里茅津渡村東。因虞為遠古部落名或曰國名,舜為其酋長,其後裔遂以虞為姓,是為虞氏。還一種說法是,禹封舜的兒子商均於虞,其後裔以封邑為姓,是為虞氏。這兩種說法都認為,舜即是虞氏開宗立姓之始祖。另有一支虞氏出自姬姓。據《左傳》記載,周武王克商後,求太伯、仲雍之後裔,得虞仲,封於夏墟,是為虞公,建立虞國。僖公五年(前655),虞國被晉獻公所滅,其後裔被遷往汾陽虞城定居。這支虞氏出自姬姓,就不是舜的後裔。

姚姓,源於帝舜。相傳,舜是顓頊的後代,因出生在姚墟,以出生地為姓,是為姚氏。《新唐書穃~宰相世系表》載:“姚姓,虞舜生於姚墟,因以為姓。”但姚墟位於何處,則有不同記載。《括地誌》雲:“歷山南有舜井,又有姚墟,生舜處也”。據此,姚墟在今山西永濟境內,姚姓就起源於山西永濟。另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雲,姚墟“在山東濮縣南”。濮縣於1956年撤銷,併入範縣,而範縣又劃歸河南。所以,姚墟在今河南範縣及山東郾城一帶。又據《新唐書穃~宰相世系表》又記載,西漢末,田敬仲的裔孫田豐,被王莽封為代睦侯,以繼續帝舜的香火。田豐的兒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居吳郡(江蘇蘇州),改姓為媯。田恢的五世孫田敷,又改媯姓為姚姓,並遷居吳興武康(浙江德清縣西)。由於媯姓與姚姓同宗,且曾互用,所以,鄭樵的《通志氏族略》雲:“姚與媯二姓可通”。由此可見,姚姓來源有二:一是起源舜的出生地姚墟,一是由田姓所改,形成於東漢時期,但田姓又為陳姓所改,而陳姓又源於媯姓。所以,這兩支姚姓,歸根到底,都源於帝舜,都是帝舜的後裔。

胡姓和陳姓,都起源於西周時的媯姓,都是虞舜的後裔。夏王朝建立後,虞舜的後裔,長期受到冷落。史籍記載,“夏後之時,或失或續”,很不得志。商湯滅夏後,舜的後裔才受到重視,被封於陳地,建立陳國,成為商王朝的一個諸侯國。這個陳國的所在地,就是上古時候陳豐氏部落活動的地方,即今河南宛丘附近。武王滅商之前,在陳國,舜的後裔已傳至遏父,依然是商王朝的諸侯國。舜是上古時著名的製陶專家,他的後裔世代繼承了這一技藝,擅長製陶成為舜裔家族的傳家寶。其時,遏父在陳地依然擔任陶正,主管制陶。遏父人品諄厚,技術精湛,又不跟著商王淫亂,且與周族友善,深受當地民眾擁護。所以,周武王便把長女太姬(又作大姬或元妃)嫁給他,生子名滿。其後,周武王又封媯滿於陳地,重建陳國,並讓媯滿奉守帝舜的宗祀。這樣,周初媯滿所封的陳國便取代了商湯時所封的陳國,它們雖說是商代和周代先後分封的兩個陳國,然而卻是一脈相承的虞舜後代,是枝相連、氣相投、血脈相貫的同祖同宗,都是媯姓的後代。再加上媯滿又是周武王的外甥,周王室的姻親,所以便被認為是虞舜的嫡系正統,媯姓之正宗。這樣,媯滿的正統地位便被確立了下來。在周代,媯滿便成了倍受人們尊敬的“聖賢”後裔。周成王在位期間,媯滿謝世,諡號胡公,故亦稱胡公滿,其墓葬就在淮陽縣柳湖旁。因城壕水注侵其址,故以鐵錮之,俗稱鐵墓,至今猶存。自媯滿始,陳國經歷了二十三個國君,歷時600

年。陳國王室世代為媯姓,在胡公滿的後裔中,凡繼承王位者,一律姓媯。在不繼承王位的諸公子中,以胡公滿的諡號為姓者,是為胡姓。所以,胡公滿就是胡氏開宗立姓之始祖。據胡氏家譜記載,公子澄就是使用胡姓之第一人。媯滿建立陳國後,陳國的王位傳承,有父死子繼者,亦有兄終弟及者。一般說來,在陳桓公(前744-前707)以前,比較平穩。陳桓公以後,宗室子弟為爭奪王位,不斷髮生內訌。據《史記》卷36《陳杞世家》、卷46《田敬仲世家》記載,陳桓公死後,其弟佗勾結舅父蔡侯,裡應外合,殺太子免而自立,是為陳厲公。厲公好色,曾多次到蔡國尋歡。太子免的三個弟弟:躍、林、杵臼,為報殺兄之仇,同蔡國約定,乘厲公到蔡國尋歡之機,用美人計誅殺厲公,另立躍為國君,是為利公。利公在位僅五個月而卒,又立其弟林為君,是為莊公。莊公七年而卒,少弟杵臼立,是為宣公。陳宣公晚年欲立寵姬所生的兒子款為君,遂於公元前672年,殺害太子禦寇。陳厲公的兒子名完,在陳國任大夫,同太子禦寇有莫逆之交,為避免株連,遂逃往齊國。當媯完逃到齊國時,正值齊桓公網羅人才,勵精圖治之時。舜的後裔媯滿又有祖傳的製陶技藝,所以很快受到重用,被齊桓公任命為工正,負責管理百工匠藝。當時齊國有一個大臣名叫懿仲,特別器重媯完,並把自己的親生女兒嫁給他。這樣,媯完便在齊國的貴族中站穩了腳跟,其影響日益擴大。媯完為不忘其所出,遂以原國名為姓,是為陳氏。此即媯姓陳國建立在河南,而以國為姓的陳氏卻起源於山東齊國的歷史演變過程。其後,陳完在齊國逐漸強大了起來,並改姓為田。陳完卒,諡號曰敬仲,故又稱田敬仲。敬仲為何改姓田?史家說法不一。東漢應劭說:“始食采地于田,由是改姓田氏”。但宋人鄭樵、清人張澍經過考查認為,“齊無田邑”,故東漢應劭的說法難以成立。按照《史記》中《正義》與《索引》的解釋,陳完改姓為田的原因是:“敬仲既奔齊,不欲稱本國故號,”又“陳、田二字聲相近,遂以為田氏”。傳至田完的七世孫田常時,已完全控制了齊國的政權。田常之孫田和,於公元前404年,終於廢掉齊君,自立為國君。這樣,姜姓的齊國便被田氏的齊國所取代,此即歷史上所說的“田齊代姜齊”。“田齊”是戰國七雄之一。傳至第15世孫田建時,齊國被秦國所滅。田齊家族被遷到河南共地(河南輝縣)。齊王田建有三個兒子:升、桓、軫。升的兒子名安,被項羽封為濟北王。劉邦取代項羽後,失去王位。其後裔為紀念先祖,遂以王為氏,是為王姓,號曰元城王氏,王莽即是其後裔。魏晉以後,北海、陳留王氏,也都是他的後裔。齊王建的次子田桓,其後裔亦改姓王氏;三子田軫徙居陳國故地穎川,故複姓為陳,此即名垂青史的穎川陳氏。可見,穎川陳氏乃是從山東齊國遷入河南之陳氏。

姚虞胡田陳,袁車陸王孫,本是同根生,都是一家人

源於媯姓之五姓:袁孫車陸王

袁姓是出自祖字異寫的姓。相傳,媯滿即胡公滿的第11世孫,有一個名叫諸,字伯爰。伯爰的孫子名叫濤塗,因功賜邑陽夏(今河南太康),濤塗以祖父的字為姓,是為爰姓。春秋時,爰姓世襲為陳國上卿。其時“爰”與“轅”同音、且通用,所以,爰濤塗又寫作“轅濤塗”。濤塗的玄孫轅頗,徙居鄭國,至秦末,轅頗的裔孫轅告,避難居於河、洛之間(河南洛陽、偃師一帶)。轅告的小兒子轅政,於西漢初年去掉“車”字旁,開始以“袁”為姓。唐、宋時期的姓氏著作對此都有詳細記載。如《古今姓氏書辯證》雲:“袁,出自媯姓,陳胡公滿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庚,庚生季子惛,惛生仲牛甫,甫生聖伯順,(順)生伯他父,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鄭叔,鄭叔生鄭仲金父,金父生莊伯,莊伯生諸,字伯爰,孫濤塗從齊桓公盟會,賜邑陽夏,以王父字為爰氏。爰、轅一也。濤塗字仲,諡宣,謂之轅宣仲,生選,選子聲,聲子惠,惠子雅,雅子頗,為司徒,奔鄭。秦末,裔孫告避難居於河、洛之間,少子政,以袁為氏。”袁氏出自媯滿,是帝舜的後裔,這是確鑿無疑的。

孫姓是一個歷史悠久、起源多元的姓氏。據《新唐書穃~宰相世系表》記載,就有出自姬姓的衛國孫氏、有出自羋姓的楚國孫氏、有出自媯姓齊國孫氏三支。公元前672年,媯滿的10世孫媯完逃到齊國,改姓為陳。傳至陳桓子,改姓田氏。傳至田常時,有兄弟二人。田常的弟弟叫田書,字子佔,在齊國為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齊景公封於安樂(山東博興北),賜姓孫氏,稱曰孫書。孫書生憑,憑生武,因避亂奔吳(今江蘇、浙江一帶),此即起源於山東齊國媯姓之孫氏。《新唐書穃~

宰相世系表》記載:孫氏“出自媯姓。齊田完字敬仲,四世孫桓子無宇,無宇二子:恆、書。書字子佔,齊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採於樂安。生憑,字齊卿。憑生武,字長卿,以田、鮑四族為亂,奔吳,為將軍,三子:馳、明、敵。明食於富春,自是為富春人。明生臏,臏生勝,字國輔,秦將。”後來,齊國發生內亂,孫書的後人出奔到吳國(今江蘇、浙江一帶)。春秋末,吳國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孫臏,皆是其後裔。

車姓是一個起源多元的姓氏。車姓初見於《世本》,上古黃帝有大臣名車區,專事占卜星氣,此為車姓始祖。又車姓出自子車氏,春秋時秦國公族之後。時有子車仲行,為大夫,事秦穆公有政績,稱為賢良,與子車奄息、鉗虎並稱“三良”,穆公死,以“三良”殉葬。子車仲行、子車奄息的後代多省文改為“車”姓,此即出自子車氏之車姓。還有一支車姓,出自媯姓,是帝舜的後裔。據《元和姓纂》及《漢書》記載,這一支車姓,出自西漢時的田氏。漢武帝時,丞相田千秋(?-前77),系戰國田齊貴族後裔,漢初移居長陵(陝西咸陽東北)。初為高寢郎,負責護衛漢高祖的靈寢。漢武帝因聽信倭臣江充的讒言,因巫蠱事件殺死太子劉據。田千秋便上書為太子劉據鳴冤,武帝覽書,為之所動,遂召見田千秋。田千秋身高八尺,相貌魁偉,武帝見後,非常喜愛,並說:“父子之間的事,外人難以說清,你卻說清楚了。這恐怕是高祖有靈,特派你來指點吧!”於是立即任命田千秋為大鴻臚,秩中二千石,位列九卿。由高寢郎到大鴻臚,晉升了九級,此即所謂“千秋九遷”。後又提升為宰相,他為人持重老成而有智謀。漢昭帝時,見田千秋年老,且有功於漢室,特准乘車入朝,時人謂之“車丞相”。他的子孫便以引以為榮的特准乘車入朝之事為氏,是為車姓。這支車氏,其實就是田氏。田氏出自媯姓,是帝舜的後裔;出自田氏的車姓,自然同樣出自媯姓,同樣是帝舜的後裔。

陸姓起源於媯姓田氏,形成於戰國時的齊國。春秋時,“田齊代姜齊”後,田齊政權傳至齊宣王時,齊宣王把他的小兒子田通,字季達,封於平原縣陸鄉(今山東樂陵縣西南),即原來帝顓頊的玄孫陸終受封之地,田通的子孫以封邑為氏,是為陸氏。《新唐書穃~宰相世系表》記載:陸氏“出自媯姓。田完裔孫,齊宣王少子通,字季達,封於平原般縣陸鄉,即陸終故地,因以氏焉。”鄭樵在《通志》的《氏族略》中說:“陸氏,媯姓,田敬仲之後也。十一世齊宣王少子通,封於平原般縣陸鄉,即陸終之故地,因此為氏。”這一史實被許多史籍和族譜所記載。陸通遂被尊奉為開宗立姓之始祖。這一支陸氏,在陸氏家族史上,被稱為陸姓正宗。許多陸氏族譜,例如,陸煒編修的《陸氏族譜》,陸鳴鑾編修的《陸氏家史》,陸瑞星編修的《陸氏族譜》等,均以陸通為開宗立姓之始祖。陸姓還有出自族名的一支。古代有一支允姓之戎,原居瓜州(甘肅敦煌境),後徙居陰地(河南盧氏縣東北),稱為陰戎。其後再遷於陸渾(河南嵩縣東北),又稱為陸渾之戎。周景王二十年(前525),為晉國所並。即《左傳》昭公十七年(前525)所載,九月二十四日,晉國的中行穆子領兵從棘津徒步涉水,讓祭史先用牲口祭祀洛水。乘陸渾毫無防備之機,九月二十七日,一舉消滅陸渾。晉國之所以出兵消滅陸渾的理由是,因為陸渾與楚國相勾結。陸渾被消滅後,其公族子孫逃亡外地,為不忘其所出,遂以族名為姓,是為陸姓。

王姓起源中,有一支起源於媯姓的王氏,也是舜的後裔。周武王滅商後,大封諸侯,同時追封前代聖王后裔,舜的後人媯滿被封於陳(河南開封東),建立陳國。媯滿的十世孫媯完,出奔到齊國後,被桓公任命為工正。媯滿不忘其所出,遂以原國名為氏,是為陳氏。其後,又改姓為田氏。於公元前404年,田齊取代姜齊後,“田齊”遂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田齊”傳至15世孫田建時,齊國被秦國所滅。田齊家族被遷到河南共地(河南輝縣)。齊王田建有三個兒子:升、桓、軫。升的兒子名安,被項羽封為濟北王。劉邦取代項羽後,失去王位。其後裔為紀念先祖,遂以王為氏,是為王姓,號曰元城王氏,王莽即是其後裔。《通志穃~氏族略》雲:“出於北海、陳留者,則曰舜之後也。其先,齊田為秦所滅,齊人號為王家,此為媯姓之王也。”北海,相當於今山東昌樂縣東南;陳留即今河南開封。這兩支王氏的開基始祖,都是齊王田建之孫田安,自然也都是帝舜的後裔。

一、 源於虞舜的姓氏

姚姓的一支屬代眭候田豐之後,為避王莽亂,過江徙居吳郡,改為姚姓,浙江、福建、廣東姚姓即屬其裔,全國總人口410萬人。

吳氏——吳姓列當今中國第十大姓,佔總人口的2.05%。一般認為吳姓來源於姬姓,周太王之子周太伯、仲雍封於吳,建吳國(今江蘇一帶),子孫以國為氏。但也有人認為有一支源於虞舜,《姓氏急就篇》:"周太王子太伯封吳,其後為氏。舜後封虞,吳、虞音相近,故舜後亦姓吳。""吳"與"虞"

同音相轉,且字形相近,所以可以通用。因而吳氏由虞氏而來。在一些吳氏族譜族上記載一個故事:漢高祖劉邦之妻呂后忌恨西楚霸王項羽之妻虞姬,要劉邦將虞姓人全殺掉,劉邦以為不妥,但"妻命難違",於是命下官"將虞姓的頭砍掉",下官會意,命虞姓人改姓為吳。所以舜後亦有吳氏。吳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出自舜後陳國之地陽夏(今河南太康)。

媯氏——因舜居溈汭,子孫姓媯氏,後來有改作姚氏、虞氏或其他姓氏。

甄氏——《廣韻》:舜陶甄河濱,其後為氏。

遂氏——舜的後代虞遂之後裔,《左傳》舜後封遂國,在濟北。郡望在山東鉅野。

舜氏——《姓源》:虞舜之後。

幕氏——《風俗通》:舜祖幕,支孫以王父為氏。《左傳·昭公八年》載:楚滅陳,晉平公以問史趙。對曰:"自幕至於瞽叟,無違命。"幕、瞽叟皆為舜之先。

鼻氏——舜弟象之後。《千家姓》:象郡族。

司徒氏——《帝王本紀》上說,舜為堯司徒,子孫氏焉。《通志·氏族略》陳有司徒公子招,其後為司徒氏。司徒氏也是當今常見的複姓。

衛氏——衛氏有二源:一為姬姓,周文王子衛康叔之後,封衛國,以國為氏;二為古衛國。

姚姓,舜後,滅於商,見《後漢書·郡國志》。

圭氏——《姓考》:圭國,舜後。《左傳》鄭穆公妃圭媯是也。因舜創玉圭,其裔有以圭為部落之名。

銚氏——由姚演變而來。

負氏——《世紀》說舜遷負黍。

息氏——《元和姓纂》:息,媯姓侯國,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今息縣即其故地。息國有二,周滅商封宗子於媯姓息國之故地。

鄒氏——《姓觽》:古鄒國,舜後,姚姓。又有《通志》言:鄒氏,子姓,宋愍公之後,正考父食採於鄒,因氏。

饒氏——《姓源》:姚舜之後。舜的支裔取饒為部落名,後為氏。

直氏——舜之後裔直柄之後,以直為氏。

舀氏——《潛夫論·志氏姓》謂舀氏為舜後。

鹹氏——《路史》記,鹹氏為舜後。

姚虞胡田陳,袁車陸王孫,本是同根生,都是一家人

二、源於陳姓的分支姓氏

除田姓為陳姓的分支外,數千年的歷史滄桑與風雲變幻,陳胡公始祖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代子孫,長於孔子世族四十多代,陳姓分支的田孫胡等61個(一說75個)姓氏,其中:有王姓的王莽,字巨君,生於漢元帝初元四年(前四十五年),卒於地皇四年(公元二十三年),祖籍東平陵(山東省歷城縣東)齊王建八世孫。從五世祖田遂起,改王姓。曾祖父王賀在漢武帝時做過繡衣內史,祖父王禁做過庭尉史,王莽的姑母王政君是漢元帝的皇后,王莽一出世的時候王政君已當了四年皇后。陳完的五世孫陳書之子憑此改為孫姓,為姜姓齊國之卿,如孫武的祖父田書改為孫書,其後孫武孫臏皆以孫為姓,在我國曆史上有不少孫氏名人,大都是陳胡公滿之裔孫。三國時期的孫權、我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亦屬其後裔。查閱孫氏祖譜便知。車、陸、敬、針、袁、孔、慶、少西、夏、司徒、司城、威、靖、嘗法、胡、胡非氏、胡母氏、愛氏、轅氏、榱氏、五王、子鞅、子寤、稟丘、子芒、子禽、仇子、子沮、子石、子與、子獻、子佔氏、賜氏、於陵氏、威王氏、穰氏、車氏、偃師氏、公良氏、恩氏、斗門氏、子穆氏、子枋氏、子尚氏、宗氏、盎氏、顓孫氏、原伴氏、原氏、舀氏、儀氏、來氏、子使氏、子宋氏、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等、風俗通等載漢高祖徙齊諸田,而有第一至八氏,都為此八姓為齊田氏之後,後改為第氏。這些分支姓除胡、王、袁、田、孫、陸仍是中國的大姓外,它們中的一些姓氏如複姓已不見於現代。

田姓:陳姓引以為榮的一個重要分支 。田姓是陳姓的主要分支,今列中華100大姓的第34位,總人口640萬人。田姓的始祖是春秋時的陳國公子完,陳完又稱田完,諡號敬仲,其事在《左傳》中有多處記載,司馬遷《史記》有《田敬仲完世家》。田姓因取代姜姓齊國崛起而成為戰國七雄而聞名遐邇。

胡姓:陳滿諡胡公,21世陳衍次子陳璵以滿公諡號胡為姓。關於胡公的這兩個來源,宋代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說:"胡氏,子爵。其地在今潁州汝陽西三里胡城是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滅之,其後以國為氏。或雲:胡公滿封於陳,其後亦為胡氏。"他在這裡提出了兩個來源,但最早的姓氏書籍、早在漢代的《世本》認為胡姓源於陳胡公,且大多數胡姓族譜均記為源於陳胡公,所以我們還是取胡姓以胡公諡號為氏,與陳姓同源之說。胡姓是以陳胡公封號為姓,總人口達1400多萬人。(編者按:胡氏族譜都將陳國世系載入,這也是陳胡本一家的歷史見證。)

袁姓:以字為氏 ,袁姓列中華大姓第33位,佔總人口的0.54%,約700萬人。袁氏姓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媯姓,即為虞舜之後。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和《元和姓纂》諸書記載:陳胡公媯滿生申公犀侯,犀侯10代孫名諸,字伯爰(或記為伯轅),其孫濤塗,春秋為時為陳國大夫。濤塗以祖父之字為姓,為爰姓,或記為轅姓。由於當時"爰"字和"袁"

、"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之為姓。

敬氏——《元和姓纂》:敬,陳厲公子敬仲之後,以諡為氏。 慶氏——陳桓公五世孫有慶氏,陳有慶虎、慶寅。

夏氏,子夏氏,少西氏——陳宣公庶子子西,字子夏,其孫徵舒以祖父之子改姓夏,子夏後人有子夏氏、少西氏。

針氏(針氏)——《元和姓纂》言:針,出自媯姓,陳僖公之孫針子之後。

宗氏——《元和姓纂》言:陳宣公六世孫有宗來氏,陳公族。

盎氏——爰盎之後,即袁濤塗之所傳。

顓孫氏——《風俗通》:陳公子顓孫仕魯,因顓孫為氏。

原氏、原仲氏——陳大夫原仲之後。

儀氏——《潛夫論·志氏姓》:陳姓之後有儀氏。

來氏——《潛夫論·志氏姓》:陳公族有來氏。

子仲氏——《風俗通》:陳宣公之子子仲之後。

子宋氏——《元和姓纂》:陳宣公子楚,其後為子宋氏。

子石氏——陳桓公之子石之後。

子佔氏——《世本》:陳桓公生書字子佔,其後以字為氏。

子輿氏——《姓譜》:陳桓公之子石之後。

子沮氏——陳桓公生子沮,為子沮氏。

子獻氏——《世本》:陳桓公孫子獻之後。

子鞅氏、子穆氏、子枋氏、子芒氏、子禽氏、子寤氏——皆陳僖公八子後人所承父祖之字為姓。

偃師氏——陳悼公太子偃師,後代以王父字為氏。

司城氏——陳哀公之子邾勝之後。

師徒氏——陳成公之子公子招,官任師徒,其後代以師徒為姓。師徒氏是中國的大姓之一,後裔遍佈海內外。

恩氏——陳大夫成仲不恩之後。

公良氏——陳姓之支族。春秋時孔子弟子有公良孺,陳人,賢而有勇。曾以家車五輛跟隨孔子。

斗門氏——《元和姓纂》:陳鬥父之後。

孔氏——孔氏有二源,主支為子姓,宋公族,即孔子之族。另一支為陳姓之後,陳公族有公孫寧,稱孔寧,其後有孔奐。

宗氏:陳宣公五世孫宗來,改姓宗。

文氏——敬姓傳至五代晉朝時為避晉高祖石敬唐之諱,凡敬姓人都改為文姓。

三、源於陳氏大分支---田齊的分支姓氏

孫姓:因賜為氏 。孫姓在當今中國100大姓中列第12位,佔全國總人口的1.54%。孫氏大多是以田書支系賜姓孫氏,全球約1800多萬。在宋代的《百家姓》中居於第三位,是中國傳統大姓之一。孫姓歷史悠久,來源較多,但主脈為戰國軍事家孫武、孫臏,三國東吳孫權,近代中國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一系,源於媯陳田氏,是陳田的一個主要分支。

王氏:王姓是中國最大的姓氏,但齊國王族支系人口無法統計。 出於媯陳一支的為北海王、陳留王,乃舜裔齊田之後,也是陳胡公後裔。渤海王、陳留王,兩支後裔人口估計有1000萬。《通志·氏族略》說,王姓"出於北海、陳留者,則曰舜之後也。其先,齊諸田為秦所滅,齊人號為王家,此媯姓之王也"。《姓氏考略》載:"北海、陳留之王,皆舜後。其先,齊諸田為秦所滅,齊人號為王家,考為齊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為王姓。"王莽出於此脈。《漢書·元后傳》:"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莽自本曰:田和有齊國,三世稱王。至王建為秦所滅,項羽封建孫安為濟北王,齊謂之王家。因以為氏。"

陸姓:以鄉為氏 陸姓在中華大姓中列第70位,總人口達420萬人。 陸姓源出媯姓陳氏的田齊一系。《通志·氏族略》載:"陸氏,媯姓。田敬仲之後也。齊宣王少子通,封於平原般縣陸鄉,即陸終氏之故地,因以為氏。"陸姓源出齊宣王田闢少子田通,田通封地陸鄉在今山東樂陵西南。《元和姓纂》將陸氏世系說得更詳細。陸,齊宣王田氏之後。宣王封其小兒子田通於平原陸鄉,因鄉為氏。漢代陸賈,官拜大中大夫,著《新語》12篇。陸賈子孫過江居於吳郡吳縣,到三國時的吳國,陸賈后裔陸遜為三國名將,孫吳大都督,其子陸抗,也官到大司馬。其後陸機、陸雲均為晉代文學家。陸雲在其《祖考頌》中稱:"承黃虞之苗緒,在周之衰,有媯之後。"把自己的祖源上溯到媯姓。

嘗氏——齊孟嘗君之後。

法氏——田氏之裔,齊襄王名法章,因以為姓。秦滅齊,子孫不敢稱田氏,以法為氏。

車氏——漢丞相田千秋,因為年老,出人乘車,人稱車丞相,子孫有取車為氏者。

靖氏——單靖公之後,田姓族。

第氏、第一氏、第二氏、第三氏、第四、第五氏、第六、第七、第八氏——《後漢書·第五倫傳》:齊諸田徙園田者多,故以次第為氏。先遷者為第一。以後第一至第八統一改為第姓。

廩邱氏——《通志》:齊大夫廩邱子之後。

賜氏——齊大夫簡子賜之後。

於陵氏,田姓之後於於陵,以地為氏。

五王氏——齊國有威、宣、閔、襄、建五王,秦滅齊後,其後裔中有一支以五王為姓。

威王氏——齊威王之後。

穰氏——齊穰苴之後。

母氏——

齊宣王奉其弟子母丘,叫其繼承先祖滿公的祭祀,賜姓胡母。其後代分為胡母、母丘、母三姓,以後統一為母姓。

丁氏——三國時吳國大將軍孫匡,因貽誤戰機被孫權強令改姓丁。

薛氏——陳完第十代孫孟嘗君,被封邑薛地,齊亡後,後裔以薛為姓。唐朝名將薛仁貴即其後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