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用的藥對心析

藥對,用藥如臨敵設兵,方陣之計也;心析,多年臨證,學之行之,每於運用中反思,辨析而益心得之謂。

非常有用的藥對心析

1.萆薢、土茯苓

兩藥皆有祛風利溼、解毒利關節之功,作用相近,相互輔成。

李時珍謂:“萆薢、菝葜、土茯苓三物,形雖不同,而主治之功不相遠,豈亦一類數乎?”

嘗於70年代初採藥於大洪山麓,得土茯苓鮮藥,根莖結節明顯,且無刺而區別於菝葜,剖之,澱粉頗豐,農人有用其釀酒者,始悟趙學敏稱其“人取以當谷,不飢”。

兩藥用於治療風溼痺證,無論偏寒偏熱,皆可隨證配入方中。土茯苓解毒力大,作用偏於脾胃經;萆薢利關節力強,作用偏於肺腎經。故風溼熱痺或肌肉紅腫、攣急疼痛者,土茯苓量宜大,可用至60g~90g,輔用萆薢。而痺證日久見於筋骨疼痛,屈伸不利者,萆薢量宜大,一般用30g~60g,合用土茯苓。

《本草綱目》言土茯苓:“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溼,利關節,止洩瀉。”又云:“萆薢之功,長於去風溼,所以治緩弱頑痺、遺濁、惡瘡諸病之屬風溼者。”王好古謂:萆薢“補肝虛”。《藥性論》有萆薢“主男子腎腰久冷”之說。

兩藥合用,治痛風性關節炎有效。嘗治某司機,兩足腫痛發熱不用,血沉、血尿酸升高,原有痛風腎石發作,初經三妙散治療好轉,不久反覆如初,仍守三妙,重加土茯苓、萆薢,6劑而能行,11劑後恢復駕駛工作。其效之驟,始未料及。江浙名醫朱良春“常用大劑土茯苓,萆薢降低血尿酸指標”,其言不誣。

淋證白濁,多見於前列腺炎,此兩藥相伍,亦長祛風解毒、分清泌濁之功。時珍謂:“漩多白濁,皆是溼之下流。”虛則合五子衍宗丸,熱則合通靈散、虎杖散等。曾治某壯,尿濁淋澀,痛引莖、睪,形瘦神疲,尿液及前列腺液均見白、紅細胞,乃以陳士鐸散精湯(劉寄奴30g,車前子15g,黃柏1.5g,白朮30g)加大劑萆薢、土茯苓,3劑症減,9劑尿暢神快。

近年性病有復出之勢,兩藥相伍,除溼通淋,解毒力強。某採購員外出宿妓,患淋病而龜頭潰破0.5釐米大小,小便欲解難出,1988年底入院,選用陳士鐸二生湯加味:生黃芪90g,生甘草9g,土茯苓90g,萆薢30g,配合青黴素治療獲效,1989年再發,又用前法得愈。

兩藥還有療瘡毒之效,外敷內服咸宜。

2. 膽南星、丹參、生蒲黃、地龍

當今心腦血管病,如高血壓病、冠心病、腦血管栓塞與出血等及高血脂症、膽心綜合徵之類,發病率呈升高勢頭。

心腦血管病與中醫膽病有關,如《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靈樞·經脈》說:“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等是。

酒醇肥厚久犯肝膽(亦有先天遺傳)日久聚痰積瘀,血脂增高;或長期情志不遂,憂怒壓抑,以致膽木不達,化火生風,痰阻脈瘀,皆是心腦血管發病之由。因此,治療則應降低血脂,穩定血壓為先,中藥當以清膽化痰,活血通脈為優。

常以膽南星、丹參、生蒲黃、地龍四藥相伍,配入辨證方中(如瓜蔞薤白半夏湯、小陷胸湯、五參丸、鎮肝熄風湯、半夏白朮天麻湯等),能達到或加快緩解症狀,穩定血壓,截斷病情發展的效果。

某老,“高冠心”反覆十餘年,曾發心梗,並患膽囊炎,嗜酒如命,身形肥胖,1989年2月9日復發心絞痛,心悸,血壓22.7/17. 3kPa,兼見口苦心煩,咽喉如梗,脈沉弦滑數,心電圖示:“心肌受損,陳舊性下壁心肌梗塞”。從痰鬱膽虛,心血瘀滯辨證,方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合膽南星、丹參、生蒲黃、地龍,1周內停用西藥,而血壓從此穩定,餘症亦漸緩解。爾後用牛黃解毒片常服,間斷用上方維持,至今血壓無大波動,每日飲紹興黃酒自怡。不久前欣語筆者,經最新進口儀器檢查,心肌梗塞疤痕已近全部消除。

病理試驗表明:膽南星有鎮靜、止痛、祛痰作用;丹參具擴張冠脈、降壓、降脂、鎮靜、縮短心肌缺血持續時間之功;生蒲黃擅降脂,有降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之顯著效用;地龍則強於擴管降壓之力。四藥見諸本草各典,多有清膽火、散結氣、通血脈、祛風痰、化瘀血之記載,不失為防治心腦血管病而截斷病勢之有效藥對。

3. 旋覆花、茜草

仲景創旋覆花湯,用治肝著,亦治婦人半產漏下,可見攻補兼施,病位在肝。方中新絳一味,乃古人以茜草根提取的一種色素,故徑以茜草用之。

習用旋覆花、茜草合變通一貫煎治療肝硬化、慢性肝炎、脂肪肝屬陰虛肝瘀者。方如:旋覆花、茜草、女貞、旱蓮、丹參、枸杞、首烏、木瓜、川楝、水蛭等,每能奏效。

旋覆花開胸脅結氣,又有下氣通血脈之功(《綱目》)。茜草“氣溫行滯,味酸入肺,而鹹走血,專於行血活血”(《綱目》)。《珍珠囊》言:“去諸死血。”活血力強,又善通絡。

兩藥既主入肝經,亦為治經水不調、崩漏之要藥,李時珍考《素問》烏鰂骨蘆茹方,認為蘆茹當是茜草。是方治經閉取活血化瘀法,仲景治半產漏下,亦是此意。而旋覆花搜通肝經,肝血歸經,瘀血化散,月水適來。

兩藥用治腫瘤,《註解傷寒論》說:“旋覆之鹹以軟痞硬”。尚有“主結氣”、“皮間死肉”、“治乳巖”等記載。茜草則能治“症瘕鼓脹”(《藥鑑》),東京藥科大學川崎秀治10年研究發現茜草根所含許多物質具強抗癌作用,且對正常細胞毒性很低,對白鼠多種癌症及防癌細胞轉移均有效。

4. 膽南星、白芥子

膽制南星,取牛膽汁制生南星之燥,“俾善於豁痰除熱耳”(《本草經疏》)。既清膽熱膽火,又祛風痰,開痰閉。白芥子利氣豁痰,消腫散結。

痰熱之病理,包括當今多種急性熱病、精神神經疾病、腫瘤及某些疑難雜症。膽南星、白芥子相配,奏清熱化痰之功。清代葉天士、張聿青、丁甘仁諸賢治“溫病”、“暑病”、“痰飲”、“神志”、“中風”、“癲狂”取之,有案可查。

陳士鐸尤善治膽,以為“膽經受邪,正因膽氣之太鬱也”,“膽虛則怯,怯則外邪易入矣”。常在七情鬱結、積聚癲狂等疑難雜症中用膽星、白芥子。取膽星“斬關奪門”,“補膽氣之不足,則膽汁自生”,用白芥子則“宣膈膜之氣,是一身上下之氣盡行流通”。

膽南星得白芥子,豁痰力更強;白芥子得膽南星,清膽火木鬱之結痰。溫熱病有用之;癲狂鬱證有用之;眩暈胸痺有用之;積聚腫瘤有用之;經絡痺阻亦有用之。

5.地膚子、蟬蛻

葉橘泉氏有“地膚子湯”治皮膚性腎炎之論,粵人有創“複方地膚子湯”治急性腎炎者。其皆以地膚子、蟬蛻為主藥,認為有抗過敏作用。

地膚子,性味甘苦寒。《別錄》雲其“去皮膚熱氣,散惡瘡……使人潤澤”。《滇南本草》則謂“利膀胱小便積熱,洗皮膚之風。”

蟬蛻甘鹹涼,主疏散風熱,多用治風疹瘙癢,亦用於小兒驚癇、破傷風之痙證。

地膚子入膀胱經屬太陽主表,蟬蛻入肺經合皮毛,兩者合用,一去皮膚之熱,二散皮膚之風,治諸皮膚過敏性疾病,有相濟之妙,然急性發作者多獲效,慢性皮膚病則不效,則當以調整臟腑,起用搜剔之品。

  • 本摘自《江西中醫藥》,1993年第1期,作者/張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