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藝術陶瓷承載著中國數千年陶瓷文化底蘊,雖然,瓷沒有被列入中國四大發明之列,但從其誕生、到演變,瓷器一直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節奏、生活方式以至生活質量,可以說瓷的美學,永遠無間斷地在中國這片沃土滋長著。下面帶來歷代瓷器造型大全,以供欣賞學習!

瓷杯篇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瓷杯,日用器皿,從古至今其主要功能都是用來飲酒或飲茶。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徑與杯高近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考古資料表明最早的杯始見於新石器時代。

雞缸杯

清乾隆 粉彩御製詩文雞缸杯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一種酒具。敞口,淺腹,臥足。杯上以鬥彩繪畫雌、雄雞及雛雞,間以山石、蘭草、牡丹,故名雞缸杯。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曾名噪一時,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時所仿最佳,幾可亂真。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壓手杯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明永樂青花壓手杯(花心)

口平外撇,腹壁較直,自腹壁處內收,腹壁漸厚,圈足。握於手中有凝重之感,穩妥合手,故稱壓手杯。以明永樂青花壓手杯最為著名。

爵杯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乾隆,紫地軋道粉彩描金帶託爵杯

酒具。仿青銅器造型,口沿外撇,圓腹略深,前尖後翹,下承三高足,口沿兩側有對稱的立柱。明、清兩代均有燒造,有青花、白釉、藍釉及粉彩等品種。

高足杯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明成化鬥彩葡萄紋高足杯

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處豐滿,下承滿足,高足有竹節形,圓柱形、四方形等。明、清商代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鬥彩等。

三秋杯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明成化 鬥彩三秋杯

敞口、淺斜式腹壁、圈足,杯身以秋菊、蝶、草組成畫面,故名三秋杯。色彩以青花色勒,草花和飛蝶輪廓,以鵝黃、紫紅、奼紫點染飛蝶和花蕊。杯形秀巧,畫面素雅。

高士杯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鬥彩高士杯

飲酒用具。直口沿邊微撇,口以下漸收斂,淺圈足造型小巧豐腴。所謂“高士杯”是杯身繪有文人行樂的圖畫,如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等。

瓷碗篇

君但傾茶碗,無妨騎馬歸。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瓷碗是古代瓷業生產的大宗產品,漢代始見,魏晉流行,唐以後大量生產。碗造型特點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種多樣。

高足碗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明宣德釉裡紅三魚紋高足碗,明宣德

造型與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龍泉窯、景德鎮窯盛燒,明清繼續燒造,品種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裡紅等。

宮碗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嘉慶黃地粉彩花卉紋宮碗

口沿外撇,腹部寬深豐圓,造型端正,多為皇宮用器,故名。明正德時燒製最為著名,有“正德碗”之稱。

雞心碗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明永樂 青花菊瓣紋雞心碗

深腹,小圈足,碗底心有雞心狀突起,故名。明永樂、宣德兩朝燒製較多,以青花瓷器為多。

斗笠碗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耀州窯斗笠碗

廣口,斜腹壁呈45度角,小圈足。因倒置過來形似斗笠;故名。宋代始燒,此後歷代均有燒製。

折腰碗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咸豐鬥彩暗八仙折腰碗

撇口,圈足,碗下腹部硬折,故稱折腰碗。最早見於五代,元代銷行最廣。

臥足碗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青花團花紋臥足碗,明成化

淺腹,碗底心內凹,以碗壁充當圈足,故稱臥足碗。多見於明清兩代。

孔明碗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明代孔明碗

由兩隻碗粘合而成,兩碗間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稱孔明碗,亦稱諸葛碗。始於北宋龍泉窯,明代景德鎮有燒製。

淨水碗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明嘉靖青花鳳穿花大碗(淨水碗)

佛前供器。侈口,下腹寬圓,圈足,有的餅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題有信士弟子名稱,乞求內容、施捨時間等。

注碗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注壺、注碗

溫酒具,與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體呈蓮花形,使用時碗內放適量熱水,注子內盛酒置於碗中。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南方居多。

玉壁底碗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唐越窯青釉玉璧底碗

流行於唐代中後期,明清亦有少量燒製。圈足寬大,中有臍,似玉壁,故名。

壙碗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明代壙碗

指明代墓葬出土的民窯青花小碗。明末多見,工藝粗率,繪畫豪放瀟灑,多繪山水、花鳥、梅竹、蔬果等。

瓷壺篇

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壺,盛酒器和水器。壺使用的年代較長,式樣也很多,大致有圓形、方形、扁圓形、八角形、弧形等。

盤口壺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宋 吉州窯盤口壺

壺的一種式樣。盤口,有頸,四系或六系,鼓腹平底。東漢至唐盛行的一種青瓷製品。盤口壺的演變趨勢是盤口加大,頸由短增長,腹部由圓發展到橢圓,系由環形演變為橋形,後又變成條狀。

雞頭壺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元 青花雞頭壺

壺的一種式樣。以壺嘴作成雞首狀,故名,始見於西晉,延續至唐代初期,各代器型略有變化。浙江地區盛燒,品種為青釉和黑釉。

雞冠壺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遼 三彩雞冠壺

壺的一種式樣。遼代的壺式,因壺的頂部很像雞冠,故名。扁體,下腹部肥碩,上部有管式短流。產地在遼寧省的阿魯科沁旗、赤峰及遼陽等地,品種以黃釉、白釉及綠釉居多,具有濃郁的契丹民族風格。

皮囊壺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唐 黃釉人物皮囊壺

壺的一種式樣。遼代的壺式,系摹仿契丹族皮囊容器而燒製,故名。扁體,直身,下部豐碩,短流,壺兩側隨形起線,頗似縫合的皮革痕跡,兩側有圓孔,可繫繩提拿。產地在遼寧及內蒙,品種以白釉、綠釉居多。

唾壺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南宋 龍泉窯黃釉唾壺

壺的一種式樣。衛生用具,吐唾液的容器。洗口,短頸,鼓腹平底。三國時吳、晉初越窯已大量燒造青瓷唾壺。宋代龍泉窯、定窯亦燒造,造型有所變化,上部洗口增大,淺圈足。

鳳頭壺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 爐鈞釉鳳頭壺

壺的一種式樣。因壺口部似鳳首,故名。鳳頭形壺蓋,束頸,腹部微碩,下承以喇叭形高足,一側有流,另一側一般附以直立的龍形柄。唐代創制,品種有三彩、白釉及青釉,它既吸收了波斯金銀器鳳頭壺的特色,又揉和了中國的傳統風格,極為別緻。

提樑壺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早期 素三彩開光花卉紋提樑壺

壺的一種式樣。小口,細流,鼓腹,平底,有蓋,為了提拿方便,在肩部兩端連以半月形提樑,故名。宋代耀州窯創制,明、清均有燒造,品種有青釉、青花、粉彩、紫砂等。

穿帶壺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嘉慶 粉彩纏枝蓮開光博古圖穿帶壺

壺的一種式樣。小口,短頸,橢圓腹,器物的下部兩側各有長方形穿孔,與肩部兩側的雙貫耳兩兩相對,可以穿帶提攜,故名。唐代已見有,宋至清代繼續燒造,品種有白釉、青釉、紅釉等。

僧帽壺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 孔雀藍小僧帽壺

壺的一種式樣。寶珠形紐蓋,鴨嘴形流,短頸,鼓腹,圈足,一側扁平曲柄,形如僧帽,故名。系受外來影響的器型,始於元代,明清景德鎮窯繼續燒製,明永樂燒製的僧帽壺十分著名,有白釉、紅釉等品種。

賁巴壺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礬紅描金八寶紋賁巴壺

壺的一種式樣。磨盤口,細頸,彎曲的和流,球腹下承下喇叭形足。系清乾隆時創制的宮廷供器,傳世品有紅彩、金彩和各種色地粉彩等。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嘉慶 青花加粉彩纏枝花卉賁巴壺

背壺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乾隆 青花釉裡紅雲龍紋背壺

壺的一種式樣。雞心鈕蓋,小口,短頸,壺體圓形,腹部一側隆起,中心部位凸臍,一側扁平,肩兩側有對稱雙系,便於穿帶背起,故名。明代永樂、宣德晾德鎮窯已有燒製,品種有青花、白釉。清代有仿製。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雍正粉彩花鳥紋抱月瓶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抱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抱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乾隆 青花八吉祥雙綬耳抱月

燈籠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 · 雍正 銅胎畫琺琅黃地牡丹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粉彩花鳥紋雙耳盤口瓶

因瓶口為盤狀而得名。一般為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黑底雲鶴紋雙螭耳盤口瓶

梅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 粉彩堆塑龍鳳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同治 粉彩刀馬人物花口瓶

葫蘆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雍正 鬥彩葡萄松鼠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多管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臺北故宮藏宋龍泉窯青瓷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明或更早 龍泉窯琮式瓶

琮,音從。方柱形,內有圓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器型是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仿周代禮器玉琮燒製。圓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線紋為飾,口與足大小相若。宋代創制,以龍泉窯、官窯多見,元、明清仍有燒製。

春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五彩海藻鴛鴦紋玉壺春瓶

春瓶,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等。

天球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乾隆 粉彩綠地龍紋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後仿的器型多頸長腹圓。清代天球瓶頸稍長、腹較圓,康熙時為平砂底,雍正為直口微撇,腹扁圓,乾隆時天球瓶直口較粗,圓腹,假圈足,部分為釉底。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光緒 黃地粉彩纏枝花卉天球瓶

鵝頸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宜興窯天藍釉鵝頸瓶

瓶頸像鵝頸,故得名。敞口細頸,鼓腹圈足。該造型秀麗,極富觀賞性。

象腿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 粉彩花卉象腿瓶

象腿瓶,因身如直筒狀,“筒”與“統”諧音,故有“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得名“一統瓶”,是清代創燒的一種瓷器造型。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膽式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乾隆 窯變釉膽式瓶

膽式瓶,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宋代哥窯、鈞窯燒造此式,清代景德鎮窯多見,大多為單色釉。

橄欖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 景泰藍龍耳橄欖瓶

橄欖瓶,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窯創制,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鳳尾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 景泰藍龍耳鳳尾瓶

鳳尾瓶,喇叭狀口,長頸,鼓腹,下斂,至底又廣,形狀略似鳳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產品多為民窯,品種有青花、五彩等。

蒜頭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光緒 五彩人物蒜頭瓶

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常見的一種瓶式樣,瓶口似蒜頭而得名。瓷制蒜頭瓶始燒於宋代,流行於明清,以景德鎮窯製品為多見,品種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等。

棒槌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雍正 粉彩山水紋棒槌瓶

棒槌瓶,分為硬棒槌瓶、方棒槌瓶和軟棒槌瓶。硬棒槌瓶又稱圓棒槌瓶,盤口,短直頸,圓折肩,圓筒狀長腹,圈足,底部多為平切式二層臺。器腹有高矮和粗細之分,粗腹者,器形莊重,細腹者,器形秀麗。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詩文方棒槌瓶

方棒槌瓶,撇口,短頸,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長方腹上部略寬,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寬足,凹底施釉。現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雍正 粉彩人物對弈圖軟棒槌瓶

軟棒槌瓶,是與硬棒槌瓶相對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燒製的一種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頸,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圓滑,常見青花,五彩。

油錘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康熙 釉裡紅描金異獸圖油錘瓶

小口,細長頸,圓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錘,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品種以青花和顏色釉多見。

柳葉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民國 粉彩嬰戲柳葉瓶

撇口,短頸,豐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內凹,器身細長,形似柳葉,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康熙豇豆紅釉柳葉瓶,是極為珍貴的產品。

藏草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乾隆 梵紅彩花卉藏草瓶

藏草瓶又稱甘露瓶,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製的用於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故稱藏草瓶。雍正時已有燒製,乾隆時期製品為圓唇口,直頸有凸弦紋,豐肩,腹下部漸收,束脛,足部外撇。這類瓶式,體現出西藏地區傳統造型與內地悠久的陶瓷燒造工藝高度完美的結合。

轉心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 粉彩軋道花卉開光鏤空龍圖轉心瓶

在一個鏤孔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繪各種紋樣,撥動上瓶瓶口,轉動內瓶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以看見不同的畫面,故稱轉心瓶。清代乾隆景德鎮窯創制,多為官窯器。

淨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元龍泉窯青釉淨瓶

淨瓶,指以陶或金屬等製造,用以容水的器具,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飲用或洗濯,又稱水瓶或澡瓶。《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以其為千手觀音四十手持物之一。

瓜稜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明成化青花纏枝花紋瓜稜瓶

宋瓷中常見的瓶式之一,特點是瓶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線組成似瓜稜式的形體。南北瓷窯均有燒製,以景德鎮製品居多。造型是撇口,直頸,長圓瓜稜形腹,圈足做花瓣式外撇,瓶體秀麗靈巧。

貫耳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窯變釉貫耳瓶

流行於宋代。器形仿漢代投壺式樣,直頸較長,腹部扁圓,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豎直的管狀貫耳。哥窯、官窯、龍泉窯等多有燒製,清代亦有仿製。

萊菔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康熙豇豆紅釉萊菔瓶

萊菔即蘿蔔,故又名“蘿蔔尊”,清康熙朝獨特尊式之一,器呈侈口、細長頸下飾雙弦紋、豐肩、長腹下斂、假圈足,足脊窄細若蘿蔔。

荸薺瓶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乾隆茶葉末釉荸薺瓶

清代流行的一種瓶式,粗長頸,扁圓腹,狀如荸薺而名。清代康熙年首創,雍正官窯多有燒造,且形制規範。該器器形規正,削足考究,足端露胎,平坦底。

瓷尊篇

我攜一樽酒,獨上江祖石。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尊,今作樽,是商周時代漢族形成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多為青銅材質,後應用到瓷器造型中。

出戟尊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南宋 龍泉窯梅子青出戟尊

尊,今作樽,出戟尊這一瓷型,仿的是古銅器造型,敞口,腹微鼓,足外撇。頸、腹、脛的四周各飾一戟,故名。宋鈞窯的出戟尊是名貴的珍品。

無擋尊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雍正 青花無擋尊

大口,短頸,圓腹,圜底,造型似魚簍,故名。明代永樂景德鎮窯燒製尊的一種式樣。系從波斯傳入的器形,口、底似壁,上下直通,呈筒狀,器身上寫有阿拉伯文。明代永樂、宣德景德鎮窯燒製,清代康熙、雍正仿燒,多為青花。

魚簍尊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早期 窯變釉魚簍尊

有青花魚簍尊,清代雍正所仿竹編魚簍尊,有各種單色釉,造型逼真。

石榴尊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粉彩人物石榴尊

唇口外卷,短頸,圓腹,圈足,因其外卷的口部似張開的石榴果,故名。清代雍正景德鎮窯始燒,品種有青釉、窯變釉、茶葉末釉等。

太白尊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光緒 豇豆紅釉太白尊

文房用具。小口微撇,短頸,削肩廣腹,平底。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燒,以豇豆紅釉最著名,晚清仿製質差。

馬蹄尊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康熙 釉裡紅花卉紋馬蹄尊

廣口,圓唇斂,削肩廣腹,平底,器形似馬蹄狀,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窯燒製,僅見釉裡紅小件器件。

羅卜尊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乾隆 哥釉羅卜尊

亦稱“萊菔尊”。小口外撇,頸細長,豐肩,肩下漸收,底內凹,器形似羅卜,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多見燒造,以豇豆紅居多,也有天藍釉、豆青釉。清末民初仿品尤多。

蘋果尊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康熙 粉彩釉裡紅蘋果尊

口、底內凹,無頸,圓腹,器形似蘋果,故名。清代景德鎮窯燒造,大、小器物均有,品種有青花、釉裡紅、天藍釉、窯變釉等。

牛頭尊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牛頭尊

大口,口以下漸放,垂腹,圈足,肩兩側有對稱的蟠螭耳、戟耳或獸頭耳,器形似牛頭,故名。據記載,明末景德鎮窯已經燒製。清代乾隆時流行,品種以青花為多。

百鹿尊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民國 青花百鹿尊

器形與牛頭尊相同,大口,口以下漸放,垂腹,圈足,肩兩側有對稱的獸頭耳,通體繪群鹿,故名,清代乾隆景德鎮窯制,品種以彩為主,晚清有仿造。

觀音尊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光緒 五彩群仙祝壽觀音尊

侈口,長頸,豐肩,腹下漸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觀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品種有郎窯紅、青花、五彩等。

更多瓷器造型欣賞


天字罐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紋天字罐

口大,短頸,圓肩,腹略收,淺圈足,底部青花楷書“天”字,故名,明代成化景德鎮窯創制,為鬥彩器,系宮廷用瓷。

日月罐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乾隆 豆青釉日月罐

直口,短頸,削肩,鼓腹,淺圈足,肩部凸雕對稱半圓形裝飾,象徵日月,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品種以祭紅釉、東青釉多見,至道光年間仍有燒造。

將軍罐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康熙 青花五彩洞石花卉紋將軍罐

直口,短頸,豐肩,鼓腹下收,平底或淺圈足,因寶珠頂紐蓋形似將軍頭盔,故名。清初景德鎮窯流行,多為青花、五彩器。清末民初仿品甚多。

鼓釘洗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 粉彩荷塘鴛鴦鼓釘洗

系仿古銅器形制,洗身凸起鼓釘裝飾,故名。宋代鈞窯、龍泉窯均有燒製。

桃式洗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乾隆 仿汝釉桃式洗

淺體,形如半個桃子,故名。宋代龍泉窯、官窯均有製作,明清時景德鎮窯、宜興窯亦有製作。

雙魚洗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元 龍泉雙魚洗

板沿口,淺腹,圈足,洗心有凸出的雙魚裝飾,故名。宋、元龍泉窯盛燒青釉雙魚洗。

虎子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晉代 越窯虎子

一種盛器。口部似張口的虎首,背有提樑,圓腹,下有四足,因其形如虎,故名。其用途有兩說,一說是溺器;一說是水器。東漢時出現,六朝時墓葬中常風見,均為青釉。

辟邪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東晉 青釉辟邪

一種文房用具。辟邪為古代傳說中的神獸,似獅而有翅翼,能驅邪。青釉辟邪造型似獅而有翅翼,背部立有小圓管,可注水。兩晉墓葬中出土青釉辟邪較多。

花澆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雍正 廣彩仕女圖花澆

一種澆花用具。明永樂、宣德時景德鎮窯燒製的花澆大口,粗頸,圓腹,一側有曲柄。清代雍正時造型有所變化,口部作窄流,細頸,淺圈足。品種見有青花。

花觚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民國 青花人物亭臺樓閣紋花觚

一種陳設瓷器。系仿古青銅器式樣,侈口外撇呈喇叭狀,長頸,腹部微鼓,廣底。明清景德鎮窯均有燒製,品種有青花、五彩、古銅彩等。宜興窯、德化窯燒製有紫砂、白釉花觚。

渣鬥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同治 黃地粉彩竹紋渣鬥

一種日常用具。因用來專門盛放獸骨魚剌等渣滓,故名。敞口,鼓腹,圈足外撇。晉代開始製作,品種有青釉和白釉等。

象生瓷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乾隆 象生瓷法螺水盂

以動植物形象為造型的捏塑瓷,故名,明清之際,江蘇宜興窯製作有象生紫砂器。清代乾隆時景德鎮窯燒製成石榴、花生、桂圓、螃蟹、海螺等象生瓷,形態逼真,藝術價值很高。

瓷枕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美人枕

瓷枕是中國古代漢族瓷器造型中較為流行的一種,枕上用彩釉繪成精美的圖畫或題上詩句。始燒於隋,流行於唐以後。開始是作為陪葬,以後又作寢具和診脈之用。宋代,瓷枕的發展進入繁榮時期,極大地豐富了瓷枕的表現力和藝術性。

古典瓷器造型大全

清晚期 粉彩花卉紋瓷枕

瓷器的造型只有我們中國人最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