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的意義和價值

遊學的意義和價值

三體文明遊學

背景簡要:遊學作為古代社會士人、僧侶、貴族子弟等一種遠道尋師求學、傳播學術思想的重要文化活動,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廣泛的影響,儒、道、佛三家都曾對此作過詳細的闡述。儒家的“仁學之遊”與“比德之遊”,道家的“逍遙遊”以及佛家對遊學重要性的闡釋共同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遊學理論。古代遊學的主體主要有士人階層、僧侶階層以及貴族子弟等。遊學一方面作為他們通曉經術、拜訪名師、學而優則仕的一種途徑,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成就了一批儒學大師,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穩定。 遊學出現和形成是在“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的春秋戰國時期。在重視經學的漢代,“經學”和“遊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到了社會動盪,民不聊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玄遊”、“仙遊”、“佛遊”。而到封建社會的盛唐時期,遊學演變為“士林之遊”與“佛遊”兩種形式。兩宋的遊學雖然缺乏漢唐的恢宏氣勢,然而,“遊中未敢忘憂國”、“景物理趣、明性見理”之遊,則成為了本時期遊學的特色。元代儒士科舉做官的途徑基本斷絕,因此出現了盛行一時的遊學風氣。明清時期,受大興文字獄、實行思想控制的影響,形成了探索自然山水之遊與重實學遊步寄志的遊學風格。遊學發展到近代,出現了一批有志之士探索救國救民的國外之遊。

遊學的意義和價值

三體文明遊學

遊學的意義和價值

遊學是世界各國、各民族文明中最為傳統的一種學習教育方式。聖經中記載的東方五學士祝賀耶穌基督誕生的故事和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中國的遊歷,都透露出古代東西方遊學交流中所蘊涵的豐富信息。而中國民間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遊學對人格養成和知識形成的重要作用,遊學以其特有的魅力備受學者的青睞。從周遊列國的孔子,到行遍各地的司馬遷,從酈道元、李白到顧炎武,無不在遊學中汲取中華文化的精髓。可以說,遊學極大地開闊了學者的知識視野,豐富了學者的學術積澱,為他們成就夢想、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的舞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更是中國傳承至今家喻戶曉的教育古訓。

遊學的意義和價值

三體文明遊學

毛 澤 東曾在《講堂錄》裡寫下這樣的名言:“欲從天下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遊四宇尚己。”可見,遊學是從古到今長盛不衰的學習、文化交流的一種方式,有著豐富的歷史底蘊。

遊學出現和形成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後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兩宋、元明清,發展到現在,幾乎影響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和社會的各個階層,從而可以窺見遊學在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所佔的重要地位。由於受到當時的社會環境、經濟、政治、學術文化氛圍等方面的影響,各個朝代的遊學表現出了不同的特色。鑑於此,在解讀相關文獻並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筆者從遊學含義論析、古代遊學理論的建立、遊學的主體和價值,以及各個朝代遊學歷史的發展等幾個方面,對中國古代的遊學進行考察與思考,旨在揭示遊學在中國文化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為當今社會創造最優的遊學環境、提升人才的素質提供借鑑性的意見和建議。

遊學的意義和價值

三體文明遊學

何為遊學?

“遊學”是我國固有名詞,具有漫長的歷史淵源。但要給出一個準確的定義卻絕非易事。對於“遊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至今沒有一個能被廣泛接受的概念。在參照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本文嘗試從這一活動的範圍,目的旨趣以及這一活動的方式三個方面對遊學的概念進行界定。

(1)從國內到國外:遊學的地域範圍

商衍鎏言:“遊學之事甚古,春秋之時已盛,及至戰國,諸侯並爭,厚招遊學,如蘇秦、張儀之徒,見於史傳者難於詳數,然不過自齊適楚、自楚適秦之類,仍不出於中夏也”。可見,在當時,遊學是指在華夏大地範圍內相互求知問學的活動。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遊學的範圍也在擴大,留日生章宗祥在中國最早的遊學指南《日本遊學指南》開篇就指出:“遊學之事,非始於今日,鎖國時代,南人學於北者,即謂之遊學。近世各國交通,乃有遊學外國之事”。將“遊學”從原來意義上的各區域之間的往來學習引申為近代意義上的出國學習是張之洞的貢獻。在《勸學篇》中,張之洞稱:遊學之益,幼童不如通人,庶僚不如親貴,嘗見古之遊歷者矣。晉文公在外十九年,遍歷諸侯,歸國而霸。趙武靈王微服遊秦,歸國而強。春秋戰國最尚遊學,賢如曾子、左丘明,才如吳起、樂羊子,皆以遊學聞。其餘策士雜家,不能悉舉。

遊學與以往的“出洋肄業”相比,既有傳統依據,又更為簡便,並且鑑於張之洞本人與《勸學篇》在當時朝廷與士林中的廣泛影響,從此“遊學”作為出國學習交流的一種方式開始得到朝廷與士子們的廣泛認可。

遊學的意義和價值

三體文明遊學

(2)求其博聞:遊學的目的旨趣

著名史學家呂思勉曾對秦漢時期的遊學做過考察,他指出:

“遊學”二字見《史記·春申君列傳》,曰“遊學博聞”,蓋謂其因遊學所以能博聞也。學術初興,散佈未廣,受業者不免拘墟,故雖極精深,而闕廣大,言之似通,行之時窒,非有君人南面之學,無以用之。及雜家興,“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弊祛矣。故雜家之興,實學術之一大變也,此惟遊學可以致之,故遊學實於學術大有裨益者也。

遊學的意義和價值

三體文明遊學

考察中國古代的遊學史,不難發現,遊學不僅可以使人增長見聞,擴大知識面,獲得天下、國家大事及社會方方面面的知識,而且可以開闊胸襟,調節心境,增強體質,結交天下賢能,即所謂的“識得其名人鉅子賢士大夫,友天下之善士也。”不管是遊士的求學還是和尚僧人的求法,其遊學的主要目的旨趣都是求其博聞。

遊學的意義和價值

三體文明遊學

(3)周遊與外出:遊學的基本形式

《辭源》將遊學解釋為兩層意思:一是指周遊講學。《韓非子·五螽》中曾作過這樣的論述:“國平養儒俠,難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簡其業,而遊學者日眾。”二是指外出求學。《史記·陳丞相世家》中記載:“有田三十畝,獨與兄伯居,伯常耕田,縱平使遊學。”

遊學的意義和價值

三體文明遊學

其實結伴遊學也是遊學的一種形式,《三國志·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記載:

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人也……魏略曰:歆與北海邴原、管寧俱遊學,三人相善,時人號三人為“一龍”,歆為龍頭,原為龍腹,寧為龍尾。臣松之以為邴根矩之徽猷懿望,不必有愧華公,管幼安含德高蹈,又恐弗當為尾。魏略此言,未可以定其先後也。

遊學的意義和價值

三體文明遊學

劉香民. 中國古代遊學的歷史考察與反思[D]. 曲阜師範大學, 2010.(引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