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激烈辩论:中国共产党如何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1922年8月29日至30日,盛夏的烈日仍肆虐在杭州上空,凉风习习的西子湖畔,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两党合作的形式问题激烈辩论着……

「浙江: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激烈辩论:中国共产党如何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西湖旧景

会场外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1922年6月,成立还不到1年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发表对时局的主张,首次公开主张同国民党以及其他革命民主派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阵线”,共同推翻军阀统治。7月,党的二大在上海举行。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提出了与国民党实行“党外合作”的设想。而共产国际及其驻中国代表马林,则鉴于其对国民党的地位与影响的判断,认为国民党是一个民族主义的革命政党,要求共产党人支持国民党,并在国民党内进行工作。同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所领导的国民党正经历着建党以来最大的挫折。由于陈烔明背叛,孙中山被迫离开了广州,避居上海,这使他深感自己所领导的革命必须改弦易辙,要救活国民党就需要新鲜血液。因此,他真诚地欢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革命。

「浙江: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激烈辩论:中国共产党如何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孙中山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杭州的全体会议(史称“西湖会议”)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中共中央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李大钊,以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翻译张太雷。会议由陈独秀主持。会上,马林转达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看法和与国民党联合的意图,即“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认为国民党是一个革命组织”、“共产党人应该支持国民党”、“共产党人应该在国民党内开展工作”;并指出,中共二大通过的与国民党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是“空洞不能实行的左倾思想”,进而阐述了其必须实行“党内合作”的理由。

「浙江: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激烈辩论:中国共产党如何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西湖会议

与会者围绕是否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形成了三种意见。一种意见明确反对“党内合作”,认为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共产党员加入无异与资产阶级相混合,会丧失自己的独立性;一种意见是基本同意“党内合作”。认为国民党组织非常松散,共产党员加入不会受到约束,采取共产党员加入的方式,是实现民主联合战线易行的办法;还有一种意见则认为,共产国际的决议可以服从,只是必须向国民党提出一定的条件,即孙中山要根据民主主义原则改组国民党,取消“打手模”及向个人宣誓等手续。

经过两天的热烈讨论和马林的说服,会议以互相谅解的形式,通过了陈独秀提出的在国民党取消“打手模”以后,中共少数负责同志可以根据党的指示加入国民党的决定,从而为实现国共合作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此基础上,1923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

「浙江: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激烈辩论:中国共产党如何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马林

“西湖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政治主张和策略方针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会议部分克服了党内存在不愿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的左倾观点,为党的“三大”确定了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策略奠定了基础。

“西湖会议”后,马林、陈独秀、李大钊等在上海分别拜会孙中山,向他介绍关于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决定。不久,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少数党的负责人即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开始帮助孙中山筹备改组国民党组织的工作。1924年1月,改组后的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由共产党人帮助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明确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承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第一次国共合作自此拉开帷幕。

(本栏目由浙江省档案局(馆)、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合作推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