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漏兒之「石叟款銅嵌銀絲墨牀」

撿漏兒之“石叟款銅嵌銀絲墨床”

研完了墨,都得有放墨的地方,古代人的情調比現代人高雅多了。

這件墨床當初購買時,通體上下佈滿綠色銅鏽。本以為是個普通的銅墨床,在經過清理之後,顯露出嵌銀絲花紋,欣喜之下,再清理底部,顯露出“石叟”款識。雖然此件是個小文玩,但這次撿漏經歷好似令人如獲至寶,難以忘懷。

墨床是文房用具之一,其作用是為在研墨時臨時擱墨之用。其產生的具體年代已不可考,文獻亦鮮有記載。墨床是何時出現的?按理說,有了墨就應該有擱墨的物架,作為文房專用的墨床,理應不會晚於文化繁榮的唐宋。但是直到清代,墨床才始見於記載,並從乾隆朝開始廣泛流行和大量使用。就目前所見的文物實證,最早的磨床為明代。

石叟是明朝晚期最為著名的冶煉專家和藝術雕塑大師。他繼承了傳統的鑄銅工藝,熟練掌握銅嵌銀絲技術,善制嵌銀銅器,使銅器製作藝術煥發光彩。所作多為文人雅玩之物,採用嵌銀落款‘石叟’二字,多在器物底部,篆隸均有,字體樸拙無俗韻。

石叟無傳藝後人,故其作品珍貴稀少。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有石叟的銅佛、銅香爐,被列為東方最重要的藝術,稱其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藝術家”。

石叟作品的紫銅冶煉技術世界一絕。明宣德爐用的是暹羅國(今泰國)進貢的風磨銅,經過十二煉後沒有一點雜質,清人前輩趙汝珍曾說過真正的宣德爐上有一層“珠光寶氣”,雖然真正的宣德爐已經無法得見,但是我們可以從“石叟”作品中領略其中的所謂珠光寶氣的那種光澤。石叟完全繼承了風磨銅冶煉方法,這是世界範圍的冶煉技術進步,也是石叟作品的奧秘所在。石叟所制銅器無不溫潤而有光彩。其次,石叟作品造型美觀。他的作品吸收了工藝品的諸多優點,構思巧妙,獨具匠心,自然流暢。第三個特點是繪畫與雕塑完美結合。所見石叟作品一般都先在銅體上繪畫,而後挑槽並嵌銀絲。即先在銅器上挑槽,後臥銀絲,組成不同圖案,並將銀絲嵌入槽中,使所嵌銀絲與銅器表面相平,工藝難度極深。石叟落款同樣極具特點。

撿漏兒之“石叟款銅嵌銀絲墨床”

請看中間“石叟”款識

文史書上記載“石叟落款多用篆隸字體”。石叟運用他在紫銅上寫字功力,將“石叟”用篆體寫好落款,而後挑槽用銀絲鑲嵌而成。《蘿窗小牘》記載:“石叟,……善制嵌銀銅器,所作多文人几案間物,精雅絕倫。”可見,石叟制器尤以文玩最具代表性,體現了他對文房藝術的偏愛。

這件銅嵌銀絲竹節墨床,便鮮明立體地展現了石叟制器的技藝風采和藝術品位,非常難得,也是在下非常珍愛的一件文玩。

歡迎關注“古玩夜話”,古玩收藏、歷史考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