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縣中部的方言發音知識

一、蔚縣話的“黑、給、克、疙”等字讀音的韻母或元音是什麼?

“黑、給、克、疙”蔚縣讀法的韻母元音非常特別,有點類似駕馬車時的口令“嘚”以及民歌唱法中“嘚”字的元音發音,但是又不像“嘚”那樣捲舌。普通話裡沒有,世界上許多種語言裡都沒有,但是我發現在阿爾泰語系、以及韓語、蘇格蘭蓋爾語等語言中卻經常出現。

“黑、給、克、疙”元音的蔚縣讀法和平舌音“茲、此、思”的元音讀法很相似。那麼“茲、此、思”的元音是什麼呢?漢語拼音裡用“i”代替,但其實大家都聽得出明顯不是“i”的發音,而像是從軟顎後面嘔出來的音。

可以告訴大家,“茲、此、思”的元音用以前的國際音標表示是[ɿ],寫法有點像阿拉伯數字中的“7”,但是拐彎處是弧線比7圓滑,而且拐下去後是垂直的豎。

還有普通話中捲舌的“只、吃、師、日”,它們的元音和“茲、此、思”類似但又不同,國際音標寫作[ʅ],像一個反寫的[ʃ],反寫的瘦長的[s]。

那麼“黑、給、克、疙”蔚縣元音的國際音標又是什麼呢?告訴大家,不是舊版國際音標的[ɿ],更不是捲舌的[ʅ],而是[ɯ]。[ɯ]有點像兩個緊緊並在一起的u,電腦不容易打出這個音標,大家可以用俄文字母[щ]代替。

這個[ɯ]音標和韓語類似讀音的發音相同,國際音標寫法也一樣。日語中雖然也有用國際音標[ɯ]標記的音,但卻經常發類似u的音,所以應該是日本教育部門的失誤。

有的朋友會問了,我學英語時只有48個國際音標,而你代國之鷹今天說的這幾個音標我怎麼從來都沒有見過啊?告訴大家吧,國際音標總共有一兩百個,它幾乎涵蓋了全世界所有語言的發音,而英語只需要其中的48個就足夠了。

二、蔚縣話到底有什麼音調,有沒有保留古漢語的入聲?

我看到有一些文章說蔚縣話是張家口地區唯一沒有入聲的方言後,覺得他們可能連入聲是什麼都沒有弄明白。

入聲是一種非常短促的音調,就像用手敲了一下實木頭桌子時的感覺,幾乎沒有任何共振和迴響,聲音戛然而止,有的甚至還有急促而收的塞音韻尾。而普通話的一聲陰平就像敲了一下鐵鍋蓋或吉他弦,有持續穩定的振動。

入聲在現在大部分北方官話中已經消失了,但是在當今晉語(大部分山西話以及鄰近的內蒙古和張家口地區方言)以及南方許多方言中卻依然保留著。

至於入聲在我縣的分佈情況,首先可以肯定東鄉地區是大量地保留著的,這個已經得到了多位語言研究者的確認。由於本文主題是講我縣中部的方言,所以東部方言就暫時不加論述了,以後有時間我會專門寫一篇東半縣入聲調查的文章。僅憑這個調查事實,就足以推翻我縣沒有入聲的論斷了。

至於在我縣中部,比如縣城、南留在、代王城、西合營等地區,入聲發生了舒化,塞音韻尾也逐漸消失。由於在我縣讀入聲的調值和一聲陰平時的調值類似,所以兩種音調逐漸合併為一種音調,以至於我縣中部的音調種類由五個轉化為四個。

我縣的入聲和陰平應該是一種合併關係,而不是派入關係,不能說入聲派入了陰平,也不能說陰平派入了入聲。這和普通話的入聲派入其他音調四聲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古入聲字“八 插、國 竹、鐵 雪、各 質”在普通話裡分別派入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分別讀一、二、三、四聲,但在我縣卻統一和一聲陰平一起讀作同一個音調。事實上,絕大部分的入聲字在我縣中部都讀和陰平一樣的音調,而不是像普通話那樣均勻地派入其它四種音調中。

再就是現代漢語方言和古漢語中的入聲定義是不同的,古漢語的入聲僅指時間短促的發音,也就是促聲,和舒聲相對。也就是即使相同的調值,只要發音急促不能延長的就是入聲,發音舒緩可延長的就是舒聲。而現在某些方言中,入聲演化成為舒聲,只成了一種調值概念,但只要是系統性地來源於古漢語入聲,就依然稱之為入聲。

粗略分析一下我縣中部四聲的近似調值如下(可能會有許多不準確,所以僅供參考):

一聲(包括陰平字和入聲字)是短促的降調,調值大約是21或32;

二聲陽平是舒長的陡降調,類似於普通話的四聲,調值大約是51;

三聲上聲是平調,調值大約是44,類似但稍微低於普通話的一聲(55);

四聲去聲是拐調,調值大約是214,類似於普通話的三聲。

我縣的聲調中幾乎沒有像普通話中的二聲(35)那一類的升調,只有在表示疑問、或者沒聽清楚需要對方重複一遍時說的“á”、“啥”,或表示欣喜感興趣時說的嘆詞“ái”、“éi”等少數情況時,才發上升調,但這只是特殊語氣下的偶然個例。

三、蔚縣話到底是一種什麼方言?

全世界的語言分為印歐語系、閃含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亞語系、南島語系等等多種。

歐洲、印度、伊朗、還有現在的美洲澳洲世界大部分地區人說的都是印歐語系語言,這些民族都有共同的祖先。

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主要講閃含語系。

中亞、北亞、新疆、蒙古等地主要講阿爾泰語系,日語和韓語可能也和阿爾泰語系有關。

東南亞沿海國家主要講南亞語系和南島語系。

而我國的漢、藏、苗、瑤、彝、白、壯、侗等等許多東部和南方民族主要講漢藏語系。

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漢語族,分七大方言:官話(北方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粵語,閩語,(也有人主張分出徽語、平話、晉語三種方言增加為十大方言)。

有人主張蔚縣話屬於官話——冀魯官話——保唐片淶阜小片,但是我不贊同。我認為蔚縣方言屬於官話——晉語——大同包頭片或張家口呼市片(因為大同和張家口方言本來就相似,所以蔚縣方言到底屬於哪一片有待以後考證)。

四、經過我本人的切身體會,我認為蔚縣中部方言的發音有以下幾大特點:

1、陰平和入聲發音短促而直接,所以感覺說話腔調硬。

2、“黑、給、克、疙”等字的韻母讀成獨特的元音[ɯ]。

3、在“俺、歐、愛、襖、摁”等零聲母純元音漢字前經常加聲母“n”拼讀,讀成“蝻、檽、耐、惱、嫩”。另外我發現張家口地區許多縣則經常在前邊加一個普通話沒有的前輔音“[ŋ]”也就是[ng](現在的新國際音標寫作大寫的N),聽著就像鼻根和後上顎有毛病,和我們蔚縣發音不一樣。不知道大同一帶加什麼輔音,如果也加n,那麼我們蔚縣話就應該和大同包頭方言關係更近。

4、蔚縣話的韻母an、ang的讀法和普通話有區別,沒有後面的鼻音n和ng,而是直接讀成[æ] 、[ɔ:]。讀ai、ao、ou等音一般口型小直接讀成單元音,沒有普通話那種由前一個元音向後一個元音滑動的雙元音的感覺。而且蔚縣話經常把普通話的聲母w讀成上齒抵下唇音[v]的口型。

5、前鼻音en、in、un和後鼻音eng、ing、ong不分,都讀後鼻音。

6、平舌音z、c、s和翹舌音zh、ch、sh、r不分,都讀平舌音。

7、經常把“雙、創、框、黃”等等中間韻頭帶有u的介音省略,讀成“傷、唱、康、航”等等。

8、以上幾條說明,蔚縣話比普通話的發音偷了許多懶,所以講蔚縣話比較省勁。蔚縣話給人的總體感覺比較樸實、清楚、凜冽、腔口硬。蔚縣發音的特點還有許許多多,由於我事務繁忙,就不一一和大家細談了。以後有時間我還想和大家談談蔚縣話的其它問題,比如語法、演化等等。只是這些問題講起來要比發音內容多得多,長得多,所以我只能根據以後的繁忙程度再做決定了。希望今天的內容能對大家有點啟發,也希望越來越多的蔚縣朋友共同的研究一下蔚縣話,挖掘一下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