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埃西亞有著怎樣的歷史?

潁州小史官


克羅地亞,位於巴爾幹半島西北部,曾是前南斯拉夫的一部分,1991年剛剛獨立。 其實從地緣角度看,前南斯拉夫更應該是一個統一國家,而不是今天這般四分五裂。 曾被稱為前南斯拉夫第一少數民族的克羅地亞人,與前南斯拉夫的第一大民族塞爾維亞人是同文同種---同屬斯拉夫民族,使用相似的語言。 如同亞洲的朝鮮半島一般,同文同種的人們產生隔閡的原因無疑是價值觀和信仰的差異,只不過這裡隔閡產生的時間更久,原因更為複雜。 在歷史課本中,每當提到巴爾幹半島,都會用“歐洲的火藥桶”來形容,這一地區正處於歐亞之交,西北方是德語文化圈,西南是東歐及俄羅斯文化圈,東方是土耳其及伊斯蘭文化圈,而西方與羅馬隔亞得里亞海相望。 換言之,這裡是真正的“四戰之地”。 當週邊一個又一個強盛的帝國興起時,給巴爾幹帶來的不僅是戰爭與征服,更將不同的文化、信仰塞進這片土地,位於巴爾幹北部的前南斯拉夫地區尤甚。 正因如此,前南斯拉夫地區被人為“撕裂了。 故事的開頭要追溯至公元四世紀,曾經雄踞亞歐非的羅馬帝國正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此時財政的困局,來自東方薩珊波斯,以及北方日耳曼蠻族的侵襲都在困擾著皇帝狄奧多西一世。 這位皇帝使用了類似古代中國分產不分家的方式來解決帝國的困境:國家被一分為二,東羅馬帝國專心應對薩珊波斯,西羅馬帝國專心應對日耳曼蠻族。 在他原先的設想中,這種方式僅僅是一種政治上的妥協。未來的某一天,光榮的羅馬終將恢復統一,所以兩大帝國依然被冠以羅馬之名。 可惜歷史永遠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東西羅馬的歷史正是東、西歐差異的開始。 西羅馬帝國短短一百年後就亡於蠻族之手,隨之興起的是哥特王國、法蘭克王國。在此過程中,以羅馬教廷為代表的天主教會控制了這一地區。 東羅馬帝國則逐步希臘化,並最終形成了講希臘語,信奉東正教的獨特國家--拜占庭帝國。 而不幸的前南斯拉夫地區正處於這一歷史鉅變的中間地帶。 由此產生的後果直接影響了這一地區上千年:西部克羅地亞地區的居民大多信仰天主教並更親近西方,而東部塞爾維亞地區大多信仰東正教並更加親近東方的拜占庭。 當拜占庭帝國被土耳其消滅後,東部的居民轉而與俄羅斯更為親近。 同文同種的人們因為信仰和價值觀的不同開始分道揚鑣。 歷史是一位幽默中帶著殘酷的先生,似乎嫌這一地區不夠熱鬧,它將另一位主角土耳其也塞進了舞臺。 1453年土耳其人滅亡拜占庭帝國後,雄心勃勃的蘇丹並不甘心停下征服的腳步,既然地中海可以成為羅馬人的內湖,土耳其帝國為何不能再現這一輝煌。 帝國的鐵騎繼續西進,隨著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地區的軍事力量被摧毀,土耳其人來到了中部山區。在這裡他們驚喜的發現有一大批信仰非常搖擺的居民,這些人正是位於塞爾維亞與克羅地亞之間的波黑人。 塞爾維亞地區與克羅地亞地區的文化衝突與碰撞讓波黑地區成為化外之地,這種文化的邊緣地帶正是新文化楔入的最好地區。 欣喜若狂的土耳其人開始大力推進伊斯蘭教,並將這裡作為統治區的“模範地區”。最終波黑居民大多信仰伊斯蘭教,併成為土耳其禁衛軍的兵源地之一。 東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如同三株迥異的植物在這片土地上生長、開花,並最終決定了這片土地的歷史走向。 時光荏苒,數百年彈指而過。 當一戰的烽火席捲歐洲後,1918年南斯拉夫王國建立,王國的全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塞爾維亞與克羅地亞第一次組成了聯合王國。 可惜這個新國家從一出生就有些“先天不足”,這場由塞爾維亞主導的獨立和建國運動從一開始就不可避免的帶有塞爾維亞色彩。越來越多的克羅地亞人開始對大塞爾維亞主義感到反感,甚至厭惡。 畢竟分道揚鑣已上千年,何能一早一夕談統一,克羅地亞獨立運動由此開端。 二戰結束後,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共產黨獲取了政權,新的南斯拉夫共和國建立。 共和國的建立者鐵托是一位克羅地亞人,他被稱為強人不僅是表現在軍事上,在政治上也是如此。 他大力壓制大塞爾維亞主義,弱化民族差異,這一政策緩解了國內的分離情緒,但鐵托自己也清楚,這種強人政治畢竟不能長久。 果然隨著他的去世,民族矛盾赫然激化,並最終釀成了南斯拉夫的分裂。 1991年5月19日,克羅地亞宣佈獨立,克羅地亞國內的塞爾維亞族強烈抵制,並最終釀成了克羅地亞戰爭。 波黑、塞爾維亞、克羅地亞都捲入了這場戰爭之中,三株植物終於糾纏在了一起。 直到1995年戰爭才告結束,這一次克羅地亞才算真正取得了獨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