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出大招:瞄准保税燃料油领域 加快大宗贸易国际化进程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宗商品原材料进口国和消费国,大宗商品的采购量占全球第一。然而中国对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却与中国对大宗商品的巨大影响力却并不匹配。中国企业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长期缺乏话语权和议价能力。在此背景下,用好我们作为进口大户的优势,夺回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成为中国贸易提质升级的重要课题。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四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复制推广自贸区第四批30条改革试点经验,其中保税燃料油、保税金属矿产品领域是本次自贸区经验复制推广的一大重点。

自贸区出大招:瞄准保税燃料油领域 加快大宗贸易国际化进程

目前,中国保税油与国际市场差距巨大,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新加坡市场港口吞吐量达到5亿吨左右,船用燃油供应量高达4860万吨。相比之下,中国港口吞吐量高达上百亿吨,而保税燃油供应量却仅为842万吨。

鉴于此,《通知》要求复制推广“保税燃料油供应服务船舶准入管理新模式”、“外锚地保税燃料油受油船舶‘申报无疫放行’制度”、“简化外锚地保税燃料油加注船舶入出境手续”、“外锚地保税燃料油受油船舶便利化海事监管模式”、“保税燃料油供油企业信用监管新模式”等多项经验。自贸区不断加大对保税油的开放程度,也正折射出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进而增强中国对大宗商品的定价权。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人民币国际化也不断传来利好。近期,中国石化企业与中东签署了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进口协议,这对中国大宗商品贸易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简而言之,直接以人民币进行结算,就可以帮助企业节省以美元为中间货币计价而带来的汇率和效率损失。一位来自日本的市场人士曾估算,中日两国如果实现日元与人民币的直接交易,预计每年可节约30亿美元的手续费。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深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将进一步提高,中国有望与“一带一路”国家形成新型“雁阵”,并整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影响大宗商品定价规则,从而从不同的路径全面提升我国大宗商品的定价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