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出大招:瞄準保稅燃料油領域 加快大宗貿易國際化進程

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宗商品原材料進口國和消費國,大宗商品的採購量佔全球第一。然而中國對大宗商品的定價權卻與中國對大宗商品的巨大影響力卻並不匹配。中國企業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長期缺乏話語權和議價能力。在此背景下,用好我們作為進口大戶的優勢,奪回大宗商品的定價權成為中國貿易提質升級的重要課題。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做好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四批改革試點經驗複製推廣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複製推廣自貿區第四批30條改革試點經驗,其中保稅燃料油、保稅金屬礦產品領域是本次自貿區經驗複製推廣的一大重點。

自貿區出大招:瞄準保稅燃料油領域 加快大宗貿易國際化進程

目前,中國保稅油與國際市場差距巨大,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新加坡市場港口吞吐量達到5億噸左右,船用燃油供應量高達4860萬噸。相比之下,中國港口吞吐量高達上百億噸,而保稅燃油供應量卻僅為842萬噸。

鑑於此,《通知》要求複製推廣“保稅燃料油供應服務船舶准入管理新模式”、“外錨地保稅燃料油受油船舶‘申報無疫放行’制度”、“簡化外錨地保稅燃料油加註船舶入出境手續”、“外錨地保稅燃料油受油船舶便利化海事監管模式”、“保稅燃料油供油企業信用監管新模式”等多項經驗。自貿區不斷加大對保稅油的開放程度,也正折射出中國正在積極參與國際大宗商品市場,進而增強中國對大宗商品的定價權。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人民幣國際化也不斷傳來利好。近期,中國石化企業與中東簽署了以人民幣計價的原油進口協議,這對中國大宗商品貿易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簡而言之,直接以人民幣進行結算,就可以幫助企業節省以美元為中間貨幣計價而帶來的匯率和效率損失。一位來自日本的市場人士曾估算,中日兩國如果實現日元與人民幣的直接交易,預計每年可節約30億美元的手續費。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一帶一路”合作的深入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將進一步提高,中國有望與“一帶一路”國家形成新型“雁陣”,並整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影響大宗商品定價規則,從而從不同的路徑全面提升我國大宗商品的定價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