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哭了(朝服勸夫)

後宮敬愛,賢德服人

這個一生戎馬倥傯,殺人無數,擁有錚錚硬骨的鐵血皇帝。這個被“高祖私立為太子”,卻得不到應有的公平待遇,差點命歸黃泉,都不曾掉下過一滴眼淚的唐太宗李世民。

此時此刻,撫摩著靈柩,毫無顧忌的痛哭說:“朕永遠失去了嘉偶呀!”愛妻的點點滴滴,盡在眼前:

長孫氏即便是作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后,依舊保持著賢良恭儉的品行,對於已經退位沒有任何權利,年老賦閒的太上皇公公高祖,一如既往的恭敬而精心細緻的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請安,不僅把太宗的關懷帶過來,而且時時叮囑太上皇身旁侍侯的宮人,如何才能調節好老人家飲食起居,像普通人家的兒媳婦,力盡著本分和孝道。正是她無微不至的關懷,高祖李淵幸福無憂的安度著晚年。

她那個同父異母的哥哥長孫安業,是個“好酒無賴”的痞子,父親去世後,他不僅冷臉惡語相向,而且還不供給衣食住行,長孫氏只得和年幼的哥哥無忌,跟隨著孀母淨身出戶,回到孃家,聊以度日。

現如今,長孫氏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唐國母。完全可以憑藉著手中至高的權利,來個有仇報仇,有冤申冤,別說好好清算,就算殺死安業比起碾死一隻螞蟻還容易。或者,玩玩貓捉老鼠的遊戲,讓安業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

然而,“後殊不介意”,長孫氏非但沒有清算安業,更沒有記恨安業當初對她們母子的惡行,反而是“每請太宗厚加恩禮”,不僅給其豐厚的衣食供給,讓他過上了皇親國戚富貴無憂的生活,而且還讓安業做了官,“位至監門將軍”。

長孫氏對這個並不親近的異母哥哥,好吃好喝的供著,要錢給錢,要官給官。該給的,不該給的,全部都給了,可謂仁至義盡,無可挑剔。安業本也應該知恩圖報,安分守己,為國家和朝廷盡心盡力盡責,才算對得起異母妹妹的以德抱怨。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易”,安業本就是個無賴且忘恩負義之徒,竟然將妹妹、妹夫的一番好心,不僅當作擦屁股紙,還放屁拐帶噴沙子。居然在貞觀初年,參與了劉德裕策劃的逆謀,想要推翻皇帝妹夫拼死打下的國家,犯下按律當誅的死罪。天作孽尤可恕,人作孽不可活。在他人看來,安業這次可是自己闖到刀口下,是自尋死路,殺你百次都不能洩心頭之恨!

國人這次又錯了,長孫氏不僅沒有落井下石,必將除之而後快。而是跪在太宗面前,叩頭流涕為安業請命,說他謀逆是萬死無赦的死罪。然天下人都知道安業曾經對臣妾一家薄情寡意,我們和他的關係不親近,現在要處他極刑,一定會給天下人留下臣妾憑藉著陛下的愛寵,而借陛下之手來報復,並加害於安業的口實。這樣做不僅會使朝廷威信受到損傷,而且更會累及陛下的威望和名譽的。

長孫氏站在國家社稷安危的高度,超出常人的豁達,以及保護皇夫的心情,再次的拯救了長孫安業。之後,安業官拜兵部尚書,封薛國公。

對待“憎惡”的異母哥哥,如此的忍讓寬容,那對待唯一的嫡親哥哥長孫無忌,又會怎麼樣吶?

無忌與太宗乃布衣之交,唐朝建立前後和玄武門之變中立有大功,既是功臣元老,又是知己大舅子,而且很有才幹。但作為皇后的長孫氏對哥哥卻異常的嚴苛,當得知太宗決定委之以顯官要職,輔佐並執掌朝政時,長孫氏卻堅決不允。她對太宗說:“妾既被立為皇后,尊貴已及,我實在不想讓兄弟子侄佈列朝廷。漢朝的呂后、霍光之家,可為前車之鑑。所以,我請您千萬不要把兄長任為宰相。”並讓哥哥“苦求遜職”,直到太宗改授開府儀三司這樣的虛銜為止。

長孫氏深得太宗的寵愛,不僅僅他們是“少小夫妻老來伴”,彼此之間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又共同經歷了無數次的險風惡浪,更是太宗敬佩的賢內助。

誰說愛情是最自私的?長孫氏不僅打破了這個魔咒,並予以了全新的詮釋。

生活在溫柔富貴鄉的後宮,妃嬪們為了爭得帝王的寵幸,相互傾軋殘殺的事例,在史書記載中屢見不鮮。長孫氏常勸太宗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妃嬪,使得後宮雨露均霑。她對後宮妃妾們,也是“愛屋及烏”,即體恤又愛護。妃嬪病了,她怕太宗著急掛念,耽誤了朝政,親自前去探視,並把自己正在服用的藥膳送去,以慰妃嬪之情,以安太宗之心,深得宮中之人的愛戴。

不僅如此,本性仁善的她,竟主動建議太宗收納了齊王元吉之孀妻楊氏為妃。這既是顧念平日她們妯娌間莫逆的交情,可憐正值花樣年華的楊氏,便落得個孤獨無倚,閨幃寂寞。加之太宗對楊氏也“頗有好感情不自已”,故長孫氏便常邀楊氏過來敘舊,好言勸慰,有意成全了和太宗的好事。在長孫氏去世後,朝臣們竭力的反對,楊氏最終才沒有被太宗立為皇后。

《資治通鑑》記載:豫章公主早喪其母,後收養之,慈愛逾於所生。

豫章公主的生母是個下嬪,在生育的時候,因難產而不幸去世,留下了嗷嗷待哺的小公主。長孫氏便親自擔負起了養育的責任,將其視如己出,關愛程度超過了自己親生的兒女。在她精心養育,孜孜的教誨下,小公主深得太宗的喜愛,被封為豫章公主,下嫁唐儉的兒子唐善識。

隋文帝的獨孤皇后,雖然也把後宮治理的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專制的政策和手腕。可在大唐後宮妃嬪的眼中,長孫皇后既是無私公證的女主人,更是她們親密的姐姐,因而“宮中無不愛戴”。她以德服人的端莊品行,寬容和順的手段,更深深地影響和感化著整個後宮氣氛。家和,使太宗不受後宮是非的干擾和羈絆,專心致志的料理軍國大事,開創出了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生活富足,八方國家來賀來朝的“貞觀盛世”。

難怪唐太宗對長孫氏倍加敬服!家有賢妻,老爺們在外不遭橫禍啊。

良言輔佐,朝服勸諫:

這個在玄武門之變,眼都不眨,親手將同胞太子哥哥建成一箭封吼,又高呼屬下追殺已經受傷逃走的同胞弟弟元吉,將其刀轢致死,都不曾落下一滴眼淚的太宗。此時此刻,傷心欲絕的痛哭著:“從此入後宮再也聽不到她規諫之聲,失一良佐矣”!

每天處理完紛繁複雜的國事朝政,回到後宮,夫婦倆人常閒話些家長理短的生活瑣事,太宗一直認為妻子是個很有見地的女人,便常與長孫談起一些軍國要事及賞罰細節。但她卻對曰:“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婦人,豈敢豫聞政事?太宗固與之言,竟不之答”。

長孫氏認為母雞司晨,終非正道,男女有別,應各司其職,婦人預聞政事,亦為不詳。她有自己的一套處事原則,不願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預國家大事,擾亂太宗的視聽,她十分相信太宗手下那批謀臣賢士的能力,就有了直言敢諫的魏徵。太宗常對左右說:“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須藉助於明鏡;君王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必須依靠直言的諫臣。所以宮人們便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丈夫滔滔不絕的傾訴,妻子默默專注的傾聽,不發表任何的意見。

公元633年(貞觀7年),太宗和長孫氏特所終愛的掌上明珠,業已13歲的嫡長女長樂公主,下嫁其舅父無忌之長子宗正少卿長孫衝,太宗發下御令:照永嘉長公主出嫁時的嫁妝規格翻倍。

永嘉公主是太宗的妹妹,長樂公主的姑姑。出嫁時,正逢唐初百業待興之際,故嫁妝比較簡樸。現在正值唐朝國力強盛,百姓富足的“貞觀盛世”,愛女出嫁自然也是國之喜事。

誰知,魏徵卻跳出來反對說:“長樂公主之禮若過於永嘉公主,與情與理皆不合,長幼有序,規制有定。還望陛下不要受人話柄!”

太宗對於魏徵的諫言,起先並不以為然。可長孫氏聽了之後,卻交口稱讚說:“常聞陛下禮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聞其諫言,實乃引禮儀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與陛下結髮為夫婦,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比先察陛下顏色,不敢輕易冒犯;魏徵以人臣之疏遠,能抗言如此,實為難得,陛下不可不從啊。”

之後,長孫氏便派中使賜給魏徵絹四百匹,錢四百 ,並傳口訊說:“聞公正直,如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轉移。”

或許正是有了長孫皇后這個堅定的後盾,魏徵更加盡忠竭力,經常在朝堂之上犯顏直諫,甚至在一些小事也不放過,讓太宗常常覺得面子上掛不住。一次,太宗興致突發,帶了一大群護衛近臣,要去郊外狩獵。正待出宮門時,迎面遇上了魏徵,其問明情況之後,當即對太宗進言道:“眼下時值仲春,萬物萌生,禽獸哺幼,不宜狩獵,還請陛下返宮。”

時下太宗興趣正濃,豈肯放棄,又心想:“我一個富擁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時間出去散心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獸又能怎麼樣呢?”於是,請魏徵讓到一旁,自己仍堅持這一次出遊。魏徵卻不肯妥協,站在路中堅決攔住太宗的去路。太宗怒不可遏,下馬氣沖沖地返回宮中,左右的人見了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

太宗回宮見到長孫氏,怒氣沖天的說:“會須殺此田舍翁。”意思是說:“一定殺掉這個鄉巴佬,才能一洩我心頭之恨!”

長孫氏並不知所以然,急忙問是誰?太宗說魏徵總是在朝廷眾臣的面前,讓他感到難堪。得知原由的長孫氏,悄悄地回到寢殿,穿戴上朝服,然後面容莊重地來到太宗的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稱:“恭祝陛下!”她這一舉動弄得太宗甚是納罕,不禁驚異的問:“皇后所謂何事如此呀?”一面上前攙扶起愛妻。

長孫氏站起身,一本正經的回答:“妾聞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徵直,由此可見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太宗聽了妻子的一番話,不由得心頭一怔,既而欣喜萬分,滿天陰雲隨之消散。

長孫氏寬宏的氣度,過人的機智,不僅保住了魏徵的性命和地位,而且更成就了太宗善於納諫的千古美譽,史料中稱為“朝服勸諫”。

李唐王朝是馬上得天下,加之太宗早年沙場征戰,所以一輩子酷愛駿馬。他去世後,特將生前所鍾愛的六匹駿馬,陪葬於地下,稱為“昭陵六駿”。

《貞觀政要》記載,當時宮中有一匹千里馬,太宗十分鐘愛。可是有一天,這匹馬無緣無故的暴斃了,太宗心痛之下,勃然大怒之餘遷怒於飼養員,要將此人處以極刑。

長孫氏見太宗忿恨難消,便委婉的勸諫,說昔日齊景公因為所喜愛的駿馬無故而死,就要處死養馬人。晏子就說,這個養馬的人有三大罪狀,其一,養馬而死;其二使君王以馬殺人,百姓聞之,就會怪罪君王草菅人命;其三,諸侯視之,必然輕視我國。齊景公聽到晏子的反諷後,怒氣漸消,於是寬恕了養馬人。如今陛下飽讀史書,難道忘了這件事嗎?太宗恍然醒悟,於是也寬恕了養馬人。

宋朝人袁燮在所著的《絜毛詩經筵講義》中,就這樣的評介道:“唐長孫後每對太宗稱魏徵之直,以社稷臣名之,保護其賢,成太宗納諫之美。”

可見軍功章上有太宗的一半,更有長孫後的一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