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丨企業應該如何減少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風險?

導讀: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也是有風險的。如何減少交易成本,讓交易更易達成?如何降低交易風險,讓交易更易控制?這是是商業模式設計必須面對的兩個問題。

所謂交易成本,是指為達成一筆交易所要花費的各種成本,包括搜尋交易信息的成本、考察交易對象的成本、簽訂交易合同的成本、監督合同履行的成本、處理合同糾紛的成本等。交易成本是市場經濟固有的“摩擦力”,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只要有交易,就會有交易成本的耗費。

所謂交易風險,是指交易活動中存在的各種不確定性,譬如履約不守信的風險(給錢不給貨或給貨不給錢)、交期不及時的風險、質量不合格的風險,以及在物流、通關、匯率、利率等方面存在的“變數”。交易風險也是市場經濟固有的“伴生物”。

商業模式丨企業應該如何減少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風險?

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也是有風險的。

如何減少交易成本,讓交易更易達成?如何降低交易風險,讓交易更易控制?是商業模式設計必須面對的兩個問題,總的指導思想是:首先,想法設法消除或減少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其次,尋求將消減不了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轉移給第三方承擔;再次,消減或者轉嫁不了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在交易雙方之間進行合理的分擔。

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方式多種多樣,其中技術手段和機制設計的作用顯著。

互聯網時代,降低交易成本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是將交易“上網”,信息搜尋、討價還價、下單成交等一站式解決,譬如淘寶;降低交易風險則要麻煩許多,需要多管齊下,譬如為降低履約風險,淘寶採用了第三方擔保支付(支付寶)、商家和買家互評、物流簽收等一系列制度安排。

轉移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即將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轉由第三方承擔,譬如擔保機構、再擔保機構、保理公司,它們之所以願意接手不那麼令人愉快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是因為其中有利可圖,甚至可以籍此發展出新的盈利方式。

商業模式丨企業應該如何減少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風險?

美國北卡州的一家珠寶店曾經推出過一個促銷活動:

凡是感恩節後2個星期內,在店內購買珠寶的客戶,如果聖誕節當天阿什維爾鎮降雪超過3英寸,則顧客可在保留珠寶的情況下全額退款。

消息傳開後,許多人慕名而來。

悲催的是,以往聖誕節當天極少下雪的阿什維爾鎮竟然下了6英寸的厚雪,珠寶店當天就退了40多萬美金。

但儘管如此,珠寶店依然賺得盆滿缽滿,因為珠寶店早就購買了天氣保險,客戶的賠償全部由保險公司承擔。

如此看來,這家珠寶店年末促銷時雖然沒有直接降價,但它變相地給每個顧客贈送了一份天氣保險,相當於把原本要打的折扣轉化成了其他增值產品。

跟直接降價不同,這種轉移降價的策略有助於商家維持產品價格和利潤體系,常見的買設備送配件、送小禮品都屬於轉化降價,但為什麼現在這些招數很難打動消費者了呢?

這是因為轉化降價的精髓在於花費極低的成本,讓消費者的感知價值極大提升,進而提高購買轉化率和傳播率。

商業模式丨企業應該如何減少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風險?

分擔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具體來說有三種方式:固定、剩餘和按比例分擔,而且根據“成本收益”對等或“風險收益”對等的原則,相應收益也是按照這三種形式分配的。

以百貨商場和承租商戶為例,商場不承擔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的,如只收取固定租金,屬於固定分擔;商場願意承擔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的,如設立自營專櫃,則屬於剩餘分擔;商場和商戶共同承擔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的,如按照一定比例向商戶收取扣點,銷售好,大家一起好,銷售差,大家一起差,屬於按比例分擔。

改變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的分擔方式,就有可能將交易雙方之間原有的對立與博弈,轉化為合作與共贏,從而使交易能夠順利達成。

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的分擔,在以上三種基本方式外,還有許多變形,例如可變的固定,當一定的條件滿足時,固定部分就會調整,例如商場租金每年上調,又譬如保底的分成,例如百貨商場的扣點,在一定金額以下,由商戶保底,在一定金額以上,與商戶分成。

在實踐中,交易雙方之間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到底採用固定、剩餘還是分擔方式,抑或某種變形形式,歸根結底,要取決於雙方的商業位勢高低,而商業位勢的不對稱,導致交易幾乎都是不平等的,因此,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的分擔,幾乎都是不公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