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如意,看看司馬懿

工作不如意,看看司馬懿

司馬懿,在將星璀璨的三國時代裡,他沒有曹操的雄才大略,沒有諸葛亮的機智穩健,沒有周瑜的瀟灑倜儻,但是通過他,混亂的中國大陸在歷經了80餘年的戰亂後,終於迎來了短暫的和平。有人稱司馬懿為三國的隱帝,這個稱謂實在不雅,但在史書中,對這位中國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人物的記載,卻寥寥可數,難怪連柏楊老師也沒有將他加入中國歷史中的政治家的行列。

讓我們仔細的閱讀一下司馬懿的人生,就會發現一個如此優秀的人物為何會在歷史中如此的“低調”了 。

司馬先生在年輕時代還是一位很有理想的青年的,他被人評論為“聰亮明允,剛斷英特”,並聲名在外,當時的權臣曹操就已注意到了他,並向他伸出了橄欖枝。那年的司馬懿22歲,正是我們現在的“憤青”年齡,對於破壞當時的“祖國”的人,他還是有很強烈的抵制心理的,因此裝病推託了。但現實告訴我們,年輕時的一時衝動往往會讓我們後悔一生。這次拒絕讓司馬懿的人生錯過了一場有可能提前結束三國紛爭歷史的戰役--赤壁之戰。208年33歲的周瑜悍然的躍入了歷史的舞臺,因為一場戰役的成功,被後世千百年來傳頌。人生就是這樣的無常,一個人出現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就有可能名留千古。而這一年29歲的司馬懿因為耐不住寂寞終於來到的曹操的幕下,但做的事,不過是陪太子讀書。

從政往往不是一件可以立竿見影的工作,在亂世也是如此,經過了7年的政治磨礪後,司馬懿終於等到了一次機會,向他的上司--曹操進諫了一條“也許”可以改變歷史的建議:“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為功力。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但得到的卻是:“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的回答。作為一個打工者,最大的悲哀不是你的方案失敗,而是你的提議永遠不被採納。司馬懿是不幸的,他的人生中充滿了這種悲哀,只因為他的領導太過強勢……

在任何一個龐大的團體中都會出現派別,永遠站在正確的隊伍中,是政治家的立世之本。司馬懿絕對是個出色的政治家,經過了現實的考驗,在他的不惑之年,他毅然的背離了年輕時的追求,站在了曹操的身邊,支持他逆而奪取天下。由此終於贏得了領導的基本信任!11年的時間,在一家企業沒有受到重用,只是用來獲得領導的信任,這對於一個有遠大抱負又身懷技藝的人來說,是怎樣的一種意志考驗!司馬懿絕對是中國古代版的肖申克!

也是這一年,司馬懿獻出了策略,在戰略上準確的判斷了魏蜀吳三國的政治關係,最終斷送了一代戰神--關羽的性命。但歷史是也是公平的,戰略上的展布,最終要戰術的執行,關羽的死,並沒有成就司馬懿這個戰略家的名聲,只成就了陸遜、徐晃這些戰術家的名望。司馬懿很遺憾,他這次出現在了正確的時間上,卻沒有出現在正確的地點上,這流傳千古的機會,又錯過了。

我們總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機會隨時都可能降臨,但如果你活的不夠久,也許機會來了,你已經死了。司馬懿擁有健康的體魄,這將是他今後成功的最大支柱!公元220年,他的第一人領導--曹操去世了,司馬懿迎來了第二任領導--曹丕。多年的讀書關係,兩人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係,司馬懿迎來了事業上的高峰,地位不斷的提高,然後--很不幸的是---第二位領導依然是一位強勢的領導。因此地位雖然增加了,但權利增加的卻是有限的。這時候身體好的優勢體現出來了,6年後,第二位領導也去世,這年司馬懿47歲,他迎來了第三位領導--21歲的曹睿,一位繼承了曹家優秀血統的強勢年輕領導者。

在司馬懿48歲的時候,終於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個頂點,他破除孟達的反叛,在戰前、戰中、戰後、戰略上、戰術上,都表現的完美無缺,這說明50歲左右的男人是人生中心智最成熟的階段。緊接著,他開始直接面對人生中第一個強勁的對手--諸葛亮。諸葛亮比司馬懿幸運的多,他的領導對他向來信任,並且也不夠強勢,因此諸葛亮很早便開始發揮他的才能去建功立業。但也正是諸葛亮的名聲,最終成就了司馬懿。不管是在演義中,還是在正史中,諸葛亮都沒能真正的戰勝過司馬懿。與一位被後世認為智商和情商絕對排名中國歷史前十的人物交手7年,從沒有被真正的擊敗過,這從側面說明了兩者是處於同一水準上的人物。然而後人卻只記得“死諸葛嚇走活司馬”這句話。這可能就集中體現了國人的同情弱者心理。司馬懿悲哀的出現在正確的地點,正確的時間上,但不正確的立場上了。諸葛亮被塑造成了一位白手起家不畏強權的優秀民營企業家,而司馬懿只是一位繼承了龐大國有資產的平庸國企領導人。其實客觀的講,企業家的優秀與否不在於資本的獲取方式,而在於你控制的盤子有多大。

司馬懿以其卓越的身體素質,戰勝了比他年輕2歲的諸葛亮,這是一場持久的消耗戰,已經經歷了漫長政治生涯磨礪的司馬先生擁有著三國時期最堅韌的意志,孔明先生在這一點上遠遠遜色於他,最終魂喪五丈原。諸葛亮的死並沒有成就司馬懿的歷史地位,因為諸葛亮是病死的,屬於自然死亡。雖然現在的我們如果客觀考慮這件事,不難看出諸葛亮的病因應與司馬懿有莫大關係,但司馬懿畢竟沒有直接使諸葛亮致死,因此這斬殺三國第一“智者”的名聲就無法落在他的頭上。可憐的司馬懿又一次被歷史戲弄了。

在司馬懿59歲這一年他的人生又迎來了一次考驗,遠在東方的公孫淵非要鬧獨立,這讓有統一中國目標的年輕領導很是生氣,因此一紙調令,便讓已近花甲之年的司馬懿踏上了行程。根據《2010退休年齡最新規定》:男年滿六十週歲,女年滿五十五週歲,參加革命工作年限滿十年的均可享受退休。當我們的父母們準備安養天年的時候,司馬懿卻不得不踏上1600公里的行程,去客場打一場必須贏的戰役。一甲子的時間並沒有虛度,這充滿未知的道路雖然遍佈荊棘,但司馬懿憑藉他過人的大局觀,敏銳的臨場應變能力,以及豐富的戰場經驗,最終打贏了這場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這裡我要解釋一下為什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古代制約領土面積的最大因素不是政治體制問題,而是交通運輸問題。以馬為例,一天可約行80里路,約40公里,那麼1600公里就需要毫不停留的走40天。而人的步行速度約為馬的一半,即需要80天,但這是在輕裝的情況下。因為需要攜帶口糧,以一人/天500克大米計算,如果預計到當地為3個月即90天,按到達目的地後糧食在當地尋找,那麼每人需要攜帶90斤的大米,這還不包括兵器及馬匹的糧草。司馬懿遠征公孫淵共出兵約4萬人,這需要1800噸的基本糧食(根據後來的戰況看,糧食遠遠不止這些),以古代的交通條件及運輸工具,這些物資又需要一隻龐大的物流團隊去支撐,而再加上兵器及馬匹的糧草及運輸人員的物資,則運送的東西至少需要翻一倍。率領如此龐大的一個隊伍行進3個月時間本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了,在到達目的地後得到的還不是放鬆,而是去拼命,各位試想一下,你會去嗎?紅軍長征不過2萬5千里,並且到達目的地後還是休養生息,而司馬懿卻是到達了敵方根據地又進行了艱苦的戰鬥,也許他的武器比對方先進,但處在冷兵器時代,棍子比棒子又能強大到哪裡呢?孫子兵法講: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而司馬懿為了最終剿滅公孫淵的獨立,必須攻打下他的城池,這是不得已而為之,在戰略目標上他已經吃虧了很多,但通過正確的戰術,他竟然將錯誤的方向用正確的方法給糾正了!最終的結果正如司馬懿出兵前所言“往百日,還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為休息,一年足矣”一年的時間,他贏得了一場不可能的勝利,但歷史卻再次嘲笑了我們。因為魏國是當時中國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家,而剿滅公孫淵的獨立就如當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大國剿滅小國理應勝利!因此這場歷經一年時間取得的龐大勝利,只是獲得了“理所當然”的評價。我們對歷史戰役的注重,向來是以戰役規模來進行排名的,而不考慮戰鬥的距離。實際上1800年前,人們面對的交通問題要比我們現代人想象的嚴重的多,但卻被我們統統忽視了……

司馬懿在他60歲的時候送走了他的第三位領導人,曹家人的壽命彷彿都被曹操揮霍光了,他的子嗣在相對太平的時代裡,平均壽命反而迅速的縮短。總之司馬懿在花甲之年迎來了他的第四位領導人--年僅8歲的曹芳。司馬懿也許一直是保持著打工者心態的,至少在曹操在世時,他是一位任勞任怨的藍領。但多年的政治生涯也許讓他的心態逐漸產生了變化。不想當老闆的員工,不是好員工!根據司馬懿兒子和孫子之後的所作所為,我們不難猜測出,司馬懿是絕對有自己當老闆的打算的。機會就出現在新領導上任的時候,畢竟一個年僅8歲的兒童是不可能管理好一個龐大國家的,他人生中最後一個對手也躍上了歷史舞臺--大將軍曹爽。

早期的民營企業往往都是家族制的,不管個人的能力如何,只要有血緣關係,其可信度就會更高,其地位也會更高。司馬懿深深的明白這一點,在一個已經活了一甲子歲月的老人眼中,也許很多事情已經並不是很重要了,能夠頤養天年子孫滿堂,可能就是他最後的追求了,遺憾的是司馬先生這人生中最後的願望可能沒法輕易實現的。根據曹爽之後的所作所為還是不難看出任人唯親這條企業用人標準是有很大缺陷的。在隨後的7、8年光景裡,曹爽一直想建立一些功績,但他操作的項目,沒有一個取得很好的效果,這樣曹爽有些恐懼,畢竟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必須要有業績才行,如果自己沒有業績,那麼別人也不能有業績!基於以上的考慮,曹爽做出了人生中最錯誤的決策--打擊他的競爭對手--司馬懿。曹爽的決策猶如蝴蝶的翅膀,輕輕的煽動了一下,中國未來100年的歷史就步入了另一個方向。我之前說過,司馬懿可能早有自己當老闆的打算,但各位可能也都有想過創業的計劃,但真正實行的卻是少數,理想和現實總是有差異的嗎。而曹爽對司馬懿的步步緊逼卻讓司馬懿頤養天年的最終願望也不得實現,沒辦法,只能來個反收購了!

在司馬懿69歲的時候,他上演了一出好戲,以裝瘋賣傻之姿,騙得了曹爽的大意。十年前他還雄勁勃勃的遠征千里,十年後他卻要在家中裝老年痴呆,司馬懿的心態調節實在讓人佩服。半年後,古稀之年的司馬懿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擊潰了曹爽,在他的眼中,這個對手實在太嫩了,隨便使點小手腕,對方就乖乖就擒,可即使面對這樣一個自大又無知的對手,他仍隱忍了近十年之久,真不愧是三國第一“忍者”。在這之後的三年裡,司馬懿彷彿看到了自己大限將至,將他僅剩的一點精力都用在為子孫後代造福上,所有對他的後代有威脅的對手,他都在生前予以特殊的關照。在他撒手人世時,三分歸晉的大勢已完全展布好了。

後世對司馬懿的評價多是“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之類,更甚被人恥笑為欺凌婦孺弱小的卑鄙之輩。即使和他有相同欺凌婦孺行徑的曹操,卻因為在亂世中開拓了一番基業,也被人評為有“雄才大略”。這可能就是司馬懿一生最大的悲哀了。寫到這裡,我想起了一句話:“颱風來了,豬都能飛上天!”大勢來了,很多時候人不用邁步就可以湧在時代的最前面,可這並不能說明什麼。而大勢去已時,人努力再多,也未必會在歷史的洪流中留下一點痕跡。司馬懿的一生都是在努力中度過的,相信他這一生自進入曹操的幕府那一刻開始便沒有再放鬆過。我們不知道他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也許人往往都是這樣:人生的方向不是腳步走向哪裡,而是道路鋪向了哪裡,但不管方向在哪裡,最終留下的,也不過是幾頁書紙或是路人甲乙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