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文化|涼州山溝里挖出的國寶

涼州區新華鎮境內的磨嘴子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是全國考古工作的重大發現之一 ,曾出土26枚漢代“王杖詔書令”簡冊。

廁所牆縫裡的驚世發現

涼州區新華鎮境內的磨嘴子,乍一看,蠻不起眼。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傍山而居的百來戶村民並不知道他們祖祖輩輩生活過的山坡上富藏著寶貝。

有一個村民,叫袁德禮。他拉上架子車,到附近山坡上取土,用來墊廁所。幾鍁挖下去,“噗”地露出一個窟窿。袁德禮好奇地拿鍁把在窟窿裡攪了幾下,覺得是些絲絲索索的東西。費了好大一會勁,取上來一看,原來是些小竹片。“應該是七十年代挖出來的,具體出土年限不清楚了。袁德禮對這些竹片毫無興趣,至所以沒扔了,是想或許可以用它生火。”市博物館原館長黎大祥回憶。

涼州文化|涼州山溝裡挖出的國寶

漢簡

袁德禮把這些竹片丟在架子車上,拉回了院落。他的家人,包括村裡所有的人,對袁德禮丟棄在廁所牆頭上的竹片熟視無睹。一個下雨天,袁德禮上廁所時,順手把它塞到了廁所牆縫裡。

直到1981年夏,當時的文物工作者大祥下鄉時,偶然發現了袁德禮家廁所牆縫裡的這些竹片。黎大祥說:“我的第一直感是漢簡,文物價值巨大。收回來後,交給了考古學家黨壽山。”

清理完這些簡牘,黨壽山震驚了。這是26枚漢代“王杖詔書令”簡冊。簡冊上的文字,記載著漢代70歲以上老人所享的尊老制度。“王杖詔書令”是國內首次考古發現,引起國內外史學界強烈關注。日本關西大學教授大庭修秀高度評價“王杖詔書令”的出土和研究成果。國家文物局鑑定專家組將其鑑定為“國寶級文物”。

磨嘴子,旋即成了中國史學界關注的熱點。武威史志材料載,從雜木河西岸直至臺地最高處,東西寬700米、南北長1000米的區域裡,不僅有新石器時代馬廠文化的遺址,而且有大量的漢代墓葬。墓葬多為土洞墓,間有磚室墓。甘肅省博物館先後6次在此發掘、清理漢墓72座,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是全國考古工作的重大發現之一 。

涼州文化|涼州山溝裡挖出的國寶

磨嘴子漢墓群

老人持王杖可隨便出入官府

根據考證,磨嘴子發現的“王杖詔書令”簡冊應當是27枚。黨壽山通過檢校發現,第15簡缺失了。現存之簡冊,長23.2至23.7釐米,寬0.9至1.1釐米,繩編兩道 。每簡字數不等,最多的35字,最少的僅4字。簡文明確規定:年齡70歲以上的老人,特別是孤寡老人或殘疾而無人贍養的老人,各地吏民人等均應尊敬、幫助。

簡文首度披露了漢代持王杖者所享的優撫政策:“吏民敢有罵罟、毆辱者,逆不道。”把“王杖”視同“使節”,凡是持王杖的老人,可以隨便出入官府,可以在天子道上行走;在市場上做買賣,可以不納稅;觸犯刑律,只要不是首犯,可以不起訴。

這些記載,漢代史書中均不見收錄。“王杖詔書令”簡冊發現前,中國史學界對漢代尊老養老制度的研究存在許多分歧。著名考古學家郭沫若曾兩次發表署名文章,考據漢代養老制度;各地考古學家更是圍繞這一 問題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學術爭論。“王杖詔書令”簡冊的發現,使“王杖”的用處大白於天下。

涼州文化|涼州山溝裡挖出的國寶

《王杖詔書令》

作者簡介:李林山,甘肅武威人,中華詩詞學會、中國詩歌學會、甘肅地方史志學會、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現供職武威日報社。出版有《牛鑑》《醉臥沙場君莫笑》《武威舊事》《涼國搜神記》《孔雀集》《李蘊芳詩注》等。

涼州文化|涼州山溝裡挖出的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