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1)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从有人类活动开始,特别是有历史记载的夏朝开始,河南就是古代中国的中心统治区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直到宋室南迁后才没落下来。作为开发较早区域,夏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开国大封诸侯时,大部分诸侯国都是位于河南,高峰时多达五十余国,以国人姓氏大多源于秦之前祖先封地的习惯,在中国300个主要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按照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中国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之根在河南,可见当时诸侯国之多到了何种地步。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1)

周朝后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各诸侯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 加上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支配别国的权力,展开兼并战争,最后五十多国逐渐被晋、楚、郑等几个实力比较强大的国家瓜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些国家的概况和最后归宿。由于篇幅关系,本文介绍的只是第一部分,剩下的随后跟进。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1)

周朝分封图

殷国:周武王姬发灭商朝后,为了安抚商遗民,听从周公姬旦的建议,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也就是昔日商都的位置。其后,武王也在殷的西南面建立霍国、管国和蔡国,史称“三监”,以监视殷。周武王死后,年幼的嗣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鲁国的周公入京辅政,引来“三监”不满,武庚乘机联同“三监”和东夷各部发动叛乱,即“三监之乱”。乱事平定后,周公把武庚杀死,殷国灭亡。由微子启的宋国和康叔封的卫国取而代之。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1)

三监之乱

南燕国:南燕国为姞姓,始封国君伯倏为轩辕黄帝之后吉光的后裔,姞伯鯈所立之南燕国,地在今河南延津东北45里处,小地名“城上”。此南燕国与姬召公后代的北燕国不同,北燕国姬姓,其地在河北、辽东,原称郾国。姞姓南燕国是个小国,发祥地在浚水河畔。《左传》记载春秋时史事,南燕国的出现还要早于北燕。南燕国的灭亡年代无考,但可以确定的是,最早也要在鲁定公十年(西元前500年)之后被灭,因《左传》中最后一次提到南燕国即为此年。

鄢国:当初周武王封侯,共封了70多个,姬姓国就封了53个,其余的便封给了列代先皇、圣贤之后。鄢侯便是以颛顼帝和圣贤陆终之后、姬之别子的名分受封到鄢地的。鄢侯到了鄢地(今河南古鄢城)后,建立了鄢国,辖地在今河南鄢陵县一带,历时247年,十余代鄢侯。前770年,平王东迁。郑武公在周朝任司徒,为扩张郑国的势力范围,趁周王室东迁的混乱之机,一举攻下了虢、郐、鄢等十国,归属郑。鄢国为郑邑,鄢城。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1)

苏国:苏国前身为夏时建立的温国,商汤灭之,而后同宗有苏氏居其地,商末,有苏氏助周伐商,因受赐家乡十二邑建苏国,都城温,位置大概在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一带。周惠王时苏国卷入周王宗室纷争,而与惠王交恶。周僖公十年(公元前650年),因子(秃贵)事件受到牵连的苏君,因怕周惠王的报复,而投奔了杂居中原的狄人,又和狄人处不来,狄人攻打并灭亡了苏国,周王室按兵不动,苏君逃亡到与苏国保持有姻亲关系,且关系密切的卫国。396年后的春秋末期,苏国被狄族所灭,末代君苏明自尽,族人逃往卫国。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1)

苏国位置图

密国:周朝姬姓小国。原在今甘肃灵台县一带,是商末周文王灭佶姓密须国之后,在其旧地重新分封的姬姓国。西周时密康公得罪了周共王而一度被共王讨伐灭国。之后其后裔族人迁都到今河南 新密市境内重新立国。春秋时, 密国被郑国所灭,成为郑的附庸。

胡国:在今河南郾城。公元前518年左右被楚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妫姓胡氏融合;姬胡的地望在今河南郾城县一带,周围分布着姬姓亲族诸国。

焦国:周朝焦国有两处,一处为姜姓,为“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此处焦国位于山东境内,因此暂且不详说。第二处为姬姓焦国,是成王、康王年间所封宗室之国,位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十里铺一带。公元前775年,西虢国伐焦,后亡。前后存在时间大约200年左右。

共国:古代有两个共国,商代共国、周代共国,地址不同。商代共国故址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后为周文王所灭;周代共国故址在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北一带。约前660年左右为邻国 卫国所灭。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1)

凡国: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凡地,周成王封周公庶子于凡,建立凡国,爵位为伯爵,建都在在今河南省辉县市云门镇凡城村,《左传·隐公七年》载,当初戎人到王城朝见周王,凡伯为王室公卿,收了戎的财礼却未以贵宾之礼款待,得罪戎人。前716年,凡伯奉王命出使鲁国,返回时经过楚丘(山东曹县东南),遭到戎人的袭击和劫持。此后凡伯不见于《春秋》经传。春秋早、中期,北方狄戎一度相当活跃,凡国可能就在此时被怀恨在心的戎人所灭。

葛国:因治水有功,禹晚年把就伯益定为自己的接班人,欲效尧舜禅让之例让位给他。禹去世后,伯益却谦让不就,避于箕山。于是大禹的儿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奴隶制政权夏朝。夏朝建立后,启也不亏待元老伯益,特封他的的大儿子若木为徐伯、二儿子飞廉(一作大廉)为葛伯,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葛伯屯一带,此为葛被封国之始。自飞廉为第一任葛伯开始,封爵40位,共立国1800年左右。被商汤所灭,周朝分封时其后人复国,春秋时沦为鲁的附庸,后灭于宋。

于国:周武王第二子叔的封国。都邑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北15公里的邰村东,现存残垣遗迹。 原来是商朝的同盟国。武王灭纣之前,其父文王已伐灭于国。待周人灭商之后,于国就封给了于叔,时间应在成康之世。春秋初年,于国可能已被郑国所灭,成为郑国的领地。

东虢国:西周封国。周武王十三年(前1057年),武王伐纣克商后,封周文王同母亲弟弟虢仲于祝融之墟,历史上叫东虢国(今河南荥阳市广武一带)。周平王四年(公元前767年),东虢为郑国所灭。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1)

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商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1000多年,国君为姒姓,禹的后裔。杞国建国于商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国君为夏朝王室之后,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直到西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杞国先在河南省杞县,后迁山东省昌乐县,又迁山东省安丘市。

申国:周穆王西巡时,叔齐子孙协助有功,封侯爵,国都故址在陕西省平阳,史称西申,后被秦国灭亡。周宣王时,为了加强对"南土"局势的控制,改封王舅申伯(西申国公子诚)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在原谢国的土地上建邑立国。此申国遂称"南申"。周平王东迁以后,南申是东周王室的南大门,为了防备荆楚侵犯,周在此驻扎了军队。申国也加强了与中原内地诸侯的联系,曾将申女嫁于郑武公。春秋早期,楚国北上,地处要冲的申国成了攻击目标之一。鲁庄公六年(前688年)楚师假道于邓伐申。大概在楚文王时,申国被灭,设为县。楚灭申后,曾将申国的部分贵族平民迁往东面的 信阳一带安置,成为楚之附庸。这就是 春秋时期信阳之申的由来。信阳之申称东申。楚灵王后将东申迁往楚地, 楚平王时申又在信阳恢复。南申亡国约在战国中早期。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1)

申伯祭祀像

吕国:吕国历史极久,历虞、夏、商、周世享,其国于河东吕梁,今山西吕梁山脉一带。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吕国的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周武王为奖赏吕人的功劳,建立周朝后续封吕他为吕侯。周宣王之时为经营南蛮,镇压楚熊,于是迁吕国于河南宛地(今河南南阳),以镇南方。春秋之际楚文王欲兴霸业,攻占吕国,国遂亡。国族子孙一支迁于湖北蕲春,一支迁于河南之东,河南之东一支复为吕国,以继国祀,为楚国附庸,史称东吕,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后东吕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的属地,陈被楚灭,其地则归了楚。

郐国:周武王灭商纣后,将祝融的后代封到郐(今河南密县),后建立了郐国。到春秋时期的周平王二年(鲁孝公二十六年,郑武公二年,公元前769年),郐国被郑武公所灭。遗址在河南省新密市曲梁乡大樊庄古城角寨村。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1)

郐、郑两国位置图

戴国

:戴国原为商朝时期的方国,至春秋时代被封为诸侯国,赐予公爵,国君是宋戴公后裔,以为子姓。位置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与兰考县一带。戴国位于宋国与郑国之间,郑、宋两国不和,戴国多受欺凌,春秋初期戴国势力较弱,戴国实为郑国附庸。前713年,蔡国、卫国随从宋国伐郑,并乘机侵入戴国,一贯善谋的郑庄公,抓住这一时机,在戴国围歼了三国之师,又顺便将戴国占为己有。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1)

息国(即鄎国):始祖羽达为周文王第37子,武王在位第13年(前1122年)时将其封为息侯,建立息国,其地在河南省息县一带。前684年,息侯因为蔡哀侯对自己的夫人息妫非礼,请求楚国伪装讨伐本国,吸引蔡国来救援,从而打击蔡国羞辱蔡侯。楚文王同意,打败蔡师俘虏蔡侯。蔡侯为此怀恨在心,在楚文王面前赞誉息妫的美貌。楚文王因此灭亡息国而娶息妫,生下两子,即后来的两位楚王堵敖和成王。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1)

黄国:黄国先民即夏商时期的黄夷,周人灭商后,黄人归服,得以保留,其地在今河南省潢川县一带。公元前675年, 楚文王首次伐黄。 面对势力已扩张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国,黄国采取了依靠强齐抵御强楚的策略。 公元前658 年,黄国参加了在宋地举行的谋划伐楚的齐国、 宋国、 江国、黄国等四国会盟。 第二年,四国又在山东阳谷盟会。 前655年秋天,黄、江二国伐陈。 随着齐国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诸国纷纷叛楚附齐。极力北上争霸的楚国当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将黄国的姻亲小国弦国灭掉,弦国国君逃到了黄国。 6年后,即前649年冬,楚国借口"黄人不归楚贡",出师由伐黄。 半年后,即前648年夏,黄国终于被楚成王带兵所灭。

蓼国:春秋时代在今河南境内有两个同名的蓼国。一个是《春秋左氏传·桓公十一年》记载的公元前701年即楚武王四十年,“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此为位于今河南省唐河县的蓼国,此国亦称廖国。另一个是《春秋左氏传·文公五年》记载的公元前622年即楚穆王四年,“楚公子燮灭蓼”的这个位于今河南省固始县的蓼国,此蓼国为庭坚之后裔。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1)

此为春秋战国时期位于河南的第一部分二十个诸侯国的简介,剩余二十余国,明天再续。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