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奇,「實驗學校」里的孩子到底都在做什麼實驗?

每年6月是全民考學季,高考、中考、小升初乃至小學入學考試輪番上演。

每一階段的擇校都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各省市的重點學校就是家長們爭相搶佔的山頭。

這邊山頭上矗立著的是名聲響亮的某某品牌大學附屬中學,那邊山頭上是這幾年風頭最勁的某某外國語學校,還有一些山頭雖然風水各異但它們都有著類似的名字——某某實驗學校。

說起“實驗學校”我們並不陌生,很多人就是讀著實驗小學,實驗中學一路過來的。不過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中國會有這麼多的實驗學校?他們到底在實驗什麼呢?

民國孩子就上過1.0版本的實驗學校了

很好奇,“實驗學校”裡的孩子到底都在做什麼實驗?

▲民國某實驗小學畢業照

細數一下我們熟悉的民國大家,蔡元培、陶行知、胡適、魯迅、曹禺、葉聖陶、老舍……他們的從業經歷中都投身過教育事業,民國是一個盛產教育大家的時代。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前期,全國的公辦學校共五萬多所,學生達到450萬人,相比9年前,學生數增長了三倍。但是與此同時,由於國內工業基礎薄弱,局勢動盪,畢業生卻越來越難找到工作。

很好奇,“實驗學校”裡的孩子到底都在做什麼實驗?

▲魯迅從日本留學歸國後,在杭州的一所師範學校開啟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不過,實驗指的是做什麼實驗,改變什麼現狀?

實際上,民國初期的教育比起清末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比如大力普及了新式學校,讓私塾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比起成就,亟需解決的問題顯然更多。比如當時的一篇教學期刊文章上,有位作者這樣寫道:

我因此回顧我們國內的學校,都是死板板的停留在水平面上。搖鈴上課,吃完了便讀,讀究了便睡;屆時開學,屆時放假;一天、一週、一期、一年底程序,好像是鑄在銅板上的,好像是前生定的。什麼遺傳、 環境、個性,都不過是口頭禪罷了。我們服務教育的人們啊!真絲毫沒有感覺嗎?

這段話裡的校園生活似乎有種似曾相識的熟悉感?總之不那麼有趣就是了。

然而到了五四時期

,社會上下正在經歷一番民主科學的洗禮,學校當然也不會例外。在當時的教育界,美國實驗主義教育家杜威是最受推崇的人物。

很好奇,“實驗學校”裡的孩子到底都在做什麼實驗?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1859-1952)

在教育上,杜威主張兒童要“從做中學”,而不是光憑死記硬背和邏輯演繹。為了檢驗自己的教學設想,他甚至還在芝加哥大學創立了一所實驗學校。

杜威在中國收穫了一大批迷弟,那些我們所熟悉民國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胡適等等,他們要不師從杜威要不就是杜威思想的推崇者。

於是在這股“杜威熱“的風潮之中,當時的中國在這群教育家的帶領下出現了第一批以實驗為宗旨的學校。它們中的佼佼者有蔡元培創建的北京孔德學校、附屬於著名出版機構的商務印書館尚公小學校等等。

很好奇,“實驗學校”裡的孩子到底都在做什麼實驗?

▲孔德學校現為北京第二十七中學

除此之外還有這麼一批學校,它們為日後真正的“實驗學校“的出現奠定了基礎。說起他們的名字你可能並不陌生——某某師範附屬小學。

隸屬於師範的小學自打清末興學以來就存在了,它的主要職能是給教育生提供實習場所,同時也承擔了一定的實驗研究職能。到了五四時期,一些附屬小學的實驗性質進一步得到了加強。

然而到了1927年,蔣介石定都南京,當時地處行政中心的江蘇省率先在教育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的一條新政是要求取消獨立師範學校,將其合併入中學的師範課程。

正是這一操作為師範附屬學校的“正名”與“更名”提供了契機:師範都被合併了,繼續叫師範附屬小學不太合適……既然教育實驗做的不錯,那就叫“實驗小學”吧。

很好奇,“實驗學校”裡的孩子到底都在做什麼實驗?

▲幾乎每個城市都有的實驗小學

於是在江蘇省的帶領下,相鄰省市迅速效仿,中國教育界掀起了一陣更名潮:由於師範併入了中學,其原本附屬的小學便改名為了“某某中學實驗小學”;此外各市中心小學、示範小學也紛紛冠名實驗,甚至連擴充的新學校也無一不以“實驗”相標榜。一時間各式各樣的“實驗小學”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

總的來說,在當時“實驗”兩個字是頗有分量的辦學品質保證,相比於普通小學,實驗小學集結了當地更多的教學資源。

比如從這張1935年江蘇省立小學校長和教師待遇圖中,我們不難發現實驗小學教員、校長的奉薪總體略高於普通小學,更高的待遇總能吸引更優的師資。而在學校硬件方面,實驗小學在單個學生身上的教育經費支出也高出普通小學。

很好奇,“實驗學校”裡的孩子到底都在做什麼實驗?

不過與此相對應的,實驗小學的學費也不便宜。

下面這張是江蘇省立實驗小學的學生費用表。而在普通學校,根據1932 年《小學法》,公立小學,每人每學期初級至多不逾一元,高級至多不逾兩元。所以實驗小學尤其是省立實驗小學的收費遠高於國家標準,非一般收入家庭所能承受。

很好奇,“實驗學校”裡的孩子到底都在做什麼實驗?

不過教學資源的集中不足以說明教學上的創新,民國時的實驗小學到底在實驗什麼?

實際上,在實驗小學制度化以後,學校的辦學和實驗工作都隸屬於教育行政機關直接領導或監督。就實驗內容而言,大多由教育行政機關制定分配。

比如1929年,上海市教育局創辦了上海第一實驗小學,從上海市區內的19所公私立小學的9000多名學生中測試選拔天才兒童,為他們設計了更有針對性的課程,開展天才兒童教育實驗。

又比如廈門大學實驗小學在教育部的指定下進行了以“建設和實現三民主義教育”為宗旨的新課標教學實驗。

一些鄉村小學則開展了更接地氣的教育實驗,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燕子磯實驗小學開展的生活教育實驗。學校低段開設國語、算術、常識…中高段添加社會、自然、體育、農事等等。乍一看這些課程似乎和其他學校並無不同,但具體實施起來卻大有玄機了

很好奇,“實驗學校”裡的孩子到底都在做什麼實驗?

▲燕子磯實驗小學上課情景

在教國語時,老師會教他們寫信、寫田契。教授自然就讓學生去田間去做去學,讓他們在農場裡親手種植作物、蓄養動物,甚至直接讓孩子去長江邊到燕子磯岩石下了解江水風雨侵蝕的力量。

教師評價學生也不再單純的參照分數測驗,而是用學生的平常研究和練習筆記考察勤惰,以學生日記作為其“生活的寫真,性情的流露”來考察學生的思想狀況。

在當時仍然沒有脫離農業社會的中國,這樣教學實驗把杜威的“從做中學”(從活動中學)真正落實了下來,對廣大鄉村學校有著極其深遠的示範意義。

我們上的大多是3.0版實驗學校。

遺憾的是,1.0版本的民國實驗小學和其實驗成果,大多在隨後的戰爭炮火中被衝散了,只有少數學校將教育的薪火一直傳遞到了現在。比如當時的“江蘇省立蘇州中學實驗小學校”就得以在戰火中倖存,成為了如今的蘇州市實驗小學。

很好奇,“實驗學校”裡的孩子到底都在做什麼實驗?

▲蘇州市實驗小學校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從美國舶來的杜威模式及其思想遭到了反對和摒棄,蘇聯模式成為了當時教育改革前進方向。而這次一改革為如今中國學校的形態奠定了基礎。

蘇聯模式注重勞動對人的塑造作用,所以學生要在學校每日做操,定期還要去工廠、田地體驗勞動參與生產。勞動教育雖然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做早操的習慣卻一直保留了下來。

很好奇,“實驗學校”裡的孩子到底都在做什麼實驗?

又比如蘇聯模式強調共產主義人生觀的教育,因此少先隊、共青團的模式便被搬到了中國學校。而在教育理論上,蘇聯模式強調課堂、教師、教科書的絕對主導作用,為此還特地設置了教研室指導老師備課,保證教學質量,這一制度也一直沿襲到了如今。

新中國成立後2.0版本的實驗學校

也許你也發現了蘇聯模式似乎和美國的杜威模式背道而馳。儘管教育理念和過去大相徑庭,新中國仍然延用了“實驗學校”來驗證變革,於是在1950年代也誕生了幾所全新教育模式的實驗學校,我們不妨稱它們為實驗學校2.0版本。

小學屆的愛馬仕——長期在各類全國名校榜上佔據C位、學區房價已逾十萬的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就是其中的一所。

很好奇,“實驗學校”裡的孩子到底都在做什麼實驗?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

九年義務制3.0版本的實驗學校

文革時期,學校進入癱瘓狀態,直到70年代才逐步回到正軌。教育擔待不起荒廢,1980 年《人民日報》發文,宣佈教育界要“只爭朝夕育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於是1984-1989年,各地開始開辦初中和小學聯體辦學的九年一貫制形式“實驗學校”,我們稱之為實驗學校的3.0版本。

他們中的典型有深圳實驗學校,這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後由政府舉辦的首所公辦學校,創建於1985年,如今已是一所擁有4個學部、15年制的巨無霸學校,其小學部的學區房價格同樣超過了10萬。

很好奇,“實驗學校”裡的孩子到底都在做什麼實驗?

▲以上為2018年4月鏈家網二手房價格

到了90年代,“實驗學校”終於迎來了真正的井噴,這一時期新出現的私立或公辦改制學校、諸校合併組建的重點學校、窗口學校也多取名為“實驗學校”。

和民國時期的實驗小學一樣,“實驗學校”的籌辦往往要經過更嚴格的審批流程,在辦學上也面臨著更嚴格的監督,一般來說在當地有著較好的名聲。

不過相比於過去,在90年代以後出現的實驗學校身上,“實驗”兩個字的實驗意味已經不那麼明顯了,更多體現的是優質教學資源的整合。

回顧過往,每每站在教育改革的十字路口,我們總能看到“實驗學校”活躍的身影,說它們是中國教育百年變遷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也並不為過。

不過在未來,肯定還會有4.0版本的實驗學校繼續在教育上開疆闢土。

PS:讀過實驗學校的,留言裡報個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